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山地震前后自然电场的周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玉林  钱复业 《地震学报》1982,4(3):264-273
在唐山地震前两个月至主震后约半年的时段内,西集、宝坻、塘沽等三个地电观测台自然电场断续出现特定周期的变化:其周期为半月、一月及半年;其双振幅每公里达数十乃至一、二百毫伏(超过平时观测标准误差6—20倍);电场呈线性极化,其方向大致平行台址附近断裂带的走向。若把这种变化同复杂的干扰区分开并与理论重力值对比,似与日、月起潮力有所联系。其中半月周期变化的极值点,还与震中周围两口废油井间歇自喷现象同时出现,表明电场的这种变化可能与断裂带內地下液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有关,故认为是一种过滤速度受起潮力调制的过滤电场.微小的起潮力只在主震前后一段时间内才引起这种过滤电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选取河北省6个地电台站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地电场静日和地电暴期间的波形变化,讨论地电暴期间不同台站之间急始脉冲和急始变幅差异性,认为:地下介质不均匀性造成地电暴急始脉冲相位不同;地电暴急始变幅差异与观测台址表层电阻率大小关系密切。应用最大熵谱方法提取频谱成分,发现地电暴日高频短周期成分更加丰富,优势周期约1.6 h。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震地球物理观测台网中地电站网由92个地电阻率站点和111个地电场站点组成,地电数据集由地电阻率、地电场观测数据及相关产品构成,含我国地电站网在运行131个观测台站的原始观测数据、预处理数据和产品数据,并附带观测日志、基础信息等辅助信息,可为地震预测预报、地球动力学、电磁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海南现有的2个地电场观测台站中,文昌台位于海南东北角海边,其常态波形为TGF-A型;琼中台位于海南中部山区,主要表现为无日变形态的地电场。TGF-A型的文昌地电场频谱分布稳定,以24 h和12 h周期成分为主,而无日变型的琼中台频谱分布复杂多变。对上述2类地电场潮汐谐波振幅比T_A的计算表明,无日变型信号的T_A值明显较小,表明其通常受自然电场和干扰的影响更大而不易表现出典型的谐振形态。过去的一些研究表明,地电暴期间,同一台站地电场各测向之间变化量相差比例不大,但文昌地电台在一系列的地电暴事件中东西测向都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通河地震台地电场观测资料的分析判断,利用本台站地电场观测同时段不同测项、附近地电场观测台站地电场观测同时段相同测项对比分析,排查影响本台站地电场观测干扰源,识别干扰形态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电场观测过程中存在可控的干扰源有:人为抽水干扰、工厂运行干扰、农田灌溉干扰等;不可控的干扰源有:雷电干扰、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地电暴干扰等。通过对观测数据干扰形态的识别与排除,对提高地电场数据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5个地电场观测台站2015年以来的长时段地电场数据,首先使用求取两信号互相关函数的方法压制了大部分不相关电磁扰动,然后通过高通滤波和信号的频谱、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分析,得到了互相关分析后各台站的时频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1 Hz采样数据中10-3—10-1 Hz部分可能含有地电脉动信号.同时通过对大武台原始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分析,并将同时段地电场观测与相关频段的地磁场观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地球电场在该频段内表现出Pc3—5的特点,地电脉动成分占优势,且10-3—10-1 Hz频段的能量较高,这一现象可能与地球磁层和电离层辐射波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唐山地震应变-电阻率前兆及虚错动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玉林  卢军 《地震学报》1996,18(1):78-82
研究了唐山地震周围240 km内16个地电台及大同6.1级地震周围50~60 km内2个台地电记录的全过程,排除了干扰,在确定可靠前兆异常的基础上,研究了地电前兆场的分布规律,证明了地电前兆场与震源应力场之间存在物理联系.对比了同震电阻率变化符号分布与震源机制结果,表明同震电阻率变化与地电前兆变化符号相反,分布相似.因而认为唐山地震前后的地电观测表明,唐山地震是一个弹性回跳过程.提出了唐山地电前兆的虚错动模式,即设想地电前兆是由一个与地震时产生的实际错动符号相反的虚错动所产生的应变积累而引起的.结合所求得的10-7~10-5应变范围内放大系数K=(/)/的非线性特性,根据断裂力学理论,选取合理虚错动参数,计算了唐山地电前兆的理论分布.与实际地电前兆对比表明,半定量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从而证明虚错动模式对唐山地电前兆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8.
吉林地区地电场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红军  席继楼 《地震》2011,31(4):125-132
本文在初步介绍了吉林地区地电场观测台网基本概况的基础上, 对该区域记录到的地电场的基本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表明: ① 绝大部分台站记录到了比较典型的地电场静日变化, 主要表现为“峰—谷—峰”形态, 该变化形态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 ② 所有台站均记录到了比较明显的地电暴同步变化, 呈近似南北分布的几个台站记录到了微弱磁扰的同步变化; ③ 地电场日变化幅度呈现比较明显的年变化规律, 不同台站的地电场日变化幅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④ 正常工作状态下, 各个台站之间同测向观测数据具有比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地电前兆中期向短临过渡的综合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唐山、大同、海城等强震的地电前兆,提出判断地震前兆的主要标准:直接或间接反映应变积累的信息可定为地震前兆。论证唐山地震前2—3年区域电阻率下降是该区震前应变积累的反映,即唐山震前地电区域下降是地震的中期前兆。地电中期前兆具有震中区幅度较大,外围较小,前兆从震中向外围传播等规律。地电前兆中期向短临过渡的判据有:加速、回返、各向异性及触发等。  相似文献   

