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西南岩溶区特殊的资源和环境特点为导向,利用多源、多时相、多尺度遥感数据,采用遥感信息计算机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将遥感技术系统应用于岩溶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提供系列的基础图件辅助岩溶区区域地质填图,提高了岩溶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效率。初步建立了适合西南岩溶区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方法体系,快速准确地解译出了岩溶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水文等要素,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王国灿  申添毅  陈超  季军良  王岸 《地球科学》2020,45(12):4313-4331
西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发育系列断陷盆地,盆地内的覆盖层结构及其与周缘造山带之间的盆山构造地貌关系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基础性问题.在覆盖区地质调查工作中,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钻探等多种方法手段,可以对覆盖区盆地的结构形态、盆地边界构造属性、沉积物分布特征、沉积过程的源汇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帮助深入理解覆盖区的沉积过程、山脉隆升剥露过程以及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基于新疆吐哈盆地覆盖区的地质调查工作,本研究提出并实践了在覆盖区开展盆山构造地貌关系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以及钻孔岩心分析,系统分析和探讨了哈密盆地中-新生代覆盖层三维结构、控盆控貌构造及源汇系统,建立了研究区与相邻造山带之间的盆山耦合关系及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为覆盖区地质调查过程中开展盆山构造地貌过程的研究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需要更多更完善的地质基础信息,这也对地质填图工作提出了现代化、高精度、多目标等更高要求。如何把我国陆域1∶50000地质填图工作迅速从基岩出露区拓展至调查难度极高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如:高山峡谷区、岩溶区,森林草原、戈壁荒漠与湖泊沼泽等浅覆盖区,以及平原区、黄土覆盖区等深覆盖区,成为目前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试点”项目2014年正式启动,2015年以该项目为核心,设  相似文献   

4.
基于物化探技术方法在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中的应用实验,介绍从区域物化探数据提取地质填图信息的方法,指出重磁与氡-汞气测联合应用是覆盖区探测隐伏岩体、断裂的高效低成本物化探技术组合。运用基于地球化学理论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判别技术,在强烈风化区定量划分风化等级为:基岩-弱风化-中度风化-强风化-全风化-残积土等;指出风化壳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原生矿物分解、次生矿物形成具有示踪效应;不同风化层稀土元素富集分异显著,强烈富集于全风化层(岩土界面或风化岩石顶界)中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可作为界定风化壳分层的重要地球化学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目标,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目前,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向覆盖区为主的平原、盆地、草原、荒漠等地区拓展,但现行的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难以满足现今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的需要,亟待探索形成新的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扩大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领域.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4年设立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探索总结覆盖区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经过努力,形成了以“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为核心的覆盖区填图技术方法体系.试点项目初步确立了中国东部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格架,揭示了晚更新世以来中国中东部沉积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制约关系.该方法体系的建立,对引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填图方法体系明确提出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地球系统科学为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的理论基础,实行需求驱动、问题导向、目标考核,努力解决调查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重大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的技术路线是地表地质调查与多种现代地球探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融合,并强调预研究与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同时规定不平均使用工作量,取消填图主要实物工作量的量化指标规定;创新成果表达方式,明确地质填图服务多种社会需求,倡导填图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立区调填图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6.
