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实验得到海水中Cu,Zo,Cd与)r-AJ_2O_3体系的一种具有两个台阶的新型等温线。根据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导出了相应的等温式。应用作图法求出了液-固界面络合物的稳定常数H_1和H_2。由交换的pH范围曲线知:Cu,Zn,Cd分别以CuCl~+或CuOH~+ZnCl~+,CdCl~+化学存在形式在r-Al_2O_3表面上进行阳离子/配位子交换。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海水中悬浮体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水中的悬浮体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主要为有机碎屑颗粒,例如植物碎屑、浮游生物等;无机物主要是无机碎屑矿物、粘土矿物,也有少量硅质生物骨骼。海水中无机颗粒物质能通过吸附作用,从海水中有效地富集有机溶解物质。海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分布、变化与浮游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在海洋食物链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物是某些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的食物,因此,海水中有机物的存在不仅对海洋生物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而且对海洋无机元素的存在形式和地球化学转移过程都有直接影响。 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湾,平均水深7m,面积390km2,自然环境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因此胶州湾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胶州湾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胶州湾海水中悬浮体的分布与变化是胶州湾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胶州湾海水中悬浮体的定点观测资料,阐明了胶州湾海水中悬浮体平均含量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悬浮体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正斌 《海洋与湖沼》1987,18(5):509-514
本文对近十年来海洋化学的若干新进展作了总结,主要包括下述7方面:(1)海洋调查,包括中国近海、太平洋和南极等;(2)海水中微量元素-固体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3)有机物对液-固界面交换的影响和S-型曲线左右移动规律;(4)海水化学模型发展的三个新趋势;(5)海水中金属的络合容量和金属-天然有机配位体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6)海洋有机化学和海洋生物化学;(7)结论,对海洋化学发展的四个特点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球表面太阳幅射能量的约三分之二。太阳幅射加热了海洋,推动了海水的运动,影响着海洋与大气间的能量、质量交换。依赖太阳幅射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藻类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光在海水中的传播、吸收、散射过程与水中的悬浮体和溶解物质有密切关系,也与海水的温盐度、流速等有关。海水的这些光学性质,表征出不同水团的某些固  相似文献   

5.
李兆龙 《海洋科学》1983,7(2):21-21
近年来研究海洋中痕量元素的化学行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海洋中痕量元素浓度的分布、元素与阴离子和有机配位体的络合作用、在微粒上的吸附、痕量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等的研究,可以解决海洋地球化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稀土元素的离子半径在痕量金属的海洋化学研究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海洋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有:大陆上的稀土元素随江河流入海洋,含稀土的气溶胶溶解在海水中;海洋底部的热液作用。通过生物体的下沉过程,使稀  相似文献   

6.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是地球吸纳CO2的重要缓冲器。海水中溶解无机碳是海洋CO2系统的重要参数,利用AS-C3型溶解性无机碳分析仪进行不同盐度海水溶解无机碳的测量,利用t检验法检验使用仪器的测量精度,探寻盐度与海水总溶解无机碳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AS-C3型溶解性无机碳分析仪的测量精度在±0.3μmol/L左右,测量过程中无系统差异;海水盐度与总溶解无机碳呈正相关关系,即盐度增大,海水总溶解无机碳增加。最后总结了海水总溶解无机碳测量时的影响因素,如N2纯度、气流状况、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等。  相似文献   

7.
过去,在测定海水和河水中各种元素和营养盐等基本要素时,往往没有将水相与悬浮相分开,或者只测水体中其可溶性的部分;或者统测其在两相中的总和。近来,随着海洋物理化学、环境化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了解一些元素在各相之间的存在形态及平衡问题。因此,对海水中悬浮体的成分及形态分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研究和测定海水中汞的存在形态和在海水—底质间的相互交换,对于探明汞在海洋中的转移变化及其最后归宿,评价海区汞的自净能力,以及防治汞对海洋的污染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工作目前在国外虽有报导,但进行的还不多。Anfalt(1968)应用前人有关稳定常数的数据计算了汞在天然水中的化学态。认为海水中的无机汞80%是以HgCl_4~=形式存在。Smith(1971)分析了泰晤士河有潮河段水样中的可溶性汞和悬浮态汞。水  相似文献   

9.
海水总碱度是指中和1升海水中的质子接受体所需强酸的毫克当量数。对海水总碱度贡献最大的弱酸阴离子是HCO_3~-,其次是CO_3~(2-)和H_2BO_3~-。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有机酸根及活性无机磷酸盐对海水总碱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海水总碱度通常在2.3—2.4meq/1的水平上。它与海水氯度的比值称作比碱度。总碱度和比碱度都是相对保守的水化学指标,它们的示性特征在海洋学研究中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世界河流中携带泥沙颗粒最多的河流。泥沙的沉积不仅受物理因素,也受化学因素的控制,例如受表面电荷的控制。研究黄河口水中悬浮体颗粒的表面电荷,有助于探求河口区域的悬浮物沉积规律。 本文测定了不同盐度下黄河口水体中悬浮粒子的电泳行为,得到如下结果:(1)所有悬浮粒子均带负电荷。(2)粒子Zeta电位的负值随盐度增大而减小。这个结果与文献报道(欧洲一些河流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泥沙颗粒表面电荷的微电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世界河流中携带泥沙颗粒最多的河流。泥沙的沉积不仅受物理因素,也受化学因素的控制,例如受表面电荷的控制。研究黄河口水中悬浮体颗粒的表面电荷,有助于探求河口区域的悬浮物沉积规律。本文测定了不同盐度下黄河口水体中悬浮粒子的电泳行为,得到如下结果:(1)所有悬浮粒子均带负电荷。(2)粒子Zeta电位的负值随盐度增大而减小。这个结果与文献报道(欧洲一些河流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第1部分中,我们用一种比较简捷的方法,导出了海洋化学中直线自由能关系。通过海洋化学中若干重要体系的实验数据,验证了海洋化学中直线自由能关系的客观存在。它们是海水元素溶存形式(海水化学模型)中A-Cl,A-OH,A-SO_3,A-CO,A-F等离子对稳定常数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海水中金属和有机物质(hum)相互作用的稳定常数与海水化学模型的稳定常数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本文中我们进一步研究海水  相似文献   

