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湘南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理论总结湘南地区金矿的成矿特征,提出“含金矿坯层、断裂构造、岩浆和热泉作用”三位一体成矿的必备条件,指出了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湘南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方林  陈德兴 《地球科学》1996,21(5):536-540
在系统统计湘南地区出露地层各类岩石成矿元素丰度,总体平均含量,浓度克拉克值和叠加强度参数基础上,结合湘南地区成矿特点,分析了W,Sn,Pb,Zn,Sb等元素的成矿作用,初步认为湘南地区仅沉积作用,海底火山作用及热卤水作用难以形成上述元素的大型矿床,但通过沉积改造,热液叠加作用有可能形成层控型铅,锌矿床和锑矿床。  相似文献   

3.
刘正桃 《湖南地质》2000,19(1):48-53
本文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理论总结了湘南地区的金矿床成矿特征,提出了“含金矿坯层、断裂构造、岩浆和热泉作用”三位一体的成矿必备条件,指出了该类型金矿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沈宏飞  李立兴  李厚民  李小赛  孙欣宇  文一卓  李文朝  孟雨红 《地质通报》2022,(2):461-485,中插1-中插27
以湘南地区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白垩系碎屑岩中碎屑锆石及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中岩浆锆石为对象,通过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湘南地区中生代钨锡大规模成矿的控制因素.锆石年龄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缺乏2.0 Ga左右的谱峰,显示湘南地区震旦纪和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物源具有华夏陆块的亲缘性,不具扬子陆块亲缘...  相似文献   

5.
采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手段,对湘南地区多个钨锡多金属矿床的矿化蚀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结果 表明,湘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化蚀变矿物组成复杂,但各矿区普遍存在锡石、黄铜矿、黑钨矿(或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金属矿物,萤石和黄玉常见,云母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尖晶石化等热液蚀变普遍,表明成矿流体具有类似或相同的来源及组分;各矿田(或矿床)的成矿流体均富含B和F等挥发分及Fe和Mn,钨、锡和铜矿化密切共生,钨锡多金属矿石中可见Nb和Be矿化,表明Li、Be、Nb、Ta、W、Sn、Bi、Cu、Pb、Zn等矿化为类似成矿流体的产物;初步研究认为湘南地区的钨锡多金属矿化是同一岩浆房分异演化的成矿流体的产物,提出了成矿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了湘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源岩物质、成岩作用、岩石类型、暗色包体、暗色矿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同位素、微量元素、成矿作用等,将湘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划分为“S”型、“I”型、“A”型等3个成因类型,并对各成因类型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康卫清  黄革非 《湖南地质》2001,20(3):217-220
湘南地区找矿实践证明,就矿找矿、按成矿模式找矿、用新技术、新方法综合找矿及成矿预测与靶区验证相结合等,是勘查隐伏矿床的有效方法。隐伏矿床的找矿勘查,要以全新的观念和思路,应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曾昭健 《湖南地质》1995,14(3):154-158
该文酃县-郴州-蓝山深断裂对成岩成矿的重要控制壳重熔型与同熔型两类不同成因系列花岗岩类的存在及其成矿专属性为依据,对湘南地区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寻找大中型矿床的主要找矿准则和地段。  相似文献   

9.
湘南位于南岭中段北缘,是南岭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向银的成矿多与有色金属成矿系列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大地构造单元、构造层、成矿条件和各类银矿床的分布规律入手,初步探讨了湘南银矿床的控矿因素,对湘南银矿床找矿方向进行讨论,认为湘南地区具有寻找大型银矿床的良好前景和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湖南大义山硼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大义山岩体为湘南地区重要的成矿岩体,不仅发现了一大批锡多金属矿床,也是湘南地区最重要的硼矿区。大义山硼矿床受地层岩性、岩浆岩、构造等控制。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为硼矿主要赋矿层位。富镁的碳酸盐岩是有利的成矿围岩,富含硼、氟的大义山花岗岩体是成矿母岩,广泛发育的节理裂隙是容矿构造。该矿床成因为典型的七里坪式矽卡岩型硼矿床。  相似文献   

