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旅游环境条件是影响旅游体验的关键因素。综合评价旅游环境适宜度,对辅助旅游规划决策、有目标地提高旅游环境适宜度、保障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全球热气候指数、降水量、植被指数、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紫外线辐射强度等指标,量化温度舒适度、天气影响、植被状况、大气环境、紫外线辐射等,结合AHP-TOPSIS算法对我国旅游环境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旅游区旅游环境适宜度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旅游环境适宜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华东、华南地区旅游环境适宜度最高,西北内陆地区旅游生态环境适宜度较低。从3个典型旅游区总体来看,珠三角地区旅游环境适宜度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旅游生态环境适宜度最低。从3个典型旅游区分别来看,京津唐北部地区、长三角南部地区、珠三角周边地区,更加适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PM2.5是京津唐、长三角旅游环境适宜度的限制因素,故而大气环境治理是提高旅游环境适宜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的现状与优势 统计苏浙沪三地旅游市场,可见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以下特征: (1)规模大。据2004年统计,苏浙沪三地接待入境游客968万,占全国22%,国际旅游收入61.0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23,7%。按全国排名,沪浙苏分别是第3、4、5位和第2、4、5位。2004年三地接待国内旅游3.38亿,占全国总量的30.7%,国内旅游收入3408.6亿人民币,占全国总量的72.4%,此外,苏浙沪三地每年还有超过1亿人次的居民出游量。因此,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旅游接待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输出地,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旅游信息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信息依赖型产业,旅游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和利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旅游者和旅游规划管理部门的需求出发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不仅可以使旅游者和旅游规划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找和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旅游信息,而且能够促进旅游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旅游信息的共享,打破对旅游信息的封锁;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从整体上对旅游业进行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有利于旅游业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常志斌 《地理教学》1994,(4):8-8,12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和旅游内容朝着多元方向发展,旅游形式也极为丰富多彩。近年来,利用节假日携带家眷再访旧居地的短期旅行,在日本的一些中年家庭中逐渐盛行起来,这一新的旅游方式,被日本记实文学作家足立伦行称为“回顾自己之旅”。  相似文献   

5.
南疆铁路沿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南疆铁路沿线地州具有干旱地区旅游资源奇观和美景,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丝绸之路最富传奇色彩的路段之一,自然景观和名胜迷类比重较大,文章着重分析了地州旅游资源特点和优势,拟设了重点建设的旅游区及旅游线路,提出了开发方向,目标,开发机遇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域旅游和“旅游+”的产业实践,通过分析已有的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理论,提出产业链旅游概念。通过理论演绎和典型案例实证分析阐释了产业链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产业链旅游的概念涵盖了旅游赋能的价值链、产旅融合的企业链、旅游者体验的供需链以及线路可达的空间链等独特内涵;产业链旅游从母产业依附性、链型体验性和多元创新性方面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链旅游的产生发展是产业内生发展诉求、创新旅游发展理念、链性耦合组织和技术、知识与制度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既是对产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现象的科学认知和概念抽象,也是对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等理论的有益梳理和辨析拓展,尝试为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地从整体性把握新的旅游发展规律、参与旅游产业实践的新视角,希冀为新时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糊线性规划测度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分析、研究,不但是对一旅游地进行开发、规划的有效工具,也不仅是被动地控制游客流量,不使其超过承载力的某一阀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可以指导我们主动地对旅游地进行合理管理,更好地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这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的现实意义。运用模糊线性规划测度模型来分析云南省丽江云杉坪景区的合理环境承载力及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为旅游规划和景区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旅游中心城市概念源于旅游中心地,旅游中心地则是中心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通过对旅游中心地、旅游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等概念的系统梳理与逻辑思辨,归纳出如下观点:旅游中心城市属于旅游中心地的一个种类,它以供给旅游服务为核心职能,旅游服务功能的中心性大小决定了其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在严格意义上,它不等同于中心城市,常表现为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但未必是游客的终极旅游目的地。旅游中心城市常将集旅游吸引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两大功能于一体作为其理想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在对已有旅游中心地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与界定方法,分析了旅游中心地理论在旅游空间规划中的指导意义,并以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介绍如何将旅游中心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旅游规划当中。  相似文献   

