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潮汐线应变观测的地表平面应变状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了由潮汐线应变的组合观测资料获取地表平面应变状态和对潮汐剪切应变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我国部分潮汐应变观测点的理论应变状态和观测应变状态,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深入研究地震前兆的物理力学机制和观测台网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昌平地震台体应变、线应变及差应变等观测资料在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昌平台的应变观测资料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异常;体应变的异常时间与震级有较发的相关性;差应变资料显示了短临异常;由线应变资料计算的主应变方向在地震前逐渐向震中偏转;M2波潮汐因子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昌平地震台体应变、线应变及差应变等观测资料在1998 年1 月10日张北尚义6 .2 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昌平台的应变观测资料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异常;体应变的异常时间与震级有较好的相关性;差应变资料显示了短临异常;由线应变资料计算的主应变方向在地震前逐渐向震中偏转; M2 波潮汐因子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8—2009年张家口伸缩仪3方向的线应变资料计算出最大主应变、最大剪应变以及主应变方向等平面应变参数,分析张家口地区的断层特征、张家口伸缩仪观测环境的变化,结合1988—2009年张家口地区Ms≥4.0级以上地震,研究张家口地区应变参数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地表潮汐线应变组合观测的信息提取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蒋骏  张雁滨 《中国地震》1993,9(1):74-82
根据应变花理论,给出了由任意三方向潮汐线应变组合观测确定平面应变状态及提取潮汐面应变、体应变、平面剪切应变信息的方法和公式;特别是,根据潮汐应变理论和实际潮汐线应变的观测事实,利用两潮汐线应变差组合的特征,对地表潮汐剪切应变进行模拟,提出了由地表任意两独立方向潮汐线应变的组合观测确定地表潮汐平面应变状态及提取潮汐面应变、体应变信息的方法和公式,根据波叠加原理,提出了描述组合信息的统一公式,并导出了与之对应的各组合信息的大地系数和附加相位表达式;最后,简要讨论了各组合信息的前兆性物理实质,并得出潮汐线应变差组合观测对地震前兆信息的响应特征完全等价于地表平面内的潮汐剪切应变观测对地震前兆信息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6.
选取甘—青地区地球物理台网钻孔应变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数据计算其面应变相关系数、主应变、主方位角并进行投影,以面应变相关系数和数据精度进行质量控制,以主应变、主方位角及其地图投影分析甘—青区域钻孔应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发现2021年主应变、主方位角及其地图投影变化能清晰地映证该区域构造运动,2022年1月8日门源6.9级地震时钻孔应变主方位角、最大主应变投影同震变化与此次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场、应变场变化一致。上述发现为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变化,对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跟踪及短临跟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文安地震200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在研究断层活动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分析在文安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部分测项在震前均出现张性或者压性转折变化,或者阶跃变化;(2)地表潮汐平面应变状态在中强地震前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3)平面应变参数曲线2011年前后发生同步转折变化,且变化幅度很大,但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并没有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可能与引发2011年3月日本9.0级特大地震的板块构造应力场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文安地震与首都圈地区数字化应变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晶  江在森  方颖  王武星 《地震》2007,27(1):39-46
2005年以来首都圈地区易县、延庆数字化线应变观测显示出现较大幅度的压缩性趋势变化,其中延庆台伸缩仪NS向观测在2006年6、7月份出现转折变化;易县台应变组合观测计算的平面应变参数在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前1~2天出现转折变化;经分析认为,2005年以来首都圈西部区域应变开始加速,2005年8月31日蔚县4.0级地震发生在加速变化过程中,而文安地震发生在附近应变场的转折过程中,可能预示着文安地震后首都圈地区进入了下一个应变积累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 2级地震前,武都应变、倾斜资料均出现了明显的前兆短临异常变化。应变在震前2个多月出现了加速变化,震前20多天受力状态发生变化;倾斜资料在震前3个多月出现NW方向的加速倾斜变化,震前数天模拟曲线、数字化资料都出现了明显的固体潮汐畸变。  相似文献   

10.
