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地震类型与震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我国14次地震序列的主要地震断层面解和错动性质。结果表明:震群型序列中较强地震的断层面解基本相同,其错动性质或相同或互为共轭错动;双震型序列中两次主震的断层面解明显的不同,其错动性质也有差异,它们的较大余震断层面解分别相似于两次主震的断层面解。在这种情况中,有意义的是第一主震至第二主震中间均有与第二主震断层面解相似的地震发生;主震型序列中早期较强余震断层面解多与主震相同,也有少数较杂乱,总的看来这种一致性劣于震群型序列。最后讨论了不同震型地震断层面解的差异在实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地震释放的地震矩叠加推导平均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给出了根据地震释放的总地震矩求解平均应力场的方法,并使用加入随机误差的人工合成震源机制解数据和唐山余震区震源机制解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区域平均应力场的求解。使用的震源机制解资料越多,所得结果越稳定,且更接近真实的区域应力场。该方法的优点是: 用每个地震的震级作为权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大小地震在应力场反演中的不同贡献; 并且在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知道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哪个节面为地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3.
海坨山地震前综合断层面解矛盾比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每一地震的断层面解描述着该次地震的释放应力场,而由许多断层面解得到的统计结果,可以认为代表了该区域的应力场。在某一区域由众多的小地震的P波初动资料统计得出的综合断层面解,可给出控制这些小震的区域应力场的基本特征。考察这些小震应力场与区  相似文献   

4.
测定断层面解的地震波形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地震的断层面解,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综合地震图模拟远场体波波形是测定地震断层面解的有效方法。远场体波地球介质响应近似地为一单位函数,因此远场体波综合地震图计算十分方便。该方法的缺点是只适用于大地震(震级M>6.5)。由于地震震源机制的影响,走滑断层的地震在远场(震中距离  相似文献   

5.
1989年大同震群的体破裂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点源位错模型,由区域地震台网的P,S振幅资料,反演得到1989年10月大同震群135次小震的可信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机制解的空间取向分布比较离散,但其优势及平均方向与震群中3次最大地震的断层面解一致,和华北构造应力场的应力作用方式相符.讨论了小地震对序列地震过程的贡献,表明大量小震的群体行为对震源体起着重要的作用.由震源的时空分布图像,展现出震源体动态扩展、“处处”破裂的特征.由此得出,大同震群并非沿着已有的断层面滑动所致,而可能是该区域新生的破裂;震源体内的多次破裂没有沿一个断层面扩展,而表现为一种体破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震源机制解存在2个节面,通过地震波记录难以确定哪个节面为地震断层面。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的相关研究表明,主震对后续余震有较为明显的触发作用。余震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为确定震源机制节面中的断层面提供有效信息。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按照余震最大应力触发准则来确定震源机制2节面中的断层面。研究发现,采用上述准则确定的断层面与余震分布、地表观测一致。为快速判定地震断层面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杨军  苏有锦  李孝宾  叶泵  陈佳 《地震研究》2015,38(2):196-202,333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维西—巍山断裂以西的苍山西麓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断裂带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160°、倾角48°、滑动解-99°)为其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 P波波形分析方法对1976年 8月 22日松潘6.7级地震的破裂机制作了研究,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的断层面走向为北西33°,是以倾向滑动为主带走滑成分的左旋逆掩错动,与1976年8月16日和23日松潘的两次7.2级地震的断层面参数基本相同,这说明该地震与这两次大震受同一断层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杨彦明  黄世源  戴勇  王磊 《地震》2021,41(2):29-46
本文基于新疆、 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 利用gCAP反演方法和空间格点搜索算法获得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矩心的空间位置为35.649°N, 82.339°E, 深度为5 km。 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66°, 倾角59°, 滑动角-144°; 节面Ⅱ走向26°, 倾角38°, 滑动角-55°, 矩震级为MW6.21。 根据不同震源机制解结果, 获得中心震源机制解和标准差, 表明震源机制解较为稳定和可靠。 使用H-C方法进行地震发震断层的快速判断, 显示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 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 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最终推断此次地震断层面为节面Ⅱ, 阿尔金断裂西段是发震断层, 震源机制解显示以正滑为主, 是一次张性破裂地震事件, 属于阿尔金断裂西段强烈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赵博  高原  黄志斌  赵旭  李大虎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0):3385-3395
2013年4月20日发生了四川芦山MS7.0地震,主震中位于青藏地块与华南地块结合部的龙门山断裂带南端.本研究用双差定位法对芦山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主震位置为(30.29°N,102.97°E,17.82 km)及4100多次余震重新定位结果.利用GSN/IRIS台网和国家台网及四川省区域台网的波形数据对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了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逆冲地震,根据余震序列分布确定发震断层面走向为200°,震源机制解断层倾角为45°.基于震源断层面解和断层滑动方向,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得到了研究区域的平均主压应力方向约为N112°E.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北及邻区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MS 5.1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并基于部分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方法,反演得到主震震源机制解。精定位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序列展布长度约8 km,余震自主震位置向SW扩展,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在10—18 km,发震断层面较陡,倾向SE。震源机制解显示,主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结合序列展布形态和地震活动背景,SW—NE向近似直立节面为可能发震断层面,与1976年唐山MS 7.8主震断层特征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古冶MS 5.1地震为唐山MS 7.8地震的又一次余震,属唐山老震区正常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2.
华北强震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远震P波及SH波和区域地震P_(nl)波波形反演方法,测定了华北9次强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深度及地震矩.结合其他作者测定的7次地震的结果,分析了华北16次强震断层面解及华北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多数强震为走滑型地震,也有个别正断层型及逆断层型地震;16次地震多数发生在地壳中部10-25km深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发生M_L4.4地震,这是邢台地区自2003年以来发生的唯一一次M_L4以上地震。震后大量余震沿条带分布,揭示了一条前人未发现的隐伏断层(根据其经过的地点称之为齐家庄-东双井断裂)。为研究该隐伏断层的几何形状和滑动性质,首先基于河北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利用精定位地震数据拟合发震断层面,计算断层面的走向和倾角,并给出其标准差。然后搜集震中附近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参数,根据构造应力场和断层面的几何形状确定齐家庄-东双井断裂的滑动性质。结果表明,临城M_L4.4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近EW向的隐伏断层,产状为走向约92°,倾角约85°,滑动角约-12°,滑动角标准差约8°,为倾向南的高倾角左旋走滑型断层,延伸深度约10km。区域应力场在齐家庄-东双井断裂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分别为0.650和0.691,此次地震不是在最大剪应力的断层方位发生,表明该断裂不是现今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而是在复杂的历史地质活动中遗留的,该断裂在现今应力场作用下积累了一定的应力而导致了M_L4.4地震的发生。齐家庄-东双井断裂及其性质的发现为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孕育环境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金  王琼 《中国地震研究》2015,29(4):527-538
基于新疆及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早期MS≥3.5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7.3级强震为带有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结合震源区的构造和余震分布,节面I走向241°/倾角90°/滑动角-22°,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194o,与该区历史中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较为接近。其5.4级前震和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8次余震中有10次为走滑型地震,其中6次为正断型,2次为逆断型,且70%的地震具有近SN向的P轴方位。此次7.3级地震序列震源深度范围5~28km,而大部分地震为15~20km,略大于本文计算得到的主震震源深度10km。  相似文献   

