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究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仔蟹最佳蜕壳环境条件,先采用单因素变量实验设计方法,选取温度、盐度、光照时长、p H和底质五种环境因素,分析其对"科甬1号"仔蟹蜕壳的影响。温度组设置17、20、23和26°C,盐度组设置10、15、25和35,光照时长设置0、12和24h光照组,p H组设置6.0、7.5、8.0、8.5和10.0,底质设置有沙和无沙组。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组20°C时仔蟹存活率和蜕壳率最高,但蜕壳所需时间最长,26°C时蜕壳起始最早,所需时间最短,但存活率较低;盐度组中,15和25仔蟹存活率和蜕壳率最高;p H组中,7.5、8.0和8.5仔蟹存活率和蜕壳率最高;有沙组仔蟹存活率显著高于无沙组;而光照时长实验组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得到单因素条件下"科甬1号"仔蟹最佳环境条件:温度20—23°C、盐度15—25、正常日周期光照、p H 7.5—8.5,有沙环境中。利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盐度、底质3个因素对"科甬1号"仔蟹蜕壳的影响,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得到"科甬1号"仔蟹最佳环境条件:温度26°C、盐度25,需要有沙环境,并且拟合得到其日存活率线性回归模型以及日蜕壳率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设置4个温度梯度(15℃、20℃、25℃、30℃)和4个盐度梯度(15、20、25、30),研究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存活率(SR)、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等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脊尾白虾SGR随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P0.05),而随盐度的升高逐渐降低(P0.05);CF随温度和盐度的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对SR影响显著(P0.05),在30℃时存活率最低,而盐度对SR没有显著影响(P0.05);T-AOC能力随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P0.05),在20℃时取得最小值,15和30两个盐度组T-AOC能力显著高于20和25盐度组(P0.05);SOD酶活性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盐度对SOD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对LZM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15和25盐度组LZM酶活性显著高于20和30盐度组(P0.05);20℃组AK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组(P0.05),同时20盐度组虾AKP酶活性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盐度(6、13、20、27和33)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生长发育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拟穴青蟹幼蟹甲宽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C3蜕壳间期、甲宽增量(C1至C2和C2至C3)及Na+/K+-ATP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幼蟹存活率、C2蜕壳间期及C3至C4甲宽增量无显著影响(P>0.05)。盐度13处理组特定生长率最高、蜕壳间期最短,盐度6处理组特定生长率最低,但与盐度20、27和33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盐度33处理组蜕壳间期最长;第一次蜕壳后盐度20处理组甲宽增量最大,后两次蜕壳盐度13处理组均是最大;盐度处理0.5、4、7和11 d时,Na+/K+-ATP酶活性分别表现为盐度6>13>20>27>33、6>13>27>20>33、6>13>20>27>33和6>13>33>20>27的趋势,低盐环境下Na+/K+-ATP酶活性的升高有助于拟穴青蟹幼蟹对低渗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酶学方法测定了盐度(5、15、25、35)胁迫下锯缘青蟹血清中酚氧化酶(PO)及其肌肉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胁迫显著影响青蟹血清PO活性(p<0.05).S5、S15低盐度处理组青蟹血清中PO活性显著高于S25、S35高盐度处理组(p<0.05),同一处理组青蟹血清中PO活性除S15处理组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持续下降外,其余各组呈现出有升有降的变化.各处理组在盐度低于或高于25时,青蟹肌肉中SOD活性升高,且胁迫至72h前,随着胁迫时间延长,SOD活性下降;青蟹肝胰腺中SOD活性随着盐度升高而降低,且同一处理组青蟹肝胰腺中SOD活性则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这表明环境盐度胁迫对青蟹体内SOD活性影响显著,且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性.由此可见,盐度胁迫显著影响青蟹的PO、SOD活性,进而影响青蟹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盐度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及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盐度(0~30)环境下养殖的脊尾白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各盐度组脊尾白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15、20盐度组脊尾白虾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随环境盐度升高出现显著下降(P0.05),而粗蛋白含量随环境盐度升高而升高(P0.05);粗灰分含量随盐度升高有一定的上升趋势;脊尾白虾肌肉粗蛋白含量在盐度15时为18.02,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与盐度20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风味氨基酸总量,15~30盐度组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且盐度组15~30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脊尾白虾淡化养殖最低盐度应该保持在15以上,以保证其风味。  相似文献   

6.
