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何化南  秦杰  董伟  黄承逵 《岩土力学》2010,31(9):2786-2792
为从根本上解决常规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因运行期的裂缝过宽而带来的结构耐久性问题,采取将常规混凝土改性为高性能的钢纤维混凝土或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的方法。以某水电站全背坝面管为原型,以1:10缩尺制作了钢衬钢筋钢纤维混凝土压力管道模型和钢衬钢筋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压力管道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改性为钢纤维混凝土的压力管道表现出很好的限裂能力,其初裂荷载有一定的提高,管道裂缝宽度显著下降;改性为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的压力管道表现出很好的抗裂能力,管道的初裂荷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钢材的性能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模型试验的结果显示了改性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管道衬砌内水外渗对边坡稳定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明  傅志浩  叶超 《岩土力学》2007,28(2):302-306
根据钢筋混凝土受拉开裂特性,通过混凝土开裂后钢筋和混凝土联合承载原理,提出了在内水压作用下混凝土衬砌开裂的裂缝宽度估算公式。根据开裂衬砌内水外渗的规律,提出了高压管道内水外渗与混凝土衬砌裂缝宽度相互影响的有限元迭代计算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内水压荷载分解为起裂荷载和破坏荷载,对混凝土衬砌起裂荷载采用一次加载,对破坏荷载采用分级加载迭代,由此较好地反映衬砌开裂和渗流耦合作用效应。根据渗流荷载对边坡的破坏作用,提出了对边坡稳定判断的思路。通过对实际工程的分析计算,论证了高压管道内水外渗对边坡的稳定影响, 为内水外渗与应力场耦合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下结构混凝土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聪  杨林德 《岩土力学》2011,32(8):2379-2385
根据地下结构承受水压及构件存在裂缝的情况,采用自制混凝土试块模具、自制可控开裂混凝土装置、自制可控压力水头装置、裂缝测宽仪组成的试验系统,在不同水压、氯离子浓度、裂缝宽度以及浸泡时间等工况下进行了开裂混凝土渗透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其他试验条件相同时,压力水头下与自然浸泡状态下的氯离子运移规律有明显的差异,压力水头作用下混凝土各层自由氯离子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存在控制氯离子浸泡溶液运移的裂缝宽度阈值,且该阈值不受水头压力大小的影响。该试验方法可作为同类研究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工隧洞钢筋混凝土衬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苏凯  伍鹤皋 《岩土力学》2005,26(9):1485-1490
在已有岩土程序的基础上,考虑混凝土材料的开裂特性,增加了钢筋和混凝土开裂的模拟功能,编制了相应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程序,实现了塑性迭代和开裂迭代计算的耦合。结合某水电站导流隧洞的工程实例,进行了施工、运行和封堵全过程仿真分析。计算过程显示:本算法迭代计算稳定,收敛性好,满足精度要求。同时研究结果表明:运行期,混凝土衬砌的开裂范围、裂缝宽度和相应的钢筋应力随着衬砌与围岩之间初始缝隙值的增大而增大;封堵期,围岩塑性区随着外水位的增加而增大,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保证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联合剖面法寻找岩溶裂隙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振宇 《地下水》1994,16(3):133-135
依据一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进行的模型试验梁接缝静力与疲劳试验研究表明:A类PPC构件在静载作用下接缝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折减约0.5-0.6;疲劳可能使接缝处理混凝土开裂,但裂缝宽度不大,约0.1mm。  相似文献   

6.
内水压力下水工隧洞衬砌与围岩承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凯  伍鹤皋  周创兵 《岩土力学》2010,31(8):2407-2412
衬砌与围岩是水工隧洞的主要组成部分,内水压力是其承担的主要荷载之一。采用轴对称计算模型,以衬砌与围岩间接触应力状态为判断标准,研究了衬砌混凝土开裂前后围岩渗透系数、变形模量等材料参数对衬砌与围岩联合承载特性的影响,详细地介绍了透水衬砌的设计方法和计算过程,以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为控制标准,编制了透水衬砌结构计算与配筋设计程序,并给出了算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围岩渗透系数是隧洞结构设计的关键,与围岩变形模量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围岩透水性越差或变形模量越低,衬砌与围岩越容易脱开;与混凝土开裂前相比,混凝土开裂后,衬砌与围岩更容易脱开;与钢板衬砌方案相比,钢筋混凝土衬砌方案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小钢材用量;建议高压钢筋混凝土衬砌隧洞设计、施工时,应尽可能地保持围岩的完整性,并进行细致周密的固结灌浆,以增强围岩抗渗能力。  相似文献   

7.
