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国家湿地公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湿地公园的宣教要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承接新使命和新要求。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内容以"讲故事、扬文化、传科学"的原则,从宣教主题、宣教设施和宣教活动入手,挖掘最具生态文明内涵的主题,依托形式多元的宣教活动和场所,形成"点、线、面"立体开放型的生态文明宣教体系,展示"人与湿地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2.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蜕变为全球标杆性城市湿地,探索出一条都市生态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之路,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极具代表性和示范意义,也是城市湿地资源保护的典范。本研究立足于万亩果园自然条件及所处的城市发展背景,深入剖析海珠湿地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度互融的创新思路,呈现湿地建设在土地征用政策、多元生态修复、"智慧"运营和"无界"理念4个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城市湿地修复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论,结合黄水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现状,分析了黄水河湿地公园的景观构成、植物配置、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阐述了黄水河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新郑市生态保护、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现状,加强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认识,以期达到对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城市湿地公园是践行“节约型园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以苏州市虎丘湿地公园为例,系统梳理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分期建设、休养生息的建设理念,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开展虎丘湿地公园和虎丘风景区一体化区域设计和圈层渐进开发建设模式,采用低干扰的多样化生境营造、低成本维护的植物景观设计等技术,以期为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和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湿地公园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苏州湿地保护事业的更好发展,而且对于全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台湾台江公园的建设与管理现状的考察,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并就苏州湿地公园的发展理念、管理体系、经营模式、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等6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体系是向大众展现湿地自然魅力、湿地文化底蕴、湿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手段。天津州河国家湿地公园,秉承“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互动探索”的原则,在“四线、多点、一心”的规划结构基础上,从湿地公园特色科普宣教路线、室内外科普宣教结合和宣教活动入手,建立州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体系,以期达到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文化展示与传承、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新型木竹复合材料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应用、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针对湿地公园的自然特点,提出湿地公园建设应推广应用生态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并以生态环保型的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和木塑复合材料为例,论证了使用这两种材料的优点。提出了湿地公园建设户外材料选用原则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云南昆明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湖滨带是滇池湖滨带中最具生态修复价值与推进滇池生态治理的关键区域。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调查分析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湖滨带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湖滨带长10.65 km,分为退塘型(2.85 km)、滩地型(3.21 km)、房基型(1.00 km)、堤防型(1.30 km)和自然山地型(2.29 km) 5种类型。根据捞鱼河湖滨带现状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沉水、沉水—浮叶、挺水、湿生及陆生植物群落配置方案,为环滇池流域与其它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湿地公园定义及效益分析入手,分析了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保护及恢复措施。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隐蔽条件建设、生境岛营造、繁殖巢构建、建设生态廊道、野外投食以及建设生态围栏和警示牌等,达到保护湿地生物的目的;恢复措施主要包括基质恢复、植被恢复、水环境恢复以及岸坡恢复等。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的实施可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湿地保护保育措施设计是江西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对河流湿地进行保护和保育、修复和恢复,构建良好的河流廊道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是把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健康的湿地、洁净的水源、原生态的河流"的关键。通过设计河道保洁工程、河流湿地修复与恢复工程、生态河岸带建设工程、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湿地生态滤场构建、生态缓冲控制区6大工程14个项目,对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进行科学、系统与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作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全力探索“西溪模式”,寻求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之间的平衡点,努力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在建设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过程中,主要抓住“规划、保护、管理、研究”4个环节建设好西溪湿地天堂。坚持规划先行,构筑区域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实施科学保护,调整并规划区内人类活动的强度与容量;注重精心管理,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好深入研究,努力为湿地保护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浅析湿地公园的社区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公园承担着保护生态思想的传播责任,而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和管理需要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参与。社区作为生态旅游文化的营销终端,可通过监督、宣传等参与活动与湿地公园形成互动,对城市、湿地公园和社区居民部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列举了国外湿地公园的群众参与情况,提出构建社区参与机制的原则,以供有关部门和单位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态共建是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物质能源高效利用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生态共建的理论提出了丽水市九龙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开发模式,并通过分析公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因素,论述了其生态共建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价值溢出能够有效地明确湿地公园建设的增值结构,在衡量湿地公园建设价值的基础上,对于厘清各种要素之间的价值关系和改善湿地公园资源再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角度,构建湿地公园价值溢出体系,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估算出2018年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价值溢出。研究结果表明,①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总成本为3 223.749万元,总收益为67 781.711万元,综合价值溢出为64 557.962万元,湿地公园每公顷投入14.016万元,能获得294.703万元的收益和280.687万元的价值溢出;②在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生态层面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最低,为10.19%,但是其收益和价值溢出占各自总值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3.10%和44.74%,生态管理、水文调节和生物多样性是影响生态价值溢出的重要因素;③经济层面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最高达56.09%,但是其收益和价值溢出占各自总值的比例则处于较低水平,仅为13.89%和11.78%,其中管理成本和直接经济收益是影响经济价值溢出的关键因素;④社会层面的成本、收益和价值溢出占各自总值的比例都较高,分别为33.72%、43.01%和43.48%,广告宣传费用和娱乐休闲收益是影响湿地公园社会价值溢出的主要因素;⑤湿地公园存在较大的价值溢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增强了价值溢出效应,在经济层面,由于湿地公园可到达性相对较弱和湿地保护的特殊性,限制了经济价值溢出的发展。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估算湿地公园价值溢出,提高了湿地公园建设成效研究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以期为湿地公园管理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
薛亮  任志远 《湿地科学》2007,5(3):237-242
以西安灞柳湿地公园为例,在综合考虑湿地公园对城市生态安全影响的多种因素下,建立了湿地公园对城市生态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加权求和定量评价模型,对西安灞柳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前后西安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使西安市城市生态安全等级由建成前的相对不安全(0.646)提高为相对安全(0.665),这说明城市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所在城市的生态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湿地公园几个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湿地公园的几个关系,主要包括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之间的关系,湿地公园与风景名胜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关系,湿地公园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在主管部门、管理主体、客体、主导功能、保护程度和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而且作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城市湿地公园缺乏行政合法性;②保护强度上,湿地公园大于风景名胜区小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强度上,湿地公园大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小于风景名胜区;③湿地公园主要包括系统保护功能、科普宣教功能和资源合理利用功能,三大功能以系统保护功能为主导,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人为活动对城市湿地公园内鸟类的影响,对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湖心岛建设进行调查分析,湖心岛建设在保护湿地鸟类资源及丰富湿地景观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理念,提出了湿地公园中湖心岛建设的原则,初步探讨了湿地湖心岛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填筑、岛上生物栖息地建设及岸边护坡等关键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CNK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源,通过运用知识图谱软件Lexcimencer对中国2001—2020年湿地公园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研究热点以及共现关系图谱。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我国湿地公园研究开始起步,聚焦规范湿地公园的概念、建设和管理;(2)2010—2020年,我国湿地公园研究蓬勃发展,以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细化建设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和空间优化手段;(3)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学科交互性持续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政策驱动;(4)在湿地全面保护的新阶段,应注重提升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湿地公园小品即指使用于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场所,也能为人类提供某种活动方式,包含科普教育、自然风景观光、休闲散步和观鸟等内容的设施或建筑。它是湿地景观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重要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从生态保护、功能齐全、公众参与、人性化、文化传播、节能减材等方面分析了湿地公园小品的设计原则,为今后湿地公园小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