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梅汛期结束后七至九月,副热带高压控制华东沿海,在此期间影响浙江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热带气旋、台风和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气流中的午后强对流天气.在副热带高压南侧或西南侧东向气流的背景下,由东风扰动引起的暴雨,也是我省尤其在沿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灾害性天气.这类天气由于自东向西影响,且从发生发展到影响时间短,海上又缺乏一定密度的常规观测网,给这类天气的预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80年代初,非常规资料卫星云图的广泛应用,对东向暴雨的成因、发生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文献[1]对东向暴雨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并认为这类暴雨产生的雨强集中.由于我省特有的地形,其破坏性特别严重.如何尽快提高这类天气的0—12小时预报能力,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80年代后期数字化卫星云图的开发应用,为东向暴雨的定量预报提供了可能.本文从卫星云图处理入手,结合物理量诊断分析,对东向暴雨的预报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疆天山中部"2005.08.05"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表明:暴雨天气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伊朗副高东伸北挺,西太副高西伸北抬,副热带大槽南伸并分裂短波的形势下,它是各种尺度系统及副热带与西风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暴雨天气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偏东气流、中层西南气流、高层西北气流交汇处和对流层中、低层"Ω"型@Se高能轴以北的高能舌端及TBB≤-50℃中尺度云团边缘等值线梯度最大处的重合区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1979年7月下旬在河西走廊中部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大一暴雨过程。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后部的西南气流和从青藏高原北上的次天气尺度的切变线和低涡都是很重要的降水系统。大一暴雨发生前,在河西中部和乌鲁木齐之间存在明显的湿锋区,大一暴雨落区在700mb 东南气流与500mb 西南气流相交、热力场脊的下风方。  相似文献   

4.
盛夏长江上游不同暴雨落区天气形势对比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1年7月11-14日川西暴雨和1982年7月26-29日川东暴雨的天气形势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得出,盛夏川西暴雨多与高原低涡的加强有关。高原涡的东移与副热带高压的西南气流结合极易产生暴雨。川东出现暴雨时,高原上低值系统移动较快,东部多为西北气流控制。高原大地形影响着高原东部降水、低值系统的生成发展移动和副热带高压。105°E以东的地形对川东暴雨的影响较川西大。我国东部地形对高原降水有减弱  相似文献   

5.
1002号台风对四川盆地大暴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逐日NCEP再分析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14—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重点探讨了台风活动对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南低涡形成与维持、水汽及能量输送的作用。结果表明:(1) 本次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台风、西南低涡等多个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下发生的;(2) 台风环流东侧偏南气流和副高西侧偏南气流长时间的融合贯通,一方面有利于“鞍”型场大尺度环流背景稳定和低层西南涡的发展及维持;另一方面两支气流叠加构成输送带,将低纬大量水汽和热量向暴雨区上空输送,有利于暴雨区上空水汽的积聚及形成高能不稳定区;冷暖空气交绥于暴雨区,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04年9月3—5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认为造成“9.3”暴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台风“桑达”共同作用下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形成了强阻塞气流;(2)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方高温、高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输送四川盆地,为四川盆地东北部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3)500hPa四川盆地北侧的高空切变和700hPa西南低涡是“9.3”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1日吉林省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卫星云图,对2008年8月1日吉林省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8.
分析95年汛期三次暴雨天气过程.给出了“λ”型切变暴雨的天气模型,分析了其形成过程,并对一次典型的“λ”型切变暴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西大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的背景场下,副高后部西风槽与切交线形成“λ”型,在低空西南急流的作用下易形成暴雨。  相似文献   

9.
对祁连山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类型:西南气流移动型、西南气流阻塞型、西北气流冷平流型、河套冷涡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分类选取典型个例,对各类型产生降水的环流特征、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和水汽汇、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和稳定度等进行诊断分析,并对照云图分析了地形云和对流云团产生的条件,降水强度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04年9月3~5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认为造成"9.3"暴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台风"桑达"共同作用下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形成了强阻塞气流;(2)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方高温、高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输送四川盆地,为四川盆地东北部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3)500hPa四川盆地北侧的高空切变和700hPa西南低涡是"9.3"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1.
在多年的天气预报实践中,本人认为盛夏大雨以上降水是与偏东风急流轴左侧阶气流辐合有关。当副高迅速加强西伸时,其西南边缘的东南风就增大,产生一支低空东南风急流,在急流的正涡度区内有大雨、暴雨以上天气发生。因此,预报这类大雨、暴雨就要着重考虑偏东风急流的生消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99年汛期发生在黄冈市的一次连续暴雨天气(6月26-30日)的环流形势和若干物理量的计算分析表明:这次连续暴雨是在50phPa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强盛西南气流与低槽,中低层江淮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等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而中尺度辐合系统、物理量场的变化对暴雨的发生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资料对产生“97.8.13”西向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和气流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高空有三支不同性质的气流直接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西南气流直接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西南气流的急流轴,垂直方向位置偏低,急流狭窄。700hPa偏东气流和西南气流在交汇处形成强烈的能量锋区,成为暴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MICAPS3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对2012年7月27—29日锡林郭勒盟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冷性低槽、高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再配合地面倒槽共同作用,产生了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 冷切变是指对流层低层西南气流与偏北气流之间的切变线。它是华北地区夏季产生暴雨的一类重要天气系统。冷切变与地面冷锋是我区巨野1990年9月8日产生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天气系统。 这次降水从开始到终止仅历时5小时14分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上在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对应。  相似文献   

17.
“7.28” 渭河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上在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对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统计了吉林省近50年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利用NCEP资料,计算了与降水有关的各种物理量,讨论了各种物理量的特征。并从环流系统着手,着重分析了冷涡暴雨水汽源地和水汽输送条件,结论指出,冷涡暴雨中心存在深厚、持续的上升气流,最大上升气流多数出现在500h Pa,比一般对流天气层次高;低层气流辐合,高空气流向北向东辐散的特征更加明显;上升气流中心位置、数值大小以及低空辐合中心及伸出的大值区等特征值可以作为定性判断暴雨落区指标;影响暴雨的水汽分别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部低纬热带地区和盂加拉湾,小部分来自日本海回流,两支主要水汽分别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后部西南气流直接向北方输送,或是分别由孟加拉湾向东和由副热带高压南部偏东气流向西输送在我国南部沿海合并后再向北输送。在水汽输送过程中,低空急流和副高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蒙贝低涡类环北京暴雨过程分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天气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2008年发生的20例蒙贝低涡导致的环北京暴雨过程进行了分型研究。依据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配置,将该类暴雨过程分为两脊一槽型、阻塞型和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其中,两脊一槽型是斜压性较强的冷涡暴雨过程,天气和次天气尺度强迫均对暴雨发生产生影响,水汽来源于对流层低层西南气流的输送。阻塞型具有明显的局地对流暴雨特征,由两高之间宽广低压带上活跃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高低空急流区产生的次天气尺度强迫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因素之一。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是低涡底部发展中的高空槽与北抬西太平洋副高相互作用产生的系统性暴雨过程,这一相互作用常强迫产生西南低空急流,为系统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  相似文献   

20.
台风对西南低涡影响的数值模拟与诊断个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国兵  沈桐立  韩余 《气象科学》2006,26(6):620-62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2004年9月3~6日因西南低涡造成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南低涡生成后由于受“桑达”台风的阻塞影响,西南低涡移动速度变慢,强度增大,生命期延长。同时“桑达”台风西侧吹入内陆的东北气流在西南低涡的东南侧转变为西南气流的过程中出现气流辐合并使得水汽迅速聚积,从而触发了在西南低涡附近形成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