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郑文琛 《矿物学报》1992,12(2):159-164
本文运用晶体场理论计算了几种含铬明矾的自旋-晶格耦合系数G_(44)在此基础上,求得了它们的零场劈裂对键角的变化率。根据单轴压力下的EPR谱数据,获得了在这几种明矾中的(T~(3+)·6H_2O)~(3+)基团的局部压缩率,这些值都明显地小于明矾晶体的压缩率。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论证了这些局部值的合理性。由此可以看出,压力下的EPR谱是研究含顺磁离子矿物的局部结构和局部压缩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单斜辉石系列钠铬辉石-硬玉样品中Cr~(3+)偏振吸收谱的谱带强度、形状及位置的分析,提出:这类矿物晶体中Cr~(3+)应处于四角畸变D_4对称晶场的晶位。由此计算出的谱带位置和观测结果一致。说明了D_4晶位假设更优于Khomenko等提出的三角畸变C_(3v)对称假说。  相似文献   

3.
以齐齐哈尔碾子山麦饭石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测试以及p H值缓冲能力测试等,对碾子山区麦饭石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进一步研究麦饭石对Pb~(2+)、Cd~(2+)、Cr~(3+)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碾子山区麦饭石具有海绵体大孔结构,阳离子交换容量(CEC)13~20 mmol/100 g。碾子山麦饭石对酸碱溶液都具有较好的调节能力,尤其对酸液的调节更高效。重金属吸附性能方面,对Pb~(2+)、Cd~(2+)、Cr~(3+)这3种离子吸附关系为:Pb~(2+)Cr~(3+)Cd~(2+)。  相似文献   

4.
变石状(alexandrite-like)矿物的吸收光谱和它们的颜色起因作了概述。变石,是金绿宝石矿物的一个变种,它的颜色被认为是Cr~(3+)出现在金绿宝石结构中的Al~(3+)位置造成的,它进入Al_2位置比进入Al_1位置更为优先,因为它的Al—O间距较大。变石的吸收光谱显示出处于八面体配位的晶格位置中Fe~(3+)和Cr~(3+)的强带。Cr~(3+)光谱中较强组份的数量和偏振强度可用Al_2配位多面体(m对称)的畸变加以解释。在Al_1位置上的Cr~(3+)的谱带强度较低,并且只能看成Cr~(3+)(Al_2)带的台肩。变石状石榴石可被细分为富铬镁铝榴石和富锰铝榴石质的、含钒和(或)铬的镁铝榴石。在两个变石状石榴石族中,Cr~(3+)(4T_2←4A_2)和V~(3+)(3T_2←3T_1)的最大吸收大致位于17500Cm~(-1)的光谱区。这一事实可用两个石榴石族县有近似的晶体场强度解释之。变石状天然刚玉的光谱则用Cr~(3+)(V~(3+))、Fe~(3+)的d-d跃迁以及Fe~(2+)/Ti~(4+)和Fe~(2+)/Fe~(3+)的电荷转移带的迭加来解释。在变石状萤石谱中,可以观察到y~(3+)、Ce~(3+)和Sm~(2+)的吸收带。所有具有颜色变化的矿物和其它变石状相的吸收谱,除了在17300和17800cm~(-1)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强吸收之外度还在1500和1600cm~(-1)之间以及19700和2IOOOcm~(-1)之间出现最小吸收。比色研究表明,将日光变为人造光时,色,图中主要波长向其红光区位移。在日光中是绿色的晶体,在人造光中通常变成红色,在日光中是蓝绿色或浅蓝色的晶体,在人造光中变成淡红紫色。  相似文献   

5.
王清廉 《地质论评》1980,26(1):42-46
笔者在学习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事铬矿工作的实践,对铬矿的成矿作用和特征,略有体会,现不揣浅陋,笔之于后,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一、超基性岩与铬矿床的成因联系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铬矿床,均与超基性岩有关。据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Cr~(3+)与Mg~(2+)离子半径相近(Cr~(3+)为0.63,Mg~(2+)为0.65),二者离子电位均较大,并且都随SiO_2的增多而减少。同时又因Mg~(2+)  相似文献   

6.
离子色谱法测定六价铬和三价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戚文彬  朱岩 《岩矿测试》1991,10(2):97-99
本文提出了用HPIC-AG4柱和用0.5mmol/L Na_2CO_3为淋洗剂(2.0ml/min),离子色谱法测定土壤中Cr(Ⅵ)。50μl进样体积时的检测限为0.1μg/ml Cr(Ⅵ),同时在0.01mol/L NaOH的介质中,H_2O_2将Cr~(3+)氧化成CrO_4~(2-),然后测定总Cr量,由此计算Cr~(3+)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将NaCrSi_2O_6(20)NaScSi_2O_6(80)—NaCrsi_2O_6(20)CaMgSi_2O_6(80)系列的单斜辉石,在1个大气压下合成为3种类,测定它们的结晶体场光谱.结晶体场的强度(γ_1)随CaMgsi_O_6成分的减少而趋向衰减,其原因在于Cr~(3+)所占6配位席的膨胀,与形成6配位席的氧的形式电荷增加.而另一方面NaCrSi_2O_6—CaMgsi_2O_6系列单斜辉石晶体场强度(γ_1)的变化,单用上述两种  相似文献   