10.
大灰厂跨断层短水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市跨八宝山断裂的短水准观测台有两处:一是国家地震局分折预报中心的固定观测台(原属北京市地震队),二是自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的流动观测台。两台在1975年出现的短水准突出变化均被认为是唐山大震的前兆。1980年大灰厂两个形变台又出现类似唐山大震前的异常(图1、图2)。甚至固定台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邮地电观测场地2009年10月开始出现的干扰,通过对干扰形态的分析和测试,建立模型理论计算和多种实地观测方法,初步确定了干扰源的性质和位置。对地电观测台站查找排除干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山东地区地电场观测资料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山东地区7个地电场观测台的概况,选取各台2007~2011年的观测数据,从资料的完整性、内在质量(包括相关系数和归零差值)、数据变化及受干扰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各台地电场观测资料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数据能够满足分析预报使用的要求。从数据质量来看,郯城、菏泽、陵阳和大山台的数据较好,其相关系数大于0.95,更换电极后归零差值控制在1mV/km左右,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在数据变化形态方面,山东地区地电场变化形态多数属于潮汐型地电场,日常观测中,主要受到了地电暴、雷电及外线路故障等干扰。  相似文献   

13.
使用地电扰动幅度与静日变化幅值比的地电活动指数(GEI)计算方法,连续计算江苏、安徽两省6个地电场台站2018年第一季度的单台地电指数D、平均地电指数Ds。同时将地电指数D、Ds与单台地磁指数K、平均地磁指数K(即[K+0.5])对比得到:86.48%的指数D与指数K完全相同或仅相差1,89.44%的指数D s与指数完全相同或仅相差1。两类电、磁指数的高度吻合说明:(1)连续产出的地电指数是可靠的。(2)地电指数D、Ds可以量化界定地电场活动水平。极个别的地电指数D、Ds与地磁指数K、仍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地电场台站观测有关,提升地电场观测资料的质量能更好地确定地电指数。(3)地电指数与地磁指数相互弥补能更准确地确定地球电磁活动水平,其在相关的地球科学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1.仪器性能及观测台址构造条件简介祁连综合观测台于1990年5月3日建成并正式投入观测。该台设有大地电场、大气电场、电磁幅射和地应力等观测项目,是河西重点监视区内唯一的综合观测台。大地电场观测使用的是兰州地震研究所研制的ZD—9型数字式大地电场仪,每分钟各道分别采样一次,仪器精度优于0.05%,分辩率为0.1mv,性能稳定。测量电极布设于  相似文献   

15.
对玉门Ms5.9地震前的原震区历史地震进行了简要叙述,并用地震活动性各项异常指标作了趋势判定,对地电前兆临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甘肃12个地电观测台32个测项中检索到了7个地电观测台13个测项电阻率(电磁波)有异常存在,同时地震活动性频度、C值、6值、GL值、η值在玉门5.9级地震前也出现了中、短临异常。利用这些异常现象分析研究了玉门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趋势异常和前兆临震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地震局在2005年首次引入了地电场项目,“十五数字地震网络工程”项目在大同、代县、太原、临汾、夏县建设了地电场观测台站,目前已运行两年多时间.  相似文献   

17.
地电前兆中期向短监过渡的综合判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玉林  陈宝华 《地震》1995,(4):308-314
通过分析唐山、大同、海城等强震的地电前兆,提出判断地震前兆的主要标准:直接或间接反映应变积累的信息为地震前兆。论证唐山地震前2-3年区域电阻率下降是该区震前应变积累的反映,即唐山震前电区域下降是地震中期前兆。地电中期前兆具有震中区幅度较大,外围较小,前兆从震向外围传播等规律。  相似文献   

18.
利用ANSYS作为分析平台数值模拟了观测系统距河道不同距离情况下,由河水涨落引起的浅层局部电性非均匀性对地电观测数据的影响,总结了观测系统距河道远近与观测数据误差大小的关系。分析结果对地电观测台站选址、及其观测数据误差校正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祁连综合观测台于1990年5月3日建成并正式投入观测。该台设有大地电场、大气电场、电磁幅射和地应力等观测项目,是河西重点监视区内唯一的综合观测台。  相似文献   

20.
地电扰动指数GEI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中国大陆地区11个地电场台站5.5年(2012-01-01—2017-05-31)中磁静日和磁扰日的观测数据,并联系地电场变化敏感响应地下介质非均匀性和空间电磁活动的特点,发展了地电扰动指数,即消除静日地电变化的幅值比地电指数(GEI).对比各台站的地电指数与地磁指数,87.43%的单台地电指数D与单台地磁指数K在数值上完全相同或相差1,93.75%的单台平均地电指数Ds与单台平均地磁指数[K+0.5](四舍五入)相同或仅相差1,说明地电指数能用于量化界定地电扰动水平,如同地磁指数量化界定磁扰水平.地电指数将服务于地球电磁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领域,同时也可以用来评估地电场观测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