严加永 《地球学报》2022,43(6):737-743
地球深部结构变化、物质以及能量交换等地球动力学过程, 是地球系统最主要的动力来源, 诱发地表地貌变化、剥蚀、沉积作用和环境变迁, 以及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 控制化石能源和地热等自然资源的分布, 是理解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藏和致灾等过程成因机制的核心。为探索中国大陆深部结构和资源能源效应, 在党中央“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下, 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6年开始设立了深部地质调查工程。工程以抢占大陆基础地质研究国际制高点, 引领深部地质研究前沿为宗旨, 选择我国资源、能源重要基地, 重大地质边界和关键构造单元, 开展了地球物理为主的深部探测和综合研究。获取了华南陆块等重要地质单元岩石圈精细结构, 研究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重大地质边界性质及空间展布, 在松辽盆地、西北盆山结合带等地发现和提取了一批与深部成矿、成藏和清洁能源有关信息。为进一步推动地质调查向深部进军, 促进从二维地表地质调查到三维空间地质调查的转变, 《地球学报》组织了“中国大陆典型地区深部地质调查”专辑。本专辑集中报道了深部地质调查近三年取得的部分阶段性进展和成果, 主要聚焦深部地质调查在揭示地球深部结构, 及其对浅部构造和资源能源的控制, 服务地球深部探测和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  相似文献   

7.
南海中西部地貌单元划分及其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中西部处于南海北部和南部的过渡带,夹持于印支地块和南海海底扩张中心之间,其特殊的地貌对于研究整个南海地质地貌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中西部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获取的水深、底质调查及地震剖面数据,结合该海域以往研究成果,提取了有关地貌的信息,编制了南海中西部地貌图。把研究区划分出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三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水下岸坡、水下浅滩、海岭、峡谷、麻坑、阶地、盆地、海台、海山、深海扇、深海平原等众多次级地貌单元。文章详细描述了该海域各地貌单元的特征,提出了断层、火山、构造隆起和浊流等地质作用是本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施炜  张宇  秦翔  王天宇  杨谦  赵子贤 《中国地质》2021,48(S2):23-31
宁夏大坝站幅(J48E012016) 1∶50 000地质图是“宁夏1∶50 000红崖子(J48E011016)、大坝站(J48E012016)、青铜峡铝厂(J48E013016)三幅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区填图试点”子项目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之一,属于“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计划项目。大坝站幅1∶50 000地质图是依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编制完成,在资料收集与数据准备、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成果过程中,均采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DGSS)和MapGIS 6.7系统完成,有效实现了地质填图数值化。依据《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标准》(DD 2006—06)等相关标准,在原始资料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1∶50 000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有地质剖面(1∶2 000) 5条,钻孔6个,地质体156个,地质(界)线334条,产状340个,年代学样品41个,照片321个,素描图61个,河湖岸线与断层681个。数据容量约1.02 GB。本次地质图集中展示了测区新生代沉积、构造、地貌系统,填图工作探索了新构造—活动构造区地质填图思路、技术路线和成果表达方式,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戈壁荒漠覆盖区地质填图是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覆盖区地质填图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揭示覆盖层下伏基岩面地质结构,即填绘基岩面地质图;二是揭示覆盖层地质结构,包括地表覆盖层地质结构和覆盖层的三维地质结构.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可以获得覆盖区地下地质结构、岩石属性、沉积物分布与层状结构等信息.而经济有效地选择和组合实施地球物理方法是完成覆盖区地质填图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基于近年在新疆东天山地区开展的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提出了针对多覆盖层结构背景下地质填图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组合的技术策略.综合地球物理方法以及新技术在巴里坤盆地和哈密盆地的应用展示了其效果,并为在戈壁荒漠覆盖区地质调查过程中如何开展地球物理工作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奥维互动地图在城市地质调查勘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时,奥维地图可有效提高地质地貌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等野外工作及数据管理的效率。在地质地貌调查中可对地质调查点进行记录描述、查看宏观地貌特征、定位及导航等;地球物理勘探中可借助卫星影像进行测线设计、测线信息记录等;钻探中可用于钻孔编录信息的保存。奥维提供了备注模版功能,用户可自定义备注格式及内容用于记录各种信息。可将地质调查点、物探测线、钻孔等叠加于Google卫星图之上进行展示,分类管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野外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城市地质学研究和城市地质工作进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江军  潘懋 《地质通报》2007,26(3):366-370371