8.
超声辅助方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手段,可提高纳米材料的磁学、光学等特殊性能。本文在不同p H条件下超声辅助合成GdPO_4:Ce,Tb三元体系荧光粉,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致发光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①样品仅在p H=1时,才能生成规则的15 nm×104nm六方晶系纳米棒状正磷酸盐绿色荧光粉,晶体优先选择(102)及(200)晶面生长;p H1无法得到样品;p H1为颗粒状的正磷酸盐绿色荧光粉。②进一步验证了Gd、Ce、Tb三元体系中Ce~(3+)离子能量较高的5d组态将能量传递给Gd~(3+)离子,而Gd~(3+)离子的跃迁发射与Tb~(3+)离子的吸收峰有较大的光谱重叠,故传递途径是Ce~(3+)→Gd~(3+)→Tb~(3+);少量Ce~(3+)的引入可提高以GdPO_4基质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此结果可为开发稀土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大气层具有湿度高和流通性弱的特征,冬春低温季节易形成雾霾。本文着重构建了低温高湿条件下的石英、方解石纳米颗粒与甲苯、Cr~(3+)共存体系,系统测试了石英、方解石颗粒与甲苯、Cr~(3+)耦合前后Zeta电位值、胶体粒径及团聚形态、亲疏水性的变化趋势,以模拟研究四川盆地低温高湿静稳大气环境中矿物颗粒、有机物、重金属离子之间的耦合作用规律。研究发现:甲苯、Cr~(3+)与石英、方解石之间存在显著的成键耦合作用,甲苯、Cr~(3+)存在时会大幅度降低高湿度环境中石英、方解石颗粒的Zeta电位值,增大两种矿物颗粒在低温条件下的活跃度; Cr~(3+)可通过静电作用力,促使石英、方解石颗粒在高湿度环境中形成粒径更大的团聚状胶体;甲苯吸附在石英和方解石颗粒表面会增强其疏水性,减弱高湿度水分对矿物胶体稳定性的侵扰。上述有关石英/方解石颗粒、甲苯、Cr~(3+)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的界面成键耦合作用规律发现,对理解四川盆地雾霾形成机制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不同阳离子掺杂改性的针铁矿,并采用XRD、红外、热重差热分析以及TEM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掺入Mn~(2+)、Cr~(3+)、Al~(3+)后并未明显改变α-FeOOH的晶体结构类型,说明部分阳离子掺杂进入α-FeOOH晶格,从而分别形成因Fe~(3+)被Mn~(2+)、Cr~(3+)、Al~(3+)部分取代的固溶体;红外分析也得到类似结果;热重和差热分析以及TEM观察结果均表明几种金属阳离子没有形成氧化物相,可以确定这些离子已经进入针铁矿的晶格;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发现Mn~(2+)、Cr~(3+)掺杂者的能带隙较之纯相针铁矿的稍小,依次为2.18 e V和2.24 e V;而Al~(3+)掺杂者的能带隙与纯相针铁矿相比有所提高,增加至2.34 e V。此外还考查了不同阳离子掺杂及纯相针铁矿与Fe(Ⅱ)构成的复合系统对邻硝基苯酚(2-NP)的还原效果,研究表明,在溶液pH=6和25℃等的条件下,上述还原转化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Fe(Ⅱ)/Al~(3+)掺杂针铁矿复合系统对2-NP的降解效果最好,在120 min时就达到了100%去除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2-NP浓度的升高,2-NP的还原速率降低。而且,Fe(Ⅱ)/Al~(3+)-针铁矿复合系统速率常数(k)随着溶液的pH值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1.
金刚石中晶格氢的UHF法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军  彭明生 《矿物学报》2003,23(2):149-152
对金刚石中晶格氢进行了UHF法计算,结果表明,空穴吸引1~4个氢原子均可以稳定存在。空穴具有吸引较多氢原子在其周围的倾向,最多可以达到4个氢原子。当空穴吸引1个氢原子时,氢原子倾向于直接存在于碳晶格空穴中,不改变化学键的键长,即以顺磁性氢的状态存在时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2.
大别地区榴辉岩中几种超高压变质矿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镜下观察,在大别地区东南部榴辉岩中陆续发现柯石英、金刚石和文石等三种超高压变质矿物,拉曼分子探针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发现。柯石英和文石均被包裹于石榴石或绿辉石晶体之内,而基质中则分别以低压多型变体石英和方解石的形式存在,说明其保存除快速构造抬升的外部条件外,还与寄主矿物机械阻力及晶内低压缩性有关。作为榴辉岩相的早期共生矿物,它们的出现证明该区榴辉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矿业权市场主体缺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地勘企业在矿业权市场中应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国有地勘企业并没有真正进入矿业权市场中占有主体位置.造成矿业权市场主体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国有地勘企业体制问题,国家政策问题以及矿业权市场和国有地勘企业本身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矿业权市场主体缺位表现、原因和危害的分析,提出适合国有地勘企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鄂东南—赣西北地区构造异常及其控制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东南-赣西北成矿区是长江中下游区域地质异常场中的一个局部地质异常区,其内构造地质异常有多种类型。基底断裂交切点附近岩石破碎,岩浆侵位和热液蚀变强烈,构成控制中深部大岩基及其上部矿田的基底断裂异常。盖层构造中纵向断裂异常带是多期次构造复合和叠加的产物,滑脱拆离断裂异常带是伸展体制下层间与层内构造剥离的结果。二对于浅成和超浅成的小岩体侵位及其伴生矿床(体)的形态、产状和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褶皱异常对某些含矿岩体和矿体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岩石的孔隙(裂隙)度异常是岩石对含矿流体渗透性和储集性的集中表现,它是成矿流体迁移和矿质富集的重要条件。综合构造异常反映多种构造因素对成矿制约的一种综合性变量,它能清楚地显示出构造与矿床产状和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铅—锌、金、铁、汞、镍六种成型矿床。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中海相火山岩层可作为有利的赋矿层,中生代沉积地层,尤其是三叠系地层可作为有利找矿层。铜、铁矿床形成与侵入岩有关。成矿带明显受北西、北西西、北西转南北向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与中—酸侵入岩有关的矿床,局部重力异常多表现为圆形、椭圆形的重力低,矿床主要位于负异常中心及边部地带。航磁异常多有异常反映,幅值一般在50nT以下。与赵基性—基性侵岩有关矿床,局部重力异常表现为椭圆形的正异常,矿床位于正异常边部,且与一正磁异常对应。  相似文献   

