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陆相复杂含油气系统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气系统研究是当今石油地质界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日愈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陆相多旋回族合叠加型盆地背景下的含油气系统多表现为复杂的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这种复杂的含油气系统有3个较突出的特点:(1)多源多灶致系统叠置和交叉;(2)多阶段多期生烃、成藏和变动导致多源混生;(3)多个关键时刻。在复杂含油气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常有多期大规模的油气运移过程,因上顷研究过程中要重视过程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一个负向沉积单元内油气资源总量的客观评价与油气藏空间分布的有效预测。这一预测过程可以概括为“六定”,即对生烃灶范围、质量与成烃历史准确定位;对生烃灶大量生、捧烃与系统中已有油气藏发生大规模调整和改造的时间准确定期;在大量生、排烃与油气藏大规模调整和改造的时间界面上对油气运移流向准确定向;对油气运聚单元准确分级和定界;对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资源潜力客观定量;对不同运聚单元内勘探目标含油气把握性与丰度准确定级评价。以准噶尔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六定”资源评价为实例,阐述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通过引入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使成因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油气资源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是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油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火山岩油气藏 ,要求对火山岩中含油气系统的情况进行研究。本文详细讨论了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指出在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过程中 ,除了要进行常规研究中的含油气系统识别分析、含油气系统要素分析、含油气系统作用分析以外 ,重点要考虑作为油气储集层的火山岩的成藏地质条件的研究。另外 ,本文还给出了火山岩成藏地质条件的研究方法 ,并在文章的最后绘出了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4.
陆相含油气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油气精确勘探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凹选带"和"滚动勘探开发"等油气勘探方法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们都不是针对油气勘探的直接目标——油气藏进行勘探。在"主运移通道控烃理论"的指导下,在"定凹选带"和"滚动勘探开发"等油气勘探方法和认真研究陆相盆地复杂的油气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等的基础上,针对陆相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的油气勘探特点,笔者提出了油气精确勘探法。该方法是在定源的前提条件下,描述油气主运移通道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状况,搞清油气运移的轨迹和圈闭的发育史,以类似"顺藤(主运移通道)摸瓜(油气藏)"的方式确定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场所,并优选目标——油气藏实施钻探。文中对油气精确勘探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油气精确勘探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工作流程和应有的成果图件。使用油气精确勘探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最大幅度地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了其局限性,系统介绍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涵以及研究方法,比较了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两大概念的关系,认为;(1)油气成藏动力学是系统论和动力学理论与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相结合并应用于我国复杂地质情况的必然产物。(2)在含油气系统宏观思想指导下进行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是高等石油地质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含油气盆地地下水系统可分为油田水系统和溶滤水系统,二者之间按电性、富水性和矿化度大致以上、下第三系为界。含油气系统按成藏过程及其地质特征分为生成系统、运移系统和聚集系统。地下水系统是流体系统的主体部分,它包含了含油气系统。油田水系统与含油气系统关系十分密切,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都是在油田水参与下进行的。溶滤水系统影响并改造着含油气系统,油气藏会在溶滤水作用下遭到破坏。异常高压由排水固结的不均衡所形成,它的存在阻止了油田水向上运移。含油气盆地流体系统研究是现代水文地质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油气成藏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被动陆缘油气富集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南大西洋和印度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分析油气差异富集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主要发育3套含油气系统,其中印度洋地区主要发育克拉通陆内裂谷期含油气系统,裂陷期含油气系统,漂移期含油气系统。南大西洋地区主要发育裂陷期含油气系统,漂移早期含油气系统和漂移晚期含油气系统。根据不同油气成藏特征,总结为10类成藏模式,不同成藏模式发育背景和成藏主控因素各异。为被动陆缘盆地不同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油气勘探方向提供研究基础,对相关或类似盆地勘探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赋予含油气系统内涵的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及其类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方海相勘探新区地质构造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建议在海相盆地(区块)优选过程中引入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三个基本要素,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三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可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等四种基本类型,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含油气系统及有利区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是评价盆地含油气的一种新方法 ,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提高勘探效益、降低勘探风险、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巴彦浩特盆地现有的勘探成果 ,对盆地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分析 ,识别出盆地南部海西期—印支期石炭系破坏型含油气系统和北部燕山期—喜山期石炭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的分析 ,指出盆地北部及其中的黑汕托—赛勒背斜构造带是盆地开展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埕岛复式含油气系统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和较高勘探程度的特点,对埕岛复式含油气系统(composite petroleum system),含油气系统,亚油气系统和子系统进行了四个不同勘探级次的划分,描述,以及各含油气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破坏有机联系的四个方面18种要素,对不同级次的系统用多级模型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下一步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含油气系统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系统地探讨总结了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命名原则和分类方案,阐述了特征描述的具体内容及其含油气系统与含油气地质单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楚雄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及勘探目标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楚雄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南大陆边缘上发育起来的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前陆盆地与晚白垩世-第三纪陆内湖盆叠置的构造-沉积残留盆地。  相似文献   

