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落实和推动长江治理与保护一直是长江水利工作的重大任务。沿江堤防工程作为保护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道重要屏障,其形变监测是长江运营管理中重要的内容之一。InSAR作为一种新型、大尺度的监测手段,在水利工程隐患排查中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本文采用PS-InSAR技术和Sentinel-1A影像,提取了南京梅子洲及其周边江堤2020年4月—2022年1月的形变时空分布,并结合同期水准数据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长江侧堤防比夹江侧堤防形变更加明显。其中,靠近潜州处堤段形变速率可达-20 mm/a。总体而言,梅子洲江堤呈现出一致性的沉降形变,差异性形变不显著,堤防整体发生了轻微沉降;PS-InSAR观测的形变时空分布与水准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技术适用于长江堤防沉降变化监测,且能为大尺度的长江堤防风险排查与早期隐患识别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了测绘部门提供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数据、基础地形数据,结合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数据成果和生态环境专题数据,自上而下采用了基础设施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的四层架构设计了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时空大数据平台的体系结构,并利用Vue技术构建了平台的前端用户界面,利用leaflet技术开发了平台的地图引擎,使用矢量瓦片技术加快了平台地图的响应速度,提升了用户体验,最终完成了平台的开发工作,对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科学的展示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传统基于遥感的气温反演方法往往使用全局模型,从而忽略了气温分布及其时空影响异质性,特别是在较大区域尺度的研究中存在不足。针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引入时空地理加权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一种高精度的气温估计方法。通过在广义回归网络模型中建立局部模型来顾及时空异质性的影响,融合遥感数据、同化数据、站点数据,获取面域分布的近地表气温信息。采用基于站点的十折交叉验证方法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时空地理加权神经网络有效提高了气温估计的精度(均方根误差为1.899℃,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1.310℃,相关系数为0.976),与多元线性回归和传统的全局神经网络方法相比,MAE值分别降低了1.112℃和0.378℃。气温空间分布制图结果显示,该方法结果能很好地反映长江经济带气温空间上的差异和不同季节的特征信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8年、2013年、2018年3个时段的资源三号遥感影像、天地图、公开版交通地图等数据,结合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城际客运交通流、城市可达时间和等时圈,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功能联系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的综合联系网络呈现由下游向中、上游地区逐渐减弱的态势,形成了横"T"字形的联系空间结构,且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存在距离主要中心城市越近则彼此相互联系越紧密的现象,呈现出内强外弱的综合联系形态。  相似文献   

5.
正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长江流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的宏伟目标。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成渝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三极"(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中的重要一极,其持续监测分析对推进区域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4月21日,四川省第一测绘工程院承担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任务顺利通过局级验收。该监测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生态状况为指标,通过构建生态功能、生态结构、生态胁迫3项指数的生态状态评价体系,对2015—2017年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比较明显的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的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局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局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下降趋势较缓。本文对长江经济带范围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作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建辉  陈琳 《测绘通报》2023,(2):155-160+166
以长江经济带445个农业产业强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强镇空间结构存在差异,呈集聚分布特征。(2)核密度表现为“双核、四高、四低”的分布态势。(3)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强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形成了“上中游交界、长三角交界热,上游西部、中下游交界冷”的冷热点分布格局。(4)农业产业投入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强镇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农业产业基础是关键因素,农业产业产出是直接因素,农业产业区位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通道的重要交汇地,是衔接亚太与欧洲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通道作用和桥头堡作用。但目前新疆地区铁路网密度整体较低,路网结构不够合理,南疆地区不少地方未通铁路,进出疆通道单一,这些短板不利于新时期新形势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基于GIS技术,以不同时期新疆地区铁路网密度、人口密度和GDP密度为研究对象,分析路网发展与GDP、人口的时空关系,建立新疆地区铁路路网需求函数模型,对新疆在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所需的路网密度和铁路建设量进行预测,为该地区铁路建设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从CORS技术发展现状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国家空间信息安全等角度论述了长江干线北斗CORS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长江干线北斗CORS的建设原则、关键点,以及对应用规划的发展建议。长江干线北斗CORS建设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议尽快将建设纳入规划,并研究立项和实施等相关事宜,顺应国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并加强长江干线北斗CORS的推广应用,支援沿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推动测绘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赵金龙  赵慧 《测绘通报》2021,(10):9-14,27
