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沿海江珧科的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珧科(Pinnjdae)的种类,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软体动物。它的后闭壳肌大,干品称“江珧柱”,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江珧在我国古书《闽中海错》和《体草纲目》中早有记载,是名贵的海珍品。其软体部可供食用,贝壳可制成贝雕工艺品,外套膜能产生小珍珠,足丝在古代欧洲曾利用作高贵织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2.
江珧科至今在世界上发现的种类虽不算多,但因其经济价值教高,某些种产量大而分布较广,故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江珧科的种类全部是海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海区,尤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种类为最多,主要生活在浅海,一般自潮间带的中、下区直到100多米的深度皆有发现,自低潮线附近至50米深度之间的浅水区最为繁盛。 从我们所搜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江珧的形态变异极大,不仅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变化大,而且不同个体之间及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在鉴定种类时常遇到较大的困难。Reeve虽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但他仍将许多同一种中的形态变异的个体订为不同的种,以至后来为许多学者所合并。 本文的资料,大部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在中国沿海潮间带所采集的标本,小部分系全国海洋普查底栖生物拖网所获。经初步鉴定共有3亚属9种,其中除栉江珧在我国各海区都有分布、细长裂江珧及羽状江珧在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外,其余各种仅分布在南海。我们根据较多的标本对以往记载的种,特别是形态变异比较大的种,做了详细的观察比较,澄清了一些种名混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了在不同浓度或不同处理时间下氨海水、5-羟色胺、多巴胺和维生素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解剖卵的促熟作用。通过体外浸泡的方法处理栉江珧卵母细胞使其成熟,并完成人工授精。研究表明:浓度0.008%~0.014%的氨海水处理40~60min可显著提高栉江珧解剖卵的生发泡破裂率和受精率(P0.05),且胚胎的畸形率较低,栉江珧解剖卵的促熟效果最好;而5-羟色胺、多巴胺和维生素对栉江珧解剖卵的体外促熟的效果不明显。通过人工授精、早期胚胎发育观察,本研究阐明了栉江珧卵子的最佳促熟条件,得到了育苗生产所需的幼虫量,为确立栉江珧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旗江珧不同组织中酯酶和过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旗江珧 (AtrinavexilumBorn )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海珍品 ,个体壳长可达50cm,而其肥满的后闭壳肌约占体长的四分之一 ,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贝类养殖新品种之一。国内外有关旗江珧的研究报道极少[1,2],目前尚无其生化特性及同工酶表达相关研究的报道。本文研究了旗江珧的消化盲囊、肾、鳃、后闭壳肌和外套膜5种组织的酯酶 (EST)和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两种同工酶 ,并对其酶谱表型及表达位点进行了分析。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采集及样品制备实验贝为采自广东湛江覃斗海区的天然贝 ,贝龄1~2龄 ,体重15…  相似文献   

5.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对 4种不同类型无裂栉江珧Atrinapectinata的肾脏、后闭壳肌和鳃组织进行了酯酶 (EST)、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乳酸脱氢酶 (LDH)、苹果酸脱氢酶 (MDH)、苹果酸酶 (ME) 5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 4种类型的酶谱表达有差异 ,特别是肾组织的EST ,后闭壳肌的EST、SOD和鳃组织的SOD、MDH的酶谱表型差异明显 ,其特征谱带可作为区别无裂栉江珧种内差异的一种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有棘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28S和COI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28S rD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表型的DNA序列差异很小,28S rDNA(1 075 bp)无差异,而COI(659 bp)碱基差异最大为1.5%,不能提供这两种表型的栉江珧划分为两个种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受精机理提供细胞学依据,利用透射电镜对栉江珧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显示,栉江珧成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包括头部、中段与尾部三部分。头部为卵圆形,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纵切面为倒“V”字形,顶体腔内电子密度不均匀,近顶体外膜有一电子密度较高的弧状带,其余部分电子密度较低。核内有高度浓缩的染色质,其中有不规则的电子密度较低的核泡存在。无核后窝,有核前窝和植入窝。