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X区及其附近地区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划分出小震密集带,根据小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X区范围内断裂构造与小震密集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震主要集中在NE向断裂与磁县—大名断裂交汇处以及断层切割区。  相似文献   

2.
依据浅层地震勘探结果、钻孔和重力资料,进一步厘定了磁县-大名断裂东段的空间展布、断层上断点埋深.研究认为该断裂具有分段活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晚更新世,并推测出磁县-大名断裂东延至范县古城镇南一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与1830年磁县7.5级地震有关的下列问题:1、区域构造环境,指出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南部被隐伏的北西西向构造带阻隔,形成应力集中区,构成磁县7.5级地震的区域构造条件;2、根据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地壳应力测量资料,讨论了华北平原地区的北东东(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3、介绍了朝城—大名—磁县—涉县隐伏断裂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4、磁县7.5级地震的前震活动,发震一年之前5个5级地震形成包围圈;5、磁县7.5级地震的极震区等震线为北西西向,与同向隐伏断裂的展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震地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是华北地块一级构造单元。该单元处于太行山断块、冀鲁断块、皖豫断块的交汇部位,是北东—北北东向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沧东—聊考断裂带与北西向的磁县—大名断裂、新乡—商丘断裂的扭结区,并构成以内黄隆起为中心的,西、东两侧隆起,北、南两边沉陷的鞍状构造。从新构造活动及地震震源机制分析得出:本区自第三纪末—第四纪以来受北东东—南西西方向的区域主压应力的控制,故新构造活动在保留原有升降运动的基础上,以水平扭动为主,并伴有掀斜升隆及块体的框动。本区地震活动呈显明的条带分布,明显地受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及沧东—聊考断裂带的控制,构成太行山东麓地震活动区及沧东—聊考地震活动区。而北西西向断裂的切错常成为具体的发震条件。可能由于内黄隆起块体的框动的影响,本区重要的强震及中强震围绕着它呈中心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5.
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计算获得了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4阶小波逼近和小波细节分解,同时基于平均径向对数功率谱方法定量化地计算出1~4阶小波细节和小波逼近所对应的场源平均埋深。结合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对获得的重力场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鄂尔多斯地块、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布格重力异常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构造区内部重力异常也存在横向的显著差异。布格重力异常的走向、规模、分布特征与二级构造区及主要的断裂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②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1~4阶细节对应4~23 km不同深度的场源信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东、西部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渭河盆地凹陷、凸起构造区边界清晰,断裂边界与重力异常边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秦岭造山带重力异常连贯性不好,东、西部重力异常变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③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分布与莫霍面埋深具有非常明显的镜像关系。渭河盆地及邻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渭河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交汇处、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交汇处。渭河盆地及邻区重力异常主要由中上地壳剩余密度体所影响,这可能是该区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重磁对应分析技术在缅甸X区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X区块属于陆上低成熟勘探区块,地震采集覆盖面积较少.为了预测研究区构造特征及火山岩分布情况,研究分析该区重磁异常的同源性,利用位场数据处理中的重磁对应分析技术、最大梯度模等方法,对该区重磁资料进行了处理和认识.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磁力场、重磁对应分析中相关系数的基本特征,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及地震解释,进行构造特征认识,并综合分析了断裂划分及圈定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7.
祝意青  胡斌  李辉  蒋锋云 《中国地震》2005,21(2):165-171
用双三次样条模拟了1992~2001年间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变化时空分布信息,初步研究了本区的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及构造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重力场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并产生重力变化异常区或重力变化密集带。②在重力变化显著时段,以兰州为界,测区西北、东南和东北具有不同的重力变化特征。③重力变化与测区主要断裂构造带走向基本一致,重力变化等值线与断裂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文中从各类岩石磁化率、密度统计数据出发,对比分析不同地层和岩性的磁性、密度,指出在研究区内开展火山岩重磁研究具有有利的物性基础。在利用带通滤波方法对重磁异常进行位场分离,消除沉积盖层和区域场影响后,获得由火山岩引起的剩余重磁异常,位场分离结果显示,反映火山岩的局部重磁异常多呈串珠状NE向分布。同时采用水平总梯度和垂向导数等边界信息增强手段,圈定研究区内的断裂构造分布情况,划分出了4条向SE弧形突出的NE向主干断裂及其他次级断裂共计15条。通过大地电磁测深了解主要断裂的垂向延伸情况,进一步厘定出深、浅2个断裂系统,并结合构造背景对2个层次断裂的性质、特征和对区内火山活动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在综合分析剩余重磁异常分布特征和断裂构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圈定出3条火山活动带。最后,利用剩余重力异常进行视密度反演,获得古生界顶部的视密度异常,以此为基础,结合钻孔岩性、岩石实测密度值和剩余重力异常分布规律,对古生界顶部的岩性分布进行细致的划分,确定了中奥陶统科克萨依组、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和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的分布范围及岩性组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海省数字地震台网产出的观测报告,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兴海地区2008年以来的中小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结果表明,精定位后的丛集地震更加集中,并显示出北东或北北西向的优势分布。丛集地震的展布特征与断裂构造存在较好的联系,1区的地震与哇洪山—温泉断裂及其次生断裂有关,2区的地震印证了重力和航磁资料联合推测的扎列里龙洼—塔秀断裂的存在,3区的地震受控于哇洪山—温泉断裂。震源深度改善了初始定位结果的分层现象,1区和3区的深度主要分布在0 km~15 km,2区的深度分布在0 km~25 km,深度分布范围的异同与所属构造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扬马延微陆块中部的构造特征,进而为该区油气远景调查评价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最新船测重力测量资料计算了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并对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利用正则化滤波方法进行了异常的分解,获取了扬马延微陆块中部的局部重力异常以及区域重力异常.结合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局部异常、水平总梯度异常、欧拉反褶积定位解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该区的断裂构造格架,划分了本区构造单元.研究认为:本区重力高异常与重力低异常相间分布的特征反映了该区凹陷与隆起分布的范围及展布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2组断裂,这2组断裂对基底结构、性质、隆坳格架及中-新生代盆地展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可划分为扬马延盆地、扬马延西翼构造带、扬马延中部凸起带、扬马延海槽以及扬马延南部复杂构造带等5个构造单元,构造单元之间呈断层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遥感影像数据判读了茅山断裂带构造地貌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研究了茅山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在进行场源分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茅山断裂带地壳深部的空间展布特征。通过重力异常分析可知,茅山断裂带在中地壳以上由茅西断裂、茅东断裂以及茅山断块3部分组成,随着地壳深度的增加逐渐合为一条断裂带,茅山断裂带沿重力高异常与重力低异常之间的重力梯级带分布;航磁异常显示,地壳浅部火山喷发物质侵入断裂,且地壳深部同时具有岩浆侵入断裂现象;通过重力异常小波细节图进一步证明了溧阳地震与茅山断裂带和南渡—金坛断裂带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五台恒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银、锰、金及多金属成矿区.区内矿产与中生代岩体分布具有密切关系.而中生代岩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因此,利用重、磁资料研究五台恒山地区的断裂构造、岩体分布及构造单元,为进一步划分成矿远景区提供地球物理依据.利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_THDR)技术推断研究区断裂分布,共划分断裂23条.其中一级断裂6条.二级断裂17条;利用剩余异常研究岩体的分布特征,共推断隐伏岩体34处。主要分布在五台山、恒山及灵丘一带:根据断裂和岩体的分布特征及重、磁异常场的分区特征,结合相关的地质资料,将研究区划分为11个构造区,主体走向为NE和NNE向.研究表明.NE向断裂对构造单元的展布和岩体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并且岩体主要分布于五台山中部NE、NW及近EW向断裂的交汇处.同时位于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处.  相似文献   

