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在南昌市召开了江西地质学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 会议共交流论文39篇,其中15篇进行了大会交流。省二机局721矿水文地质工程师陈建华同志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一届矿物学学术会议及矿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82年11月14日至18日在成都市举行。到会代表与工作人员共93人,其中有来自北京、天津、吉林、河南、湖北、陕西、贵州等省市的特邀代表11人。收到的论文52篇、大会交流33篇。这次会议是四川省矿物学工作者的第一次专门聚会,交流了省内冶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暨长春市地质学会一九八一年学术年会于一九八二年一月上旬在长春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我省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代表共二百三十余人,其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专家、也有地质科技战线上的新秀。会议共交流论文(或论文摘要)225篇,在大会上交流的有24篇,其余多在各专业分会上交流。这次学术年会的特点是:1.交流的专业齐全,内容比较丰富,共分矿床、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矿、水文、  相似文献   

4.
会议消息     
《水文》1986,(1)
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11月18日至23日在成都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水文测验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从事水文测验工作的专家、科技人员共12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145篇。经会议论文审查组评议,有102篇在会议上交流,其中在大会发言的有38篇。最后推荐34篇论文将陆续在《水文》杂志上发表。这些论文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近几年来水文测验技术的新进展。一些论文将水力学、数理统计、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石油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1986年11月1—5日在无锡市举行。来自全国92个单位的335名有机地球化学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讨论和交流了继贵阳、天津会议之后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这是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界的一次群英荟萃的盛会。大会共收到论文420余篇,在大会和分会上交流了160篇。与会代表除了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教授、中年骨干  相似文献   

6.
本届大会于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国家有106个,代表5500余人,我国代表团约80人。主要会场设在莫斯科大学,开幕式与闭幕式在克里姆林官举行。大会收到论文共4821篇,在大会与分组会上报告的约2500篇。大会还举办了地质旅行、地质展览、地质电影会与各种专门性学术讨论会。许多国际性地质组织也借此机会,召开了120多个小型会议。因此,这次大会既是交流四年来地球科学成果的会议,又是名目繁多的工作性会  相似文献   

7.
由水利电力部、国家海洋局和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江河湖海仪器技术交流产品展销会于1984年11月4日至10日在天津举行。参加单位有全国各地区仪器仪表科研、生产单位和用户共156个单位、代表563人。大会于4日上午由国务院李鹏副总理剪彩。在大会和分组会上交流的学术论文共130余篇,交流了有关海洋、水文、气象方面的仪器仪表科研成果和有关生产发展情况。共展出309项展品,既有供技术交流的科研样品,又有供销订货的产品,展出以厂家为单位,产品类  相似文献   

8.
全国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于1998年11月4日至6日在昆明召开。建设部勘察设计司林选才司长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吴奕良理事长做了大会总结;吴凤池常务副理事长就提交大会的四篇研讨文件做了调研构思方面的介绍;郑春源秘书长做了协会工作报告;辽宁、上海等协会秘书长分别交流了各自协会在配合政府做好沟通、深化改革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大会代表认真,热烈地讨论了会议提出的各类问题,会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我刊特专刊刊登,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9.
主席、各位代表 :2 0 0 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经过三天的交流 ,现在已经接近尾声。我受这次学术会议的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大会学术委员会委托作会议的学术总结 ,并借此机会向以长安大学为首的 18家承办单位及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生产、教学和科研部门 ,以及日本等国家学者的研究论文 145篇 ,其中涉及区域稳定与重大工程环境效应的论文 2 0篇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 30篇 ,边坡与滑坡 31篇 ,岩土力学与工程 2 2篇 ,岩土工程与技术方法 4 2篇。大会论文集以《工程地质学报》第 10卷增刊的形式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学会河北省分会水文地质学术交流会议于1979年10月25至30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49个单位的111名代表。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3篇、大会交流18篇、包括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地质勘探方法与地下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研究等课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于1979年11月2日—10日在苏州召开。这次学术会议是我国工程地质界一次空前的盛会。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许杰同志亲自到会指导并为大会致开幕词。参加会议的代表共二百人。大会收到论文317篇,反映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水平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会议进行了大会论文宣读和小组中心议题发言及讨论。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与会代表广泛交流了学术  相似文献   