中段由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5个呈辐射状排列的线粒体组成。线粒体近卵圆形,由内外膜组成。尾部鞭毛由轴丝和质膜组成。结果表明栉江珧精子超微结构与典型的双壳贝类精子结构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栉江珧的生殖进化及受精机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栉江珧 (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的未分化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 ,精子和卵子的形态结构与分布状况及核仁在卵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对栉江珧生殖细胞发生及成熟过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采用从GenBank下载的翼形亚纲11个总科80个种类的28S部分序列,对翼形亚纲11个总科贝类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在获得的1252个序列位点中,去除插入缺失位点,变异位点共359个,其中简约位点300个。翼形亚纲各总科内各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14,明显小于各总科间的遗传距离(除蚶总科与拟锉蛤总科,双肌蛤总科与襞蛤总科以及两总科与贻贝总科外)。贝叶斯树和最大似然树均支持翼形亚纲为单系群,并将11个总科分为3个聚类簇:聚类簇Ⅰ为珍珠贝总科(Pterioidea)、牡蛎总科(Ostreoidea)和江珧总科(Pinnoidea),聚类簇Ⅱ为贻贝总科(Mytiloidea)、蚶总科(Arcoidea)和拟锉蛤总科(Limopsoidea),聚类簇Ⅲ为襞蛤总科(Plicatuloidea)、不等蛤总科(Anomioidea)、双肌蛤总科(Dimyoidea)、扇贝总科(Pectinoidea)和锉蛤总科(Limoidea)。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者提出的分类系统,构建了包括4目11总科的翼形亚纲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无裂栉江珧Atrinapectinata 4种类型 (青口 ,黄口 ,棘螺 ,沙螺 )的外壳测量、解剖观察 ,对其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有关参数进行了显著性检验 ( t检验 )。结果表明 ,这 4种类型的贝壳形态和后闭壳肌的相对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沙螺与青口及黄口间的差异极为显著 ,棘螺的壳形及闭壳肌的大小变化幅度最大。由此提出 ,应对无裂栉江珧现定种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室内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18、22、26、30、34℃)和盐度(15、20、25、30、35)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受精卵孵化及早期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研究表明:栉江珧受精卵的适宜孵化温度为22~30℃,最适温度为26℃(孵化率为73%);适宜孵化盐度为25~30,最适盐度为30(孵化率为70%)。栉江珧早期幼虫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30℃,最适温度为26℃(壳长日生长率为4.7μm/d,存活率为50%(7d));适宜盐度为20~30,最适盐度为25(壳长日生长率为4.5μm/d,存活率为55%(7d))。研究结果表明:栉江珧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盐条件为温度22~30℃,盐度25~30;早期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盐条件为温度22~30℃,盐度20~30。本研究为栉江珧人工育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利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0 mg/L;6-DMAP)抑制第一卵裂,成功诱导出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雌核发育二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24℃的条件下,受精后60 min用质量浓度为60 mg/L的6-DMAP处理栉江珧受精卵15 min进行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效果理想,D形幼虫发生率和诱导率分别为14.7%和22.7%.细胞学观察显示,6-DMAP阻止了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体的移动,导致一个融合的二倍性雌性原核的形成.本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栉江珧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无裂栉江珧种内同工酶表型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安梯度凝胶电泳对4种不同类型无裂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肾脏、后闭壳肌和鳃组织进行了酯酶(ES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酶(ME)5中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类型的酶谱表达有差异,特别是肾组织的EST,后闭壳肌的EST、SOD和鳃组织的SOD、MDH的酶谱表型差异明显,其特征谱带可作为区别无裂栉江珧种内差异的一种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栉江珧种贝在繁殖期之前提早入池培育,通过逐渐升温和强化营养等技术措施,促使栉江珧种贝提早成熟产卵排精。实验证表明,可以根据室内培养期间的肥满度变化,来决定诱导产卵排精时间,当肥满度达到50%以上时,即可进行诱导产卵排精,其个体平均产卵量为800万粒。闭壳肌指数的变化情况跟肥满度变化情况正好相反,但不如肥满度明显。  相似文献   

15.
