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圈约12年,每隔6年则过春分或秋分点一次。在此前后,对木星而言,太阳带着地球通过其赤道平面。也就是说,木星、运行轨道与木星赤道夹角小于0.5度的四颗伽利略卫星、地球以及太阳几乎在同一个平面,结果是伽利略卫星产生互相遮掩或将自己的阴影投射在另一颗卫星上的现象能被地球上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天文学中,无处不闪耀着空间天文的"身影",就连"身体瘦小"的太阳系小行星也不例外。第一艘观测小行星的空间飞行器是"伽利略"飞船,它发射于1989年10月18日,是用来观测木星的。它在飞往木星途中顺便观测了两颗近地小行星,一颗是951号"加斯帕",另一颗是243号"艾达"。1996年2月17日第一艘专门测量近地小行星的飞船--"近地小行星会合飞行"升空,其任务主要是测量433号"爱神星"。"近地小行星会合飞行"的初始轨道位于黄道面内,周期为两年,这允许它在飞行途中可观测其他小行星。1997年6月27日当它与253号"马泽尔德"相遇时,"举起"其"…  相似文献   

3.
小行星和SCAP计划朱进,刘蓉晖大家都知识,在太阳系中,除了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之外,还有许多象九大行星那样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太阳运动的小天体,这就是小行星。绝大多数小行星的绕日运行轨道都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平均轨道半长径大约是2.8个天文单位...  相似文献   

4.
木星探测轨道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与木星探测相关的轨道设计问题.重点关注木星探测轨道与火星、金星等类地行星探测轨道的不同及由此带来的轨道设计难点.首先分析了绕木星探测任务轨道的选择.建立近似模型讨论了向木星飞行需要借助多颗行星的多次引力辅助,对地木转移的多种行星引力辅助序列,使用粒子群算法搜索了2020年至2025年之间的燃料最省飞行方案并对比得到了向木星飞行较好的引力辅助方式为金星-地球-地球引力辅助.结合多任务探测,研究了航天器在飞向木星途中穿越主小行星带飞越探测小行星的轨道设计.最后,给出2023年发射完整的结合引力辅助与小行星多次飞越的木星探测轨道设计算例.  相似文献   

5.
宇宙信息     
WISE首次发现近地小行星 美国宇航局的大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新发现了它的首颗近地小行星,而预计在整个工作寿命中它总共会发现大约数百颗。:这颗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编号为2010 AB78,发现于2010年1月12日。发现时它距离地球大约1.58亿千米,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在未来的几个世纪中它也不会接近地球。这颗小行星在一条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而它的轨道面也并不和地球公转轨道面重合。  相似文献   

6.
《天文爱好者》2008,(6):40-41
科学家们正关注地球附近的“拉格朗日点”,所谓拉格朗日点,即一个小质量物体与两个大质量物体组成的系统中的某些空间点,在那里小物体相对于两大物体基本保持静止。这些点的存在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于1772年导出,1906年人们首次发现运动于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即脱罗央群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阳的作用下处于拉格朗日点上。  相似文献   

7.
林尼尔彗星 ,全称“C 1 999LinearS4”彗星 ,或者Linear S4、C 1 999 S4彗星 ,是美国新墨西哥州林肯实验室近地小行星研究组 (LincolnNear EarthAsteroidResearch ,简称Linear)在小行星巡天中于 1 999年 9月2 7日发现的。事实上 ,从 1 998年起 ,Linear发现了 4 0多颗新的彗星 ,但只有这颗彗星独占鳌头。发现时 ,它离太阳的距离与木星相当。它有一个长长的椭圆轨道———估计来自于遥远的奥尔特云 ,那里距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 5万倍 ,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彗星库。Linear彗…  相似文献   

8.
微型冥王星     
天文学家在海王星和冥王星轨道之间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估计这颗临时编号为2000EB173的小行星直径为300~700千米。就大小而言,在小行星中仅次于1号谷神星,排名第二。它与太阳的距离为43亿~56亿千米,要花240年才能绕太阳一周。目前,加州理工学院的布朗教授正带领一个小组对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Sunshine等人基于实验室标准矿物光谱提出的修正高斯模型(Modified Gaussian Model,MGM),对8颗Q型近地小行星的反射光谱进行分析,得到了所研究的Q型小行星表面主要矿物是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的结论,估算了单斜辉石的丰度,对3753号小行星呈现出的表面单斜辉石丰度很低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智神星又称2号小行星,是德国医学教授、业余天文学家奥伯斯于1802年3月28日晚上在室女座中首先发现的。它的轨道半长径为2.77天文单位,绕太阳公转周期为1680天。8月5日智神星运行到冲日的位置上,从地球看去,智神星的黄经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  相似文献   