13.
三峡重庆库区深部二维构造剖面的建立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综合地球物理角度出发,结合本区重力和航磁资料再处理成果,依据射线追踪反演建立了三峡重庆库区的深部二维构造剖面,较好地反映了各层速度的横向变化。对剖面所揭示的基底构造特征、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莫霍面的起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获得了对库区主剖面揭示的断裂构造新的认识,为深入研究本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提供了基础资料,为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建军  夏建平 《内陆地震》1992,6(3):266-273
利用1/50万重力资料以压缩质面法反演了下扬子区(苏南)的地壳构造,探讨了深部构造特征及区划。着重论述了本区地壳结构的轮廓及特征;本区深部构造与浅部地质构造的镜象关系;本区深部构造与地震分布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四川木里地区地震震源位置的重新确定,反演了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①重定位后的小震群震中分布成带状,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12km范围内;②经过对震群空间分布进行仔细分析,认为其发震构造是小金河断裂西侧的一条NWW向分支断裂;③3次4.0级以上地震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浅源逆冲事件表现有受垂直方向应力(重力)作用的特征,走滑事件表现出与区域应力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四川木里小震群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四川木里地区地震震源位置的重新确定,反演了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的小震群震中分布成带状,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12km范围内;2经过对震群空间分布进行仔细分析,认为其发震构造是小金河断裂西侧的一条NWW向分支断裂;33次4.0级以上地震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浅源逆冲事件表现出受垂直方向应力(重力)作用的特征,走滑事件表现出与区域应力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利用复测水准、基线资料研究本区活动断裂的现代活动性。计算出近20条断裂的垂直运动量及少数断裂的水平运动量。根据断裂活动垂直运动年速率的水平将该区断裂分为两类,第一类1—10毫米,第二类小于1毫米。结合地震、地质资料讨论了本区活动断裂的现代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中国大陆宏观格架、全国布格重力异常和东北地区1:50万剩余重、磁力异常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质及构造演化史,分析了东北剩余重磁异常特征,并探讨了剩余重磁异常特征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总结了与成矿有关的剩余重磁场特征,说明了剩余重磁异常可在刻画地质构造、断裂分布、地层分布及成矿带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北京地区康庄—大厂剖面试验的地震转换波测深法得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显示层状和断块的特征。分析本区地表构造与深部构造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表明, 本区地壳内存在过很强的近NWW—SEE向水平压应力, 从而造成本区隆、凹的各基本构造单元.本区震源分布有两种情况:高丽营断裂以西震源大都分布在“花岗岩”层的顶面和底面上, 在此断裂以东地区震源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上(图1).   相似文献   

20.
华北断块区现代构造断裂的动力学问题的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华北断块区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地震断裂力学参数分析和剪切破裂带地震滑动速率及应力计算等研究了该地区现代构造断裂的动力学问题。基本结果如下: (1) 由地震活动及其分布所构成的深部地壳的现代断裂为一稳定的剪切破裂网络体系。 (2) 由震源机制资料得到本区地震断层多属走滑型和近走滑型,震源区主应力为水平力和近水平力。但斜滑型断层和倾滑型断层以及斜力和近垂直力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3) 由地震矩估算出剪切破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均小于0.1厘米/年。 (4) 用中小地震估算本区地震构造力约为几十——几百巴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