科学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机制,对推动黄河流域及黄河所经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采用长时间序列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建立了适用于宁夏的城市夜间灯光指数(UNLI),并利用MOD09A1、MOD11A2提出了一种面向大区域尺度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CDM),探讨分析了2000—2012年宁夏5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过程。结果表明:①基于DMSP-OLS数据建立的宁夏城市夜间灯光指数与人均GDP,以及第一、二、三产业GDP相关性显著(p<0.001),能够较好地反映宁夏城市化水平。②基于MOD09A1、MOD11A2建立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③宁夏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整体处于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型阶段。研究结果对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烨  蒋玉祥 《北京测绘》2020,(5):628-633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耦合4个生态评价指标(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干旱区绿洲城市武威市凉州区2000年~2016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客观定量揭示区域生态变化,RSEI均值由从0.447提高到0.458,整体提高了2.46%;武威市凉州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稍有改善但变化不大,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中等向两极化发展,东北荒漠区大面积开垦耕地使得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中部地区城市扩展和新区建设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西南部山区受人为扰动少,生态状况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以合肥为例,选用2002、2010、2020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利用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并引入城市扩张强度、城市重心转移模型等,探讨了城乡生态变化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响应。结果表明:2002—2020年合肥市主城区与周边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其中周边乡镇MRSEI均值由2002年的0.747下降至2020年的0.495,降幅为33.7%,主城区MRSEI均值由2002年的0.669下降至2020年的0.491,降幅为28.73%;周边乡镇生态质量下降幅度高于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大于主城区,生态破损更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主要由主城区向周边乡镇放射性分布,生态环境变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周围,而城市扩张的区域与MRSEI评价结果显示的生态环境恶化区域基本重合,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尺度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空间尺度对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以南昌市为研究区,划分了300×300、500×500、700×700共3种格网尺度。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目标向量)量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结合POI点、微博签到点与道路网数据(特征向量),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尺度下两者之间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①3种尺度下RSEI与POI点、微博签到点与道路网均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性;且负相关性最优的为RSEI和微博签到点数据,最差的为RSEI和道路网数据。②300×300尺度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随着尺度的变大,拟合的效果会越来越差。③无论尺度如何变化,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拟合的标准化残差ε均呈正态分布;且随着尺度的变大,ε值空间分布的随机性也逐渐增大。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为度量尺度对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源数据融合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MSP/OLS、NPP/VIIRS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提取平均夜间灯光指数(ANLI)和生态环境指数(RSEI),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在2000—2015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的乌鲁木齐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本文主要利用遥感技术手段,以哈尔滨市延寿县为研究区,选取2019年的Sentinel-2A影像和Landsat-8影像,利用绿度、湿度、干度、温度等生态因子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对延寿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延寿县RSEI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中间差、周围好的地域特征,其东北和东南部RSEI值较高,中部RSEI值较低。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利用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表温度、建筑物—裸土指数定量表征绿度、湿度、热度、干度4个生态要素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比分析2013、2019年两个时期遥感生态指数。结果表明,青岛市生态环境呈局部优化改进、整体下降趋势;同时,将青岛市遥感生态指数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表覆盖变化数据、路网交通数据、夜光数据进行耦合性分析,进一步分析探寻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和谐度与耦合度双重评价,利用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黄河下游影响区2005—2018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水平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耦合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规律,耦合关系在阶段上属于由磨合向高水平耦合过渡的阶段,城镇化发展多滞后于生态环境。②黄河下游影响区形成了以郑州和济南为核心的高耦合程度聚集区,且表现出先聚集后辐射扩散的空间聚集与溢出效应。③当前研究区城镇经济发展对耦合水平的贡献较大,现阶段城镇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无明显负向倾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岸带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研究的不足,该文以盘锦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借鉴物理学耦合度理论,建立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定量分析2003-2013年二者间耦合过程与演进趋势。结果表明,盘锦海岸带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协调类型由不协调发展过渡为协调发展,由开发强度受阻转变成生态环境滞后,符合盘锦实际情况。该研究方法结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分析海岸带开发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对深入开展海岸带地理国情监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具有数据来源广泛、监测要素复杂、服务对象多样等特点,整合可用的资源进行城市生态的综合监测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地表覆盖、城市边界等遥感产品,在现有遥感生态指数的基础上,结合黑臭水体指数,构建适合综合评估城市生态状况的集成遥感监测模型,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状态的多维度监测。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客观地反映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理论上补充了基于遥感数据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可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