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黄河流域中上游四大城市群经济联系和网络结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结构,从中心性、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各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内城市等级结构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和关中均分为3个等级,呼包鄂榆中缺少三级城市;各城市群市(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市(州)等级划分呈现一定协同性。(2)各城市群内经济联系总量及紧密程度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内市与市间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小,但联系最紧密,县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但联系最松散;关中则市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且联系最紧密。(3)各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存在差异,关中对外经济吸引辐射能力、中介能力均最强,宁夏沿黄最弱;网络密度上,呼包鄂榆和关中网络密度较高,兰西和宁夏沿黄较低。(4)对各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兰西、宁夏沿黄凝聚子群基本依赖行政区划分,呼包鄂榆、关中凝聚子群分割行政区较严重。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汤放华  汤慧  孙倩  汤迪莎 《地理学报》2013,68(10):1357-1366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具有战略意义,分析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有助于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本文在改进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构建以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网络结构特性为核心的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以揭示其经济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整体网络密度处于中高水平,已经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经济网络;集群内小团体现象明显,一级层面形成了4 个凝聚子群,武汉都市圈和湖南环长株潭城市集群两子群内经济联动作用明显,但子群间经济影响较小,尤其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两个凝聚子群,其联系纽带尚有待加强;集群内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主的中心城市驱动周边城市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但吸收能力欠缺。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联系视角,通过运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与GIS空间分析,对泛长三角区域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整体呈现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与合肥为多中心的"一级多核"空间格局;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密度较低,区域内城市间联系较为松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通过多重中心性分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市对周边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突出,但次级区域尚未完全融入;泛长三角区域可划分4个凝聚子群,且凝聚子群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子群内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强。与此同时,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快,网络化特征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4.
王妙妙  曹小曙 《地理研究》2016,35(6):1107-1126
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58个县级城市公路、铁路站点、航空机场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数据,运用GIS网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从公路、铁路站点、航空机场不同交通方式的角度全面剖析1980-2014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县级城市不同交通方式通达性提高幅度与其经济联系总量增幅呈现耦合性,但前者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集聚性,后者存在弱相关性和集聚性,城市综合质量与基于不同交通方式的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基于不同交通方式的县际经济联系中龙头城市、孤岛城市、孤点城市并存,大多城市处于自我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形成西咸—宝鸡—天水串珠状组团多核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组团之间经济联系微弱,沿交通干线形成横向弱经济联系轴线。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网络的凝聚子群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盛科荣  杨雨  张红霞 《地理研究》2019,38(11):2639-2652
凝聚子群特征及形成机理的研究是理解城市网络发育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的重要切入点。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研究了中国城市网络凝聚子群的多维度特征,定量测度了城市间链接关系的影响因素,探索性的分析了凝聚子群的形成机理。结果发现:派系、k-核、lambda集合、核心-边缘方法都表明中国城市网络存在凝聚子群现象,揭示了城市网络链接强度的层级特征;经济规模、政治资源、知识资本是凝聚子群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邻近性、地理区位和历史基础也深刻的影响着凝聚子群的空间格局;择优链接和路径依赖是凝聚子群发育的动力机制,城市关键资源和区位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城市网络竞争优势。在网络发展环境下,中国政府需要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推动城市间合作,并积极应对城市间发展差距趋于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百度指数表征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1—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各异,郑州、洛阳、南阳是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外影响力和综合吸引力都较大,长治、宿州、淮北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较低。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不同城市间联系逐步增强,网络密度逐年增大且增速较快。(3)区域一体化程度有所增强,但有"小群体化"倾向,城市网络总体趋于复杂化。2011—2016年,共形成2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Ⅰ城市数量较多且始终以郑州、洛阳为核心,凝聚子群Ⅱ一直由安徽省城市构成,是相对封闭、弱发育的小群体。  相似文献   

7.
以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1996—2018年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特征,分析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5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呈现单调递减的态势;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并不高,但整体呈现出缓慢增大的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是“等级森严”的,却拥有较高的网络效率;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同样具有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育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为收敛态势。  相似文献   

8.
吴志才  张凌媛  黄诗卉 《地理研究》2020,39(6):1370-1385
以2008年、2012年和2016年为时间截面,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借助软件Ucinet 6.0分析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网络特征,并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发展的协同模式及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总量快速增长,城市间联系逐渐密切,向均衡方向发展;在流向上,广、港、澳为资源要素流出的城市、其余城市担任接收角色,整体网络扩散效应大于联动效应;网络密度与节点中心性整体上升,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可划分为广州-佛山、香港-深圳-东莞、珠海-中山-澳门3个不同的凝聚子群。基于“分层网络协同发展”思路,提出“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城市合作圈-全域旅游目的地网络”的路径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空间的合作升级。  相似文献   

