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作者在研究阿坝地块层控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时,发现了一种新类型的含金矿石建造——Au-Se矿石建造。拉尔玛层控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南亚带白依沟背斜西段的倾没端。矿床赋存于寒武系太阳顶群地层中,受层位控制明显。太阳顶群由碳质硅岩和碳质板岩组成,厚度最大可近千米,其中碳质硅岩  相似文献   

2.
隶属于西秦岭南亚带的拉尔玛金矿床赋存于寒武系太阳顶群中,太阳顶群主要有硅质岩和碳质板岩两类岩石。金与有机碳的关系、矿(岩)石的浸出率与有机碳含量的负相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Q型聚类分析及有机质、粘土矿物吸附和释放金的现代模拟实验表明:太阳顶群热水成因的硅质岩构成了拉尔玛金矿床主要的矿源层。太阳顶群硅质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与金关系密切的有机质的生物先质体为海生低等菌藻类生物。硅质岩中金含量与菌  相似文献   

3.
水银洞金矿为滇黔桂"金三角"最重要的金矿床,是典型的卡林型层控金矿床。运用绘制等高线图和含矿层矿化分布图的方法,对水银洞矿床0~427勘探线的钻孔数据分析,并用surfer软件绘制矿层的顶底板和地层矿化趋势的模拟图,重点分析了含矿地层的构造形态和矿化规律,结果显示:界面等高线反应背斜的形态,水银洞矿区背斜的高点和背斜倾伏端是金矿的主要赋存位置;Sbt(构造蚀变体)与上部龙潭组矿化值有负相关效应;水银洞矿化整体具有不均匀性,Sbt向东南延伸且在东西向具有弱—强—弱的富集规律。Sbt矿化强度在东西向具有弱—强—弱的规律,而龙潭组地层中的矿化与Sbt呈现一定负相关效应,在背斜倾伏端龙潭组矿化度开始增强,预示深部地层可能还会有大规模的工业矿体存在。  相似文献   

4.
招掖金矿带位于沂沭断裂带东侧,胶北隆起西北端栖霞复背斜北翼,受东西向阜山背斜控制.金矿床受新华夏系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与东西向构造复合部位控制,金矿带内地层主要为上太古界-下元古界胶东群,其下部蓬夼组是金矿带的主要层位,分布于混合花岗岩体的周边地段.中部民山组零星分布于矿带北部边缘;上部富阳组分布于招掖以东.胶东群地层走向为东西-北西西  相似文献   

5.
拉尔玛金矿矿源层──太阳顶群硅质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林丽(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硅质岩,太阳顶群,拉尔玛金矿床拉尔玛金矿床赋存于寒武系太阳顶群中,该群的硅质岩是矿源层。本文探讨矿源层形成过程中与金关系密切的有机质的生物先...  相似文献   