刘海映  张嵩  邢坤  陈雷  张秀芹 《海洋科学》2016,40(11):121-128
为研究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仔虾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盐度适应性,作者分别实验分析了盐度突变和渐变对其累积存活率、摄食率和掘穴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仔虾盐度耐受能力较强,突变组的仔虾存活盐度为15~45,渐变组的仔虾存活盐度为5~54;仔虾的适宜盐度为21~33,24 h存活率在80%以上;盐度对口虾蛄的摄食影响较大,突变盐度为21~33时,仔虾摄食较为活跃,低于18或高于42基本不摄食;盐度渐变组摄食活跃范围为19~38,低于9或高于50基本不摄食;盐度突变对口虾蛄仔虾掘穴的影响显著,盐度突变至21和33时,掘穴时间极显著延长。本实验结果可以为口虾蛄的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不同盐度和17β-雌二醇(E2)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影响,作者设置3个实验盐度梯度,分别为正常养殖盐度(30)、低盐度(0)、高盐度(45),对初始平均体质量分别为0.10607、0.84341、10.94173 g/尾的花鲈,急性盐度胁迫后进行养殖实验,并对前两批幼鱼进行E2投喂处理。结果表明,在3种规格盐度实验处理中,低盐组鱼类都表现出比较显著的生长优势(P0.05),随着规格增大,淡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在盐度处理组中,高盐处理组与正常组鱼类平均体质量在各阶段中无显著差异(P0.05)。经50与25 mg/kg剂量的E2投喂处理后,处理组花鲈幼鱼在体长、体质量方面都出现了明显抑制,且肝质量指数显著增加并出现腹水现象,同时,高盐处理与雌二醇投喂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加强了对花鲈幼鱼早期生长的抑制作用。目前对花鲈幼鱼淡化过程中恢复情况的研究较少,同时未见有关E2投喂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作者研究结果对北方花鲈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的养殖模式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并对E2诱导性别分化同时所产生的生长性能降低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盐度变化对生物絮团养殖水质和对虾生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物絮团养殖环境盐度调控技术。实验设置为3个实验组:对照组(31)、盐度突变6(31→25→31)和盐度突变9(31→22→31)处理组,将生物絮团养殖水体盐度分别降至25和22,再以2/d和3/d幅度恢复至31,并稳定3d,重复盐度变化过程3次。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氨氮、亚硝态氮含量在3d、9d、15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在3次添加自来水调整盐度过程中呈现峰值变化,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所有水质指标均符合对虾养殖水质标准。盐度突变对生物絮团养殖凡纳滨对虾终生长、免疫防御和抗氧化水平影响显著(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2个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31→22→31略低于31→25→31处理组;除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肝胰脏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比值(GSH/GSSG)外,各处理组虾体抗氧化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其中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而2个处理组其它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31→22→31略低于31→25→31处理组。由此可见,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盐度突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生理健康(免疫防御、抗氧化)指标具有明显影响,血浆T-AOC水平可作为生物絮团养殖凡纳滨对虾对盐度胁迫评价的生理健康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盐度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幼贝生长和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用不同盐度水平(5、15、25、35和45)的人工海水饲养瘤背石磺幼贝[干质量(2.96±1.02)g]60 d后测定瘤背石磺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1)瘤背石磺在盐度25~45时生长良好,成活率在90%以上。同时,在盐度25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盐度组(P0.05),而饲料系数也显著降低(P0.05)。(2)随着盐度的升高,瘤背石磺肌肉水分显著降低(P0.05),粗灰分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对肌肉钙和磷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在盐度25时最高,为76.66%,而粗脂肪在高盐度时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分别在盐度25和45时含量最低和最高。(3)除了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脯氨酸等呈味氨基酸受盐度影响差异显著外,大多数氨基酸均随着盐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盐度25最高,但差异不显著。(4)盐度对于每一种脂肪酸的影响均差异显著,在盐度5至35范围内,n-3 PUFA和n-6 PUFA均呈现上升趋势,但n-3 PUFA/n-6 PUFA值也逐渐升高。与大多数海水贝类不同的是,瘤背石磺DHA含量远低于EPA。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瘤背石磺生长性能以及肌肉生化成分有显著影响,适宜的盐度可改善瘤背石磺的肌肉品质和风味。