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19,(4):634-638
应用安溪县地质灾害详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安溪县地灾点量多、面广、规模小,主要为土质滑坡和崩塌;分布于丘陵和低山坡麓地区。中山地区则灾害分布较少;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5月份至9月份。人类工程活动和突发暴雨是安溪县地质灾害诱发的直接因素,根源在人地矛盾和灾害安全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2.
安溪县地质灾害特征及灾害预警区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为兴 《福建地质》2008,27(1):44-50
分析了安溪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以及灾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确定了7个致灾因子,采用综合性模糊评判模型,对安溪县潜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分区预警,划分了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3类地质灾害易发区。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卢氏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依据2013年卢氏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阐述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发育特征以及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了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为有效预防灾害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适度面向工程建设需求,综合已有分类方案优缺点并参考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地震地质灾害做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差异性明显:(1)灾害类型多样,主要为地震作用下的斜坡失稳、地表破裂、泥石流、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其次为地震塌陷和堰塞湖与溃决灾害,而地震涌浪、海啸、诱发水库地震等则属于极少见的灾害;(2)整体上,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在强度分布、类型分布和危险性程度方面差异性明显,我国的西部特别是西南部是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华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适度面向工程建设需求,综合已有分类方案优缺点并参考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地震地质灾害做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差异性明显:(1)灾害类型多样,主要为地震作用下的斜坡失稳、地表破裂、泥石流、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其次为地震塌陷和堰塞湖与溃决灾害,而地震涌浪、海啸、诱发水库地震等则属于极少见的灾害;(2)整体上,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在强度分布、类型分布和危险性程度方面差异性明显,我国的西部特别是西南部是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华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RAGA的PPCE方法解决了多维空间数据到一维投影的过程.本论文以重庆市北碚区地质灾害数据为基础,用该方法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和区划做初探,得出如下结论:危岩体主要分布在溪家河组和上沙溪庙组砂岩区.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泥岩层分布区;嘉陵江回水区和侵蚀岸分布灾害体较堆积岸多.高危险等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沿岸有支流汇入地区;高等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侵蚀沿岸及峡口附近;向斜的轴部距河较远地区灾害等级较低.RAGE和PPCE方法运用到河谷地质灾害评价中,能准确反映地质灾害危险等级,为河谷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用GIS方法从点数据到面的研究有一定创新.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地区城市地质灾害种类多,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西南中、高山地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石易于破碎风化的地区、暴雨中心地区以及深切割的高山、中山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分布面积32.7 km2.西南地区有102个市、县、区(镇)遭受到滑坡、崩塌的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建设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滑坡、崩塌灾害频次明显增多、危害加大.其防治对策包括开展城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城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的动态预测和监测;开展城市地质灾害预警示范调查研究,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预誊系统;加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安溪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该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灾害发育基础条件和动力因素较充分,具有易发育、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稳定性差、突发性强和危害性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安溪县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治 《福建地质》2001,20(1):37-40
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安溪县地质灾害区域分布特点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其地质灾害的前兆特征提出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龙门山地区发生MS8.0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斜坡地质灾害。全面、准确的地质灾害编录和对其发育规律分析是灾害防治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选取同震地质灾害典型发育的绵远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2期震后的SPOT5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震前航拍影像,进行了同震地质灾害图斑的自动识别,并结合影像目视检核和灾害野外验证精确地编录了斜坡地质灾害。针对先前学者在此研究区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本次地质灾害提取方法的优势与成果的完整性与精确性。在此解译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空间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认识:(1)遥感影像是提取地震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但需要注意遥感影像的时相选择和期次的对比,这样才能获取完整且准确的解译结果; (2)提取的研究区地质灾害总面积为85.5km2,约为前人研究结果的两倍; 解译结果显示,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附近和绵远河主河道两侧的斜坡; (3)流域地处地形、地貌过渡带,高程、坡度、坡形、断裂及地表破裂和地层岩性是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主控因素; 在高程1500m和4100m附近灾害面积百分比最大,分别为31%和25%以上; 灾害分布主要集中在50附近,面积百分比与坡度呈正相关; 在凹形陡坡单元灾害面积分布最大,其次为凸型中坡单元; 灾害分布与该地区断层的活动特征相关性很大; 硬岩、上硬下软地层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区域,占49.6%。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与油田地质灾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帚状和网状等多种类型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根据灾害发生的动力学环境、灾害的特征、灾害的危害及灾害的分布规律,将油田地质灾害分为油水井套管损坏、诱发地震、地表冒砂喷水油等多种类型,并论述了各类的特征及分布。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油田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及演化受不同级序构造体系及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在帚状构造体系的收敛端等现今应力场的转化区、转折带等常是油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2021年8月8日渠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引发新增灾害38处,不同程度加剧已有灾害点109处。文中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对特大暴雨引发灾害的特征和孕灾地质条件与灾害分布关系开展研究,对比研究了累计降雨量与新增灾害数量和已有灾害加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渠县特大暴雨引发新增灾害点主要为土质滑坡,占比94.7%;区域斜坡结构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最高;土质滑坡集中发生在300~325 mm累计雨量区间,高达27处,变形迹象加剧程度严重的灾害点23处,分布在累计雨量为337~348 mm区间内;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为类似地区特大暴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汶川地震高烈度区11县域(汶川、北川、绵竹、青川、茂县、都江堰、安县、什邡、彭州、平武和文县)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包括发育度分布、潜势度区划与危险度区域预警。研究区地震后地质灾害类型由震前的滑坡、崩塌为主演变成泥石流为主,震后灾害数量是震前的8.7倍,地质灾害极高发育区分布面积204.32 km2,灾害点密度达到8.11起/km2,主要位于什邡、绵竹、安县、汶川及文县境内。