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地构造运动力源说──轴变论学说(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玉泉 《矿产与地质》1994,8(2):145-160
大地构造运动力源说──轴变论学说(3)石玉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541004)7轴变应力分区与海底扩张成因解释魏格纳(A·Wegener)1912年发表“大陆漂移说”以来,近代海洋地质学的发展,洋底古地磁的研究,证实了洋底在不...  相似文献   

2.
断块开合说——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思维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抗 《地质论评》1998,44(5):449-455
对板块说应持分析态度,既充分肯定它的创见,又看到它的不足,张文佑倡导的断块说强调地质演化中的陆洋地壳转化,即拉张造洋,挤压造陆,近年来提出的开合说,继承了板块说,断块说和新地槽-地台说的合理内核,笔者认为,断块-开合大地构造说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思潮。本文概括了它的基本观点,强调了开合中的多模式,多旋回,开合中的非封闭性及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3.
张抗 《地质通报》2004,23(3):208-213
对板块说应持分析态度,既充分肯定它的创见,又要看到其不足。张文佑倡导的断块说强调地质演化中的陆洋地壳转化,即拉张造洋、挤压造陆。近年来提出的开合说,继承了板块说、断块说和新地槽-地台说的合理内核。笔者认为,断块-开合大地构造说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思潮。本文概括了其基本观点,强调了开合中的多模式、多旋回和非封闭性、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4.
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 地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津 《地球学报》2009,30(6):717-73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出的依据; 论述了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 由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大洋中脊、洋底扩张, 解释了大陆张裂的机制, 并建立了全球板块构造理论, 形成现代地学思想的革命; 李四光在大陆漂移说提出的同时已在积极地探讨和论述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问题, 并结合中国大陆实际, 发展了陆内碰撞变形理论, 即包括全球大陆构造体系在内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他强调地质力学是一支脚站在地质上, 另一支脚站在力学上来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现象。后来更扩大了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文章对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力学三者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 论述了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方法的现代意义、超前意义, 提出要重视和发扬李四光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 建议深入学习李四光的著述, 结合地质调查新成果去丰富它和发展它。  相似文献   

5.
大地构造运动力源说──轴变论学说(2)石玉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541004)6近代大地构造运动成因的定量计算解释前述近代轴变方向大体是沿东经80°向西经100°方向变化,对其大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各学派定性解释的论述,从各...  相似文献   

6.
殷鸿福 《地质科学》1980,15(3):265-278
自板块说问世以来,大陆漂移理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二十年来迅速发展,已经在许多学科领域内获得大量的证据。本文试图从三叠纪古生物地理和地层的角度,对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薛友智 《地质与勘探》2019,55(4):891-898
锰矿地质研究一直受到中外地质学界的重视。锰质来源研究,事关锰矿勘查活动的部署依据和找矿预测的成败。1996年,我们率先提出锰的“内源外生”成矿说。一直到20世纪末,中外锰矿地质学界的主流学说认为,形成锰矿床的锰质主要来自于大陆风化。最近,业界有学者新建锰矿“内生外成”模式,这一模式尚需经历科学与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张抗 《地质科学》2009,44(4):1105-1112
断块说形成过程充分表现了张文佑先生广蓄并纳继承创新的治学思路。在1956~1958年主持编纂的1∶5 000 000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完成的1∶5 000 000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断块构造导论》是其发展两大阶段的标志。古中国大陆在断裂体系影响下破碎分离再逐步拼合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断块与活动带相间的格局; 拉张造洋挤压造陆,洋、陆型地壳互相转化等两大学术观点的提出是其重大理论创新。断块说在解释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中不断发展并融合了其它学术流派,断块开合说的提出即是其表现之一。立足亚洲-西太平洋复杂的地质构造断块说可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2017,63(5):1133-1140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看当代地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等理论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探测技术获得的丰富资料,并吸收相关科研成果,由欧美科学家联合创立的新的全球构造模式。它的诞生标志着地学发展史上一场革命,并对当代地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花岗岩的原地重熔说及其它——答魏春景陈国能(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1](以下简称“思考”)一文,是就大陆地质学研究的某些方面,从方法学的角度提出质疑。它本身就是一篇质疑性或思辨性的文章。从魏春景博士“对大陆地质学研...  相似文献   

12.
中国震旦纪至二叠纪古气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恢复古气候应考虑到极地游移和大陆漂移,因为气候指示物必须与古纬度对比符合。通过古今纬度对比,可清楚地了解到极地游移,再通过不同大陆的古纬度对比,便可了解大陆漂移。这是一个确定大规模板块运动的方法[4]。  相似文献   

