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魁蚶育苗在我国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1,2],育苗水体较小,再加上幼虫培育时间长,幼虫成活率、变态率不及扇贝高,造成了出苗量不高。为此作者探索了一套魁蚶大水体升温育苗稳产技术措施,1993年在312m3水体中育出0.5cm苗种9.36×107粒,单位水体出苗量达300000个/m3以上。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亲贝分别于5月12,15,16,17日人工潜水捕自荣成近海,壳长为5~10cm的2~4龄贝,共5400个。1.1.2饵料主要是等鞭金藻3011,塔胞藻,小球藻等高温种类。亲贝蓄养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dians Lamarck)的人工育苗期呈逐年提早趋势,使得该种贝的自然年积温增加、性腺逐年提早发育,从而使得海区越冬贝(成贝或亲贝)于1月中旬至2月底提前消耗体内的能量;另一方面,此时海区中可食饵料贫乏、水温低、水环境恶劣及贝的摄食能力差。这种内耗外扰的矛盾,致使亲贝的体质和抗病性变得低差,造成了养成后期成贝或亲贝的大批量死亡,使得育苗用亲贝变得紧张、价高,额外增加了育苗的成本。使用这种体质差的亲贝(经常携带疾病)进行育苗,极大地影响了贝苗的质量和育…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可控条件下,比较和分析了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5种微藻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青蛤Cyclina sinensis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4种滩涂贝类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培养初期(5~6 d),投喂不同微藻的稚贝实验样品生长速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培养9~10 d后,各实验组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差异:投喂角毛藻、球等鞭金藻的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及投喂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强,生长迅速、整齐,经过15~18 d的培养,成活率达85%以上;投喂微绿球藻的4种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弱,生长缓慢、不整齐,成活率低于20%。投喂角毛藻的泥蚶、缢蛏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青岛大扁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而投喂角毛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与之非常接近。角毛藻对泥蚶、缢蛏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最好,球等鞭金藻次之;青岛大扁藻对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与角毛藻非常接近,而青岛大扁藻对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较差;绿色巴夫藻的饵料效果与球等鞭金藻类似但均比球等鞭金藻差;微绿球藻的饵料效果最差。用颗粒粒度计数分析仪分析泥蚶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对5种微藻的选择性滤食后发现,最先被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干净的是角毛藻,其后是球等鞭金藻;泥蚶稚贝实验样品开始滤食青岛大扁藻时的速度较慢,但当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被滤尽后,青岛大扁藻也被迅速滤食,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微绿球藻的速度最慢;最先被青蛤稚贝实验样品滤净的也是角毛藻,其后是青岛大扁藻,在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被滤尽后,球等鞭金藻也迅速被滤食干净,微绿球藻同样是最慢被滤食的。可见,贝类稚贝总是优先滤食饵料效果好的微藻,饵料效果最差的微藻被贝类稚贝滤食的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4.
在6~24℃室内可控温范围内,每3℃为一个梯度,以魁蚶壳长、体质量日增长率以及存活率作为指标,研究了温度对3种规格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幼贝(小规格壳长6.565 mm±0.225 mm、体质量53.704 mg±5.830 mg;中规格壳长10.114 mm±0.446 mm、体质量181.918 mg±24.797 mg;大规格壳长14.725 mm±0.315 mm、体质量562.416 mg±42.791 m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规格魁蚶幼贝在6~24℃水温下均能生长,但在水温6℃及24℃下的壳长和体质量日增长率均较低;水温9℃时3种规格的幼贝的存活率均最高,水温24℃时3种规格幼贝的存活率均最低;水温6~21℃时3种规格幼贝的存活率随着规格的增大而提高,水温24℃时3种规格幼贝的存活率随着规格的增大而降低;小、中、大规格幼贝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10.7~22.3、6.9~23.2、3.7~23.3℃,较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14.3~19.5、15.8~21.6、11.5~21.0℃,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18、18、15℃。实验结论为,随着规格增大,魁蚶幼贝适宜生长温度范围扩大,最适生长温度降低,本实验确定了魁蚶幼贝适宜的生长温度,为更有效地开展魁蚶中间培育和底播增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1合理控制单胞藻培育水体与育苗水体之比例1.1亲贝促熟培养时期在亲贝蓄养时,饵料培养水体应为亲贝培育水体1倍以上,才能满足其需求,后期为1.2~1.5倍,开始为0.8倍。1.2幼虫时期一般单胞藻水体为育苗水体的1/2,前期低些,投附着基后高些。2贝类不同发育期选择不同的单胞藻2.1亲贝培育阶段应选择繁殖快,易培养,对亲贝发育有利的种类,如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ium)、三角褐指藻(Phaecdactylum tricornutumBohlin),等鞭藻3011(Isochry…  相似文献   

