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针对那些具有多层次复杂区域且各区域过渡不明显的激光损伤图像,提出了一种小波分解与区域特征检测的区域生长算法,该算法解决了区域生长算法种子点自动选取和计算过大的问题,同时取得了较好的分割效果.  相似文献   

2.
计算了全球网和区域网独立的定轨精度,并将区域网融合到全球定轨当中,研究了区域网对跟踪弧段卫星的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3.
区域综合地图集的编制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制图水平的体现,其设计与制作仍然是最本质的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数字制图环境下,区域综合地图集的编制现状及特点,接着重点从可持续发展观、区域特色等5个方面阐述了区域综合地图集的总体设计思路,以此为区域综合地图集的编制总结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人类活动是生态系统演变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定量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强度是分析区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套将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的方法:首先,通过选取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和普通中学在校中学生数等17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反映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加权法将各指标综合获取区域人类活动定量化指数。将本方法应用于中国武川县、蒙古达尔汗乌拉省和俄罗斯扎卡缅斯克地区,并验证了其有效性。经计算,2000年前述三地的区域人类活动指数,依次为0.78,0.54,0.16,即,自南向北区域人类活动强度逐渐降低;武川县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5年及2000年的区域人类活动指数,分别为0.37,0.50,0.78,即,区域人类活动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加。通过对三个研究区的自然环境和区域人类活动的梯度分析,以及武川县区域人类活动的发展过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定量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强度,为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标准和限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包括俄罗斯在内已经出版了大量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但总体而言,在不同结构层次(全球、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中,区域水平上的模型可能是最复杂和最基础的层次。本文在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的框架下,给出了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和限制,并建立了一套评价区域自然资源潜力及其动态变化的方法。首先,对区域层次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内容进行分析。其次,给出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框架。其中区域发展的经济质量是指其自身资源状况所带来的区域发展能力;区域发展的社会质量是指由区域的人口潜力和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的区域人口以及由此提供的高标准生活质量的能力;区域发展的生态质量是指在一个长时期内区域保持其自然资源潜力和高质量环境的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一个长时期内(10年)区域高质量的发展,在区域发展质量水平上进行可持续性和平衡性的评价是必要的,为此建立三者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第三,为反映区域间发展的差异,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等进行自然-经济区划以及对每个分区进行相应的指标的计算。这些绝对和相对的可持续发展比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实际的状态距离标准值的程度,刻画了区域发展的质量特征。如果这种比率发生变化,或者相对标准值发生动态改变,那么这些比率就可以评估发展的稳定性,以及同时反映了区域发展在质量上的提高或者降低。第四,区域自然资源潜力及其动态变化的评价。第一步是进行局部自然资源分区和把国土自然资源系统作为最复杂的评价对象进行整体考虑。然后对每一个自然资源系统进行动态平衡的计算(这种平衡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动态和状态)。自然资源潜在的变化可以用实际的或者预测的数据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6.
湘赣粤闽四省边际区域是中国典型的山地区域和边缘区域。选择郴州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山洪灾害的成因、防治对策等方面,对中国典型的山地边缘区域的山洪灾害情况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空间权重矩阵的生成方法分析与实验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区域空间动力学过程 (例如疾病传播、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所涉及的数据样本和状态变量都是以区域多边形形式存在的。区域群发展在空间上的此起彼伏和相互影响则是通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得以实现的 ,空间权重矩阵用以传载这一作用过程。因此 ,构建区域空间连接权重矩阵是建立区域空间动力学方程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空间权重矩阵的不同生成方法 ,并对空间权重矩阵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将该项目区域视为一个小型区域,以此作为一个区域模型,并分为38个评估单元,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及地质分析法进行评估,针对风电场区域大,地质环境条件多变,考虑了多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风电场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进行综合评估。将38个单元逐个进行计算后,划分出了危险性中等区和危险性小区,层次分析法的评估结论与地质分析法的结论基本一致,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危险性中等区涵盖地质分析法确定的危险性中等区。推广到类似区域进行合理、定量地划定区域危险性等级,给城市新区建设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区域地壳活动性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区域及邻区34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区域内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析。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对西线区域的边界断裂及其活动性进行了评估。将测区青康滇楔状地壳断块体,划分为鄂陵湖—龙门山和西金乌兰湖—贡嘎山两个次级断块,分析了它们的块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导航应用的按需下载区域数据模型。对按需下载模式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区域导航数据模型的定义及其算法,用UML定义了区域网络概念模型,并与ISO的网络模型进行了一致性检验。通过实际算例证明了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1.