11.
小行星动态     
小行星,这些19世纪初才被天文学家发现的小“精灵”,大多数游弋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间,当时可能不曾有人想到它们会给地球带来灾难。但是,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通古斯上空神秘的爆炸,美国亚利桑那州奇大无比的陨石坑似乎都表明,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并且是已经发生过的。进入21世纪,小行星做为重要的空间资源,也将会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探测目标。 近年,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越来越关注对小行星的观测和研究,越来越多的近地小行星搜索计划在进行中。曾有人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天文学家,找小行星就像从锅里捞饺子,一捞一大把”。那么,这些被天文学家们“大把大把”逮住的小行星,是如何被发现和命名的呢?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陆续给大家介绍被天文学家逮住的小行星,以及它们十分有趣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经过10年的研究,天文学家7月宣布发现了最老或许最特殊的外星行星,球状星团里围绕一颗超密白矮星和一颗脉冲星运行的气体巨行星。 这颗行星的年龄估计已经有130亿年了,并且是围绕一个由白矮星和脉冲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运行的,这个称为B1620的双星系统位于距地球5600光年的球状星团M4里。行星的质量是木星的2.5倍,它在天王星到太阳的同样距离上绕白矮星和脉冲星运行。该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天文学家发现时钟座τ有一个质量至少是木星2倍的行星,这是在大小类似地球轨道上找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最近,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用欧南天文台3.6米望远镜上的近红外适应光学系统(ADONIS)获得的图像显示,在同一颗恒星的周围还有一个尘埃盘。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27日,一颗公共汽车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距离地球最近时只有6万千米。这颗名为“2012BX34”的小行星位列20颗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之首。尽管它没有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再次向地球人敲响了警钟,要加速研究如何防止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法和技术了,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世界上四大突发巨大灾难之一,早晚有一天会撞击地球。  相似文献   

15.
紫金三号(P.O.3)和紫金四号(P.O.4)是两颗小行星星历表上所未载有的小行星,各发现于1956年12月6日和12月25日的其他小行星的底片上.在以后的二三十天中,各得到五六次观测.所有的观测数据和用以计算出的两组初步椭圆轨道根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来自NASA的新消息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08年11月向媒体宣布,已将木星定为下一个探索太空的远大目标,NASA将在2011年8月发射一个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Juno),展开对木星的深入探测。“朱诺”由“宇宙神”-5火箭发射,将在太阳系航行近5年的时间:该探测器将首先绕地球运行至2013年,利用地球引力将“朱诺”弹射到外太阳系:预计大约在2016年中期到达木星轨道。  相似文献   

17.
小行星(234)Barbara 为彼得(Peters)在1883年所发现.惕乾曾根据1883,85,86年三次冲日的观测,并计算木星对它的摄动,求得一组轨道根数,且继续计算木星摄动至1898年为止.但在1920年该星赤经的观测与预告的值,即 O—C 值,竟达到 10~m.3之多,所以斯特拉克重新近似计算木星摄动至1923年为止.求得该星的轨道根数为:  相似文献   

18.
1.(低年组、高年组)测量视差从地球上观测,天狼星的周年三角视差为π1=0.379″。如果从一颗以椭圆轨道绕转太阳的小行星上观测,天狼星的三角视差为π2=1.379″,椭圆轨道的偏心率e=0.59。计算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周期T。讨论所有可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就在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发现后10年,两个天文学家小组报道他们分别发现并测量出围绕两颗近距恒星作轨道运行的“热木星”的红外辐射。研究者认为这些观测为了解太阳系外行星的演化和特征开辟了新的途径。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David Charboneau 说为此已经奋斗了10年。他领导的小组利用斯必泽空间望远镜的红外阵列摄像机搜索到来自 TrEs-1,距地球大约500光年,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的“热木  相似文献   

20.
4月1日下午,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天文爱好者虞骏,通过国际互联网分析美国亚历桑那大学“空间观测计划”的在线图片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在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三次后续观测之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科学家们确定了它的轨道,并且在4月3日给定了它的临时编号——2005GT。2005年4月9日,这颗直径约为15米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大约600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擦身而过。这是我国大陆天文爱好者参与发现的第一颗 FMO。所谓 FMO 就是 Fast Moving Objects(快速移动天体)的简称。下面就请虞骏博士说说这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