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基于家庭生命历程的北京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柴宏博  冯健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506-1516
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研究是解读郊区空间的重要方面之一,当前的研究多基于汇总的个体数据,从家庭层面出发的微观研究较少。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居住在北京五环至六环之间的3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开展实证研究,旨在通过以家庭为单元的行为空间研究,丰富对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的理解。研究发现:家庭的生命历程与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生命事件,包括迁居、就业选择、家庭结构变化、家内成员的社会角色变化等,会通过改变地理背景、移动性和家庭内部的责任分工,影响每一个成员的惯常活动模式。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和时间安排形成了家庭成员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但当部分因素改变时,家庭也会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来响应家庭成员所遇到的制约,以便家庭成员能够更好的完成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活动。  相似文献   

2.
柴彦威  李春江  张艳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61-1971
社区生活圈从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视角考察城市社区,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也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流动性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区生活圈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区活动和居民时空行为日益多样化、社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日益丰富化,亟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创新与实践引导。时间地理学是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社会—技术—生态综合方法,为早期基于时空行为与生活空间的社区生活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新时间地理学重视家庭及其他组织企划的交互与时空组合,可为社区生活圈内个体—家庭—社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研究、时空行为的社会文化制约与多情境分析及模拟提供重要支撑。论文基于新时间地理学方法,从理论、方法和实证3个维度提出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具体包括构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理论,揭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创新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分析和模拟方法;从社区生活圈时空行为优化、社区交往生活圈、社区安全生活圈等方面创新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新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西安市为例,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的日常情境、地理情境与社会情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庭关系结构老年人所处的情境存在较大差异。空巢老人与独居老人的活动链更加破碎,双核家庭与多核家庭老年人的活动链规律性较强;家庭生命周期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圈半径,同时也会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内外休闲与购物场所活动的时间分配;空巢与多核家庭老年人多与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独居老人则依赖邻居或朋友,双核家庭老年人活动同伴多样;不同尺度生活圈的活动同伴因家庭生命周期而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性别比较的北京城市居民活动的时空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空间解读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范式,源于时间地理学的时空弹性反映了人们受到的时空制约以及拥有的机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性别比较的视角出发,对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弹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北京上地—清河地区GPS与活动日志相结合的居民一周活动与出行数据,利用其中由被调查者汇报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程度作为对活动时空弹性的测度。在对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时空弹性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的基础上,利用次序Logit模型,分析个人及家庭社会经济属性、活动属性对于活动时空弹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性别差异性。研究发现:活动的时空弹性在不同活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活动类型的影响尤其显著;女性的活动具有更强的时空弹性,反映了中国的家庭分工与西方具有较大的差异;活动的时间弹性与空间弹性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影响机理及其对个体时空可达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对于活动时空弹性的分析反映了居民行为的复杂性和潜在特征,有助于理解行为决策机制以及城市运行的内在机理,也为相关的规划、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生态综合世界观和人地互动过程与复杂性的系统研究是时间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也是行为地理学关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关键问题。企划和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是新时间地理学的最新发展。论文围绕企划—活动系统及其变化、企划交织下的活动系统与社会互动、企划实现过程中活动的地方秩序构建等3个方面对时间地理学理论发展和研究前沿进行综述,系统梳理时间地理学在交通出行、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学、康复医疗与健康、资源能源利用等领域的跨学科应用。未来呼吁更多学者关注时间地理学,积极开展跨学科应用和时间地理学创新应用的国际比较研究,将时间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创新并发展中国城市研究的行为范式,丰富和完善中国城市的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为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生活方式视角下的时空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娜  申悦  柴彦威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79-1287
