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第四纪沉积及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6个钻孔和461km浅层地震剖机测量获得的测年、微古、孢粉、藻类、古地磁以及岩持征和地震反射界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本区第四系划分为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对各时期的沉积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对不同时期的沉积相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地揭示。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下更新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通过对下更新统海湾相的“镇海组”(Q1^m?)建组剖面--福建龙海市关头剖面进行古地磁测量,配合K-Ar法测年、粒度、矿物和孢粉等分析资料,确认该剖面中部的灰绿色粘土粉砂质砂层属于早更新世,其沉积相应为冲-洪积相,仍沿用“镇海组”(Q1^al pl)之名。研究表明第四纪下界存在于该剖面的灰绿色粘土粉砂质砂层与红褐色粉砂粘土质砂层之间(即M/G面上)。这是福建首次用年代地层学手段发现的第四纪下界。  相似文献   

3.
渭南阎村W7孔岩心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渭南阎村W7孔岩心地层样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了黄土组、三门组地层的时代。这一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层形成始于松山反极性时晚期,约为1.1MaB.P.。按照地层样品的剩磁特征和岩性特征对黄土/古土壤层作更精细地划分,这一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层相当于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层,缺失午城黄土。地层的剩磁极性资料表明,三门组地层形成于高斯极性时晚期—松山极性时中期,按照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为第四纪下限的年代准则,确定三门组地层的时代为晚上新世。 W7孔岩心的地层样品的剩磁极性序列与已有的地磁极性年代表的磁极性序列大体相当,本项研究也揭示了二个短周期极性事件的存在,位于第5黄土层的安比拉事件(Emperor)发生的年代约为0.445—0.458Ma B.P.。位于第9黄土层的后期哈拉米洛事件(Post-Jaramillo)发生的年代约为0.77—0.81MaB.P.。 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在松山反极性时中晚期出现过沉积间断,持续时约0.5Ma。 根据W7孔的地层学研究认为,选择以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末期的年代(1.60MaB.P.)作为第四纪下限是有利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  相似文献   

4.
渤海Bc-1孔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孢粉分析结果划分的十三个孢粉组合带,反映了渤海及其周围区域20万年来的古植被演替和古地理环境变化。古气候变化是明显的,分为五个冷、暖期:20—10万年间有两个冷期和一个暖期;10—1.2万年间有三个冷期和三个暖期;1.2万年以来为一个暖期。晚更新世冷期有愈来愈冷的趋势,晚期则处于冰缘带外围环境,年均温比目前低约10℃。晚期的冷期气候有较明显的波动。晚更新世中期的暖期年均温比目前高约3—4℃。 据气候地层学原则划分的地层界线:中更新统与晚更新统为178—181m,全新统下限以12.80m为宜。气候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5.
程乾盛 《台湾海峡》1993,12(3):257-265
前人将泉州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中全新统长乐组冲-洪积层、海积层;早全新统东山组海积层;上更新统龙海组冲-洪积层和时代未分的残-坡积层。作者从岩石、孢粉、生物、年代等地层学入手,结合纵横剖面分析,将该平原划分为下、中、上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平原中北部缺失下全新统的河口相-潮间带沉积层,而平原中部以南和入海口一带却不缺失此层。其因是下全新统高程不一,中全新统NW 向新构造活动断裂,导致海进,在平原内沉积了中全新统地层。海进时间约5 000a,B.P.。  相似文献   