6.
辽宁丹东四道沟金矿床为一主体产于古元古代辽河群变质砂岩地层之中、成因上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中温热液金矿床。区内工业矿体的空间产出受NE向F3断裂及其上盘竖井背斜构造的联合控制,并表现出如下规律:工业矿体主要沿竖井背斜内发育的层间破碎带产出,因而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特点;主要矿带自东而西在空间上呈现出"帚"状展布样式;矿带内主要工业矿体多分布于竖井背斜转折端以西部位,且呈现出SE向倾伏的产出规律,倾伏角一般为30°~35°。综合研究认为,四道沟矿区工业矿体的规律性产出与成矿期NE向断裂的右行斜冲活动方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传昱 《地质与勘探》2015,51(4):690-698
提出大型扇形复式背斜——"黔东南复背斜"为黔东南地区金矿床的Ⅰ级控矿构造,其次级褶皱和断裂为Ⅱ级控矿构造,在复式背斜轴部张性环境易于形成石英脉型矿体,翼部压剪性环境易于形成蚀变岩型矿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黔东南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区内金矿床成矿物质及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层围岩,但其中锦屏地区的平秋、八克、同古等金矿床成矿物质及流体具有深源特征,反映了锦屏地区平秋-八克-同古一带有岩浆活动参与到成矿系统中,深部可能存在与岩浆热液有关的大型金矿床,极具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南亚带中的拉尔玛硅岩型金-铜-铀矿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与海底喷流作用有关的金矿床。矿床赋存于寒武系太阳顶群中。太阳顶群地层由硅岩、板岩组成,厚度近千米。现已发现的矿体,80%以上产于硅岩中。硅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是海底喷气沉积作用的产物,拉尔玛金-铜-铀建造矿床也具有海底喷流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9.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显示,矿体呈顺层状和沿断层产状产出,Au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 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断层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Au含量具有斑块状分布和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局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据此,本文结合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以及矿床中的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组合等特征,获取了矿床形成的流体流向路径,提出了“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的成矿模式,这对于泥堡金矿床及类似的矿床开展下一步找矿和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胜桃  郑禄林  魏怀瑞  陈军  李俊海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8-67040018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显示,矿体呈顺层状和沿断层产状产出,Au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 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断层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Au含量具有斑块状分布和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局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据此,本文结合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以及矿床中的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组合等特征,获取了矿床形成的流体流向路径,提出了“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的成矿模式,这对于泥堡金矿床及类似的矿床开展下一步找矿和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1区域地质背景湘中横江金矿床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槎溪镇横江村境内,处于湘中东西向褶皱带的南侧与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雪峰复背斜的东南翼之间的复合部位,属于湘南—粤北后加里东坳陷的一部分。区内主要出露上元古界地层,包括青白口系板溪群砖墙  相似文献   

12.
拉尔玛金矿床位于西秦岭西段南亚带西倾山的金成矿带上。赋矿地层为下寒武统俄都组的含炭绢云母板岩及含炭硅质板岩,金矿体多位于背斜轴部的倾状部位,呈层状、似层状、分枝状产出,受地层、构造的双重控制。本文对该区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及控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均作了阐明和分析。通过综合研究,拉尔玛金矿床属层控—后期热液(热卤水)再造炭硅灰(泥)岩型微细粒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南亚带层控金-硒矿床的赋矿地层年代与成矿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秦岭南亚带层控金硒矿床的赋矿地层为太阳顶群 ,为一套主要由炭质硅岩和炭质板岩组成的硅岩建造。对于太阳顶群的时代 ,至今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大多数人认为属晚寒武世—奥陶纪 ,也有认为属晚震旦—早寒武世。作者通过对古杯类化石的鉴定以及Rb Sr、Sm 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测定后认为 ,赋矿的太阳顶群时代应属早寒武世 ,而非晚寒武世—奥陶纪 ,更不可能为晚震旦世。对金硒矿床中 2个成矿阶段石英样品进行40 Ar/ 3 9Ar快中子活化测定后获得马鞍型谱线特征。其中坪年龄 (71 .4 5± 0 .5 5 )~ (80 .0 5± 0 .6 5 )Ma、最小视年龄 (70 .2 4± 1 .93)~ (78.5 9± 2 .85 )Ma和等时线年龄 (6 9.4 5± 0 .38)~ (81 .6 1± 0 .5 5 )Ma均十分接近 ,说明所测 2件石英样品的40 Ar/ 3 9Ar年龄真实可靠 ,表明太阳顶群中层控金硒矿床的成矿时间主要发生于燕山运动晚期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在苏南张家港市塘桥—妙桥地区进行勘探,发现长兴组石灰岩(简称长兴灰岩)厚度变化极大、岩性差异悬殊,在小范围内变化如此之大,实属罕见(图1、2)。勘探区由塘桥背斜及其两侧的鹿苑向斜、妙桥向斜构成主要构造格架,走向北东50—60°。长兴灰岩分布于背斜两翼及向斜核部,背斜轴部已被剥蚀。上覆地层为青龙群,下伏地层为龙  相似文献   