汪丁建  童龙云  邱岳峰 《岩土力学》2013,34(11):3192-3196
传统的土压力分析仅考虑了土体饱和强度对土压力产生的贡献,忽略了基质吸力及其变化对土压力的影响。运用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和饱和土朗肯土压力公式推导了非饱和土朗肯土压力公式,结合Iverson降雨入渗解析解,推导出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压力公式。该公式将降雨入渗时的非饱和土压力表示为时间和深度的函数,更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土压力值相对于传统计算结果偏大,作用点偏高;此外,随着降雨的发生、入渗和停止,主动土压力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稳定”趋势,被动土压力呈现“增大-减小-增大-稳定”趋势,该现象由降雨过程中基质吸力改变所致。由该公式获得的土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可用于挡土工程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经常有用钢板做里衬的混凝土结构物,由于某些原因,这些结构物里经常存在脱空缺陷,需要采取一些无损检测技术来确定是否存在缺陷及其位置、大小等,为随后的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采用中子无损探测技术,对大渡河某水电站压力管道中蜗壳刚衬下混凝土进行脱空工程检测,结果表明该刚衬下混凝土存在部分脱空区,并查明了脱空区面积大小及其深度范围,说明中子无损探测技术在该水电站蜗壳钢衬混凝土结构物脱空缺陷检测上达到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荷载作用下土体气压劈裂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文君  刘松玉  章定文 《岩土力学》2011,32(7):1951-1956
采用自行研制的模型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喷气压力和上覆荷载下土体的气压劈裂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喷气压力和上覆荷载对土体气压劈裂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向土体中喷入高压气体能在土体中产生裂隙,裂隙可加速超静孔隙水压的消散;喷气结束时裂隙宽度达到最大值,喷气结束后裂隙不完全闭合,残余裂隙宽度为裂隙宽度峰值的1/100。对比不同喷气压力和上覆荷载作用下气压劈裂试验结果发现,气压劈裂影响范围与裂隙宽度均和喷气压力与上覆荷载大小密切相关,其中喷气压力对气压劈裂影响范围与裂隙宽度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压劈裂影响范围与喷气压力呈双曲线相关关系,裂隙宽度与喷气压力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气压劈裂影响范围随上覆荷载增加而减小,裂隙宽度与上覆荷载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玉  梁昊  林亮  周游  赵青松 《岩土力学》2023,(6):1645-1656
地层塌陷和沉降引发的埋地管道事故频发,亟需开展不同沉降作用下力学响应试验研究。针对地层塌陷和沉降作用下油气埋地管道的管周应变、土压力和土体变形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地层塌陷和沉降过程中,受管顶土拱效应影响,管道应变及土压力随塌陷区扩展先增大后减小,随沉降区扩展而增大,塌陷和沉降区内,管道沿轴向呈两端凸起、中间下凹的“马鞍形”;管道变形受沉降影响更为显著,当塌陷和沉降量均为50 mm时,与地层塌陷相比,管道在沉降过程中顶部、底部和中部的最大应变值分别增加了18.8%、249%和273%;对比管周土压力增大和减小区域的面积之比λ可知,地层沉降较塌陷λ提高了78%,因此,管道在地层沉降过程中承受更大的作用力。基于修正Marston土压力计算模型,提出了地层沉降过程中管顶竖向土压力计算方法,并采用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扩展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杏红  周创兵  常晓林  周伟 《岩土力学》2010,31(8):2666-2670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是关系到水电工程中混凝土大坝安全的重要问题,它贯穿混凝土坝的施工期直至运行期。重点探讨了应用无网格法求解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扩展过程的模拟方法。无网格法采用节点来离散求解域,特别适用于裂缝开裂过程的模拟。结合混凝土热传导问题推导了伽辽金无网格方法控制方程和基本算法步骤,编制了混凝土温度场计算和温度裂缝扩展过程模拟的无网格法程序,通过具体的算例验证了所编制的伽辽金无网格程序的正确性。数值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无网格法能够有效地模拟混凝土块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的开裂发展过程,计算结果符合大体积混凝土块在均匀温降和基础强约束条件下的裂缝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采用挤压边墙技术的高面板坝裂缝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伟  花俊杰  常晓林  曹艳辉 《岩土力学》2008,29(8):2037-2042
为加快施工进度,国内很多高面板堆石坝都采用了挤压边墙技术,用上游坡面的挤压边墙代替传统的垫层。挤压边墙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其与上覆面板之间的结构关系将与传统的面板-垫层有很大差别。虽然目前面板坝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水平较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但少数工程仍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面板裂缝,而采用挤压边墙技术的面板坝施工期出现的裂缝分布规律与采用面板-垫层施工方法有明显的不同。面板裂缝的产生与面板施工期的应力变形状态密切相关,目前面板堆石坝计算中采用的整体模型方法对面板的概化较多,得到的面板应力精度较差。根据挤压边墙实际的施工特点,提出采用子模型法分析面板的应力变形,对某面板坝工程裂缝成因的分析结果表明,温降和上游坡面局部高程不平整引起的面板与挤压边墙之间的局部约束过大是导致面板裂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考虑非线性徐变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扩展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杏红  周创兵  常晓林  周伟 《岩土力学》2010,31(6):1995-2000
