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分析我国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演变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具有积极意义。在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基础上,文章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计算我国沿海地区1997—2014年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并进行σ-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呈现倒V字形走势,1997—2005年呈现σ-发散,2005—2014年呈现σ-收敛。采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测度表明,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地区内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重达80%以上,而地区间差异比重较小,环渤海经济区地区内差异最大。分阶段对我国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排名并观察演变过程。提出提高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建议:一是努力提高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二是促进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提高传统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三是统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余丹  杨涛  杨刚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36(6):55-58,66
为科学评价和促进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海洋产业发展、海洋资源供给、海洋环境治理和海洋科技进步4个方面的17项评价指标;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指数;上海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由弱可持续发展阶段转为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中海洋资源供给和海洋环境治理是直接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产业结构,同理海洋产业的增值原动力也来源于海洋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一个区域的发展根本,对相应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使其更加合理,才能保持海洋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江苏省近几年的四大海洋支柱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江苏省独特的海洋经济状况,为江苏的海洋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将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业、海洋渔业这4个支柱产业继续深挖潜力,提升竞争力,让良好的产业基础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近十几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海洋产业结构渐趋优化,区域经济重心呈现出趋海转移的态势。197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60多亿元,2003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6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到2008年跃升到近3万亿元。2001—2008年海洋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8.02%,明显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东部海洋经济圈所辖3省1市的海洋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将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地区分类。结果表明:从海洋产业结构看,研究区域在区域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3个方面各有侧重;从整体看,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较好,上海的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科学规划海洋产业、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技进步,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研究热点。江苏省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强省,但其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并不突出,为了对其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及耦合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文章在探析海洋经济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2006~2012年江苏及其他沿海省市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2年间,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逐步迈入了磨合发展的关键期,但海洋产业发展模式落后和海陆互动性弱等因素导致其与沿海其他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研究能够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文章基于相关面板数据,将非期望产出即碳排放量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ML指数测算2006-2017年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采用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和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研究其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态势,仍具有较大的效率改善空间;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其中中效率水平地区的区域差异更大,而高效率水平地区的区域差异变动更明显;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心移动呈现“S-N-S”特征,具有“EN-WS”的空间格局但偏移趋势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重视区域协调合作,缩小生产效率差异;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配置海域资源,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文章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并分解差异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海域开发利用经济效率的内部差异是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经济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逐渐增强;全国海域开发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区内部差异在研究期初几乎全部来自长三角地区,至研究期末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大致相当,而珠三角地区的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持续稳定在极低水平;重点调控3类地区内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适当调控3类地区之间的新增用海项目数量和规模,有利于我国海域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2010—2014年为研究期,以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全国为参照区域,分析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引入相对增长率指数、结构效果指数和竞争力指数进一步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的增长均较落后;海洋产业结构整体较好,海洋第一产业不具优势,海洋第二产业劣势明显,海洋第三产业优势明显;海洋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尚具优势,但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向挖掘海洋第一产业潜力、协调培育海洋第二产业动力和着力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竞争力的建议,以促进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海洋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海洋经济理论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及主要特征,并针对目前关于海洋经济归属问题的争论,提出海洋经济应划入区域经济的范畴,最后给出了区域海洋经济研究的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评估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对促进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意义深远。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将海洋经济系统内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货币流、废物流等各类要素,通过能值转换率转换为统一标准的太阳能值,采用海域能值-货币比率、人均海域能值使用量、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绿色海洋生产总值(绿色GOP)等指标,测度了2011—2015年江苏省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旨在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应用,为江苏省海洋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2011—2015年,江苏省绿色GOP持续增长,占传统GOP的比重从74.8%升至77.8%,表明江苏省在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没有忽视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2)江苏省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011年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2.77,2012—2015年可持续发展指数在6.87~9.70之间波动,表明江苏省海洋经济系统从经济不发达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足,逐步过渡到海洋经济富有活力,发展效益好,可持续性强。  相似文献   