10.
赵书虹  白梦 《地理科学》2020,40(11):1878-1888
在构建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耦合协调模型及其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云南省为典型案例地,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等分析2009—2018年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① 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相关系数大于0.8,回归系数为正,两者显著正相关,存在较强的耦合协调关系。② 整体上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但各州市二者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较大,具有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③ 除接待服务和政策环境因素外,自然环境、旅游交通等正向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影响程度“旅游交通与接待服务>人力资本>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旅游宣传”。④ 针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同类型,研究提出完善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交通便利性和加强旅游宣传等促进旅游旅游资源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疆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分析了新疆历年旅游业发展状况,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特点,新疆旅游业发展态势及新疆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疆旅游业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疆特种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新疆特征旅游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规划设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种旅游资源的概念,并深入地探讨了其内涵的特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新疆特种旅游资源形成的地学基础,从地学等角度对新疆特种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及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专业化城市的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独山子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工业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多种特点和优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逐步成为一个新的开发热点。专业化城市是我国数量众多的一类城市群体,其工业旅游开发的主要特征是工业与其所在的城市融为一体,形成典型的工业和城市复合型旅游产品。本文以独山子为例,通过对其工业旅游开发条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开发思路、旅游产品、宣传促销、企业与政府间合作等方面探讨了这类城市的工业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赛里木湖风景区开展了系统深入的野外考察研究,表明该区风景名胜资源别具异彩,不愧为“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  相似文献   

15.
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阚耀平  焦黎  蒙莉 《干旱区地理》2000,23(2):149-154
文化遗址旅游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旅游文化内涵。笔者在对新疆部分地、州旅游资源进行普查与旅游业发 ,发现各地未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遗址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对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其分布的规律性、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新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日经济是近几年出现并引起普遍关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的经济现象,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假日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在假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服务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生态和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接待能力、丰富消费项目,创新消费产品,疏导假日消费、加强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等措施能有效的保证假日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促进云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假日结构的调整导致人们集中出游,形成高峰性需求,造成交通运输压力的加大和资源配置的浪费。“农家乐”旅游的开发,不仅开发了新的旅游产品,拓展了旅游项目,还可缓解旅游热点地区假日旅游的压力。昆明近郊“农家乐”旅游发展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对其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促进昆明近郊“农家乐”旅游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有利于提高昆明乃至云南旅游业的整体文化品位,是适应全球旅游大发展形势的紧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北疆铁路沿线地带城市化道路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干旱区地理》1995,18(2):61-66
城市化一般而言有“大城市化”和“乡村城市化”两种方式,本文在大体分析了北疆铁路沿线地带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及城市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提出本地带的城市化道路应在不忽视大城市发展的同时,主要建设好中小城市走乡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阎顺 《干旱区地理》2001,24(4):297-304
以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分类系统为基础,提出修正的三级78个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疆旅游资源的类型和资源特色,列举了可以代表新疆旅游资源精华的100个景点(区),并对其名称、所属地域、所属基本类型列表表述。文中就新疆旅游经济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宏观布局做了阐述,将新疆旅游区划分为“亚心”、北疆、南疆、东疆等四个大区和十个亚区,并确定了19个重点开发区。文中推出丝绸之路、环塔里木、环准噶尔、天山中道为主要的旅游线路,并安排了专题旅游线路。最后,针对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疆观光农业类型、发展格局与趋势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新疆是发展观光农业较早的省区 ,主要是特色观光农业。进入 90年代 ,则出现了市郊观光农业、和远郊的观光牧业、观光渔业区。新疆的观光农业向着综合化、生态化、立体化、园林化、庭院化等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