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对虾养殖过程中的饵料利用率并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作者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饵料种类、投喂方式、体质量、充气量、光照强度、水温及盐度对其相对摄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对虾的相对摄食量显著高于冰鲜虾肉组;连续单颗投喂时对虾的相对摄食量较高;相对摄食量随对对虾体重升高而显著(P0.01)下降,而且不同规格的对虾在竞争条件下平均相对摄食量会降低;充气量6 L/min组对虾的相对摄食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弱光环境下对虾的相对摄食量较高;水温和盐度对相对摄食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在32℃时对虾获得最大相对摄食量,在盐度为5时相对摄食量最小,高盐度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投饵策略,并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合理的调整投饵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低氧对海洋浮游生物关键种存活、繁殖等的影响,作者采用了实验室模拟低氧环境的方法,研究了低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浓度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致死率、产卵和孵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华哲水蚤对低氧环境比较敏感,当DO质量浓度为2 mg/L左右时,中华哲水蚤会在1 h内全部死亡;当DO质量浓度为3 mg/L左右时,中华哲水蚤会在96 h内全部死亡;当DO质量浓度为4~6 mg/L 时,基本无死亡,但对中华哲水蚤的产卵有明显抑制作用,首次产卵时间推迟,产卵周期缩短.当DO质量浓度为4 mg/L时,基本不产卵,当DO质量浓度为6 mg/L时,产卵量也仅为常氧组的15%左右.当DO质量浓度为4~6 mg/L时,中华哲水蚤所产卵的孵化率为常氧组的60%左右,但差异不显著.可见,低氧对中华哲水蚤的存活和繁殖均有抑制作用,长时间低氧很可能会降低中华哲水蚤的种群数量,甚至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盐度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率和清滤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室条件下,对15、20、25、30和35五个盐度梯度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摄食率RI和清滤率R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15~25的盐度条件下,蛤仔的摄食率RI和清滤率RC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5时达到最大值,而在25~35盐度条件下,随盐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陈朴贤 《海洋科学》2012,36(11):24-29
为了探索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胚胎孵化和早期仔鱼生长发育最适宜的盐度条件,作者观察了其胚胎在6个盐度(35、30、25、20、15、10)海水中沉浮性、发育、初孵仔鱼分布状态.结果表明:胚胎在盐度35时完全上浮,盐度低于25完全下沉,在盐度30时处于半悬浮状态;不同盐度对胚胎发育有一定影响:在盐度30~15范围内,胚胎发育较快,孵化时间较为一致,在盐度35和10发育变慢,孵化时间延长2.5 h以上;初孵仔鱼在不同盐度海水中呈不同分布状态:在盐度35时完全上浮表层,盐度25~30分布于中下层至中上层,盐度25大部分仔鱼沉底,盐度低于20,初孵仔鱼全部沉底.观察了10个盐度(35、32、29、26、23、20、17、14、11、8)海水中胚胎孵化率和早期仔鱼存活率,结果表明:褐毛鲿胚胎在盐度35~8范围内孵化率达(76±2)%~(98±2)%,在较低盐度26~11区间,孵化率达(88±0)%~(98±2)%,显示低盐区更高的孵化率,而在较高盐度29~35区间,孵化率在(82±2)%~(84±2)%,并且具有明显趋向性,即盐度大于29,随盐度升高孵化率逐渐下降;盐度对早期仔鱼存活率有明显影响:孵化后40 h 正常仔鱼最高存活率在低盐度26~8区,为(89.4±2.2)%~(97.4±0.1)%,盐度大于29,随着盐度上升仔鱼死亡率骤然升高,在盐度29~35,升至(31.7±0.7)%~(38.1±1.5)%,畸形率升至(7.1±0.2)%~(10.7±0.5)%,正常仔鱼存活率下降至(61.0±1.0)%~(61.9±1.5)%.低盐度区仔鱼有更高的存活率.褐毛鲿胚胎最适孵化盐度在29~32,早期仔鱼最适培育盐度为26.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arssirostr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18℃、22℃、26℃、30℃)、不同种类微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相似文献   

15.
盐度对双齿围沙蚕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双齿围沙蚕养殖条件,促进沙蚕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作者探讨了不同盐度下(8、16、24、32、40、45)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情况。结果表明:盐度对双齿围沙蚕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盐度为8~32时,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盐度为24时耗氧率最低(0.22 mg/(g·h)±0.01 mg/(g·h));在盐度为32时耗氧率达到最大值(0.37 mg/(g·h)±0.05 mg/(g·h))。在盐度为8~40条件下,沙蚕的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盐度为24时,双齿围沙蚕的排氨率最低(0.10μmol/(g·h)±0.02μmol/(g·h));当盐度为40时排氨率达到最大值(0.94μmol/(g·h)±0.11μmol/(g·h))。盐度为8~40时,沙蚕的O︰N比值随着盐度的上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盐度24和32时,沙蚕的O︰N比值分别为130.84和126.47,且变化较小,当盐度40时,O︰N比值急剧下降到13.3,然后再度上升。综合上述结果,双齿围沙蚕生活的最适盐度为24~32。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因子实验,研究了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在不同温度、光照、pH 值、饵料密度以及单性条件下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F)和滤食率(G),及其对3种常见饵料微藻(盐生杜氏藻、球等边金藻和海水小球藻)摄食的选择性,旨在为该物种的人工高效可控培养提供实验和技术基础.结果表明,实验温度范围内(20,25和30℃),短角异剑水蚤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和滤食率差异不显著,其中25℃时 F和 G 较高,分别为(0.049±0.014)mL/(个?h)和(1.393±0.369)×104个/(个?h);滤水率和滤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光照强度为9800 lx 时 F 和 G 最高,分别为(0.053±0.012)mL/(个?h)和(1.295±0.303)×104个/(个?h); pH 值为9.0时,滤水率和滤食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7.0、8.0、10.0);滤水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滤食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滤水率和滤食率存在性别差异,雌性的 F 和 G 均比雄性约高16%.实验的3种微藻中,球等鞭金藻的选择性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7.