首先回顾了近10年来城市地质学研究的进展。国际上,城市地质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质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城市地质环境和灾害风险评价等方面,国内则集中在城市地质调查方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法等方面。然后回顾了近10年来城市地质工作的情况。国际上,建立城市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是一个新动向。在国内,城市地质调查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城市地质学研究要结合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主动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编制城市地质工作专项规划,建立城市地质工作成果流通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朱航  王鹏飞  赵伟 《吉林地质》2020,39(1):24-27
库鲁克塔格地区以发育南华纪和震旦纪冰川沉积驰名中外,从1928年瑞典地质学家诺林发现后,多年来中外地质学者在该地区进行了冰碛专题研究工作,并划分了三个冰期。2003至2006年,通过艾日斯克斯达坂幅、恰克马克铁什幅、金龙沟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重新确认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华纪和震旦纪冰川沉积为四个冰期和三个间冰期。  相似文献   

13.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塔柱状岩体崩塌的相关研究资料,对长江经济带及其周边地区塔柱状岩体形成与稳定性影响因素、崩塌失稳模式以及损伤理论应用3个方面进行总结论述,并据此对塔柱状岩体崩塌灾害的发展趋势与问题热点进行了探讨,为长江经济带下一阶段的地质调查与研究提供理论准备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几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评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海南岛太古宙古老结晶基底的属性、海南岛古特提斯洋存在的可靠性证据、海南岛科马提质玄武岩、海南岛花岗岩及海南岛前寒武纪地层等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认为海南岛基础地质工作仍相当薄弱,所取得的相关成果仍存在明显不足和分歧,而解决这些不足和分歧除了必须加强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和区域地质对比外,还有赖于精细年代学,它们是正确理解岩石成因、岩浆来源及其动力学机制、构造演化事件和地壳演化的关健,也是研究海南岛大地构造和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其与周缘地块(南海、东南陆缘带)运动间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初提出活断层这一地质术语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研究。对活断层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分析对于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国内外活断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为活断层的进一步研究实现其定量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的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作勤 《地质通报》2008,27(7):956-964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是衡量一个国家地质工作水平的基本标志,是世界各国地质工作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和长期任务。实现区域地质调查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地质工作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地质工作传统工作方式、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本文将阐述区域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含义,分析其基本性质,阐述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信息化的现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都是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地质工作。在综述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的基本含义、相互联系与区别、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几点建议。最后,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开展活动构造体系和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8.
采动条件下断层活化易于诱发冲击地压、底板突水等动力地质灾害,如何对采场断层活化引起的一系列动力地质灾害开展超前防治预警,一直是煤矿安全开采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从数值模拟、相似物理模拟及现场测试三个方面,概述国内外采场断层活化方面的研究现状;围绕断层活化的监测预警方法,包括微震监测技术、声发射技术、视电阻率监测技术、光纤监测技术、注水试验等,从方法原理、研究现状、技术特点等方面对现有的主要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结合当前国内断层复杂区的煤炭资源开采,重点分析断层活化诱发的几类典型动力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及其内在联系;当前,对于采动诱发下的断层活化多维多尺度全程精细化监测技术等研究工作仍然不足,基于煤矿开采精准化、智能化需求,指出断层复杂区煤层开采研究应向多场耦合、精细化模型构建、多手段综合探查、智能预警等方向发展。认为通过进一步开展断层活化的基础理论、精细化模拟、多维多场多尺度监测预警的技术系统研究,可为煤矿智能化引领下的矿井地质保障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对象是地球表面,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完成的.构造活动通过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影响到区域和局部地区的气候;而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为风化、剥蚀夷平地形来促使高原和造山带均衡上升.列举了目前国内外重点研究的地貌单元实例,如地峡、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湖盆、河流和海岸线(台地),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指出耦合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地表地形是研究耦合系统的关键切入点,能精确定量测量地表地形的仪器设备和高精度的年代学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耦合系统的研究可以分为:构造事件时间序列、气候时间序列、地形演化的定量研究,以及耦合系统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