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威海市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海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垃圾填埋场选址问题亟待解决。以威海市环翠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土地利用规划、交通、水利规划、气象、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多方面因素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地质环境角度出发,选取5个层次共15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网格法进行了垃圾填埋场选址区划分析研究,划分出垃圾可填埋区、限制填埋区、禁止填埋区。并在限制填埋区和可填埋区,进一步优选出几个垃圾填埋场地的首选场址,可供规划、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口北郊垃圾填埋场为非卫生填埋,已对周围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在建立污染物溶出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非
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用WHIUnSatSuite软件HELP模块估计了停止填埋后的现状和采用
地表防渗措施情况下渗滤液的渗漏量。结果表明,周口北郊垃圾在10a垃圾填埋过程中每年有1000~5000m3 渗滤液进入含水
层,其COD质量浓度大致为2000mg/L。停止垃圾堆放后,在没有覆盖措施条件下,渗滤液渗漏量平均值为2500m3/a。在垃圾
表层铺设防渗措施可有效减少99%的渗漏量,但仍有12m3/a渗滤液渗漏进入含水层。   相似文献   

3.
任何城市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地质体上,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都要以这个特定的地质体为基础。城市工程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烟台市的工程地质环境,探讨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用地条件评价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布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三维地质体建模研究主要依赖于钻孔、剖面等勘察数据进行精细化建模。然而,在缺乏大区域宏观地质背景的前提下,仅考虑局部地区的精细建模,往往会导致以偏盖全。鉴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平面地质图为基础数据,以图切地质剖面为中介的三维地质体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间接法加密了研究区域的产状数据,用三次样条拟合与人工修编结合的方法,对褶皱等复杂构造作处理,实现了平面地质图的图切剖面自动绘制方法;以规则体元为三维空间数据模型,通过自动绘制研究区域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图切剖面,构建了栅格化的三维地质体模型;以星岗地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原型实验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实例证明,在其他地质数据匮乏的条件下,平面地质图的三维地质体建模方法是构建区域三维地质体模型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能取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已被社会广泛认可。但它的开发利用是通过热泵系统,从地质体中汲取地温资源与建筑物间进行能量交换,必然打破地质环境的自然生态平衡。该文分析了地源热泵工程对岩土体和地下水的温度、地下水水位、水质、微生物生存环境等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控制系统,重点介绍了地埋管和地下水2种不同换热方式热泵工程各自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中地质环境监测点(孔)平面布置位置和数量、垂向上监测仪器的深度和间隔距离、主要的监测项目、监测精度、频率要求,以及利用监测数据可进行分析的内容等。  相似文献   

6.
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举行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有220项科技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由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单位完成的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安全及污染防控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项目系统研发了地下水评价和模拟技术,开展地毯式立体普查,查明了全市入河排污口、工业污水等七大类地下水污染源及分布,揭示了北京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演变规律;摸清了地下水系统的循环规律与再生能力,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北京市地下水监测站网和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实现了本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山东省齐河—禹城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找矿预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山东省相关地勘单位在对该区地质—地球物理场和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屯次级磁异常、大张次级磁异常、潘店次级磁异常成矿有利部位进行了异常查证工作;相继发现了"厚度较大、品位较高、分布集中"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为系统研究该区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异常、铁矿成矿规律等提供了资料基础和勘查经验。该文通过对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铁矿床特征分析,探讨了该区矽卡岩型铁矿的控矿要素及成矿后期构造运动对该区铁矿床的改造作用。在"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的基础上,该次研究工作建立了包括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物探特征等方面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同时提出了研究区今后铁矿勘查工作中需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以期促进今后相关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8.
科学合理评价地下水资源,对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地下水,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获取含水层参数空间变异规律是解决地下水渗流、污染物运移、地下水开发利用等诸多地下水问题的重要基础。然而,受常规勘察技术所限,含水层非均质性难以直接刻画。两点地质统计学通过变异函数确定随机变量相关关系,解决地质变量空间线性估计并表征其各向异性;多点地质统计学突破了空间两点间相关关系的局限,通过多点训练图像建模,有效反映含水层参数变量空间分布特征,也更适合模拟复杂结构地质体。据此,本文对常用的两点地质统计学在含水层参数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作了简述和探讨,并以含水层渗透系数为媒介,阐述了岩土电阻率和水力梯度或水头与渗透系数在地质统计学中运用的限制性协同关系。应用对比了多点地质统计建模与传统地质统计建模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并探讨了后者受自身算法、建模方法等制约现如今仍然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在卫星、雷达及遥感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数据同化、机器学习等手段融合、集成和尺度推绎多源、多空间、多分辨率空间数据帮助地质统计学实现数值建模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辽东半岛早前寒武纪花岗岩体中60余个人工重砂中副矿物的锆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锆石的标型特征的晶体形态、颜色、长宽比、粒度、化学成分、含量等变化规律认为:辽东半岛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为岩浆成因。锆石的晶体形态和含量变化有如下规律:锆石晶体形态简单与 SiO_2、K_2O含量成正比,晶体复杂与 CaO 含量增加成正比关系;随时代由老到新锆石晶体形态由复杂到简单,而锆石含量变化则有高含量到低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完善与提高,已经出现了数字化地球、数字化社会等新概念。因为Micromine矿业软件可以提供一个三维可视化的成矿预测综合分析平台,所以本文使用Micromine对包金山金矿各地质体进行三维建模。在构建矿区三维模型基础上,通过分解各地质体,单独研究各个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形态,通过多个不同地质体之间的组合,从三维空间上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厘清各地质体对于成矿的影响,通过对矿体模型品位赋值,将金元素浓度在矿区的整体分布情况可视化,找出矿体矿化富集特征,总结矿区的成矿规律,最终对矿区进行全面的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环境地球化学风险性评价已经成为地球化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地球化学工作,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完善的系统评价体系与方法。结合济南市发展现状,尝试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地质环境角度,提出城市地球化学系统评价体系的模型,以期协调城市化进程中人为扰动(工程活动等)和地质环境的对策,也是对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工作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2.
Landfill is the primary method of waste disposal.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landfill on environment prompt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ound landfill system. As the key parts of landfill, the barrier system can provide impermeabilization of leachate and prevent biogas from escaping intothe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technology pertaining the barrier system developed rapidly. In this paper, new materials used in liners and new concept of barrier construction are reviewed; the mechanisms of leachate through clay liner and geomembrane, the calculation of leaks through liner and the effect of freezing/thaw on line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发育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10余种地质灾害,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对策应以防为主。  相似文献   

