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糊烈度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模糊烈度的概念。对近年来强烈地震的大量调查资料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以震害指数的模糊集表征的模糊烈度。比较了用模糊集的凸组合、α-截集和区间数运算、模糊数语言概率的均值三种方法对烈度评定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模糊烈度在震害预测、历史地震资料整理等方面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大量文献给出了低烈度(Ⅴ度与Ⅴ度以下)下人感占数定量对照表和特高烈度(ⅩⅡ、ⅩⅠ度)下地裂缝宽度定量对照表。据此,与文献[1]给出的房屋破坏对照表一起,对地震发生后烈度的快速评定给出了完整的用正态模糊集贴近度概念进行处理的方法。 本文还对烈度模糊分级方法进行了介绍,引进了模糊相容度概念;给出了等权观点下模糊分级的分值表,据此以查表和简单运算的方法代替了较复杂的运算,从而进一步简化了烈度评定的运算。 文中以唐山大震及其它有关地震为例,用上述各方法对各种烈度进行了校核计算。结果表明,用模糊方法算得的结果与宏观调查结果一致。然而,比起经典方法来,它有过渡自然,处理迅速、简单,能够定量等优点;对历史资料和新取得的资料作同样处理,不存在资料脱节的问题。因此,无论在理论上和实用上,烈度的模糊化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献〔1〕为基础,利用灰色决策方法的有关公式~〔2,3〕,将地震的多目标决策按不等权和化为单目标决策,计算了各目标的效果测度矩阵和综合测度矩阵,从而确定出最优局势。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预报发布后在高烈度(X和Ⅺ度)地区,最佳对策是疏散人口,中等烈度(Ⅷ和Ⅸ度)地区最佳对策是加固房屋,低烈度(Ⅵ和Ⅶ度)地区,最佳对策是不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4.
模糊数学方法在烈度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模糊正态集贴近度的概念,对现存的烈度评定作了定量处理。文中收集了十余方面的文献和报告,整理了约七百个数据,初步编制了从Ⅵ度到Ⅺ度的以房屋破坏为指标的定量对照表,并以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为例,对它的五个点作了内检。文中对其中的两个点提出了不大的修正,对其余三个点作了肯定。与实际情况颇为符合。文中还阐述了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烈度评定的一般考虑,提出了计算方法,为对经验性的烈度评定用计算机作定量处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地震烈度的模糊综合评定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震烈度作为一种总的综合性的分级办法,是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或若干个参数来度量的,因为根据不同的参数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建议将被评定的地震烈度视为烈度论域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并利用模糊数学中模糊推论和综合评判的理论,提出了地震烈度的多因子综合评定的方法。所考虑的评定因子包括震害指数、地面水平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和竖向加速度峰值。当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毫无困难地增加其他评定因子,例如地震持续时间、谱特性等。显然,这种多因子模糊综合评定的方法远优于目前采用的单因子“确界”评定方法。 本文还提出了利用所求得的烈度模糊向量的各隶属度来决定结构设计中应取参数值的方法,从而避免了设计参数成倍突变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个以震害指数的模糊集来表示的模糊烈度概念。文中还以1981年1月24日四川道孚M=6.9的地震在道孚县城关的烈度评定为例,说明它的意义和具体评定方法。本文还介绍了运用模糊数学研究房屋震害预测方法的初步结果。用于空旷砖房的例子,说明这一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为震害预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震烈度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了地震烈度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定的方法,并建议将烈度评定因索集U分为四个子集:子集U_1包括若干种典型结构(如一般房屋、砖烟囱等)的平均震害指数;子集U_2包括各种地面运动峰值和一些反应谱参数;子集U_3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持续时间等;子集U_4包括人的感觉、地面裂缝、断层情况、地形条件等。在第一级综合评定中求出或给出各因素子集的模糊烈度向量B_k,然后以各B_k组成的评价矩阵和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第二级综合评定,求出最终的模糊烈度向量B。这个方法不仅比较合理,而且非常灵活、简便和实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1970年1月至1989年10月发生在山西境内大于3.0级的地震序列进行了处理。选取4个地震预报因子,给出了M_L∈〔4.0,5.0〕和M_L∈〔5.5,6.5〕两个震级区间的识别方程,据此方程的外推结果,提出大同—阳高地震序列在1989年11月和12月两月内可能出现起伏,但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为M_L∈〔4.0,6.0〕,实践证明,该结论与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9.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地震烈度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随机有限断层法,首先模拟计算了东台、如皋及大丰3个台站记录的2006年江苏东台3.8级地震的地震动,并与其实际记录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江苏地区主震剪切波的主要特征。随后运用该方法模拟计算了1979年江苏溧阳6.0级地震震源区内156个虚拟观测点的地震动,并通过内插值的方式得到此次地震的加速度场分布情况;随后依据峰值加速度统计方法和模糊评定方法,分别计算此次地震的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两种烈度划分方法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的烈度分布都基本一致,但模糊评定方法的划分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的烈度分布。  相似文献   

10.