9.
关中-天水经济区形成基础及空间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建设的经济区之一,由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五市一区和甘肃省的天水市共同组成。经过两省长期的互补互动,各城市之间相互吸引辐射,空间地域毗邻相连,多种基础设施相通对接,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带和经济区。从空间结构理论的角度审视,关中-天水经济区还存在核心不强,区内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地区之间产业趋同、关联度弱等明显制约经济区健康发展的因素,因此,需要通过西安、咸阳两地一体化,建立区域副中心和实施大城市发展战略,城市间实施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扩散等措施,使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以产生特有的结构效益。  相似文献   

10.
关中—天水经济区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达性是人文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交通运输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应用需求的持续加大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达性测度方法和度量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路网为例,本文试图将城市、交通和区域结合起来全面阐述区域通达性。采用空间句法模型、可达性相关指标和等时圈通过特征点算法,多视角综合测度经济区路网通达性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路网体系较为完善,路网线段集聚明显;线段式空间伸展格局呈"点—轴"状发散,轴线式空间伸展格局呈"干—枝"状发散,初步形成核心圈、中间圈、外围圈三大等级圈层以及"米"字型路网骨架,区域交通运输与城镇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共轭协同发展关系。②城镇区域可达性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中心性和周边路网发达程度,区域路网单中心极化现象比较明显,西安市对整个区域路网的控制作用过于突出。③区域通达度空间分布各异,核心板块连续性较好,外围板块破碎化明显。关中、天水两大梯度板块差异较大,天水与关中通达度中高值区出现断裂。鉴于区域中心偏于西安以西的现实,适度培育杨陵或宝鸡为区域路网的副中心城市;加快关中—天水高等级快速交通建设,推进关中—天水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进而对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认为,正如经济地理学所言,新经济地理学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对研究空间的模糊化、强调研究方法的模型化、外部经济的片面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等,但是新经济地理学在很多方面,如对市场结构的强调、对过于经验化描述的摒弃以及报酬递增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等表现出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  相似文献   

12.
陆大道 《地理科学》2014,34(7):769-772
自1984年, “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提出以来,“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20世纪80~90年代得到大规模实施。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2个一级重点经济带构成“T”字型,长江经济带将内地2个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成渝地区和武汉地区)与海岸经济带联系起来,其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范围内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和技术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具有超大能力的综合运输通道,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海岸带和长江沿线作为全国的一级发展轴线)已经得到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同,符合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合理化的要求,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3.
该文定量分析 90年代以来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 ,阐述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重视效率仍是当前湖南省发展经济的主要出发点 ,但考虑到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使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事实 ,提出要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 ,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 ,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 ,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差异 ,促进省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再次关注.本文在介绍克鲁格曼在美国地理学年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回顾比较了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眼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融合潜力.克鲁格曼在2010年美国地理学年会上全面回应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阐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在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消除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误解.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者们仍然在努力完善模型,试图使模型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从而结论更加可靠.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地理学的学术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地理学家的视角和研究范式不同于经济学家,但是,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更能够揭示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可以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抽象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卜提供思路.在涉及政策方面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模型的假设严重偏离现实,因此其政策推论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同时,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案例研究非常具体而全面,但是案例的特殊性使得其难以得到一般化的结论.在两者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的情况下,鼓励两者的交流和合作必然有助于经济地理研究的深入,并且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发展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非常活跃和发展演化很快的学科.近30年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演化带动了旅游发展理论的演变.回顾旅游发展理论研究的进展,依次有依附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社区研究方法、福特主义、弹性专业化和全球商品链理论,这些理论在旅游方面的应用和研究,从时间和数量上都明显滞后于生产实践活动,说明旅游研究还处于经济地理学科"边缘化"的地位.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在迅猛发展之时,旅游发展理论的建设更应与经济地理学紧密结合,由"边缘"走向"核心".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1995-2011年常住人口总数、总GDP和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在ArcGIS及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特征看,长江中游经济带总体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绝对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且这种扩大趋势从2000年后逐步增强;相对经济差异不显著,4个经济区中1995-2003年武汉城市圈经济相对发展最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最慢,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发展最快,武汉城市圈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各经济区内部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其中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差异最大。从空间演变特征看,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逐渐加大,空间集聚趋势越来越弱,扩散效应逐渐增强,高水平发展的城市出现极化现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交通区位、区域政策、中心城市的联动、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是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为研究单元,以1995年、2000年、2005年3个年份为研究时间截面,以淮海经济区所辖20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为数据源,综合运用SPSS和ArcGIS软件,分析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演变后发现:1995-2005年淮海经济区的县可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型和滞后型;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比较滞后且经济发展差异有拉大的趋势;苏北、鲁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皖北,2000年后鲁南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苏北;皖北一直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低谷;淮海经济区约30%的县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把淮海经济区分为中部发达区、南部较发达区、北部较发达区和西部滞后区。最后,从打破行政区边界壁垒、启动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建立全国统筹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方面对淮海经济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经济圈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入克鲁格曼和信息化指数对城市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引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经济、信息等指标对地缘经济关系测算指标体系进行优化。选取2007年城市市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经济、信息等指标,对珠三角经济圈对外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匹配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经济联系较弱、竞争较强、匹配关系合理化程度不高。珠三角经济圈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的垂直与水平分工和转移、化竞争为互补关系、增强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