13.
研究海水中微量元素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作用,对于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环境化学以及海洋资源的提取利用等都有重大的意义。水合氧化物颗粒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是海洋环境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有关水合氧化物与海水界面上微量元素的吸附及其反应机理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吸附机理仍是目前研究的焦点。 元素在海水中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行为不仅与该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而且与该元素在海水中的不同存在形态密切相关。近年来,对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态研究颇多,但尚未涉及海水中铜存在形态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现场采集的厦门港湾表层沉积物中提取了腐殖酸,在近于该港湾表层沉积物腐殖酸含量、pH、痕量金属离子浓度和盐度等现场条件下,采用差示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了所提取的腐殖酸每个分子中可键合金属位置的平均数,并根据所测定的总酸性基当量浓度估算其平均分子量(约为850)。根据实验获得的平均意义上的化学计量式,估算出厦门港湾表层沉积物中腐殖酸的铜、铅络合物的表观稳定常数分别为2.0×10~(10)和4.5×10~(10)。  相似文献   

15.
铀酰络离子在水合氧化钛上的吸附作用 Ⅱ.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文通  骆炳坤 《海洋学报》1989,11(3):320-324
本文测定了Na4[UO2(CO3)3]、Na[UO2(OH)3]和水合氧化钛(HTO)在海水中及NaCl-NaHCO3-U水溶液中吸附铀的红外光谱,得到它们的铀酰振动光谱带,计算了表面吸附态和某些铀酰络合物配位体与中心原子的电荷迁移量,研究红外光谱特性与络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发现,海水中铀在HTO上的吸附,除了HTO作为配位体外,吸附态的其他配位体是H2O和OH,也有一部分CO32-基团.提出了吸附态结构和吸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中悬浮颗粒物质(SPM)的化学特征和沉积通量的研究对于了解全球物质循环和确定海洋吸收、贮存和转移碳能力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陆架海洋沉积物的再悬浮作为海洋悬浮颗粒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已引起本领域专家的重视(詹滨秋等,1993)。Hosika等(1994)在研究东海陆架和沿岸区时,证实在东海存在一个底层涡动层,其悬浮颗粒物质的含量可达总量的30%-40%。Kusakabe等(1994)运用光透射仪(Bean Transmisso Meter)研究涡动层的颗粒物质,以上研究都未能定量地计算再悬浮的比率。本文根据悬浮颗粒物质特征化学成分的垂直通量以及它们在海洋中自身生成的和沉积物再悬浮的悬浮颗粒物质中含量的关系,建立了定量化学模式,并运用现场资料定量计算东海陆架海洋中悬浮物质的再悬浮比率(αγ)。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中国第六次南大洋考察4条断面1个海湾计30个剖面海水中碘的赋存形式及化学形态的生物地球化学分布。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总无机碘含量分有值在0.267-0.443μmol/dm3之间;海水无机碘及碘酸根含量的垂直分布与营养盐关系密切,溶解有机碘分布则较稳定,其含量约为总无机碘的10%。真光层内浮游植物对碘的吸收同化速率为0.17μmol/(m2·d),悬浮有机颗粒中碘的结合量约为4.3μmol/m3,真光层内颗粒碘的下沉速率大于7.2d/m。根据讨论结果提出了测区真光层内碘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水中金属的络合容量及其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由于采矿冶炼等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以及酸雨的影响,江河湖海等天然水体中金属的负荷增加了。因此,人们日益关注金属对水生生态系影响的研究。金属进入天然水体以后,它以何种形态存在?其变化与归宿如何;这是需要了解的问题。天然水中含有各种能与金属生成络合物的配位体,这些配位体可以是无机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洋化工开发的新进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是化学资源的宝库,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约有13.7亿km^3的海水。海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在地球上发现的109种化学元素中,海水中含有80余种。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领域里的一大课题。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开发的重视及科技的发展,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我国在海洋化工的生产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海水淡化及各种可溶无机盐化工等方面在逐步朝着成熟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海洋宝库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但在开发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南海南部海域不同水团对悬浮体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12年4~5月在南海南部海域的80个测站分层采集了悬浮体水样,并现场测量各站位200 m以浅水体剖面上的悬浮体浓度、粒径、水体浊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温度、盐度等数据。分别选取受中南半岛沿岸混合水、南部陆架水、苏禄海与本地海水的混合水、南沙中央表层水等4个水团影响的多个典型站位数据,分析各水团悬浮体组分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悬浮体含量很少,浓度较小,均值为2.96μL/L;悬浮体主要组分为生源大颗粒,其粒径多在100μm以上,另有少量无机矿物碎屑,其粒径大部分小于32μm。巽他陆架北缘浅水区受南部陆架水控制,并且受到局地上升流的影响,陆源物质和生源物质含量均较多,导致其悬浮体浓度在4个水团中最高。苏禄海与本地海水混合水中悬浮体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的影响。中南半岛沿岸混合水中悬浮体含较多陆源物质。南沙中央表层水受陆源物质影响很小,悬浮体主要由生源物质组成,且其浓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