6.
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1948)认为,更新统与上新统界限应位于由海相动物化石记录的意大利新第三系中气候开始恶化的层位.近年来,意大利南部的弗里卡(Vrica)剖面被建议作为含有该界限的层型剖面.剖面中首次出现 Cytheropteron testdo寒冷种之下的物理层作为层型界限;约距今1.6百万年,但尚未定论.根据上新统一更新统连续陆相沉积系列中各种资料面记录的地质、生物、气候及磁性变化,估计气候首次恶化的时期,并与海相沉积的记录对比,有助于确立行之有效的更新统/上新统界限.杨仲健根据动物群,沉积相及地文期的分析,认为华北更新统的下界应位于含泥河湾动物群的泥河湾地层之下.随着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对华北第四系下界有着不同的看法:1)根据古冰碛和古人类资料,将第四系底界置于距今约350或300—320万年前的层位;2)根据Hyalinea baltica等有孔虫组合的古地磁年龄(据曼金宁和达尔林普尔的磁性年表及华北气候首次恶化等,认为更新统底界大体相当于松山/高斯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生物、粒度、重矿物、微量元素和~(14)C测年等分析,研究上更新统上段暗绿色硬土层的沉积特征和成因。根据孢粉组合和~(14)C测年资料确定该硬土层为玉木冰期末期产物。从硬土层的分布广、厚度小、底面倾斜等特点和生物、粒度、重矿物等特征分析,属河漫滩洼地沉积或河漫滩型湖沼沉积。上海东部地下30m以内有一层硬土层(Q_3~3);上海西部有两层硬土层,第一硬土层属全新统,第二硬土层属上更新统上段。  相似文献   

8.
在长390cm的柱状岩芯中大致以10cm的间距采样,所取的34个孢粉样品经处理,几乎全含丰富的孢子花粉。在此基础上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为: 1.Chenopodiaceae-Artemisia带;2.Potamogeton,Sparganium,Typha-Gramineae带;3.trilete spores-Pinus带。 本文依据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迁探讨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划分。 Chenopodiaceae-Artemisia带以滨岸盐生植物分子为主,反映为岸线附近的沉积环境;Potamogeton,Sparganium,Typha-Gramineae带主要分子的母体植物为静水水生与中生植物,反映湖沼沉积环境,说明当时当地离海岸线有一定的距离;trilete spores-Pinus带多见于我国东海海底现代表层沉积,指示了一种现代的海洋环境。 以上三种沉积环境反映了带1至带3期间海水的进退历史,即带2时期海退最大,带3时期海进最大,由于古气候的冷暖变化是第四纪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推断带2时期气候最冷,而带3时期气候最暖,也即带2、带3间可能为更新统与全新统的界线。 根据孢粉分析所推断的全新统、更新统界线与岩芯特征、钙质超微化石以及~(14)C测年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9.
松辽平原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平原的第四纪地层,过去尚缺乏磁性地层的研究资料.为了进一步修订地层表,我们用磁性地层学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吉林省榆树和长春地区以黄土为主的剖面,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和库伦旗地区的黄土剖面(图1),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并试以辽河以西地区的黄土地层,把黄土发育不够典型的松辽平原区与北方典型黄土区的第四纪地层,从磁性地层学的角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0.
应用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磁性地层学等资料来确定南海ODP1148站深海沉积中的上新统/更新统(P/P)界线。氧同位素期(MIS)64和65之间的P/P界线在1148站位于井深112.75m处,计算年龄为1.805Ma,在地层对比上与Vrica层型剖面的P/P界线一致。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在MIS62出现以右旋壳为主的转变,计算年龄为1.76Ma,此事件和Olduvai极性亚时顶界看来是最接近P/P界线的可靠时间面。除此以外,在1148站P/P界线及其附近没有发现重大的地层学和环境变化事件。相比之下,1148站底栖δ^18O值在3.05~2.53Ma期间快速变重,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了5℃,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鲁中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鲁中黄土是风成的,主要由低空地方风系(北向风)搬运的近源物质堆积而成,其次是高空气流携带而来的内陆远源物质;主要物源区为冰期裸霞的莱州湾海底和黄泛平原。粗颗粒含量变化一较好地反映本区气候的冷暖周期变化。中更新世中后期本区开始转冷,发育离石黄土;末次间冰期时,气候温湿形成厚层S1;到末次冰期气候变得更为干冷,冬季风效应增强,粗颗粒含量增多。到全新世气候向现代气候转变,但在转暖的过程中有短回冷事件,形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刘家坡和甘肃会宁西雁山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剖面为例,通过剖面土壤结构特征、骨架颗粒矿物成分、主要碎屑颗粒形态、骨架颗粒接触关系以及孔隙特征的分析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东西部黄土显微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研究进一步证明,古土壤形成期气候比黄土形成期气候湿热,黄土剖面中黄土与古土壤交替反映了干与湿、热与冷的古气候变换;在古土壤形成期气候较湿热的总趋势下,黄土高原东南部比西北部更为湿热,在黄土形成期气候较干冷的总趋势下,黄土高原西北部比东南部更为干冷,这与现今黄土高原的区域性气候差异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末次间冰期兰州黄土记录中的粘土矿物及其环境意义探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研究了末次间冰肮分辨率兰州黄土(S1)21个样口的粘土矿物,并与现代尘暴沉积物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1三个古土壤导春间所夹两个黄土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基本一致,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和高岭石及少量伊/蒙间层矿物。粘土矿物的形成以碎屑成因为主,其一在剖面上的变化具有批示气候变化的意义。古土壤层中伊利石结晶度较黄土层中低,反映在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粘土矿物受到了不同和蔼的改造。粘土矿物总  相似文献   