论地震烈度的模糊性和随机性的表达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随着问题的性质和条件的不同,地震烈度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应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对已发生地震的烈度评定中,只存在模糊性而无随机性,可将烈度表达为离散论域上的一个模糊向量,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判的方法得出。在预测某地点未来地震的烈度时,既存在模糊性又有随机性,文中提出了二种表达方式:当该地点有条件进行比较周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时,可将烈度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分别表达;当没有上述条件时,可用连续烈度论域上的一个带有预测参数的隶属函数,同时描述预测烈度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文中还给出了上述方法的一些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地震作用下结构振型组合自校正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了结构振型组合的自校正控制方法,这使文献〔1〕提出的自校正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构控制中,为结构的抗震控制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控制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1605年琼山地震是数百年来海南岛北部及其邻区发生过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据广东地震局丁原章等的最新研究结果,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东寨港附近(东经110.5°,北纬20.0°),震中烈度为十度,震级为7 1/2级;史料明确记载发震时间是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夜亥时。近一、两年来,广东省地震局重新收集、整理、订正了这次地震的有关史料,写出了一本丰富的史料汇编。本文正是以这些史料中的房屋破坏资料为基础,用正态模糊集贴近度方法,对这次大地震的六度以上烈度区进行了模糊评定。这是我们单独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来近似划定历史大地震的烈度分区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地震烈度作为震害(以震害指数为基础变量)论域中的模糊子集,确定了烈度模糊集Ⅵ一Ⅹ的隶属函数;用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和α-截集的概念得到了烈度和震害指数的两种对应关系,在Ⅷ、Ⅸ、Ⅹ度,这些关系和《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完全一致,而在Ⅵ和Ⅶ度则有所不同。这些结果可直接应用于烈度评定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电梯平衡量体系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文献〔2,1〕所建立的平衡重体系运动方程的基础上,对高层建筑电梯系统中平衡重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求解该体系自振频率的近似方法,通过对一幢14层建筑内的平衡重体系进行的大量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其动力反应沿建筑物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最大反应所处的位置。本文的工作为实施和推广文献〔1〕所提出的平衡重体系的抗震控制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文献〔1〕中的前两个定理,证明了Newmark法当且仅当2β≥γ≥1/2时对带有阻尼项的线性结构动力学方程组形成的积分格式是无条件稳定的,同时也完整地研究了此法的条件稳定问题。接着进一步讨论了包括弹塑性和非线性弹性情形在内的结构动力分析中的相应问题,指出文献〔1〕中的第三个定理也适用于非线性弹性情形;此外,对阶梯法应用于非线性弹性情形时间能发生的不稳定现象作了一定的分析,并介绍了一个减少不稳定性出现的可能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第一篇文章评述了近年来模糊数学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模糊烈度、烈度评定、各有关参数间的模糊关系、震害预测、实用工程参数的确定,以及震后破坏程度的估价等。文章最后指出,模糊集合理论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乌统昱  庄亚娜 《地震学报》1990,12(2):194-203
本文介绍了用灰色聚类法对最具有工程意义的Ⅵ-ⅩⅠ度烈度进行评定的方法.一般说来,在Ⅵ-ⅩⅠ度的烈度范围内,房屋的破坏现象是评定烈度的主要标志.因此,笔者把Ⅵ-ⅩⅠ度烈度分成六类,把房屋破坏现象分成轻损、损坏、破坏和倾倒四种,以此为聚类指标.为了使指标定量化,对每一指标进行了评分,同时把欲调查的地区作为聚类对象.再根据实际样本进行灰色聚类后,便可判断震后某地的地震烈度属于几度.从房屋破坏现象评定烈度这一点出发,本文还提出了考虑其它因素的一般的评定烈度的方法.此外,还对几个实际震例作了具体的计算.结果表明,用灰色聚类法评定地震烈度是简单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次现场地震的考察资料,提出了一种评定Ⅴ—Ⅹ度地震烈度的方法——“民房受害程度百分比”。采用“民房受害程度”作为评定标志,由类比统计方法直接得到烈度值。实际结果表明,用“民房受害程度百分比”估算的烈度值与用《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评定的烈度值有较好的一致性,与“震害指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震台网资料快速发布的震动烈度标准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现有烈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中国地震烈度评定表和台湾烈度评定表,提出以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标准的震动烈度表.表中采用1~10度共10级划分方式,每度都有定量标准与之对应.作者以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记录到的福建顺昌ML4.9地震和永春ML4.7地震为例采用以上震动烈度标准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其他烈度计算方法及现场烈度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说明利用地震台网资料快速评定震动烈度的思路是可行的,评定结果可为政府应急救灾和民众了解大致震害程度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烈度评定值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我国地震烈度的评定是否存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本文从统计的角度,选取合适的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作标准,基于残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对1900年到2013年间392个地震的烈度评定值随年份变化的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一种改进的衡量拟合优劣的算法,量化数据的整体偏差并直观地展现数据的离散程度.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烈度评定值无论按区域划分、按震级划分或是按烈度划分均与整体存在一致且显著的时间分布趋势:1960年之前烈度评定值较为离散,1960年到1980年左右烈度评定值逐年减小,1980年开始烈度评定值逐渐增大,2000年以后绝大多数烈度评定值高于平均水平,且该时段烈度评定值偏高程度尤为明显,平均总体偏高约0.4度,且有继续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