中国城市转型带来了社会群体的异质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成为人本规划的重要目标,需要城市研究更多地关注微观个体的行为差异。随着城市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个体生活选择的增加,生活方式、城市空间与时空行为三者的互动愈加增强,生活方式对个体时空行为决策具有限制作用,导致个体行为差异的扩大并影响个体对空间政策的应对方式,因而需要在行为研究中增加生活方式的视角。本文从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出发,综述了生活方式视角下的时空行为研究在国内外的进展,系统介绍这一研究的2个重要方向,包括生活方式的定量测量和基于生活方式群体的行为模式解读,旨在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时空行为数据的GIS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时间地理学的概念模型,建立时空路径分析的GIS数据模型,并通过GIS三维可视化工具,实现了个体时空路径的三维可视化.运用2007年北京城市居民日常活动调查数据,对所提出的数据模型和方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时空行为数据的GIS分析方法有效地集成了GIS的空间分析和三维可视化功能,为人类时空行为数据的直观表现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最后,讨论和展望了时空行为数据GIS分析方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交通规划由注重设施建设向注重居民出行需求管理转变,非汇总层面的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基于GPS、GSM等设备获取的个体行为时空数据也为居民活动特征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基于个体历史活动时空间数据,把握居民活动规律性,进而实现对居民活动行为时空间预测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该文以北京市为案例,通过GPS对2012年北京居民的跟踪调查数据,基于信息熵算法和费诺不等式算法,探究居民个体活动行为的可预测性。研究表明:居民活动行为的可预测性与活动半径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活动半径在10km以内的居民移动行为可预测性普遍在92%以上;居民一日之内的活动行为可预测性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呈现双波谷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性构建和人的城镇化社会进程推动下,地方认同在发生转换和迭代的变化。与静态视角下地方认同的断面研究不同,论文基于生命历程和家的流动性的动态研究视角,以具有70 a时间跨度的个体-家庭为研究主体,对其地方认同随时空迁移的变化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生活史式的跟踪解读。研究发现:在城乡迁移过程中,随着时空的转移和生活经历的层累,个体-家庭的地方认同发生了转换、迭代的动态变化。① 这一动态变化与家的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流动中个体与家庭成员在不同生活区域的地方性产生了地方阻力与地方推力,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地方认同发生了迭代变化;② 社会环境与社会场景、家庭角色、文化适应与个体行为调整是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认同迭代的重要影响因素;③ 家庭类型变化和代际差异会影响到地方认同迭代发生的幅度。  相似文献   

10.
西方城市女性时空行为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娜  刘志林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208-1217
为满足当前城市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需要,西方女性时空行为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主题覆盖行为特征、社会公平、可持续性等方面。中国城市女性在转型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城市空间的性别不平等正在深刻地影响女性的日常行为与生活质量。本文系统梳理了近50年来西方女性时空行为研究成果,介绍了女性通勤行为、非工作活动等传统议题和家庭关系、联合行为、可达性等新问题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女性时空行为研究的理论解释。西方女性时空行为研究早期关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女性出行行为,对就业可达性、通勤和非工作活动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西方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重点转向家庭关系、家庭联合行为与时空可达性等新主题,指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社会排斥与空间不平等。为理解女性时空行为模式的形成机制,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地租与工资理论、劳动力市场隔离理论、家庭责任假说、女性的自我认知与社会文化、家庭资源分配说、时空固定性制约等解释理论。这些研究为中国城市女性时空行为研究提供了借鉴。针对中国女性面临的城市社会转型的独特背景,其时空行为受制度、家庭和自身的多重制约,提出了中国城市女性时空行为研究的框架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层分配体制来获取个人住房,获取稀缺的住房资源的途径和机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房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城镇,制度、市场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选择。以覆盖全国88 个城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 年城镇部分) 调查资料为基础,本文分析了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改革 开放30 多年以来,中国城镇的住房自有率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从1998 年前的公房房改政策向1998 年后住房市场化政策转变。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收入、户籍、单位性质、职业等变 量显著影响住房选择,体现市场与制度对住房资源分配的双重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住房资源紧缺、住房价格高,居民住房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工作单位性质、户籍和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对住房选择的影响更显著。随着住房市场化进一步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地方政府应逐步放宽社会住房的享受标准,尤其是户籍限制条件;开发商应更关注社会经济快 速转型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化及其对居住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Is there a revolution occurring in the Australian suburb? From a brief examination of demographic, economic,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changes, it appears that the suburbs of the new century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last. With the demise of key underpinnings of the older suburban form—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ur, particular family forms, localised communities and bucolic private gardens—has gone an end to official support of the expansive suburb and a major shift in their politics, planning, economies and relationship to the CBD and other centres. With falling household sizes has gone a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trend toward larger houses on smaller blocks of l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se many changes along with urban containment and consolid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is a convergence occurring between the design of inner, middle and outer suburban dwellings. The negativity long heaped upon the suburban bungalow by the custodians of taste is being revisited. The style wars are easing, as suburban homes increasingly resemble those appearing in densified cities across the nation.  相似文献   

13.