6.
合浦珠母贝幼虫,幼苗的摄食率和摄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黎辉  金启增 《热带海洋》1997,16(3):41-48
1994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展开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幼虫和幼苗摄食率和摄食节律的研究。通过对该贝幼虫和幼苗摄食率与生物饵料浓度的关系的模拟分析,得到了二次多项式方程:FR=α+βC-γC^-2。在该方程中建立了 育苗时的生物饵料藻最适抽以喂浓度(Copt),Copt=-β/2γ。在最适饵料藻投喂浓度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魁蚶苗种的运输策略,提高在底播增殖过程中苗种的存活率。本实验于10、15和20℃3个温度条件下,分别对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幼贝进行不同时长(2、4、8、16和24h)的干露,研究了干露条件对魁蚶幼贝潜沙行为和呼吸代谢的影响。研究显示,相同干露时长内,魁蚶幼贝在15℃时的失水率最高;幼贝的潜沙能力随干露时长的增加和干露温度的升高呈减弱趋势,具体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潜沙的魁蚶比例减小和完成潜沙的速度减慢。在10℃条件下,干露幼贝再次入水后的潜沙行为恢复较快,20℃时干露24h后,幼贝基本丧失潜沙能力,在12h的观察期内未出现完成潜沙的个体。同时,干露导致魁蚶幼贝出现显著的氧债和氨氮积累,干露后再次入水的魁蚶幼贝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相同干露时长内,随着干露温度的升高,魁蚶耗氧率的峰值显著增加,耗氧率的波动幅度更加剧烈,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综合分析认为,魁蚶应对干露的能力较弱,在底播苗种运输过程中,相较于15和20℃,10℃的运输温度更好,同时运输时间不宜超过8h。  相似文献   

8.
海水中某些化学因子对魁蚶幼虫、稚贝及成体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道了S‰,NH_3-N,pH及O_2对魁蚶幼虫、稚贝及成体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求得魁蚶幼虫、稚贝及成体对S‰,NH_3-N,pH和O_2的适应浓度范围和最适范围。结果表明:魁蚶随年龄的增长,对S‰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对NH_3-N,pH及O_2的适应能力则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魁蚶筏式养殖中死亡原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魁蚶筏式养殖的死亡原因山东省荣成市于1989年开始魁蚶筏式养殖。前几年出现大批死亡,轻者20%左右,重者达80%左右。而且,壳高3cm以下的小苗死亡率低,3cm以上养成期的大苗死亡率高;每年春季3~4月份死亡严重。本文根据试验情况和生产实践,总结出魁蚶筏式养殖的死亡原因及防止对策。1.1与养殖器材有关目前所用筏式养殖器材有,用于养殖栉孔扇贝的那种7层网笼、30cm×20cm的网袋和网床等。试验结果表明,在壳高小于3cm的苗期魁蚶在各种养殖器材的死亡率没有多大的差异,但在养成期网笼的死亡率为网床…  相似文献   

10.
利玛原甲藻腹泻性毒素的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德全  熊仕林 《热带海洋》1996,15(4):46-49,T001
1994年和1995年分季度从海南省三亚海区采集附生于褐藻上的利玛甲藻Prorocentrum lima(Ehrenberg)Dodge,经丙酮提取。提取液用pH=3的水除去麻痹性贝毒(PSP),取残留液注入小白鼠(BaB/C纯系),有腹泻性贝毒(DSP)中毒的症状出现。初步确定此种藻中提取的毒素为DSP。  相似文献   

11.
塑料大棚池蓄养海湾扇贝亲贝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室内人工育苗工艺中亲贝控温蓄养成本高、难度大,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既简易又能获得优良亲贝的蓄养方法。作者从利用塑料大棚的温室效应进行作物育种及栽培中受到启示,在日照市石臼镇一村育苗厂进行了用塑料大棚的温室效应来提高水温蓄养海湾扇贝亲贝的试验。1材料和方法1.1塑料大棚池为水泥石砌结构,东西向,呈长方形,长40m,宽16.7m,池深2m,水深1.7m,面积667m2,池子上方为拱型钢梁结构,钢梁顶部覆盖厚度0.5mm的透明塑料薄膜。1.2.1月27…  相似文献   

12.
魁蚶半人工采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Schrenck)俗称赤贝、血贝,是大型软体动物。魁蚶肉营养丰富,肥大鲜美,具有滋补作用,含有药用价值很高的血红素,其血红素在贝类中的含量是最高的。加工后的魁蚶,远销日本、香港等地,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13.
1994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展开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幼虫和幼苗摄食率和摄食节律的研究。通过对该贝幼虫和幼苗摄食率与生物饵料浓度的关系的模拟分析,得到了二次多项式方程:FR=α+βC-γC2。在该方程中建立了生产性育苗时的生物饵料藻最适投喂浓度(Copt),C0pt=-β/2γ。在最适饵料藻投喂浓度的条件下,幼虫和幼苗摄食率最大。当饵料藻投喂浓度低于Copt时,摄食率是线性快速增长,当饵料藻投喂浓度高于Copt时,摄食率呈下降趋势。合浦珠母贝幼虫和幼苗摄食节律的特点是摄食率在夜间和白天差别不明显。因此,Copt的建立以及对该贝幼虫和幼苗摄食节律的特点的认识,对于大规模生产育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合浦珠母贝代谢产物对异枝麒麟菜生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1995年4月间在海南省三亚市、陵水县分别采集合浦珠母贝和异枝麒麟菜并进行混养实验,测定贝释放的三氮(NH4-N,NO3-N,NO2-N)以及藻类对贝释放的三氮的吸收及其生长,在期探讨合浦珠母贝代谢产物促进异枝麒麟菜生长的原因。结果表明,贝释放物中以NH4-N为主,NO3-N次之,NO2-N含量较少;藻对三氮的吸收 依此顺序递减。实验组藻体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在模拟实验组中,通过加入无机  相似文献   