13.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是当今地学工作者的热门话题。板块构造说究竟是地质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抑或仅仅是一种时髦的假说,不论是其最热心的拥护者,还是最激烈的反对者,都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冷静的思考和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14.
(一)近二十年来应用区域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全球和深部构造的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区域地球物理成果对发展新全球构造的贡献是脍炙人口的。古地磁的研究及东太平洋条带状磁异常的发现,使六十年前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戏剧性地复活,并发展成为盛极一时的“板块构造”学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二维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幔柱与大陆岩石圈相互作用,着重探讨上覆大陆岩石圈结构、地幔柱规模及二者间的相对位置等参数对上覆大陆漂移速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地幔柱作用下,大陆是否含厚的岩石圈根对其自身的漂移速率有一定影响;在相同规模地幔柱作用下,大陆的漂移速率随着岩石圈根的增厚而减小。另外,大陆岩石圈越长其漂移速率越小,最终漂移距离越短。且随着地幔柱直径的增加,上覆大陆漂移速率和持续漂移时间都会随之增加。对于含岩石圈根模型而言,岩石圈根位置越靠近地幔柱上涌中心,上覆大陆的漂移速率越大,最终漂移距离越长。而对于不含岩石圈根模型,上覆大陆与地幔柱的相对位置同样影响较大。地幔柱越靠近上覆大陆岩石圈的边缘,其对于大陆漂移的影响越显著。上涌地幔柱对于上覆大陆漂移普遍起到10 cm/a以上的增速作用。模型结果对认识印度大陆在晚白垩世的快速向北漂移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学约束和地质启示。  相似文献   

16.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仍很肤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地球动力学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Science杂志2005年公布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中的第10个问题是“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提出地球动力来源还尚未解决。 2017年出版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认为板块构造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该学说依然存在其形成以来就存在的难题,即板块动力、板块起源及板块上陆三大问题,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分两个环节,一是主要观点报告环节,二是讨论争鸣环节。 在报告环节,涉及动力机制的主要有5位报告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梁光河提出了新大陆漂移说,通过大量证据分析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驱动大陆漂移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事实说明持续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海底的持续扩张,而是大陆板块后下方持续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漂移,那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万天丰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传送带模式很难解释大陆板块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地幔对流速度这个问题,提出了陨击说。陨石撞击诱发地幔底劈推动大陆板块运动这个新的驱动模式。唐春安提出了地球龟裂说,认为地球内部热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得地质历史上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热交替的周期。毛小平分析认为,目前所提出的地球动力中,只有周向应力具有足够数量级的应力,可以推动板块运动;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处释放从而产生地壳相对运动;长期以来解释不了的“地壳异常压力”其实就是周向应力,而可独立于重力的构造力、碰撞力并不存在。 在讨论争鸣环节,大家针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自由发言。梁光河指出万天丰提出的陨石撞击可以较好地解释超大陆裂解的初始动力,但不同意陨石撞击可以提供持续的大陆漂移的动力,以印度板块的北漂为例,因为地幔的巨大黏滞阻力,需要无数个陨石定点撞击印度板块后面才可能持续推动印度板块漂移。唐春安提出地球的锅盖效应,因此上地幔具有冷热周期,在热周期地壳才会大规模漂移,按照力学机制,大洋中脊和转换断层不可能是海底扩张产生的,应该是大陆漂移拉开产生的断裂系统。最后杨巍然总结发言,认为陨石撞击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球上的构造运动都可以归结为开合运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都是存在的,地体构造也是科学的。研讨会取得的共识是:大陆的确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对板块俯冲问题多数持怀疑甚至反对的观点。其驱动力应该来自重力和地球内部热力,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固定论是传统地质学的地球观和方法论,它统治了地球科学近百年。固定论的基本思想是:大陆在原来的位置上作垂直升降运动;地壳构造发展史就是一部重复升降的运动史;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向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他的基本观点是,地球构造不是固定不  相似文献   

18.
张庆麟 《矿产与地质》2000,14(6):384-385
叙述了金刚石的四种成因说,研究了各种成因的可能性,并对金刚石成因作为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末期以来,科学界将岩石圈作为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中心。本文拟对此作些说明,并对中国科学院这方面的工作谈点看法。 从两则新闻报道谈起 去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转载日本报纸的报道:“太平洋上的岛屿正以每年四至八厘米的速度向日本列岛方向移动。……这次实验首次测出太平洋板块的运动……。” 这一简短消息能够引起许多回忆。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后,经过四十年代以后的洋底调查,于六十年代初又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到了六十年代晚期出现了板块构造说,主张地球的岩石圈能分成若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国际地学界对岩石圈的水平运动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工作。本世纪初,魏格纳等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大陆曾发生过长距离的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