北京郊区女性居民一周时空间行为的日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彦威  张雪 《地理科学》2014,34(6):725-732
伴随城市空间向郊区急剧扩张,郊区已成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疏解城市人口和功能的重要空间。作为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工作者,郊区女性居民的日常生活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2012年北京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采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以一周的活动日志数据为基础,从时间节奏和时间分配的角度分析郊区女性的时间利用特征,并通过标准置信椭圆对GPS轨迹数据进行了活动空间刻画,探讨不同活动在城市不同空间中的发生日间差异。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郊区女性的日常生活具有规律性、丰富性和细碎性的特点;工作日的时间分配以工作活动为中心,从周一到周四的差异性不显著;休息日的时间分配以家务和休闲活动为主,并且在休息日内部出现周日出行时间相对较少的差异。在空间上,大部分郊区女性居民选择在郊区附近就业,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休闲活动也主要在郊区空间发生;在休息日,购物活动向城区空间内延伸,休闲活动的空间范围虽然相比于工作日有所扩大但仍主要在郊区空间内部完成。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攀西地区地貌类型、水资源及其结构以及气候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及空间特征基础上,从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布局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出发,对攀西地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布局的层次结构、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布局层次性体现在:时间上、技术上、资源开发类型上和产品开发深度上。攀西生物资源开发布局的空间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2个中心、5个增长极、5个节点,1条主轴、2条扩展轴、6大片区。空间组织系统在时间序列上,从2003-2008年、2009-2015年、2016-2020年3个阶段逐步提高攀西生物资源开发布局水平,推进攀西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化的延伸能力、持续能力、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从空间序列上以安宁河谷综合开发这一主轴为依托,重点开发资源特色鲜明、开发条件优越并对生物资源开发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和区域,以国家重点生物资源开发项目与区域布局为先导,逐步开拓与扩展,最终形成一个既突出重点又顾及全局,节点系统合理、网络关系紧密,有层次、有时序的巨型带状生物资源开发时空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15.
The fluidity of southern African families is related to a long histor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igration. Currently, HIV/AIDS is having a dramatic impact on extended family structures, with the migration of individual members employed as a coping strategy. Children's migration is one aspect of this that is often distinct from that undertaken by other household member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conducted in Lesotho and Malawi with young migrants and the households that receive them. It examines the processes of fragment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households through the movements of children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response to HIV/AIDS, and explores the impacts these processes have on young migrants and the households they join.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fluidity of southern African families is related to a long histor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igration. Currently, HIV/AIDS is having a dramatic impact on extended family structures, with the migration of individual members employed as a coping strategy. Children's migration is one aspect of this that is often distinct from that undertaken by other household member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conducted in Lesotho and Malawi with young migrants and the households that receive them. It examines the processes of fragment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households through the movements of children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response to HIV/AIDS, and explores the impacts these processes have on young migrants and the households they join.  相似文献   

17.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4):216-2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family program that extends the materials and meeting times of the Michigan Model Family Geography Challenge, including suggestions on creating a successful family night program. The article focuses on developing positive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hips by inviting local community members to participate in fun academic lessons. In addition to watching the news together nightly, families meet four times during an eight-week period to engage in hands-on geography related activities. One lesson is introduced during each session and families work together to complete assigned tasks. Following the activity, families join together to eat and socialize. The program enhances geographic knowledge (including current events), positive family interactions, and school outreach.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maize diversity in highland Guatemala. In the context of this discuss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the non-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xports (NTAEs).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e. NTAEs) are linked because as land has become scarce in highland Guatemala, due to the poor distribu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over the past 50 years, many farmers have turned to non-traditional economic strategies such as new crops that produce more income per unit of land. These new crops have improved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many farming families, but it has come at a cost regarding the maintenance of local maize varieties and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