15.
于瑞海 《海洋科学》1995,19(1):70-70
1991~1994年作者在虾池进行扇贝保苗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表1,现阐述虾池保苗技术。1虾池保苗前的准备工作1.1改良虾池底质必须清淤,深耕深翻,并让其充分曝晒和撒上一层砂。1.2消毒处理用(50~80)×10-6漂白粉浸泡7d左右,排干、加水,反复几次后,即可纳水保苗。1.3饵料生物培养虾池消毒后纳水,即可施肥繁殖饵料生物,施肥量为氮肥(2~5)×10-6,而磷肥为氮肥的。也可向虾池接种金藻、塔肥藻、硅藻等,保证饵料密度达2×105个/ml以上。1.4试投在稚贝出池前的7d内。根据测量的…  相似文献   

16.
几种微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Hu &Liu)、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Hazen]、小球藻(Chlorella sp.)以及这3种微藻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简称混合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对3种微藻都能摄食,但4种饵料相比,以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的饵料效果为好,亚心形扁藻在面盘幼虫发育到93μm时可以投喂,小球藻饵料效果较差,不宜单独作为面盘幼虫的饵料;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和混合藻的浓度对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都有显著影响,小球藻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适宜的投喂浓度分别为1 000-1 500个/cm^3和1 500-2 000个/cm^3,在适宜浓度下,湛江等鞭金藻组面盘幼虫最大生长速度、存活率和壳初率以及幼虫进入壳初的时间分别为5.663μm/d、69.34%、63.68%、6d,混合藻组为6.28μm/d、69.46%、54.49%、5-6 d.  相似文献   

17.
大型藻酶解单细胞用于贝类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海藻工具酶将紫菜和裙带菜解离成单细胞作为饵料对海湾扇贝亲贝和幼体、魁蚶亲贝和皱纹盘鲍稚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海湾扇贝亲贝全喂紫菜细胞其效果与喂全微藻的效果相近,亲贝都能成熟,排放精卵和正常胚胎发育。微藻与紫菜细胞混合投喂可加速性腺发育,性腺指数较高。全喂紫菜细胞能够满足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但变态率、生长率较全喂微藻和混合投喂的低。(2)紫菜细胞和微藻分别或混合投喂魁蚶亲贝,都能满足亲贝的性腺发育,进行正常受精、孵化和变为D形幼体。(3)用裙带菜细胞投喂稚鲍与人工配合饵料比较,能显著提高稚鲍的存活率。研究表明。由大型藻生产单细胞饵料,在海产动物育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对虾塘立体混养贝类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祖祥 《海洋科学》1994,18(4):9-11
虾池立体混养是应用生物学原理,根据“虾、贝、鱼”不同品种的不同饵料、栖息水层(位置)和底质要求及其相同(相近)的水温、pH值、环境因子等要素的共同特点,选择1~2个品种混合养殖在一起。达到充分利用水体的上、中、下及底(泥)层,充分利用虾(贝)类残饵(或粪便)和浮游底栖生物,有利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品种生长,从而提高虾塘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中国对虾可与坚、蚶、蛤、蛎类及海湾扇贝等贝类品种混养。1场地选择进行虾贝混养的虾池除具备一般对虾养殖地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1虾池内(指混养穴居…  相似文献   

19.
利玛原甲藻腹泻性毒素的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和1995年分季度从海南省三亚海区采集附生于褐藻上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Ehrenberg)Dodge,经丙酮提取。提取液用pH=3的水除去麻痹性贝毒(PSP),取残留液注入小白鼠(BaB/C纯系),有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即DSP)中毒的症状出现。初步确定此种藻中提取的毒素为DSP。  相似文献   

20.
1994年12月-1995年3月在南极菲尔德期半岛潮间带进行了定同极幔贝种群空间分布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所在底质、样方大小如何,所有调查种群均呈聚集分布。对6个小尺度样方样本进行种群水平下空间结构分析得知:分布的基本成疏松的个体群(colony),个体群的分布是聚集的且可能是由环境异质性所引起的;个体在个体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幔贝关岩石滩的个体群较大(面积0.04-0.16m^20,在卵石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