混凝土温度应力超过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一半时,混凝土的徐变变形不再与应力呈线性关系。采用一个混凝土非线性徐变模型来进行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计算,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同时,吸取无网格方法在裂缝扩展模拟方面的优势,采用无网格方法对混凝土的温度裂缝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数值算例计算结果表明,所编制的无网格法程序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可靠性,能够有效地模拟混凝土块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的开裂发展过程,考虑混凝土非线性徐变效应后,在开裂时刻混凝土急剧增加的非线性徐变变形缓和了缝端的温度拉应力,使得相同龄期混凝土的裂缝深度和扩展速率要比只考虑混凝土线性徐变要小一些。  相似文献   

14.
深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的圆弧型防渗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郦能惠  孙大伟  米占宽 《岩土力学》2006,27(10):1653-1657
覆盖层的防渗设施大都采用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墙在靠近两岸部位及靠近顶部常存在较大的拉应力,易导致混凝土开裂并产生渗漏,影响大坝的安全。采用平面上防渗墙轴线呈圆弧型的防渗墙来改善防渗墙的应力性状,并用三维有限元法数值分析对圆弧型防渗墙与直线型防渗墙的应力变形性状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了以圆弧型防渗墙替代直线型防渗墙的技术合理性,建议面板堆石坝坝基防渗采用圆弧型防渗墙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16.
Numerical modelling of concrete cracking requires robust models able to describe opening and propagation of cracks. Structural concrete codes provide practical relations to describe crack openings. However, these empirical methods were developed for specific structures and cannot be used for general applications. Here, a continuous modelling approach based on damage mechanics is used to compute crack openings in a tie‐beam concrete structure. We propose a post‐processing method to extract crack openings from a continuum damage finite element computation. This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all continuum damage/plasticity models. The tie‐beam concrete is characterized by a weak stress gradient; this aspect complicates predictions of crack positions and number. A stochastic method is us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concrete properties and create a spatially correlated random property field.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A simplifie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 based on a refined global–local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failure analysis of concrete structures. The technique distinguishes the scale of the structure, modelled with large size finite elements, from the scale at which material non‐linearity occurs due to progressive cracking and macro‐crack propagation. The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is split into two parts: a linear elastic analysis on a coarse mesh over the entire structure and a non‐linear analysis over a small part of the structure where a dense finite element grid is employed. In the non‐linear calculation, a non‐local damage model is implemented. These two computations are coupled with the help of an iterative scheme. 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the region where a non‐linear analysis is performed, is adapted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mage zone. Numerical examples of mode I fracture of concrete specimens with straight and curved cracks are presented.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