15.
李金  王琼 《中国地震》2015,31(1):110-120
基于新疆及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早期MS≥3.5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7.3级强震为带有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结合震源区的构造和余震分布,节面I走向241°/倾角90°/滑动角-22°,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194°,与该区历史中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较为接近。其5.4级前震和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8次余震中有10次为走滑型地震,其中6次为正断型,2次为逆断型,且70%的地震的P轴方位近SN向。此次7.3级地震序列震源深度为5~28km,而大部分地震为15~20km,略大于本文得到的主震震源深度10km。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较大地震的震源波裂过程往往是震后几小时由研究机构发布.经过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从地震应急及地震预警的角度,需要从地震台网快速产出地震的矩张量解,得到地震的破裂面及破裂过程,以对地震造成的破坏及震情判断提供依据.早期的地震矩张量解大都是由P波初动符号确定的,由于受台站的分布和初动清晰度所限,只有部分地震的断层面解才能得以确定,且断层面的不确定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新丰江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省新丰江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性有很大增高,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坝附近的深水峡谷区,形成一条北西方向的密集带,震源深度极浅,随后,在蓄水后约二年半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6.1级强地震。 根据水准测量与地震波波谱资料的分析确定了主震的断层参数;用P波初动振幅确定了主震前后18个月内150次小地震的断层面解,用平滑P波初动图案求得了2000余次小地震的发震应力方向;计算了水库荷载在库基岩体中产生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分析了主震及其几个大余震前的地震纵波与横波的速度比变化情况。 结合地震活动性和地质背景初步讨论了新丰江水库地震的诱发机制,认为:水的渗透作用是诱发这次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97年翁布里亚—马尔凯地震序列的最大事件是9月26日M_W5.7(00:33GMT)和M_W6.0(09:40GMT)两个地震,它们引起震中周围大面积的严重破坏和地裂缝。我们给出了一个ERS-SAR差分干涉图,图中在Colfiorito盆地内部及周围可见9个干涉条纹,这对应于25cm的同震地表位移。GPS数据表明最大水平位移是14±1.8cm,最大沉降量为24±3cm。我们用这些测地数据和地震参数来估计断层面的几何特征和走滑分布。模拟的断层深度和最大滑动幅度对第一次地震分别是6.5km和47cm,对第二次地震分别是7km和72cm,这与由地震数据得到的很一致。  相似文献   

19.
黄海、东海及邻区的地震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P波初动方向数据,测定了东海、黄海及邻区18个中、小地震的断层面解,结合其他作者所作的周围地区有关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作者以前所作的小震综合断层面解,采用平面应力问题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推断了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结果表明本区应力场方向是大陆应力轨迹线向板块边界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波形拟合方法,对中国西北地区四个中强地震的Pnl波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这些地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时间函数、地震矩等参数。我国地震台网所记录到的国内地震大部分落在3—13°的范围内,因此在此范围内的Pnl波对研究区域应力场,板块动力学及地壳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