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桂林市冠岩危岩发育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岩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洞穴,以洞内观光电梯、小火车、地下河构成的"水陆空"游览为特色,每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洞内地形复杂,岩体多被裂隙切割成孤立的岩块,化石性钟乳石发育,其开发过程中建设了大量人为工程。近年来,冠岩发生了几起危岩崩塌事故。经调查,目前洞内对旅游线路构成威胁的危岩计70块(段)。研究发现,洞顶、洞壁危岩出现的几率近相同,而洞穴大厅出现的几率远大于廊道;天然洞段发生的危岩规模大、数量少,而人工开凿段则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人为因素诱发的危岩多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危岩。提出了以预防、加固为主的危岩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2.
梅山龙宫景观资源及其照明设计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本文通过对梅山龙宫地下河洞穴系统空间、水体、次生化学沉积物的调查,揭示了该洞穴“险、幽、秀、奇”的景观资源特征。针对游览洞穴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洞穴的照明设计应遵循“自然、艺术、协调、安全、特色”基本原则,并论述了洞穴照明设计理念,即景区设计理念在于使洞穴空间得到艺术性体现,景点设计在于对景点形态进行艺术造型。此外,该文还论述了运用照明技法在梅山龙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刚  俞锦标  朱诚  吴承照 《中国岩溶》2001,20(4):253-258
连城赖源洞穴系统发育于分布面积不及2km2、厚度不足100m 的二叠系下统夹有燧石层的栖霞组灰岩中,洞穴形态不同于单一通道、树枝状通道、侧羽状通道形态特征,也与迷宫状洞穴系统以及成层状洞穴系统存在差异,是介于迷宫状和楼层状之间的类迷宫状洞穴系统。研究表明,该洞穴系统是一种处于有序动态变化的三维空间地域系统,既有空间展布形态和边界形态,又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化。洞穴系统水动力具有溶蚀作用、混合溶蚀作用、侵蚀作用的特征。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经历了数次间歇性抬升,赖源洞穴最终发育为类迷宫状洞穴系统。该洞穴景观独特,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贵州荔波岩溶洞穴发育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荔波位于云贵高原岩溶向广西岩溶丘陵和孤峰岩溶平原过渡的岩溶斜坡地带。区内岩溶洞穴极其发育,岩溶洞穴(在时空分布上受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对地层岩性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特点,岩溶洞穴的发育规模、方向明显受断裂、裂隙构造的控制,表现出极强的方向性。本文主要依据洞穴的形成条件、洞穴空间展布的控制特征以及洞穴沉积物的特征等,论述了区内岩溶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5.
安徽洞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安徽143处洞穴及洞群的调查 ,阐明安徽洞穴资源分布特征 ,洞穴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发潜力及远景。提出加强洞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朱晓燕  张美良 《中国岩溶》2020,39(3):426-43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岩溶洞穴旅游活动日益频繁,使得对洞穴环境的综合研究以及洞穴旅游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国内外岩溶洞穴旅游管理的现状,结合岩溶洞穴环境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岩溶洞穴环境因子,如温度、相对湿度、洞穴CO2浓度等,对岩溶景观的影响,探讨溶洞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景观保护与修复措施等问题;针对目前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有限空间与无序客流的矛盾,提出了合理调控洞穴旅游客流量,增强洞穴旅游景观资源保护意识,从地学、旅游、环境以及健康等角度评估和开发洞穴,使旅游活动对环境因子的影响限制在可控范围,实现洞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洞穴空气CO2浓度是影响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和溶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对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温度和湿度连续两个昼夜的系统观测结果,结合洞外大气CO2浓度、温度和湿度数据,初步分析了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昼夜变化规律:(1)洞穴空气CO2浓度自洞口开始快速增高至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这个快速升高的距离与不同季节洞穴交换能力有关,秋季大约是370 m。洞穴CO2浓度稳定区的空间差异可能主要与洞穴结构和裂隙发育情况有关,在洞体变小的倚天长剑景点附近出现峰值,而在洞体变大的石瀑布景点和游客无法进入的源头区出现低谷。(2)观测期间,洞穴空气CO2浓度总体上呈递降趋势,基本上与游客数量有关。(3)在洞穴空气CO2浓度急剧上升的近洞口段,洞穴空气CO2浓度每个昼夜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对应正午12时和午夜前后。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的这种变化特点,受游客与工作人员的呼吸排放和洞穴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作用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洞穴分布特征及地貌演化研究是洞穴科普活动及洞穴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了解九洞天景区洞穴系统大型串珠式天窗群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对溶洞的规模、形态、发育方向及分布高程进行实地考察。将地理学“将今论古”的思想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相结合,探讨九洞天洞穴系统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地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九洞天洞穴系统发育地层以二叠系茅口组地层为主,发育受断层节理和水文条件控制,溶洞发育方向多为北北东、北西和东南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受第四纪间歇性抬升运动和侵蚀基准面控制的影响,洞穴系统垂向分布大致集中在1 150~1 220 m、 1 220~1 270 m、1 270~1 340 m三个海拔范围内,与区内古河道垂向分布具有相似性;九洞天洞穴系统和地貌演化经历油菜河伏流及底纳寨干谷形成期、梯子崖伏流及张家寨干谷形成期、九洞天伏流和大天桥干谷形成期三次大的发育阶段,形成九洞天景区天窗溶洞、明暗流和古河道并存的典型喀斯特格局。   相似文献   

9.
鲁中南地区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赵建 《中国岩溶》1988,7(2):139-146
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鲁中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分布及发育状况,指出较大的洞穴多发育在中奥陶统地层中;泰山——鲁山的可溶岩地区洞穴最为集中,洞穴发育的规模也较大;在山区,洞穴出露的部位一般较高,多接近于山顶或处于山体中上部。根据洞穴与古喀斯特剥蚀面的关系,笔者认为山东地表出露的喀斯特洞穴主要是新第三纪以来发育的。 随后,本文从洞穴的形态特征、碳酸钙化学沉积特点、与其他景观的组合、洞穴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诸方面对本区洞穴的旅游开发意义作了初步评价。文中指出,在接近于济南、淄博的泰山——鲁山地区,洞穴旅游开发的条件最好。   相似文献   

10.
离衡山风景名胜区不远的衡东锡岩洞,为一典型的石灰岩溶洞。洞穴景观奇特,开发历史悠久,晋代就有人进洞题刻,唐代被赐封为“楚南第一景”。本文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对洞穴发育条件、形态特征及景观资源类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根据其区位特征,洞穴景观美学价值,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状况,提出了开发建设省级洞穴旅游景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