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郑东 《海洋信息》2001,(2):29-30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连续受冷空气的影响,气温比常年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从而也导致了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冰情较为严重.根据海洋观测站、遥感中心、航空监测的实测资料以及NOAA卫星图像分析: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及黄海北部流冰范围分别在90海里、20海里、5海里、25海里内;最大冰厚分别是50厘米、25厘米、15厘米、30厘米;结冰类型大部分是灰冰、莲叶冰、冰皮和少量的灰白冰.今年该海域的结冰现象是近十几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2.
南堡-曹妃甸海域是渤海湾冰情严重海域之一。本文根据海上平台、陆地测点、航空监测、船舶调查及卫星遥感等有关海冰监测资料及相邻海域有关海冰监测资料,给出了该海域本年度冰期、冰型、冰厚、结冰范围、浮冰最大外缘线及海冰时空分布变化等状况,综合分析得出,本年度该海域的冰情状况接近于正常年份。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三维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VCOM及其海冰模块,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逐时大气数据资料作为模式强迫场,以及通过调和优化后的WOA月平均气候态温盐场数据作为模式初始场,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渤海海冰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数值模拟与实际海冰外缘线距离及海冰覆盖面积,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整个渤海海域海冰的生消趋势与过程。渤海海冰密集度与厚度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同步性:初冰时,辽东湾最先出现海冰;盛冰时,在辽东湾两者均达到最大;融冰时,海冰在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依次消失;在各个冰期,各个海湾湾顶的海冰密集度与厚度大于海湾整体水平。浮冰冰速与潮流流速、流向较为一致。在盛冰期,冰应力在辽东湾湾底东侧附近区域较大,最高能达到10 000 N/m。通过敏感性实验,发现证实了气温是影响渤海海冰生消的关键因子,每当气温变化1℃,渤海日平均净热通量偏差可达10~20 w/m~2左右,各湾最大冰外缘线距离改变10~20 n mile,初冰日与终冰日也会有5 d左右前后变化;潮汐分潮振幅的改变对海冰整体分布影响不大,但对海冰的冰速影响较大,每当潮汐分潮振幅变化10%时,平均冰速将正相关变化0.016 m/s左右。  相似文献   

4.
2005~2006年冬季渤海冰情及海冰警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2005~2006年冬季渤海冰情。初冬12月莱州湾发生历史上少见的局地冰灾。2月上旬面临辽东湾严重冰情,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首次启动“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发布海冰警报,为防冰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8年6月渤海大型水母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8年6月使用渔业底拖网采样,对渤海大型水母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船舶为"中渔科102"渔业科考船。本研究分析了渤海大型水母的种类组成、渔获密度与伞径大小,并对其源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海月水母、沙海蜇、海蜇、多管水母四种大型水母,其中海蜇、多管水母数量较少,各采集到一只。海月水母在渤海三湾均有分布,各海区伞径大小无显著差异且多为幼体(<10cm),密度高值区出现在渤海湾东南侧海域,可达38-221.21ind./(net·h),辽东湾海月水母出现于湾南,密度<5ind./(net·h),湾北未见;作者推测,海月水母在渤海沿岸可能存在多个源头,诸如:莱州湾与渤海湾交界近岸海域、河北近岸、辽东湾大连近岸以及北部近岸。沙海蜇在渤海分布较广,辽东湾为密度高值区,均值为(35.32±21.64)ind./(net·h),但伞径较小,均值为(12.15±6.52)cm;与此相对,渤海湾与莱州湾外侧海域沙海蜇密度虽小[<20ind./(net·h)],但伞径要显著大于辽东湾,最大伞径均值可达(33.86±7.40)cm;作者推测,沙海蜇在渤海海域发源地主要集中于辽东湾近岸,渤海湾与莱州湾,外海出现的沙海蜇可能源于辽东湾,随海流运输至此。海月水母、沙海蜇在渤海发生时间要晚于黄、东海。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分析渤海大型水母的种群动态变化、暴发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渤海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季节循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1985-1987年期间19个月份的断面调查资料分析,莱州湾、渤海湾是硝酸盐氮浓度较高的海域,辽东湾、渤海湾是亚硝酸盐氮浓度较高的海域。硝酸盐氮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亚硝酸盐氮浓度秋季最高,春季最低。硝酸盐氮浓度的季节在莱州湾、渤海湾海域最大;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季节变化在辽东湾最大。在分析海域,秋季硝酸盐氮浓度表、底层差异最大;夏季平均亚硝酸盐氮浓度表、底层差异最大。海洋生物化学过程是引起渤海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渤海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基本维持着准平衡态季节循环,底层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准平衡态季节循环比较稳定,表层的季节循环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黄、渤海区域内海表面2m气温的增量,并将该增量叠加在1978—2008年的再分析气象场上,驱动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对2015—2045年黄、渤海的海冰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 4种排放情景下,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4个海湾的海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但随着排放增多,4个海湾的海冰并非单调的减少,而在RCP4.5下减少最多,RCP6.0和RCP8.5次之,RCP2.6最少。对4种情景下的海冰冰情进行平均,可以发现4个海湾结冰面积依次减少438、121、23和84 km2;结冰范围依次减少9、7、2和7 nmi(海里,1 nmi=1.852 km)。就整个黄、渤海而言,未来31a内结冰面积减少24%,结冰范围减少19%,持续天数缩短10%。  相似文献   