14.
“柳夼红层”是分布于山东荣成市成山头半岛北岸海拔50m以下坡麓地带的一套棕红色砂层。自1962年首次引起海岸地貌工作者的注意以来,对其成因和形成时代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关于“柳夼红层”的成因问题,多年来有“海积”、“风积”、“河流沉积”与“河湖相沉积”4种观点莫衷一是[1,2]。近来,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张明书等对“柳夼红层”作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岩石学研究,取得了新的可喜进展,终于肯定了“柳夼红层”的主体部分属于风成沉积,并客观地指出其中还夹有冲洪积砂砾层[4]。因此可以说,对“柳夼红层”成因的…  相似文献   

15.
秦岭黄土-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自凤州和商州两地黄土剖面中65组孢粉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层中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高,而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低。从孢粉组合来看,秦岭黄土堆积时的植被一般为森林草原型原森林型,气候较寒冷但偏湿,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一般为夏绿阔叶林型,反映出暖温带气候。显而易见,无论是黄土堆积时期还是古土壤发育时期,秦岭山地的气候都较黄土高原地区湿热。  相似文献   

16.
安徽宣城地区中晚更新世风成堆积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通过对宣城向阳中晚更新世沉积剖面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剖面与中国北方同时代的黄土—古土壤剖面相比较,虽然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中晚更新世多个冰期中风成堆积的单层厚度与累积厚度,亦即风成物质的沉积通量与沉积速率均比北方黄土区要小,但它们所反映的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南海西南部万安盆地构造圈闭样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区域构造地质、沉积地质和盆地演化历史的基础上,把万安盆地形成的构造圈闭闭划分为压缩、菜和剪切等三种基本构造样式,并对各类型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Savenko  A. V.  Savenko  V. S. 《Oceanology》2020,60(6):742-747
Oceanology -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eawater upon interaction with loess, an analog of natural terrigenous aerosols of the Pleistocene,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t was...  相似文献   

19.
陈园田  谢志平 《台湾海峡》1996,15(3):235-242
台湾地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成因类型复杂,它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头科山组、中更新世中期大南湾组、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冲-洪积层、晚更新世中-晚期恒春石灰岩层、全新世冲积层和全新世珊瑚礁。  相似文献   

20.
镇江下蜀土中的黏土矿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镇江大港砖瓦厂下蜀黄土剖面30个样品的X衍射分析和半定量结果表明,该剖面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蛭石-高岭石型,其中以伊利石(52.8%~70%)和蛭石(20.6%~38.5%)为主;古土壤层的伊利石相对含量高于黄土层,蛭石的变化与之相反,二者互为消长.高岭石含量为6.0%~11.1%,在古土壤中的含量略高于黄土层.从剖面底部(S4)至顶部(S1), 伊利石相对含量略呈增加趋势,蛭石和高岭石则略呈减少趋势.镇江下蜀黄土中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与北方黄土明显不同,伊利石的结晶度总体上也较北方黄土差,反映下蜀黄土堆积区相对温暖、湿润,风化淋滤作用相对较强.从黏土矿物组合和含量来看,下蜀黄土经历了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