16.
俯冲带流体作用的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德志  高俊  戴塔根 《地学前缘》2001,8(3):131-140
俯冲带流体包括俯冲带岩石脱水形成的水流体和熔融作用产生的熔体。俯冲带流体循环及伴随的化学作用是壳幔演化和物质交换的重要机制。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可以示踪流体的性质、成分。造山带变质岩内高压脉是俯冲带流体活动的直接记录。通过高压脉及其主岩地球化学研究 ,可以示踪流体成分和来源。俯冲带水流体成分与流体释放深度有关 ,俯冲带深处 ( >5 0km)形成的水流体内溶质相当可观。水流体流动方式有大规模沟道式和小规模弥散式 ,与其相应的流体来源分别为外来的和内部的。俯冲带流体组分、流动方式、物质交换机制与俯冲带深度、热状态、物质结构的定量关系 ,以及矿物 /水流体间元素分配系数的高压实验可能将是俯冲带流体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西天山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及蓝片岩中广泛发育高压脉 ,根据脉的矿物组合 ,高压脉可分成 4种类型。高压脉氧同位素研究表明 ,脉体与流体间氧同位素交换宏观与局部平衡 ,流体活动为大规模的 ;流体活动方式既有沟道式 ,又有渗透式 ;流体的δ18O值为 + 10 .8‰左右 ,流体来源于主岩经过海水低温蚀变的大洋玄武岩。西天山广泛发育的高压脉 (尤其是蓝片岩中的高压脉的发现目前在世界范围尚属首例 ) ,是研究古俯冲带流体作用良好的野外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砂的工程地质特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海涛  彭亮  王兆云 《新疆地质》2007,25(2):225-228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积砂分选良好,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砂粒磨圆度好,具有孔隙率大、内摩擦角小、承载力低等特性.通过在沙漠北部、中部和南部试验段进行的专题工程地质研究,介绍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积砂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和压实性、压缩性、渗透性、冻胀性等工程地质特性.  相似文献   