针对铁岭地震台洞体应变观测资料,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铁岭地震台站洞体应变测项的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并以潮汐因子的稳定性对观测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价;以铁岭地震台洞体应变讨论两分量观测解算平面应变参数,结果表明:铁岭洞体应变的最大剪应变T和面应变s在2006年和2009年出现了明显同步转折,可能反映了铁岭地震台及附近地区的应变出现了调整。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昔阳地震台和河北张家口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地震前兆信息分析处理软件,对2001年至2008年国内M 6.0以上及国外有较大影响的地震,提取固体潮和地震前兆特征信息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体应变固体潮的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裂区域变形场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Yoshimitsu Okada及Steketee静态断裂位错模型及目前汶川地震研究成果,理论上反演龙门山近断裂区域在汶川地震中从震源深处至地表的变形(应变)场分布.通过矢量合成及坐标变换方法将Yoshimitsu Okada单一静态断裂位错模型应用于龙门山断裂带错裂研究中,重点研究汶川地震中因龙门山中央主断裂中、北段和山前断裂中段共同错动形成的应变场.模拟揭示了应变场平面和垂直分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应变场垂直分量的幅值在震源深处大于地表,但在地表分布范围较大;应变场沿断裂走向分量的幅值和影响范围由震源深度至地表均逐渐增加;应变场垂直于断裂走向分量的变化情况类似于垂直向应变场;震源深度附近的大变形可能为龙门山断裂在地震中强烈挤压形成的塑性变形.研究表明从震源至地表,所有应变场分量从断裂两侧附近位置至远离断裂,幅值均迅速衰减;其中地表部分的最大变形与现有计算成果近似,变形场的变化特征与地表科考近似,断裂两盘变形方向与震后InSAR资料揭示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3.
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耦合系数的计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双衬套钻孔应变观测力学模型,推导出平面应力作用下各分量应变观测中两个耦合系数(A、B)的计算公式,为进一步确定地壳应变场最大、最小主应变的数值及方向提供了必需的前提条件,对当前国内外开展的利用钻孔应变进行地震、火山和板块边界的观测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A、B与用双环模型和复变函数法解算出的c(面应变响应因子)、d(剪应变响应因子)之间分别存在2倍的关系(c=2A,d=2B),并且二者绘制的曲线完全一致,c、d的物理含义分别是地壳岩石面应变与剪应变观测的井孔耦合系数.  相似文献   

14.
根据漳州地震台深井观测系统中探头上、下端面共8分量应变观测单元及台站洞体内伸缩仪的应变固体潮观测资料,利用相互垂直的一对线应变分量共5种组合的方式计算出本地的面应变,并与固体潮理论值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深井观测系统的4种面应变组合的变化形态较伸缩仪面应变更接近固体潮面应变理论值,其中6#8#组合为最优组合,与固体潮理论值相关系数高达0.9418,而伸缩仪组合与理论值相差较大,相关系数仅为0.7838。Venedikov调和分析显示,深井观测系统的内在质量优于洞体内伸缩仪的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地电阻率长趋势变化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研究地电阻率1年尺度以上趋势变化的区域性和同步性,本文从地电阻率与水位、水准的关系以及地电阻率固体潮现象的角度,通过理论、实验、实例分析了地电阻率趋势变化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地电阻率趋势变化与观测系统或水位(非构造水位)无关,而与周围构造变化有关,且趋势上升和下降分别反映了周围应力场的压性和张性变化.在此基础上,以高邮台和成都台为例,从地电阻率与周围地震的关系分析了地电阻率趋势变化的场兆特征,结果表明地电阻率在上升趋势转折时更具有短期的预测意义.本文结果可以为研究地电阻率的长期趋势变化现象提供参考; 未来地震的预测需在综合各台站观测结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判定区域应力场的方向和相对幅度,从而给出有意义的地震前兆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6.
剔除库尔勒体应变观测资料中地震波、仪器标定及明确原因的干扰数据,计算应变潮汐因子、高频信息和非潮汐速率,结果显示:O1波、半日波潮汐因子在轮台5.4级、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异常反应,潮汐因子曲线形态、周期均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异常结束后2-3个月内发震.总结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异常特征,可有效捕捉前兆异常变化信息,有助于提高台站的地震短临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cave strain observation data in 2013 at Tai'an seismic station,we use the Venedikov harmonic analysi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cave strain measurement and phase lag of the tide factor, and qualitatively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tidal factor for observational data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measurement items of the observation instrument are calculated,and the correlation strain parameters are extracted and compared. On this basis,the strain parameter time series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data quality of Taian seismic station,which is relatively stable,and the 2 sets of instruments are comp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ess field is abnormal,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omaly of the stress field and the gravity field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18.
王勇  段立新 《地震》2000,20(2):107-110
介绍了体应变观测潮汐因子和勒夫数 h2 之间的线性关系 ,h2 的变化幅度较体应变观测潮汐因子震前异常变化大 7.5倍。同时 ,昌平台剪应变观测潮汐因子 O1波与体应变观测潮汐因子M2 波震前异常有较好的一致性 ,研究钻孔应变观测潮汐因子的变化有可能是取得地震前兆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基于泰安台2013年洞体应变观测资料,首先利用维涅第科夫(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洞体应变测项的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并以潮汐因子的稳定性对观测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价。同时对观测仪器的2个测项进行解算,并提取相关应变参数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选取泰安台资料质量较稳定的体应变数据进行了应变参数时间序列计算,并对2套仪器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认定应力场存在异常,并对比分析了应力场异常与重力场异常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