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立足于中国地震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巨灾保险理论,对国外有代表性的地震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性研究。认为我国幅员辽阔有利于分散风险,国外地震保险的成功经验可以应用于我国,而适应于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设计未必可以应用于其他国家。建议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最佳方案是在政策上采用新西兰的法定模式,在分保技术上采用日本模式,并阐述了这一组合模式的财政、保险和投保人的三赢原理,说明了我国地震风险分析技术已经具备了支持这一制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地震孕育模式与前兆异常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分析了近30年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孕震模式和前兆机理的研究成果;概述了每一种模型或模式的基本思想;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类研究。该文认为前兆机理的研究与孕震模型(或模式)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为探索地震孕育发展规律,研究新的地震预报指标和方法寻找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强震发生地点与中短期前兆空间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4):289-294
通过分析1980年以来发生在新疆境内的地震,发现大多数,Ms≥5.0地震发生在前兆异常密集区(专家系统高信度区和各类前兆异常叠合集中区)的边缘和外围邻区,而不是发生在通常认为的前兆空间分布密集区的中心及附近地区,为了缩小强震地点预报的尺度,必须考虑上述事实,用材料合成模式和板内复杂地震断裂裂带模式可以探讨其机理。  相似文献   

4.
胡先明 《地震研究》1997,20(2):193-198
山西省平陆地区位于山西地震带南端,为了分析该地区未来的长期强需求潜势,本较系统地分析当地的破坏性地震及1500年以来的有地震地震资料,并进一步应用中国在陆特征的地震轮回模式及其复发时间概率模型估算法当前特征地震轮回的平均时间间隔,以及从1995年起未来百年内复发强震的概率,结果表明:未来100年来该地区复发强震的危险性很高,未来50年内复发强震的危险性也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5.
2005年前山西地震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系列断裂盆地为主体的断裂盆地带是山西的地震构造带和未来地震的主要危险区,叙述地的新生性,第四纪活动度,盆地和剪切运动和拉张运动特征及盆地的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和现代地壳应力场特征,分析了盆地的特征,地震震级一频度模式,古地震复发间隔和地震活动周期,山西历史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及盆地的各项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得到,2005年山西基本上不具备发生M≥7地震的危险性,其发震概率在0.05~0.  相似文献   

6.
自适应加权综合差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平  李敏 《地震》1994,(6):69-75
本文探索了提高综合预报能力的一种方法,即建立自适应加权综合判别模式,应用云南及滇西地区的地震,环境因子、前兆等各方面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处理分析,筛选出符合一定条件的预报因子,分别建立了云南及邻区M≥6.8地震的中期综合判定模式,滇西地区M≥5地震的中期和短临综合判定模式,经过近2年的预报实践检验,该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时空变量统一的拟合方法,成功地建立了1950~2000年的时空统一的三维中国地磁基本场模式,克服了以往模式在时间上不连续的缺点,易于应用。并将此模式初步应用于地质构造、岩性分布、活动地块及地震中长期趋势等研究中,结果表明时空统一三维中国地磁场模式在这些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1976年唐山地震成因解释的一个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地震学报》2001,23(5):552-557
指出已有对唐山地震成因解释的不足,综合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的地震现象.认为唐山及周围地区1973~1975年ML4地震密集,而同一时空范围内3级和2级地震并不活跃是最为显著的地震活动特征,并认为这一特征应与区域高应力及地壳介质相对较为完整这一物理实质相对应.假定中国大陆周边的强震活动大体上反映着相应板块对中国大陆作用的强弱,推论20世纪70年代华北地区存在多个动力过程,为唐山地震提供了最基本的力源.进而提出多动力过程和地壳局部弱化模式,以解释唐山地震的成因.这一模式能够较好地解释与唐山地震有关的诸多地震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和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  相似文献   