18.
华南白垩-第三纪地壳拉张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华南是中国最重要的铀矿产区之一。按赋矿围岩的不同 ,该区主要产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3类铀矿床。铀矿区都分布有比铀成矿超前形成的富铀岩石 ;铀矿床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为大气成因地下水 ,成矿温度约为 1 2 0~ 2 5 0℃ ,成矿热液的δ1 3 C值主要为 - 4‰~ - 8‰ ,表明幔源CO2 参与了成矿作用 ;矿床的N(3 He) /N(4He)为 0 .1 0~ 2 .0 2Ra,显示成矿热液中大量幔源He的存在。这些铀矿床的成矿时代与赋矿围岩的岩性和时代无关 ,都集中在该区地壳受到强烈拉张因而断陷盆地广泛发育并伴有幔源基性岩浆活动 (基性脉岩、玄武岩 )的白垩—第三纪。研究表明 ,白垩—第三纪导致了地幔与地壳表层沟通的地壳拉张 ,把该区 3大类型的铀矿床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 )地壳拉张通过控制向大气成因的贫CO2 热液提供铀成矿必不可少的幔源CO2 ,而与铀成矿发生联系 ;(2 )同一机制形成的富CO2 热液浸取同一或不同铀源岩石中的铀并在不同围岩中成矿 ,形成了按赋矿围岩划分的各种矿床类型 (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北非沙漠地区沙尘运动的原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和北非沙漠地区沙、尘搬运输送的动力学机制,作者根据野外观察和观测数据,依持续时间和强度为标尺,对风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类.导言部分首先阐述了造成沙漠地表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就是物质的热传导性.例如,坚硬的岩石表面的加热往往没有在松散的沙质表面的快,但在胶结紧实的岩石上,阳光加热可以影响到表面下lm深,而在松散的河流和风成砂上只可达30cma的深度.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在很小的范围内,裸露的基岩和沙面上的温度可以有20℃的区别,这种温差难免会导致空气的运动.由于沙面上的空气增温而向上运动,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一个"气泵”,而在水平方向上则形成小的锋面.当沙质表面范围较大时,则会产生干绝热对流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极为强烈,导致了携带沙、尘的"气尾”.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第1类起沙扬尘风.例如,沙漠地区的小"龙卷风”就属于这类.由坡面倾向、地表起伏和积云阴影等造成的增温差异都会形成这类沙尘的运动过程.文章中阐述到干绝热对流时,选用利比亚Hon-Graben,美国PanamitValley及北非的萨赫勒地区的例子.第2类沙尘现象是指增温面积较大时形成积云,干绝热对流十分强烈,对流过程上升到云层,起沙扬尘的面积之大已可以称为沙尘暴.文中叙述的例子是库尔勒和嘎顺诺尔的沙尘天气.文中划分的第3至第5类现象都与雷雨天气所诱发的气流运动直接相关.第3类指的是由单个雷雨气团造成的,第4类是由多个雷雨气团造成的,而第5类则是由大的雷雨天气所造成的.就沙尘暴的影响范围而言,第1至第4类只导致沙尘在就地或小范围内的移动,而第5类则会导致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上的沙尘输送.笔者所说的第6类沙尘搬运的形式是指沙尘随锋面的运动,诱发因子在北非是南下的极地气团,而在西非是西南季风.第7类沙尘运动则是由全球性的信风和西风天气体系所造成的.但在第4类以上,很难区分不同类型沙尘暴的诱发要素,原因是在信风和西风的锋面上常伴随出现多个或较大的雷雨气团.从沙尘天气过程的强度来讲,主要是第5至第7类会在区域地貌上留下烙印.低等类型的沙尘输送虽然通过对地表物质的搬运也会造就沙丘和风蚀地形,但其形态都很小.只有较大的天气系统才能塑造有主导地位的地貌形态.这种形态被J.Hovermann和H.Hagedorn定义为风营力地形,其在北非的分布上线可达海拔l000m,在垂直带上与其它地貌形态相间.在撒哈拉地区风地形仅出现在一个地貌带上.而在中国风营力地形则分布于3个高度范围的台阶上,其垂直带的形态变化类同于撒哈拉地区.在低台阶上分布上线为1800m,在中台阶上分布范围为2800~3200m,而在高台阶上则出现在4300~4900m的高度作者简介:DieterJakel男60岁教授地理学专业2000-10-25收稿范围内.但就垂直带谱、地貌过程和天气系统而言,中国和北非则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西准噶尔夏尔莆岩体岩浆混合岩石化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尔莆岩体是西准噶尔地区较典型岩浆混合花岗岩.岩体由寄主岩石(中酸性侵入岩)、微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岩墙群3部分组成.寄主岩石(中酸性侵入岩)与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具相似岩石化学特征,有明显元素双扩散现象.在图解中,寄主岩石具良好线型岩浆混合演化特征,微细粒镁铁质包体也位于演化趋势上,显示两者具共同成因联系,中基性岩墙群具独立演化趋势,属不同岩浆端元.岩石化学显示的岩浆混合信息与岩相学表现的岩浆混合特征完全吻合,支持岩浆混合成因认识,为解决该岩体成因分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