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RS和GIS的南汀河流域石漠化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苏旺德  史正涛  刘钢 《中国岩溶》2016,35(5):594-601
以南汀河流域ETM、DEM和地质岩性数据为基础数据,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提取了石漠化评价因子,构建石漠化评价指标并对石漠化强度进行评价。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石漠化信息进行分析,得到流域岩溶区石漠化强度分级特征,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及石漠化信息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相关关系以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石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石漠化强度为: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无石漠化>极强度石漠化。(2)强度石漠化区和极强度石漠化区主要分布在以耕地和疏林地为主要覆盖类型的区域。说明了造成石漠化的因素除裸岩率、植被、坡度、岩性等主要影响因子外,人们利用土地的方式对石漠化也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草地退化的地质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轶  李瑞敏  王祎萍  曹峰  徐为 《地质通报》2011,30(11):1744-1751
借鉴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提出的地质指标概念,从分析草地退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对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 以及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的各种响应关系入手,按照“影响-状态-后果模型”(CSR模型)和“压力-状态-响应 模型”(PSR模型)构建了草地退化地质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石漠化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揭示岩溶地区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文章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获取了1990、2000、2010年石漠化数据。利用Logistic-CA-Markov模型探讨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因子及各类型间的转移情况,并在两种情景模式下对研究区2020年石漠化空间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利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石漠化驱动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其分布状况,CA-Markov耦合模型模拟石漠化空间分布,精度达到理论要求。(2)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演变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于自然因素,而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则相反。(3)在现有石漠化演化速率情景下,各等级石漠化的演变轨迹为修复与恶化并存模式,最突出的是潜在和轻度石漠化。(4)在喀斯特山地生态产业修复和封山育林结合情景下,石漠化修复与恶化并存的双重轨迹模式改为以修复为主的单一轨迹模式,其中轻度和中度石漠化治理效果最为突出。因此石漠化治理措施重点应针对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分布区,注重协调人地矛盾,防止利用过程中返回式演变。   相似文献   

4.
地质环境问题的地质指标体系框架及其构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复杂、多变、脆弱的地质环境和不断加剧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急需建立面向多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地质指 标体系。针对中国地质环境工作现状,借鉴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最新的成果和经验,对地质指标的定义、内涵进行了 修订和拓展,创建了包括调查指标体系(影响指标、状态指标、后果指标)和监测指标体系(压力指标、状态指标、 响应指标)的地质指标体系框架,并建立了从面向单一地质环境问题的地质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实际范例,到面向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质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为地质指标的创建、完善和应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石漠化对岩溶地表土壤碳量的影响,选择粤北英德市岩背镇塘边村岩溶峰丛不同石漠化程度样地进行系统调查,采用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指标分析石漠化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结果表明:(1)极重度石漠化使土壤厚度、地表生物量显著减少,使岩石裸露率显著增加,但在潜在、轻度至中度石漠化中,差异不显著;(2)极重度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土壤有机碳高于轻度石漠化,轻度高于潜在,但差异不显著;(3)10-20 cm 土层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表层,岩石裸露及土壤主要在溶蚀缝隙中分布和发育是造成极重度和中度石漠化单位重量土壤有机碳增加的主要原因;(4)中度、轻度和潜在石漠化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分别是极重度的49.23倍、47.9倍和29.4倍;(5)岩石裸露率是影响岩溶地表生态的最主要因素,它和地表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总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和土壤厚度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岩溶植物的高度适应性可以削弱石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石漠化的成因机理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石漠化的研究现状出发,依据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着重分析其主要控制介质为岩性、构造、地貌、气候、岩溶、地下水、植被等自然介质因子与森林砍伐、高坡开垦等人为介质因子.石漠化是以岩溶山区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内、外地质作用和人类恶性生态地质作用为驱动力,以资源退化和恶化为本质,基岩不断裸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过程.提出对石漠化的研究重点是成固机理研究,对石漠化的防治应着重于对石漠化的驱动力及其主异因子的防治,阐述了治山必须先治水等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岩溶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石漠化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及南方岩溶地区严重的脆弱生态地质问题,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可以准确、快速、经济地获取岩溶石漠化的现状、分布规律等结果数据,为石漠化的监测、石漠化的演变分析及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但在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中,如何增强石漠化信息,方便后续的信息提取工作,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影响岩溶石漠化的发育的因素众多,其评价指标一般考虑岩石裸露程度及其结构、植被结构等。在岩溶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工作中,很难直接获取岩石的裸露信息。野外调查发现:在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岩石的裸露程度与植被覆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岩石的裸露程度越高,植被覆盖程度越低,岩溶石漠化越发育;据此可以利用植被覆盖情况来获取岩溶石漠化信息。在增强岩溶石漠化信息方面,本文提出了改进增强型植被指数模型(GEVI),并与现有的常用植被指数模型对比试验发现,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及其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单洋天 《中国岩溶》2006,25(2):163-167