10.
龙首二级面板堆石坝地震永久变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龙首二级(西流水)面板堆石坝工程,根据面板坝土石料的大型动三轴试验结果,确定了坝料的残余应变模式,特别是残余体应变模式。在所建立的面板坝三维非线性动力反应有限元法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同时计人残余体应变和残余剪应变的面板堆石坝地震永久变形计算方法,对龙首二级面板坝工程进行了地震永久变形的计算,分析了坝体地震永久变形的量值和分布情况,为大坝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林淑真  李宗仰   《地震研究》2003,26(4):321-327
探讨了9.21及3.31两次强震所引起的地下水位异常形态,由许多地下水位震例资料获得的异常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但同一井水位异常形态也有其再现性。将地下水位在两次地震中的异常进行统计,选取有代表性进行介入模式的量化计算,得知阶变与涌冲两种异常形态可取得特定的介入模式,该成果可作为对地下水位异常现象进行识别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1年4月12日施甸震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施甸地震前施甸及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动态图像,分析研究了本次地震群孕育模式,给出了中强震前余震活动时、空演变、序列震源深度变化及序列参数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天山莫霍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胥颐 《内陆地震》1997,11(1):29-33
利用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反演结果,确定了天山不同地区莫霍面的深度和起伏变化形态;通过分析应力场,提出了莫霍面隆起和坳陷的形成模式,并探讨了莫霍面形变与地震活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序列性质与断层分形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地震序列的特点给出地震断层的多分形分割模式,并给出b值在时域分段及区域分段下,地震断层局域定标的配分函数建构方法。同时将地震序列的局域化标度及非线性修正与断层的多标度分形联系起来,为断层分割的几何提供一个普适算法。本文推广D=Ab给出鞍点估计,并讨论局域波动带来的奇异性与阵发混沌。  相似文献   

15.
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波浪式起伏,形成了小震条带,出现了小震群;地下水异常非常强烈;地形变异常也观测到了。分析发现:前兆不是沿断裂带分布,而主要是于近震中的破裂面法线方向;可用IPE模式解释一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6.
依托前沿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模块化的软件开发方法,采取Java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ava EE)架构,按照MVC(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模式的特点,设计了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三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地震记录处理软件框架,并运用Cewolf图形引擎、Struts框架、Java Bean技术、Hibernate框架实现了这一框架,以地震记录图形绘制和地震记录FFT变换及图形绘制两个实例,讲述了在此框架下地震记录处理方法的实现,展示了B/S模式地震记录处理软件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运用图形动力学观战研究地震的孕育与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细观损伤力学及损伤演化的角度探索地震活动中的演化诱致发震是一种全新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细观损伤演化诱致突变理论和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并对首都圈地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ML5.0以上地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际震例与图形动力学理论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按演化的最终状态可分为两种演化模式,即整体稳定模式(GS模)和演化诱致突变模式(EIC模),两模式间没有明显界限,存在过渡区,过渡区明确给出了地震孕育过  相似文献   

18.
唐山及大同—阳高地震大地形变与重力前兆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利用大地形变及重力复测资料研究唐山及大同-阳高地震的丰富成果,对这2闪地震震前大地形变及重力前兆综合研究认为,震中区震前呈现闭锁状态,断层蠕滑及深部物质的运移是震前的显著标志;地震成因的组合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唐主大同-阳高地震的机制,跟踪监测形变场,重力场及断层活动时空演化特征,是利用大地形变及重力测量手段进行地震预报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从大地震速报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出发,论述了我国地震速报的现状.回顾大震速报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讨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目前大震速报的模式,分析了在数字化代替模拟以后使用速度震级的可行性,以及量取20秒周期面波震级的必要性。从地震科研的发展方向构想我国未来地震速报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与历史地震数据的时间衔接考虑,合理选择初始地震危险性模式。借鉴美国地震危险性图编制的思路,并基于GIS的思想和技术,使用历史地震数对初始模式进行多次叠加改造,获得当今中国地震危险性模式。与实际地震灾害的对照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见,基于GIS的中国地震危险性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