8.
根据渤海6个海洋站的海冰监测及气温观测数据统计,终冰日及冰期可用来表征当年渤海冰情严重程度,在大多数年份冰情与终冰日早晚和冰期长短呈负相关。根据2006/2016年的辽东湾海冰面积及外缘线资料,分析了11年间辽东湾冰情的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海冰受局地气温影响明显,两者呈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分析结果发现,辽东湾海冰年际变化除受局地气候的影响外,还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极涡、东亚槽和欧亚环流等气候因子的共同调控,其中受太平洋副高北界位置指数、极涡面积指数、东亚槽强度指数、欧亚纬向环流指数影响最为显著,可作为辽东湾海冰预测的重要因子,此外北极海冰密集度也可以为预测当年冬季辽东湾每月冰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现场实测的悬浮物含量和光谱数据,建立了基于555和670 nm波段遥感反射率的悬浮物含量遥感反演模型。经检验,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优于20%,对输入端误差不敏感。基于该模型,利用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从空间分布格局、大风过程的短期扰动以及季节性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特征。(1)渤海悬浮物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尤其是黄河口和莱州湾湾底)和渤海湾沿岸,此外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悬浮物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在渤海大部水体悬浮物含量较低。(2)大风过程可在短期内(约1~3 d)显著改变全渤海的悬浮物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渤海湾和莱州湾响应最为强烈,辽东湾响应相对较弱,这与其各自的水深条件、底质类型和悬浮物粒径等因素有关。(3)渤海悬浮物含量总体上呈春夏低、秋冬高的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最显著的区域是渤海湾、莱州湾和辽东湾,差异性最小的是秦皇岛近岸海域;风力等气候因素是悬浮物分布呈现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入海径流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渤海悬浮物分布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现场实测的悬浮物含量和光谱数据,建立了基于555和670nm波段遥感反射率的悬浮物含量遥感反演模型。经检验,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优于20%,对输入端误差不敏感。基于该模型,利用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从空间分布格局、大风过程的短期扰动以及季节性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特征。(1)渤海悬浮物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尤其是黄河口和莱州湾湾底)和渤海湾沿岸,此外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悬浮物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在渤海大部水体悬浮物含量较低。(2)大风过程可在短期内(约1~3d)显著改变全渤海的悬浮物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渤海湾和莱州湾响应最为强烈,辽东湾响应相对较弱,这与其各自的水深条件、底质类型和悬浮物粒径等因素有关。(3)渤海悬浮物含量总体上呈春夏低、秋冬高的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最显著的区域是渤海湾、莱州湾和辽东湾,差异性最小的是秦皇岛近岸海域;风力等气候因素是悬浮物分布呈现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入海径流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87-1992年度渤、黄海海冰调查及NOAA卫星资料,经过计算、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般年份(常年)辽东湾海冰的分布规律,其流冰最大外缘线与湾形相似。同时表明:辽东湾的流冰运动受控于潮流,呈东北-西南向的往复运动,风使流水沿风向作水平位移,余流对流冰运动有微弱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上世纪50年代—2010年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资料,对其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冰情总体呈缓解的趋势,2000年以来冰情略有加重。研究发现太阳活动与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变化关系密切,太阳活动可能是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长期变化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太阳黑子的周期长度比上一个周期长,那么周期内冰情较上一个周期严重。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底地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4—2010年渤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资料,结合前人对渤海海底地形的认识,对渤海海底地形5个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的地形及微地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描述。并与1985年出版的渤海地形图进行比较,寻找渤海地形近几十年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分析表明:渤海海底地形平缓,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个海湾向渤海中央盆地及东部渤海海峡倾斜,平均水深18m;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部分近岸海域的水深比40多a前的水深变浅,而渤海中央盆地发生侵蚀,水深加深。  相似文献   