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面积碳酸盐岩出露,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了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岩溶石漠化。本文在前人岩溶石漠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岩溶石漠化的概念;提出应统一使用“岩溶石漠化”术语的建议; 指出以往岩溶石漠化影响因素研究存在有对地质因素重视不够的问题。与此同时,本文还以野外对岩溶石漠化的观察为基础,从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碳酸盐岩岩层的组合关系,以及碳酸盐岩出露地区的地质构造等角度,分析了地质因素对岩溶石漠化形成、演变的重要影响,结果认为在诸多岩溶石漠化影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因素;在诸多的自然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9.
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对于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优化和改进至关重要。文章以贵州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热带果树+覆盖作物措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通过调查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治理前(2014年)和治理后(2017年和2020年)的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资源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建模(SEM)评价了田房村石漠化治理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通过将耕地转变为园地(芒果和澳洲坚果间作牧草或绿肥),综合治理6年后,该示范区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资源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呈现向好趋势;除了农/林草面积比和农产品商品产值两个观测变量,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资源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观测指标均呈显著相关;果园用地比重、务工劳动力比重、务工贡献率、农产商品化产值、农/林草面积比5个变量是引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石漠化治理能耦合生态环境与产业资源的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生态恢复和经济增收。热带果树+覆盖作物相结合综合治理石漠化是该村生态恢复和经济增收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通过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岩溶石漠化概念的内涵、分布格局和量化分级、成因分析和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研究进展:岩溶石漠化的概念和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石漠化等级评价指标相差甚远,需要建立统一调查研究方法、分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但治理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目前没有成熟的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严重影响了石漠化治理措施的修订和完善。指出了我国岩溶石漠化问题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不断创新岩溶石漠化的研究方法;把握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深入开展岩溶石漠化过程模拟与调控研究;推广和完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重视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石漠化研究中的运用。在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方面,特别要注意加强石漠化地区土地的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定量研究;实施岩溶山区人类经济活动影响预报和经济社会后果预报,建立岩溶山区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加强不同时空尺度下岩溶石漠化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确定自然因素和人文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率,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喀斯特石漠化代表了世界上一个比较独特的荒漠类型,即湿润区石质荒漠化。目前石漠化面积快速扩展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因对石漠化发生机制与喀斯特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还不清楚,同时缺乏比较完善的石漠化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过程和适应性生态修复研究方面存在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喀斯特石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喀斯特山地的侵蚀过程、驱动力与危险性、以水为纽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和石漠化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喀斯特受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修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优化和综合调控等方面,阐述了上述几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喀斯特石漠化是一个非地带性问题,不是纯自然过程,而是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紧密相关,需要以喀斯特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划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荒漠化类型,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短、涉及学科多、跨部门、跨行业,目前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简述了石漠化的发展与研究历程,列举了对喀斯特石漠化科学内涵的代表性观点。针对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划分问题,综述了目前的分类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为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喀斯特石漠化类型的划分应以其成因为基础,体现导致石漠化的根本及内在因素,区别出自然石漠化以及人为石漠化,并能够为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石漠化给区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国家自实施生态治理工程以来,区域石漠化得到一定改善。为探讨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石漠化格局变化,研究以滇东南典型喀斯特区域广南县为例,以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获得石漠化空间分布数据,运用时间变化度、转移矩阵和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广南县石漠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广南县石漠化类型仍以重度石漠化为主,但是石漠化面积总体在不断减少。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地石漠化面积最大,其中灌木林地以潜在石漠化为主,未利用地以重度石漠化为主,是石漠化重点治理的用地类型。2000-2010年石漠化转移方向是向无石漠化和相邻等级石漠化转移,2010-2018年主要向低等级石漠化转移;(2)空间分布上,广南县喀斯特区域石漠化南多北少,呈现南重北轻的分布格局,沿篆角乡—黑支果乡—南屏镇南部—八宝镇西南部一线、珠琳镇和五珠乡相邻区域、珠街镇和曙光乡的相邻区域是石漠化集中分布区;(3)19年间,广南县喀斯特南部区域的石漠化大面积改善,而中部及北部区域的石漠化不断恶化。整体而言,退耕还林等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改善喀斯特区域的石漠化状况,使广南县石漠化总面积减少了288.98km2。   相似文献   