GRACE卫星在区域地下水管理中的应用潜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CE卫星能反演区域地下水储量的月动态变化,而且数据免费,它为区域地下水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首先总结了区域地下水管理、GRACE卫星在地下水储量和区域地下水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接着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示了GRACE卫星能成功应用于区域地下水储量动态评价,而且GRACE反演的地下水动态数据能用于区域地下水模型的参数识别,证实了GRACE卫星在区域地下水管理的应用潜力;最后指出GRACE卫星反演的数据在应用中的两大问题:该数据无法直接用于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空间分辨率低。GRACE卫星如何有效用于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如何提高GRACE卫星反演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是当前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山西隰县为例,基于实际调研和考察,并运用多年土地数据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主要存在着土地资源丰富、利用率较低、零星可调整地类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效益差等问题。定量化研究了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复垦和后备土地资源的土地整理潜力,划分了土地整治的4个重点区域:耕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土地复垦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土地开发综合整治重点区域。最后提出了土地整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提出区域循环经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设计。并介绍了空间数据挖掘在区域循环经济决策中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空间扫描统计量方法是公共卫生监测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空间聚集探测快速算法。其利用传染病监测数据可探测到病例异常增多的局部区域,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做出早期预警。候选聚集区域的预先生成是该方法的一个关键步骤。将现有的候选聚集区域生成方法应用到包含子区域较多的大区域时,可能导致大量候选聚集区域的遗漏,影响探测结果的准确性;或可能生成大量重复的候选聚集区域,导致随后空间扫描计算时间的延长。本文在原有候选聚集区域生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算法。它以格网点间隔的优化选择,可减少对可能候选聚集区域的遗漏;同时,基于多重排序算法可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删除掉原始候选聚集区域集合中的大量重复。通过山东省西南部608个乡镇点的候选聚集区域生成测试,改进的方法可减少候选聚集区域的遗漏,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删除掉所有的重复候选聚集。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数字区域工程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的概念,对其研究背景、参考模型和面向信息共享的公共应用服务平台进行了论述。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是在区域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上层的基础设施,它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等各种数字区域信息化应用工程提供基础性的应用服务支撑,由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公共应用服务平台构成。信息服务机构是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的主体,是有效联系信息需求方和信息拥有方的桥梁;公共应用服务平台是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的核心,为区域信息共享和交换提供了统一的构架和解决方案。其中,元数据管理和目录服务平台为信息的发布和查询提供了“一站式”入口;信息共享与协作服务平台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库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地理空间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集中式共享。最后,总结了“数字福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对“十一五”“数字福建”工程的需求和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带金银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大明山-大瑶山构造-岩浆隆起带的系统观测,获得了各区域地质体金银成矿元素的初始丰度,文章利用最近完成的区域内各1:5万区调地层剖面数据并补充实测的若干区域地化剖面数据,给出了区域基岩地球化学场及其结构的基本面貌,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金银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7.
从数字城市建设的特点、特征入手,阐述了几种建设模式、主要建设内容、组织实施,按照公共产品与区域经济有关理论,实证了城乡统筹建设模式对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传导与辐射作用,并从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消费市场培育等角度给出了进一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变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识别孕震形变场以进行中长期强震地点预测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人口迁移流的规模不仅取决于迁出地与目的地的“双边”要素,也与前期迁移流和周边迁移流息息相关。传统重力模型揭示了区域人口迁移过程的“推-拉”机制,但受制于对时空维度的忽视,无法有效表达迁移流之间的时空依赖关系,因而难以度量区域要素变化对迁移流产生的时空溢出效应。本文引入多种形式的时空依赖结构,构建迁移流时空重力模型,并采用贝叶斯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结合时空效应框架量化区域要素对迁移流的影响,定量分析人口迁移过程的时空溢出效应与动力机制。本文以1985-2015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为例,通过与非空间的动态重力模型估计结果比较,初步表明时间依赖、空间依赖以及时空扩散依赖在区域人口迁移过程中不容忽视;时空维度上,区域要素变化在初期对迁移网络的溢出效应超过对该区域迁移流的直接影响;逐渐衰减的时空溢出效应维持了区域人口迁移规模发展的相对稳定,与动态重力模型估计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区域人口规模、人均GDP水平及其时空溢出效应共同驱动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系统的发展。耦合时空维度依赖关系的时空重力模型能更好地理解区域人口迁移过程的演化特征,为促进区域人口均衡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耕地资源分布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耕地保护要因地制宜,发挥不同地区耕地资源的优势,合理保护耕地资源。该文分析了山东省耕地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明确了分区方法和分区原则,采取聚类分析方法,将山东耕地资源分为5个区域,并提出差异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