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摄食率和滤清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大、中、小3种规格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3种浮游植物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条件下的摄食率和滤清率,探讨了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8℃水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个体滤清率和单位体质量滤清率分别为1.40~8.94 L/(ind·h)和0.86~3.17 L/(g·h),等密度和等生物量浮游植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均表现出单位个体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不同规格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相近。相同藻类密度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心形扁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相同生物量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香港巨牡蛎对不同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滤清率、摄食率差异主要是受饵料的大小、营养质量和密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温度、盐度和pH对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作者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pH对钝缀锦蛤呼吸代谢的影响。实验设定了5个温度梯度(18℃、21℃、24℃、27℃、30℃)、5个盐度梯度(18、21、24、27、30)和5个pH梯度(5、6、7、8、9)。结果表明,温度对钝缀锦蛤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但对排氨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温度18~30℃范围内,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先降后升;盐度对该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极显著(P<0.01),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盐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耗氧率和排氨率峰值分别出现在盐度为27和24;pH对钝缀锦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不显著(P>0.05),pH为6~9时,钝缀锦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幅度较小。在温度18~30℃,耗氧率与排氨率之比(O∶N)为5.56~45.4;在盐度18~30,O∶N为17.14~40.09;在pH5~9范围内,O∶N为27.59~40.4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钝缀锦蛤的生理生态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水呼吸室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和两种麻醉剂(丁香油、MS-222)对体质量为(6.44±0.59)g的大泷六线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分别设置了5个温度梯度(8℃、12℃、16℃、20℃、24℃),5个盐度梯度(15‰、20‰、25‰、30‰、35‰),6个丁香油浓度梯度(0、8、16、24、32、40 mg/L)和5个MS-222浓度梯度(0、10、20、30、40 mg/L)。结果显示,温度、盐度和两种麻醉剂均对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性影响。8℃时,耗氧率和排氨率最低,随温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在20℃时达到峰值;盐度30‰时,耗氧率和排氨率最低,盐度升高或降低都会导致耗氧率和排氨率升高;丁香油和MS-222均能有效降低大泷六线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其中丁香油的降低效果更为明显;丁香油浓度为24 mg/L时或MS-222为20 mg/L时可使大泷六线鱼处于深度镇定期,结合耗氧率及排氨率变化,认为上述浓度是大泷六线鱼幼鱼保活运输的最佳浓度;本研究所有处理组的O∶N比值范围均在14.77~24.11之间,表明适宜温度和盐度条件下,大泷六线鱼幼鱼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提供能量。研究认为,适度降温、自然盐度和适宜浓度的麻醉剂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大泷六线鱼幼鱼的呼吸代谢强度,其中丁香油相比MS-222作用效果更加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实现大泷六线鱼高质量运输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In the oyster Ostrea chilensis the adult female broods the young for almost the entire developmental period, releasing a large pediveliger larva (450 μm shell length) with an extremely short pelagic phase. In this study of the larval physiology, the dry weight of the embryo or larva remained constant during the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as far as, and including, the trochophore), but the veliger grew steadily to reach 8 μg at 450 μm shell length, the stage at which it was ready for release. During this growth period the veliger consumed metabolic reserves (62% protein and 38% lipid). Carbohydrate levels were negligible. Chilean oyster veligers larger than 275 μm shell length were able to remove particles from suspension, but clearance rate (2 μl h 1 larva 1 at 450 μm shell length) was much lower than published values for planktotrophic veligers. Low clearance rate in the veliger of O. chilensis is probably attributable to the absence of the postoral ciliary band. Oxygen uptake increased from 19 – 22 nl O2 h 1 ind 1 for pre-veliger stages to 32 nl O2 h 1 ind 1 for a veliger 450 μm long,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ublished values for veligers in general when corrected for body weight. Excretion rate was low, increasing from 0.04 ng NH4-N h 1 larva 1 in the trochophore to 0.13 ng NH4-N h 1 larva 1 in a pediveliger of shell length 450 μm. Biochemical energy reserves were insufficient to meet the metabolic demands of the developing larva, suggesting that uptake of particles and/or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mantle cavity of the female i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