12.
深水港与江苏海洋经济探讨——以洋口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江苏海洋经济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基于江苏海洋经济和深水港口的现状,重点阐述了洋口港在江苏海洋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洋口港是苏北海岸发展重要的支点,江苏海洋经济的希望在于深水大港以及由此带动发展起来的港区工业和海港中心城市,提出了“一核三载体”的海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Understanding the performance of each coastal area as it develops is the primary task of policy-makers in a marine economy; however, quantitativ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marine economy have not been empirically examined. This paper offers a methodological contribution by applying a series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il index decomposition,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among coastal areas. Additionally,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we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o reveal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s marine econom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numerical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Gross Ocean Product (GOP) among coastal areas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gaps among coastal regions have gradually decreased. In addition, China's marine economy presents three level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developed, medium-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The results of the Theil index decomposition show that the overall difference in China's marine economy is derived mainly from differences within the three macro marine economic regions; these differences account for more than 95% of the overall difference. Furthermore,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marine economy can be illuminated in terms of differences in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geographic location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chang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foreign investment. These findings offer basic data support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marine economy management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相似文献   

14.
产业链建设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提升海洋渔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为进一步提升海洋渔业区域产业链联动水平,深入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本文基于产业链多维内涵,从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空间链四个维度出发,构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抗解释结构模型(AISM) 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20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 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措施。结果表明:(1) 时间上,研究期内中国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向好,各维度贴近度数值均呈现不同程度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创新链维度贴近度数值较高且稳定增长,价值链和空间链维度贴近度数值增长较快,供应链维度贴近度数值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 空间上,中国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在四大维度中优势和劣势各不相同。(3) 优劣层级划分上,研究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层级较为明显,其中山东表现最好,河北和海南较差,除江苏、上海、广西三个活动要素外,其他地区发展稳定,呈刚性结构。(4) 影响因素上,创新链水平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阻碍最大,价值链水平和供应链水平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期内第一障碍因子分别是X1水产技术推广经费、X5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技术成果数量和X3渔民技术培训期数。产业链视角下研究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可促进现代渔业体系向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洋开发活动在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海洋资源的损耗,并对海洋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产生影响。根据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特点,筛选出江苏海岸带资源开发中常见的5种典型的开发利用方式,选取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资源损耗指标、环境成本指标构成海洋开发活动综合效益评估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各项目以及其评价指标对综合效益的贡献程度。其中围海养殖、海上风电、排污倾倒、城镇建设与综合效益的关联度均值分别为0.464,0.459,0.509和0.490;临港工业开发方式与综合效益的关联度均值为0.657,处于较好状态,所以建议优先选择临港工业开发方式,从而得出海洋开发方式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剧,各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对维持海洋社会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同海洋开发活动带来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产生了海洋资源的损耗,影响了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根据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特点,筛选出江苏海岸带资源开发中常见的4种典型的开发利用类型,选取了能够突出反映海洋开发活动综合效益的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资源损耗指标、环境成本指标构建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组合权重,运用综合效益指数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了单一指标效益值、准则层效益值、各研究案例效益值、各用海类型效益值并对以上研究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探求各用海类型综合效益评估值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4种海洋开发类型的综合效益评估值均介于0.4~0.6之间,处于一般的综合效益状态,综合效益从高到底依次排序:临港工业用海类型为0.551 3、海上风电用海类型为0.492 4、排污倾倒用海类型为0.441、围海养殖用海类型为0.434 3。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的评估对及时调整海洋开发对策,缓和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海洋要素资源,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法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度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2006—2016年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及海洋经济效率,并构建计量模型来探究海洋要素市场扭曲与海洋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不同海洋经济圈内,海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利用反事实检验进一步估算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的缺口。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期间,中国海洋资本、劳动及总体要素市场指数均大于1,呈现负向扭曲状态。从省际层面来看,沿海11个省区市的资本要素市场均为负向扭曲;劳动要素市场除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为正向扭曲外,其余为负向扭曲;总体要素市场扭曲省际差距并不明显,其中上海、广东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轻。(2)从全国层面看,要素市场扭曲明显抑制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海洋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从三大海洋经济圈来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东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该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呈负向作用,但在考察期间并不显著;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抑制其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3)海洋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若消除海洋要素市场扭曲,海洋经济效率损失将平均减少66%。  相似文献   

18.
狄乾斌  周慧 《海洋通报》2019,38(5):499-507
在分析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互动关系的基本理论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2000-2015年中国沿海11省市的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①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波动上升,各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②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研究期内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均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福建省、山东省耦合协调度提高明显,发展趋势较好;③人口发展对海洋经济的响应较弱,海洋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响应较强,沿海各省市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