基于地形坡度、坡向、高程、地貌、岩性、断裂构造、烈度区划、年均雨量、水系、人类工程活动(道路)及地质灾害发育度分区指数等11项因子,计算潜势度并划分为四个等级,极高潜势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4.17%,灾害点数占11县域灾害总数的44.15%,灾害点平均密度达到2.44起/km2,地质灾害极高、高潜势区呈线状、局部面状分布,在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安县等地呈面状分布,在北川、平武、青川、文县等地呈条带状分布。将地震、汛期降雨和日降雨作为引发因子,基于潜势度评价,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域预警研究,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高危险度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汶川、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以及北部的青川、文县等地; 2013年汛期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危险度高的地区集中在都江堰、绵竹、安县、北川、平武和文县等地; 2013年7月9日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危险度高的地区集中在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和安县等,三种引发因子引发的实际灾害点与危险度预警的重点区域比较吻合,研究方法可以作为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预测、汛期(5~9月)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和短临(1~3日)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龙门山地区发生M S8.0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斜坡地质灾害。全面、准确的地质灾害编录和对其发育规律分析是灾害防治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选取同震地质灾害典型发育的绵远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2期震后的SPOT5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震前航拍影像,进行了同震地质灾害图斑的自动识别,并结合影像目视检核和灾害野外验证精确地编录了斜坡地质灾害。针对先前学者在此研究区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本次地质灾害提取方法的优势与成果的完整性与精确性。在此解译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空间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认识:(1)遥感影像是提取地震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但需要注意遥感影像的时相选择和期次的对比,这样才能获取完整且准确的解译结果;(2)提取的研究区地质灾害总面积为85.5km2,约为前人研究结果的两倍;解译结果显示,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附近和绵远河主河道两侧的斜坡;(3)流域地处地形、地貌过渡带,高程、坡度、坡形、断裂及地表破裂和地层岩性是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主控因素;在高程1500m和4100m附近灾害面积百分比最大,分别为31%和25%以上;灾害分布主要集中在50°附近,面积百分比与坡度呈正相关;在凹形陡坡单元灾害面积分布最大,其次为凸型中坡单元;灾害分布与该地区断层的活动特征相关性很大;硬岩、上硬下软地层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区域,占49.6%。  相似文献   

15.
阜新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阜新地区是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煤炭工业区,矿山地质灾害对矿区正常生产和人民安全生活的影响十分严重,在我国煤炭工业城市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本文对矿区内的地面沉陷、露天矿滑坡、煤矸石堆放、瓦斯灾害等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灾害规模和造成后果等进行了论述,确定矿区发生地面沉降的面积已近100km2,煤矸石堆放已占地32.1km2,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露天矿滑坡则主要分布在海州和新邱露天矿;瓦斯灾害主要出现在井工矿中.这些矿山地质灾害对矿区生产和市区生存环境影响严重.通过对这些灾害的地质背景、形成机理、发育条件的分析,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各种矿山地质灾害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攀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和易发区。为摸清地质灾害家底,查明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排查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支撑灾害现场核查与工程防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简称高分遥感技术)对四川攀西米易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现场验证,共确定有明显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6处,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为泥石流。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隐患点成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一线,沿省道S214线及米普路、麻楠路、二滩库区环湖路段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断层两侧500 m范围内,达到51处,占遥感调查隐患点总数的35.8%; 2019年5—9月共发生地质灾害104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11%; 区域西北部和中北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应用结果表明,利用高分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成灾规律,对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和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顺平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主要发育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四种类型地质灾害。基于该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采用GIS技术和信息量数学评价模型,选取坡度、起伏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河流的距离6个评价因子,对顺平县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高易发区面积约为12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5%,分散分布于西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密集发育崩塌灾害,少量发育滑坡、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面积约为20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0%,成片分布于西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少量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低易发区面积约为38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4.5%,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及西北部丘陵地区内的宽阔沟谷,沿古河道发育地裂缝灾害,个别地区发育崩塌、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18.
昆明市官渡区为云南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对研究区地质概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收集了ETM、高分一号、Quickbird等遥感影像,从而对研究区内进行灾害遥感解译。综合分析官渡区内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以及分布规律,建立该区的地质灾害解译标志;并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分区评价,分析地质环境发展趋势,为野外勘查提供合理路线。本次共解译了地质灾害点共43处,以滑坡、崩塌灾害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后,调查发现吉隆县境内有183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调查发现地质灾害主要是中、小型地质灾害,其中小型占65.55%,中型占29.5%。吉隆县震后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吉隆镇、贡嘎镇和贡当乡,这三个乡(镇)占81.41%。调查发现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及地震烈度影响灾害空间分布,并且每一种影响因子对灾害形成的作用差异较大。其中高程1 000~2 000 m敏感性最高,随着高度的增加,敏感性逐渐降低;坡度对灾害的敏感性系数整体较低,其中在0°~15°及45°以上范围内,坡度对灾害敏感性较强;地质灾害在西坡向上分布数量及敏感性最大,而在北坡向上分布数量及敏感性最低;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第四系,而上第三系、奥陶系、石炭系则灾害数量极少。可见不同影响因子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差异较大,震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分析,研究结果将为震后灾害预测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防范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研究灾害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是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实施科学减灾措施的基础[1]。本文充分利用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经统计分析,发现地质灾害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①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期为5~8月,高发区随时间由南向北逐渐推移;②地质灾害年际变化特点为逐年波动,总体趋势上升;③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云南,巨型和大型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甘肃;④汛期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防范重点为东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