13.
库泰盆地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最深的第三系含油气盆地,也是该国最主要的产油气盆地。盆地经历了断陷期、拗陷期和反转期三个发育阶段,充填的第三系沉积物厚度达14 km。盆地发育四套烃源岩,其中,中中新统三角洲平原煤和三角洲前缘碳质泥岩是滨浅海区有效烃源岩,上中新统富含碳质碎屑浊积岩是深水区有效烃源岩;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于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及上新统,平面上主要富集于背斜构造中。综合分析认为,深海平原区上中新统斜坡扇、盆底扇砂岩是下库泰盆地潜在勘探领域,渐新统—下中新统是三马林达复背斜带有利勘探领域,始新统盆地边缘上超尖灭砂体是上库泰盆地潜在勘探领域,始新统—中新统台地生物礁是库泰盆地深层潜在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4.
石油沥青质的吸附、沉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原油中石油沥青质的存在状态尚无统一认识,存在多种石油胶体体系理论模型。沥青质有两种方式从石油中分离出来,即吸附和沉淀,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机理。吸附的沥青质不能被溶解,要通过解吸才能消除,且解吸过程相对溶解而言很慢。沉淀是由于石油胶体体系的变化引起的,而吸附则是由石油胶体体系以及体系外的水介质环境和周围岩石矿物特征等所控制的。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有:矿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矿物质表面水层的性质、原油组成。影响沉淀的因素主要有:原油的组成、温度和压力、石油所处的状态、孔隙特征。低渗储层比高渗储层更容易导致沥青质的沉淀。  相似文献   

15.
当阳复向斜上组合存在志留系、二叠系及下三叠统三套烃源层,以碳酸盐岩及泥质岩为主。以志留系底部厚约50m的黑色页岩生油条件最好,在王家湾剖面有机碳含量平均达3.77%;次为二叠系碳酸盐岩,全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0.36%。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和扫描电特征均显示该区烃源岩母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应以天然气勘探为主。利用“二维源岩评价系统”软件进行了盆地模拟,三套烃源层的累积生烃  相似文献   

16.
Ingrid Anne Munz   《Lithos》2001,55(1-4):195-212
Fluid dynamics in sedimentary basins is of tremendous interest, both from a scientific and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Integration between fluid inclusion and present-day fluid data provides the time aspect necessary for reconstruction of fluid flow paths, and can be used for mapping fluid dynamics both on a regional basin scale or on the more local scale of petroleum reservoirs.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analytical and modelling methods for petroleum in fluid inclusions. Essentially, four types of data for petroleum inclusions can be established through analysis and modelling: (1) textures (which give indirect information of the time aspect), (2) fluid composition, (3) fluid properties and (4) pressure–temperature of trapping. During the last decad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inclusion fluid compositions has taken place. Traditional correlation studies for characterisation of maturity and source facies may now therefore include fluid inclusion data. The development has also been directed towards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etroleum inclusions. Although these methods are in their early stages concerning precision and accuracy, data necessary for fluid flow modelling, such as fluid densities, viscosities,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can be estimated.  相似文献   

17.
油气成藏系统划分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深入研究油气藏系统理论和油气势能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势能在剖面上的极值点和储集层中油气势能等值线的分隔槽,确定油气成藏的上边界和四周边界,建立了一套油气成藏系统的划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大太长垣以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系统的划分中,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区扶余油层油气聚集规律,充分证明了此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A roughly 30 km 2D section across the Faja Plegada y Corrida del Agrio in the Neuquen Basin, Argentina, is the basis for a petroleum systems study, including structural restoration through time, deposition and erosion,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migration modeling. Integrating tectonic and petroleum systems modeling proved critical to properly evaluate sub-thrust plays. Multi-dimensional modeling of dynamic processes allows accurate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the potential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ectonically complex areas such as the Neuquen Basin.  相似文献   

19.
海相、陆相油气及其成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油气主要在海相地层中发现,而中国油气主要在陆相地层中找到,根本原因在于地层形成顺序两者相反,前者浅层以海相为主,后者浅层则以陆相为主,大量油气是通过壳深断裂从深部垂直向上运移所形成,储集于浅部的首先被勘探开发。中国海相油气勘探中面临三大问题:(1)海相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均很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烃源岩;(2)无法解决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运移问题;(3)一些海相地层油气田的油气来源存在争议。共可归纳出三种油气生成模式,即壳源有机质、壳—幔相互作用以及费-托合成。目前人们过于执着于壳源有机质生成,而对费-托合成模式还没有足够认识和重视,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油气勘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油气是在地幔深部通过费-托合成或在地壳深部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并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除了浅部有大量聚集,在地壳深部的花岗岩、火山岩、变质岩等基岩中,在我国深部的海相地层和国外深部的陆相地层中同样可以大量聚集。  相似文献   

20.
塔北地区普遍存在气顶型凝析气藏和带油环的凝析气藏。与传统烃类热演化理论相矛盾的是:1)天然气的成熟度远高于油环原油或凝析油;2)高-过成熟天然气与同藏的原油间存在明显的物性不匹配。结合地质背景,认为这种矛盾是由后期形成的干气进入已形成的油藏并溶解原油轻烃这一过程所致,凝析气中的轻烃是气-液溶解平衡的产物。地质历史时期凝析气与油环分离或产生凝析油气藏或混入其它油藏的蒸发分馏作用过程导致了轻烃的油藏再分配,形成了塔北地区纵向上原油轻烃的“反序”分布趋势及某些参数的异常分布。认为烃类的气-液相溶解平衡作用是原始原油轻烃分布特征后期演变的主要控制机制之一。其实质是不同性质轻烃气液两相差异性分配基础上的物理化学分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