15.
西秦岭南亚带的拉尔玛Se-Cu-U-Ni-Mo-PGE-Au矿床是迄今为止我国仅见的与海底喷流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它赋存于寒武系太阳顶群中,受地层控制明显。太阳顶群由硅岩、泥质硅岩和板岩组成,厚度近千米。现已发现的矿体,80%以上产于硅岩中。控矿的硅岩乃海底喷流的产物,海底喷流作用也导致了Au、PGE、Se以及其它成矿元素的富集,是贵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尤为重要的是,近来在硅岩中发现了Se的矿化现象。因此该矿床是一个较典型的、海底喷流成因的硒-贵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6.
西秦岭南亚带太阳顶群硅质岩是碳硅泥岩型微细粒浸染状金矿的主要赋存岩石。硅质岩总厚度555m,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太阳顶群除硅质岩外.其余主要为细碎屑岩。硅质岩的主元素特征为富Si、Fe.贫Al、Ti、Ca、Mg等;微量元素贫Cu、Ni、Co,富U;稀土元素表现出较明显的铈负异常。硅质岩的全岩氧同位素δ^18OSMOW(‰)值为18.60=1,表明太阳顶群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拉尔玛层控金矿床中硒富集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9年以来,我们在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过程中,对拉尔玛层控金矿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新近又在该矿床中发现了硒的富集体,这在层控金矿床中是极为罕见的,世界上也实属罕见。 拉尔玛层控金矿床(包括俄都、邛莫、牙相三个矿段)位于西秦岭南亚带川甘交界地带,受层位、岩性、造控制明显。矿床赋存于寒武系太阳顶群地层中。太阳顶群由碳质硅岩和碳质板岩组成,厚度最大可达近千米,其中碳质硅岩占含矿岩系的60%以上。现已圈出近百个Au矿体,Au含量一般为1—26.23ug/g,最高可达63.0ug/g。Au矿体中,除Au以外,Cu、U、V、Sb、Ni、Mo、Zn、W、Tl、P、PGE等也局部富集,有些元素(如Cu、U、Sb、Mo等)甚至可圈出独立矿体。  相似文献   

18.
迭部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及资源量扩大方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迭部地区近东西向展布的系列台间坳陷控制硅灰泥岩富铀建造的分布,硅灰岩透镜体的空间展布和垂向延伸是制约铀矿体定位的条件。通过富铀建造条件、硅灰岩透镜体存在标志、构造-热液改造条件、放射性异常、化探组合异常等关键要素的叠合配置分析,认为白依背斜西北坳陷和占洼-刁德卡坳陷已知铀矿床深部和外围是扩大资源量的主要方向,太阳顶背斜北侧东段马克库地区和桑吉寺地区及太阳顶背斜南侧降扎-白依地区是开辟新找矿地段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正>中畈金矿区域上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的江南古陆北部边缘,七都复式背斜北翼三岗尖—杨田背斜西端核部,东至—石门街断裂西侧,江南深大断裂南侧。沿黄栗树—东至一线以北地区主要出露古生代地层,以南主要为震旦系和中元古代地层(陈寿椅等,2012)。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南东,由南向北地层自老而新。区域上构造复杂、多期,主要表现为褶皱及断裂构造。主要褶皱有中畈—东至背斜、高村—戴村向斜、许村背斜,分别属七都复式背斜北  相似文献   

20.
侯检 《西北地质》1992,13(2):22-24
小秦岭地区古老地层为太华群(河南为登封群),其中有由基性火山岩变质而成的绿片岩、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岩石,在岩层内赋存了大型的金矿床。小秦岭金矿田的主要金矿类型有:①石英脉型金矿床;②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③斑岩型金矿床;④砾岩型金矿床;⑤砂金矿。笔者试图通过对小秦岭金矿矿床类型的介绍,确认小秦岭金矿的成因特征,从而促进小秦岭地区金矿找矿工作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