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地理上册(人教版)167页第二自然段指出;“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而不是氮和氧。”而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人教版)则称;“一般认为,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甲烷、氨、水蒸汽、氢,此外还有硫化氢和氰化氧。”同是原始大气,两种教材表述的主要成分却出现差异.使学生对原始大气主要成分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及其它痕迹气体具有一定的增温低层大气的“温室效应”。在地质年代中,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就有较明显的变化,近期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能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有关。这对不全面的预测气候和环境变化已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二氧化碳对植物生产量的有机化学效应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天—地—生”系统和“海—气—冰雪”系统中,二氧化碳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弱的因子。近百年来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更多地取决于自然的变化而非人类活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储存库,海—气交换影响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王英鉴 《极地研究》1995,7(2):48-53
利用可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学方法,在1991年南极臭氧洞期间对中山站地区的大气臭氧和NO2含量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指出,对中山站地区而言,1991年大气臭氧含量的迅速减少开始于8月中旬,到10月3日达最低值,并很快于10月7日恢复到正常值。大气臭氧和NO2的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69;臭氧洞期间,NO2含量一直处于低值,且层的高度较高。这表明1991年春季中山站地区臭氧含量的减少不是由奇氮的的催化损耗过程所致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7,(11):47-48
我们历来对臭氧层破坏比较关注,但是大气中臭氧含量过多危害也不小。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指出,随着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受到严重影响,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降低,这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5.
王英鉴 《南极研究》1995,7(2):45-50
利用可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学方法,在1991年南极臭氧洞期间对中山站地区的大气臭氧和NO2含量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指出,对中山站地区面言,1991年大气臭氧含量的迅速减少开始于8月中旬,到10月3日达最低值,并很于10月7日恢复到正常值。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9,(7):45-45
美国科学家最近通过计算机模型对不同地区暖化程度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及气溶胶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北极变暖很大程度上和大气中的气溶胶有关。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06,(3):48-48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植物吸收水分减少,使更多降水进入内陆河流,影响全球水循环,增加洪水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9.
“大气的组成和受热过程”中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部分,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理论很抽象,非常不好讲,尤其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处理不好的话,教师很容易占据主角自己大讲特讲。  相似文献   

10.
潘建 《地理教学》2006,(7):41-42
教学贵在多思考,知识之间其实有其潜在的联系、规律,如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发现这一点,并且及时的总结,那么不但可以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笔者在给高一学生上“大气”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通过分析热力环流进行推广,结果学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技巧,使大气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地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淑颖  管东生 《热带地理》2001,21(4):369-373
工业革命前,碳循环是碳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流动。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使用使贮存于地质碳库中的碳参与短期碳循环,因森林和草原开垦等土地利用增加的CO2排放量加重了大气的负担;另一方面造林和再造林形成CO2汇。大气CO2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反馈过程影响碳循环。文中提出从控制人类活动入手平衡全球碳循环的收支。  相似文献   

12.