14.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is an obstacl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ity. While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is issue, 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various indicators affecting desertification, using GIS technology to extract spatial data and to construct a RBFN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model for Guizhou province. By calibrating sample data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assessment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counties of Sou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severe, counties in northern Guizhou have moderate desertification, and southeastern counties are affected lightly.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with other research shows conformity with actual conditions, proving the reason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RBFN model.  相似文献   

15.
李阳兵 《中国岩溶》2021,40(4):698-706
系统阐明岩溶石漠化的演变趋势,对正确认识岩溶石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及实施有效的石漠化综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驱动石漠化发生与形成的因素有岩溶山地农户生计单一、土地压力大、土地承载力低和生态脆弱等4个主要因素;石漠化发生扩展其实质就是在低土地承载力背景下,过伐、过垦、过牧等土地利用方式触发了岩溶山地土地退化,即石漠化。(2)岩溶石漠化在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演变和石漠化驱动因素的变化、消失,石漠化面积扩张的趋势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即石漠化转型。(3)中国西南岩溶山地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生态系统机制改变,从而引起石漠化转型演变。石漠化转型是土地利用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综合作用的响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演化的总体趋势。(4)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演变对揭示该区域人地关系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功能优先背景下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问题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文章分析了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物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估、消除贫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家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主体生态功能的定位,对未来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石漠化治理要更有效地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体制,促进石漠化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减少人口压力,消除农户破坏环境的驱动因素,促进石漠化治理成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保证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主体生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植被关键技术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对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应以“结构-过程-服务”为指导框架,加强岩土组构等地质环境背景、水土过程和石漠化过程以及关键服务功能维持和提升机理的基础研究,加强功能型植被、关键共性和个性技术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的配套和优化,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适用性评价和推广应用,完善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主体功能区评估和生态补偿,有效准确的治理石漠化,以促进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a progressive proces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karst regions in which soil is severely, or completely, eroded. This process may be caused by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pressure leading to poor ecosystem health and lagg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therefore a significant obstacl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 We applied a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model to assess the risk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west Guangxi, a typical karst region located in southwest China. Factors known to influenc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were evaluated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iques to classify the 23 counties in the study area from low to extreme risk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unties with extreme or strong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43.48%, nearly half of the study area) were clustered in the north, central and southeast portions of the study area. Counties with low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30.43%) were located in the west,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moderately correlated to population density.  相似文献   

19.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开发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章 《贵州地质》2006,23(4):261-265
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缺水密切相关,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石漠化防治的首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石漠化形成和发展实质、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从理论上论述了岩溶地下水开发与石漠化治理的关系,并以实例论证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对石漠化防治的效果。指出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