11.
Three geochemical series, i.e., the siderophile, chalcophile and lithophile series, have been classified for tin deposits based on geological-geochemical data on tin mineralization in China. The three series ar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in geological settings, ore-forming elements, minor elements, REE, stable isotopes, ore-forming fluids and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of tin deposits of the three series c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s crust.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中南半岛位于特提斯成矿域和西环太平洋成矿域的相交地带,在印支—喜山期发生了多期次俯冲、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发育多个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锡(钨)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形成了世界著名的东南亚中南半岛锡矿带。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为抹谷—毛淡棉—德林达依—普吉锡矿带、景栋—清莱—清迈锡矿带和越北—长山—昆嵩—大叻锡矿带三大锡矿带及7个锡矿亚带,锡矿化花岗岩多为高度分异演化的重熔型铝过饱和花岗岩类,具有多硅、富碱、多挥发分、高钾、87Sr/86Sr初始比值高、Rb/Sr值高、相对明显富集Be、Bi、Cu、Mo、Pb、Sn、Y、Zn等元素的特点。锡矿体主要分布于S型花岗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锡矿床成矿类型主要有热液脉型、矽卡岩型、锡石—硫化物型、云英岩型、伟晶岩—细晶岩型等。从海西晚期到喜山早期都有锡的成矿事件发生,以燕山期锡成矿作用为主,成矿构造环境主要为岛弧环境和大陆边缘碰撞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杨富全 《城市地质》1996,8(4):16-23
通过总结玉希喀拉综合异常区特征,分析异常地质背景,探讨了异常区找锡的前景,指出玉希喀拉花岗财为非含锡矿花岗岩,锡成矿可能性小。认为该异常是由于岩体多次侵入引起Au,Cu,Sn等元素三次活化,迁移,聚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周振华  毛景文 《地学前缘》2022,29(1):176-199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矿带,本文对其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深部动力学模型和矿床模型,旨在推动区域进一步锡银找矿工作。研究表明,锡多金属矿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具有明显的成群分布特点,空间上夹持在二连—贺根山、黄岗—甘珠尔庙和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之间,矿化时代集中在150~130 Ma之间,但在个别大中型矿床中表现出多期成矿的特征。尽管锡矿化规模巨大,但目前揭露的高分异含矿花岗岩体并不多见,成矿作用可能与该区高的成矿元素背景值有关,但同时矿体下部可能存在隐伏高分异岩体。锡多金属成矿系统以锡铅锌银为主,鲜有共生或伴生钨矿化,不同阶段或类型矿化是深部岩浆房多期次出溶的不同或相同性质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成矿流体与围岩的反应也会影响流体的组成和演化。岩浆流体出溶、地层活化萃取、地幔物质、大气降水、热卤水和变质热液共同参与了成矿作用,尤其是深部镁铁质岩浆底侵及脱气不仅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同时也可能提供了大量的成矿元素和挥发组分。在成矿过程中,流体温压的下降、不同来源流体混合、超临界流体不混溶作用、流体多次沸腾和水岩反应等是金属元素超常富集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斑岩型铜矿是研究和勘查的热点。在20世纪70~90年代,对与花岗岩有关锡矿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近几年,锡被列为一种关键金属,锡矿的研究和勘查又成为新的热点之一。锡矿和铜矿是环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两种矿床,但两者的成矿物质和成矿过程相差迥异。环太平洋地区的锡矿和铜矿主要形成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通常认为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包括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岐板块、法拉龙板块以及现今太平洋板块。本文主要综述了环太平洋成矿域的斑岩-矽卡岩铜矿和与花岗岩有关锡矿的时空分布特点、成矿岩体、矿床成因以及成矿环境的研究现状。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例如,1)中国东部平行同时代成对出现的三条锡(钨)成矿带与斑岩铜矿成矿带的形成机制? 2)沿欧亚大陆边缘发育长达一万多公里的巨型铜金锡成矿带,而且绝大多数矿产发育于一系列伸展盆地中,其成矿背景是什么?此外,我们认为开展玻利维亚和大兴安岭南段Sn-Ag成矿系统的对比研究,是推动大兴安岭南段及邻区锡矿找矿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义山矿田岩体型锡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铁生 《中国地质》2002,29(4):411-415
大义山岩体型锡矿产于汤市铺超单元的晚期介头单元(J2J),品位中等偏低,易选,规模大,形成于局限封闭环境,具垂直分带。区域性构造,岩浆岩,围岩及局限环境联合控制了岩体型锡矿的产出及规模,笔者分析研究了岩体型锡矿的成因;岩浆在局限环境下分异演化。成矿元素不均匀分配,使介头单元侵入体富含W,Sn,在侵入体前峰或上拱部位形成岩体型锡矿的理想成矿模式和岩体型锡矿床垂向上由上而下,具由高温至低温的蚀变与矿化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Furong tin orefield, located in southern Hunan, China, is a newly-discovered super-large tin orefield. In contrast to most other tin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S-type granites, the Furong tin depos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Qitianling A-type granite. The 3He/4He ratio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pyrite and arsenopyrite from this orefield range from 0.13 to 2.95 Ra.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ost-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on the hel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ore-forming fluid inclusions are estimated negligible. Thus, the analytical values of hel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basically represent the original values of ore-forming fluids at the time they were trapped.
The 3He/4He ratios of ore-forming fluids from the Furong orefield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mantle-source components. It supports the idea that both the Furong tin orefield and Qitianling granite formed under the geodynamic background of mantle upwelling and crustal extension.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ate Yanshanian-Himalayan igneous rock series and minerogenetic series (Cheng et al., 1979, 1982) related to tin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the Tengchong area. The multi-stage differen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igneous rock series l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metal and ore-forming elements in a cupola of a granite body formed in the late stage. The minerogenetic series shows a zoning of Nb-Ta-W-Sn, Sn-Fe and Sn around the cupola in space and a multi-stage regularity in time. Finally a minerogenetic model and three key factors of tin minerogenesis are put forward for tin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9.
云浮金子窝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广东四会—吴川构造带与肇庆—海丰纬向构造交汇部位。主要控矿条件包括基底地层、岩浆岩、构造等。主断裂派生的次一级断裂交切部位控制了矿床的定位和空间展布。寒武纪地层的W、Sn等元素含量较高,是重要的矿源层。后期的热事件使成矿元素发生重新分布。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使锡等成矿元素在矿液中逐渐富集,并在压力驱使下沿构造裂隙上升,在围岩中有利地段充填交代形成矿床。矿床存在垂直方向变化。根据矿体在空间上的原始展布和变化规律,对矿区边部和深部之隐伏矿体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田成矿作用的流体动力分形弥散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德兴铜矿是一个细脉浸染型斑岩铜矿田。应用分形弥散理论研究的结果发现该矿田表现出浸染矿化、热液蚀变和裂隙系统三方面的自相似性,其地质多孔介质具有多重尺度的分形非均质性,其中所发生的成矿作用具有一种差异平流所导致的流体动力分形弥散机制,而其实质则是一种平流-分形随机游动。这可能是斑岩型铜、钼、铅-锌矿床及花岗岩型钨、锡、铍和稀土等矿床中相同的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