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大气臭氧的中期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993和1994年7-12月中山及昭和站大气臭氧观测资料和1993年7-12月中山站地面温度,气压及戴维斯站探空资料,对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的中斯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是南极地区大气臭氧和各层次温压参数普遍存在的两种主振荡周期,且在不同年份其振荡强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赵健 《地理教学》2014,(22):11-13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其污染防治对于保障饮食安全、维护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不仅是人类活动的聚居区,而且是各种污染源集中排放区,因此城市大气沉降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既深又广。本文阐述了城市大气沉降重金属的污染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来源等,从大气沉降-作物-人体以及大气沉降-人体两个暴露途径,揭示了大气沉降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并且从重金属排放源、尘源方面探讨了重金属的防控措施及其植物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气层臭氧损耗与紫外辐射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造成臭氧损耗 ,引起地面紫外辐射 ( UV-B)增加 ,进而造成对生物的有害影响。根据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和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展 ,本文就“臭氧洞”形成和紫外辐射增加对海洋浮游植物影响的关键所在 ,即紫外辐射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化效应 ,包括海洋生物对 UV- B的忍耐性和抵御能力、UV- B对海洋浮游植物细胞内、外生化环境的影响等 ,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凯尔  少桦 《地理科学进展》1982,1(4):51-52
一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內人们探讨着一个问题: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不断增加是否会使大气低层溫度增高。现在,每年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5亿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得到实时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 VOCs)浓度组成和日变化特征,2013-2015年在新疆奎屯市区内高约25m的楼顶采用在线的气相色谱仪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奎屯市TVOCs浓度年均值范围66.0-80.7ppbv,低碳烷烃、低碳稀烃、高碳烷烃、苯系物和高碳烯烃为主要的五类VOCs,其浓度之和占TVOCs浓度的84.1%。奎屯市冬季VOCS浓度值是年均值1.5倍、冬夏VOCS浓度相差3倍左右,与其他城市相比,大气挥发性污染物浓度水平整体是偏高。与前两年相比,2015年大气中卤代烃、苯系物、含氧(氮)VOCS的百分含量明显提升,分别上升15.6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大气VOCS有毒有害成分比例提升。由于在各类挥发性机物中,相同的条件下卤代烃与其它有机物相比,更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因此,从卤代烃夏季含量很高的变化趋势看,奎屯市夏季发生光化学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气颗粒物和水溶性离子及其降水中元素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锐  晁开 《中国沙漠》1995,15(4):357-361
本文论述了兰州市区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它的水溶性复合离子浓度分布,同期降水中阴、阳离子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它的水溶物和同期降水化学组成复杂,与Ca ̄(2+)离子浓度之和在二者的总离子中分别占59.2%和57.8%。并呈“硫酸-钙”型污染特征。受人为污染的影响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浓度冬季较高。受沙尘影响春季降水中的Ca ̄(2+)离子浓度高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两极地区在地理上具有特殊性 ,其大气和冰芯的微粒记录包含了火山 ,沙尘暴以及人类活动等特殊事件的信息。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硫化物、碳黑、氮氧化物及硝酸盐、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等大气中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微粒物质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区域大气透明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列群  吉海燕 《中国沙漠》2008,28(2):332-337
在分析新疆区域大气透明度过程中,为克服福布斯(FORBERS)效应,即大气质量M对太阳光谱成分变化产生的干扰,将复合透明度系数Pm订正到相对大气质量M=2(H=90°)时所计算出来的积分透明度P2来进行描述。利用乌鲁木齐、喀什40多年长序列太阳辐射资料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周边地区相关的辐射和气象资料,分析新疆区域大气透明度的年际、月际和日变化以及影响大气透明度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喀什的大气透明度在40多年中,其年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P2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近20 a里有加速的趋势;从季节角度分析,P2的这种逐年代下降的趋势在冬季(1月)和春季(4月)更为显著,而在夏季(7月)和秋季(10月),这种下降则较为温和,无论乌鲁木齐还是喀什,以十年段平均值的振幅来看,乌鲁木齐P2在1月和4月均在0.2以上,而7月和10月则均在0.2以下,表现的更为明显,喀什亦有类似特征;新疆大气透明度在一年中的变化,以冬季为最佳,秋季次之,春季最差,近年来,乌鲁木齐地区冬季大气透明度急剧下降,其最高值已出现在秋季,喀什也呈现出同样现象,这表明了在城市化情况下,以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为主所导致的大气污染,使空气的透明状况越来越差;新疆大气透明度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晚高、中午低的特点,其逐日变化则与天气过程相关联;新疆的下垫面多为沙漠、戈壁,大气中的尘埃含量和水汽压变化是新疆大气透明度的重要影响因子,尘埃含量的变化是塔里木盆地大气透明度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其与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呈反相关,而水汽压的变化亦与大气透明度变化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地理新教材安排了大量“活动”板块,这些“活动”板块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内容涉及实验、观测、制作等诸多方面。教学中根据学情和乡土实际灵活地开展这些“活动”,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实现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为例,谈如何选择和实施“活动”板块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