14.
胡刚 《地理信息世界》2012,10(2):65-69,74
地质体3维可视化是地质工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利用可视化的结果,可以将地质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形象地展现在用户面前,使之可以非常直观地、清楚地对地质体进行各种观察和分析。笔者在综合考虑各种建模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文的建模数据——钻井数据的特点,采用广义三棱柱(Generalized tri-prism,简称GTP)作为建模的体元对地质体进行3维建模,并对传统的基于钻井数据的3维地质建模的方法做了一些改进,使GTP可以自动地、快速地剖分成四面体,以此来解决由于GTP的侧面不是平面所带来的问题。最后,利用VTK(Visualization Toolkit,简称VTK)可视化技术,开发了一个3维地质可视化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本文建模方法的实际建模效果进行了展示和验证。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铁)路路基、隧道和桥梁工程等常常因地质灾害的存在而影响正常使用, 尤其是类型不明的不稳定斜坡, 明确地质灾害类型是影响不稳定体治理方案的首要任务。以宜巴高速公路铜矿岭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方法, 判明了铜矿岭不稳定斜坡类型。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不稳定斜坡上部为残坡积物, 下部为反倾结构的粉砂岩; 结合位移监测数据, 判定该不稳定斜坡变形存在多个剪切滑移带, 但主要分布于松散堆积物内部, 综合判定该不稳定斜坡为深层蠕动变形体; 依据变形大小和变形方向变化特点, 最后将该变形体分为两个大区, Ⅱ区又可细分为2个小区, 并指出Ⅱ2区是未来防治的关键部位。研究成果为该不稳定斜坡后续治理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证明传统的工程地质调查、分析与位移监测相结合是开展不稳定体类型判识, 确定边界范围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地区实地调查为基础,通过野外勘察黄土崩塌变形破坏特征及总结地质现象,并结合数据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得出黑方台地区崩塌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并且发现凸型和阶梯型坡面更容易发生崩塌灾害。崩塌发育因素可分为2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天然条件下,斜坡在自重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后缘黄土垂直节理或裂隙受拉张作用力开始破裂,并向深部扩展,随着水流下渗,逐渐形成贯通面,潜在崩塌体中心外移,最终形成崩塌。黑方台地区崩塌灾害按崩塌物质成分分为黄土崩塌和基岩崩塌2类,按崩塌发生的主控因素分为自然型崩塌、人为型崩塌和人为—自然复合型崩塌3类,而大量的节理裂隙发育是发生崩塌灾害的内在因素。通过野外调查,根据动力形成机制分析,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将黑方台地区崩塌形成方式分为4种,并阐述其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17.
SD法是以动态分维几何学为理论,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该次使用北京恩地科技发展责任公司开发的SD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储量通V4.0,对阎家疃金矿床(3)-1号矿体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对矿体的地质可靠程度、工程控制程度及储量的精确程度进行了审定,并在圈定矿体形态及估算结果 2个方面,与传统地质块段法进行了对比,认为SD法具有功能强大、结果稳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地勘产业组织 ,即地勘单位及科研院所 ,不能从根本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质勘查市场的需求。现有的改组、改造方案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严峻的课题 ,那就是地勘单位的灭与生。现代地勘产业组织应是投资商、作业商、咨询商三足支撑 ,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产业组织体系 ,并将项目经理部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虚拟组织结构建设作为发展方向。为此应建设和培育现代地勘产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支撑条件 :即形成地质勘查法规的立法体系 ,塑造地质勘查市场的微观运行机制 ,塑造地质勘查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地勘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建设地勘产业的信息网络 ,加大地勘专业市场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19.
工程地质界面是地层中两种或多种介质间的接触面, 以及对三相介质迁移、物态变化和岩土体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转换面, 它们受自然营力和工程活动的共同作用, 在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中具有控制性作用。如何准确获取界面的多场演化信息, 厘清界面的灾变动力学机制和相互作用, 是工程地质防灾减灾领域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在回顾工程地质界面研究领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梳理和归纳了工程地质界面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和主要特征, 并以长江三峡库区典型滑坡为例, 结合本团队的研究工作对界面多元表征与演化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上述综述表明, 工程地质界面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带, 可分为物质界面、状态界面和运动界面3类。通过引入光纤传感等尖端感测技术, 初步实现了工程地质界面多元信息的智能表征。在对库岸滑坡长期原位监测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滑坡灾变的演化机理和界面控制模式。根据新时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 今后应进一步关注如何结合工程地质界面的特征, 研发并构建空-天-地-内立体化监测网络, 实现关键界面热-水-力多场耦合信息的实时获取和表征, 并结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相应的预警预报系统, 以提升对各类重大地质灾害的防范水平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等的调查,结合工程物探、地质钻探,岩体物理力学试验和地质测绘等勘察成果,分析了隧道洞身及进出口处围岩的稳定性,指出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了超前地质预报、支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等施工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