12.
干旱地区中小河流布站原则协作会议,于1986年10月5日至11日在大连市召开。有23个单位56名代表参加丁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5篇,大会交流了25篇. 会议通过学术报告交流了研究成果;总结本协作组开展活动以来的经验;通过了“总结报告”并研究了编辑论文选集的问题。会议认为,协作项目的研究可告一段落,但关于水文站网的经济效益,站网资料移用的理论与方  相似文献   

13.
第六届国际地面沉降会议于2000年9月24~29日在意大利拉维那市(Ravenna)召开.与会代表共145人,来自20多个国家.会议出版的论文集分两卷,含68篇.论文按内容分成地质问题、抽吸流体、提取固体、措施和决策制定、测量和监测、以及理论和模型等6大部分.东道主意大利的代表79人,论文篇数达24篇.中国代表共6人出席,其中包括2名台湾同胞,有4篇论文刊登于论文集,其中1篇在大会发言,3篇在展厅张贴(台湾1篇).会议期间还对意大利波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现象进行了实地考察.闭幕式上会议主席宣布下一届国际地面沉降会议有可能在中国上海举行,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利学会于1980年12月7~12日在长沙召开了“水文测验学术讨论会”。参加会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和流域、科研、院校、工厂的代表共150余人。共收到论文210多篇。在会上宣读总报告11个,论文55篇,大会发言77人次。这次会议检阅了我国建国30年来的水文测验科学技术成就,总结交流了经验,对今后我国水文测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起积极的推动作  相似文献   

15.
缪奋 《地质论评》1980,26(2):173-174
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于1979年10月29日—11月4日在西安市共同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煤田地质学术交流会。参加这次大会的共181个单位,220名正式代表和113名列席代表。会上宣读论文142篇,连同书面印发交流的一共有424篇。与会代表对这些研究成果按专业分组进行了热烈讨论。在这次学术交流中,提  相似文献   

16.
第二届全国显微构造与组构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12—15日在广西桂林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系统的91个单位的代表126人;收到论文128篇。五天会议期间,大会与分组会上共交流了论文49篇,国际学术动态报告2篇,以及研究显微构造与组构工作中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2篇。这次会议与1981年的第一届会议相比,其进步是显著的,从而使这次会议的规模有了发展,研究课题更为广泛和深入。  相似文献   

17.
会议于1985年10月21—25日在煤科院地质勘探分院举行。到会代表143名。 会议共收到论文82篇。其中,17篇在大会宣读,其余在分组中交流。主要内容有:(1)在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方面,对煤矿、铁矿、铝土矿、石膏矿的岩溶水形成及运动规律,矿床的富水机因,不同形式的岩溶水通道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18.
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89年7月9日至7月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参加本届大会的代表共5888人,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地质代表团由地矿部、中科院、国家教委、冶金部、化工部、统配煤矿总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国家建材局、国家地震局和国家海洋局12个部门60名代表(其中煤炭系统3人)组成。本届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4000多篇,列入报告和展讲议程的3000多篇。我国代表团向大会提交论文集(英文版)4册,共120篇论文,其中50篇论文进行了宣读和展讲。  相似文献   

19.
编后语     
由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托和支持,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和地矿部北京计算中心联合筹备的第一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于1991年8月20日至23日在山东泰安召开。出席会议代表共94人,分别来自地矿、冶金、有色、武警黄金、石油、煤炭及化工部系统的生产、科研和院校等单位。会议共收到论文及摘要59篇,大会交流40篇。论文的覆盖面包括化  相似文献   

20.
四川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石学委员会于1984年11月3日至8日在渡口市成立并进行学术交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四川省地质、冶金、教学、科研、基建工程兵等有关单位70名代表。大会共收到论文和摘要25篇,与会代表对康滇地区岩浆岩、变质岩为主的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同时讨论了有关岩石学的科技咨询工作。大会还组织了野外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