14.
从冷空气活动及气温变化的角度分析了2009~2010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气候背景状况,发现此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平均气温较多年偏低.通过对海冰冰情的发展与变化状况和各海区严重冰期内冰情分析显示,该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为偏重冰年.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11-08和2012-05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渤海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谱吸收特性,研究其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渤海水体a_(355)的变化范围为0.38~4.15m~(-1),均值为1.33m~(-1),表现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春季夏季的时空变化特征;表层海水a_(355)的水平分布基本呈近岸及河口区高、远岸稍低的变化规律。光谱斜率S_(275~295)和S_(350~40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0.074nm~(-1)和0.012~0.195nm~(-1),春季整体高于夏季。光谱斜率比S_R的变化范围为0.25~2.25,平均值为0.88,夏季略高于春季,其中春季渤海湾最高,莱州湾次之,辽东湾最低;夏季则莱州湾高于渤海湾。渤海春季水体CDOM主要来源于生物现场生产和底层沉积物再悬浮释放,夏季则主要受陆源径流输入的影响。不同时空条件下CDOM在咸淡水的混合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春季多呈非保守行为;夏季莱州湾呈保守行为,渤海湾则呈非保守行为。  相似文献   

16.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2000年11月6~7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主持召开了2000年度海冰预测会商会。来自国家海洋局、海洋石油、海军等部门的领导、预报技术人员和科研、生产管理人员共3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对1999年度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进行了总结。实测资料表明,1999年2月~2000年3月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为常年,局部海区较常年偏重。与会专家对2000年12月~2001年3月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趋势进行了预测与会商。专家们认为今冬明春渤海北部冰情为常年略重,渤海南部及黄海北部冰情为常年略轻。同时…  相似文献   

17.
渤海南部性成熟黄鲫季节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南部黄鲫的性成熟期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盛期为6月上、中旬,其中渤海湾黄鲫的性成熟期比莱州湾晚10天左右。群体主要分布于莱州湾西北部和渤海湾南部,其次是渤海湾西部海域,渤海湾北部和莱州湾南部不是黄鲫产卵场。黄鲫性成熟个体分布的温、盐度范围分别为15-27.1℃和28.98-32.14,属广温狭盐性,数量分布与温、盐度有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冰情概况 渤海是我国结冰海区之一。每年冬季,渤海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海冰从生成到消失,所经历的变化过程可划为三个阶段,即: 初冰期——从初冰日到封冻日,这段时间是结冰不断增加的过程; 封冻期——从封冻日到解冻日,这段时间是结冰迅速发展的过程; 融冰期——从解冻日到终冰日,这段时间是海冰融化消失的过程。 初冰日和终冰日分别指第一次结冰的日期和海冰最后消失的日期。从初冰日到终冰日,这段时间被称谓结冰期或冰期。根据资料统计,辽东湾北部大致在十一月中旬开始结冰,翌年三月下旬冰情结束;莱州湾南部大致在十二月上旬开始结冰,翌年三月上旬冰情结束。由南往北结冰期大约3-4个月。  相似文献   

19.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北邻渤海湾,南邻莱州湾,全市海岸线长413 km,15 m等深线内浅海面积4 800 km^2,滩涂面积1 200 km^2,冬季沿岸每年总冰期在70 d左右,严重冰期约为30 d,浮冰外缘线37 km左右。海冰经常会对该市渔港、码头、浅海滩涂养殖和海上基础设施造成重大的影响。随着该地区海水养殖业的经济规模逐渐扩大,海冰对生产活动的影响更加显著。在冰情严重期,海上交通运输、油气开发以及渔业活动将被迫中断,海上设施和港工设施也将遭到破坏,甚至造成船毁人亡等重大事件。研究和分析海冰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以及为应对灾害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但是限于历史观测资料的缺乏,目前尚未有对东营市海域海冰情况的系统研究。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自2009年以来对该市海域开展了连续的海冰监测工作,得到了一系列可靠的观测数据,因此,文章在近5年观测的基础上对东营市海域中海冰形成、发展以及海冰灾害的防范措施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基于4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黏土组成的分析测试结果,结合周边河流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数据,研究了渤海—北黄海底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来源和输运趋势。渤海—北黄海底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分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伊利石(70%)、高岭石(12%)、绿泥石(11%)和蒙皂石(7%)。根据沉积物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可以把研究区分为2个区和6个亚区。I区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分布在黄河口外,向东北延伸至渤海海盆、东南向经莱州湾再向东北延伸至北黄海南部海域;II区物质来源主要为潍河、六股河、滦河和辽河等,还包括海岸侵蚀物质,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北部和北黄海北部等海域。黏土矿物的输运和分布除了受到物源的影响外,主要受渤海环流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