旗江珧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旗江珧为实验材料进行了诱导排放、人工授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实验表明,旗江珧可用升温刺激诱导排放精卵,也可用解剖法人工授精。解剖授精时,适宜的氨海水浓度为0.10‰ ̄0.15‰。本实验还对旗江珧受精到D形幼虫期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显著观察。  相似文献   

16.
龚琳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6,40(11):52-56
作者记述了两种深海海绵薄管海绵属一种(Chonelasma sp.)和绢网海绵科一种(Farreidae sp.),其中薄管海绵属为新记录属。由于采集时海绵已经死亡,骨针脱离海绵,只具有骨骼形态,缺乏骨针形态,所以两种海绵只能鉴定到属或科。薄管海绵属一种(Chonelasma sp.)隶属于真网海绵科(Euretidae),薄管海绵属(Chonelasma),由"蛟龙号"于2013年7月7日采集于南海3 551 m处。绢网海绵科一种Farreidae sp.隶属于绢网海绵科(Farreidae),由"科学号"于2014年4月18日采集于冲绳海槽1 190 m处。文中描述了两个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骨骼形态,丰富了中国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首次发现的内寄生多毛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寄生多毛类大都属矶沙蚕目Eunicida花索沙蚕科Arabellidae,迄今全世界只报道了5属10种,其寄主绝大部分是多毛类(裂虫科Syllidae、矶沙蚕科Eunicidae、欧努菲虫科Onuphidae、海稚虫科Spionidae和蛰龙介科Terebellidae),只有一种寄生在螠虫类Echiu-roidea体内。内寄生多毛类大多数只有一个寄主,少数可寄生在2种或5种以上的多毛类  相似文献   

18.
无裂栉江珧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无裂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4各类型(青口,黄口,棘螺,沙螺)的外壳测量、解剖观察,对其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有关参数进行了显性检验(t检验)。结果表明,这4种类型的贝壳开矿和后闭壳肌的相对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沙螺与青口及黄口间的差异极为显,棘螺的壳形及闭壳肌的大小变化幅度最大。由此提出,应对无裂栉江珧现定种作进一肯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通用引物对山东长岛、文登、日照、广东湛江和海南三亚等5个地理群体栉江珧(Atrina pectinta)16S rRNA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得到59条441bp的核苷酸序列.其中T、C、A、G和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91%、17.41%、25.74%、26.94%及55.65%, AT含量高于GC含量,共检测到了9个单倍型和26个核苷酸多态位点.群体多样性分析表明,文登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MOVA 分析表明,五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 =0.5007(P<0.001),群体间遗传分化略大于群体内、群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NJ和UPGMA分子进化树,5个地理群体的栉江珧聚为两个支,长岛、文登、日照群体聚为一支,海南和湛江群体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潮下带浅水区进行的逐月鱼类定置网调查,分析了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44种,隶属于9目24科39属.渔获鱼类皆为硬骨鱼类,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种类最多,有11科23属25种.在各科中,以虾虎鱼科(Gobiidae)鱼类种类最多,共9属10种.按适温类型分,暖温性鱼类共23种(占52.27%),暖水种14种(占31.82%),冷温种7种(占15.91%);按栖息水层组成分,底层鱼类36种(占81.82%),中上层鱼类8种(占18.18%);按产卵类别分,产浮性卵鱼类21种(占47.73%),黏着沉性卵鱼类11种(占25%),附着性卵鱼类9种(占20.45%),卵胎生鱼类3种(占6.82%).各生态类型鱼类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的平均季节更替率达63.3%.本调查在胶州湾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尤其仍存在鮻、许氏平鲉、钝吻黄盖鲽和短吻红舌鳎等经济种类,表明胶州湾仍是重要的鱼类产卵和育幼场,应加强对其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以期保护渔业生物多样性和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