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喀斯特山原红壤退化过程中土壤表层团聚体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原红壤是古气候影响下残存于高原面的古红土,近年来退化严重。为认识山原红壤的退化机理及效应,以滇东喀斯特典型山原红壤发育地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4种不同覆被条件下0~20 cm土壤表层团聚体的特征。结果表明:从草地→灌丛→松林→红裸土,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C)和平均重量直径(MWD)逐渐减少,分形维数(FD)显著增大;团聚体破坏率(PAD0.25)则表现为松林草地灌丛红裸土。山原红壤从有植被到无植被(红裸土)退化过程中,表层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和其他物理性质劣化,抗水蚀能力变弱,有机质含量减少;草地、灌丛、松林之间的土壤团聚体特征变化不明显,尚不能准确反映植被间的退化过程。研究还表明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指标(WSAC、MWD)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孔隙度、通气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对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和其他物理性质具有促进作用,植被的保育是改善山原红壤结构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陈杰  龚子同 《极地研究》2000,12(2):81-96
对 Si、Al、Fe、Ca、Mg、Mn、K、Na和 P等元素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三个代表性土壤剖面 (不饱和寒冻雏形土、纤维质寒冻有机土和鸟成土 )中的迁移与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中物质移动和元素迁移现象明显 ;几种主要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层次中的移动行为有显著差异 ,土壤自由水状况和地表生物活动在元素迁移与富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 ,在土壤发育和土壤粘粒形成过程中 ,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的再分配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 明显强于洛川黄土以及古土壤, 显著弱于宣城风成红土, 而与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非常接近。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程及 其与其他风成堆积剖面风化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气候条件通过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环境起重要的影响, 其中降水因素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制约作用。(2) 镇江下蜀土剖面风化过程中, 绝大部分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表现为迁移淋失, 仅Fe 和Ti 轻微富集, 元素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 P > Na > Ca > Mg > K > Fe2+ > Si > Mn > Al > Ti > Fe3+; 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揭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去Ca、Na 过程, 并初步进入到去K 风化的中级阶段; 微量元素除Sr、Ga 迁移淋 失外, Th、Ba、Cu、Zn、Co、Ni、Cr、V 等均表现出富集特征, 这可能与下蜀土风化成壤过 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粘粒、有机质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有关。(3) 元素迁移在剖面 中的变化特征揭示, 在0.24 Ma 之前的中更新世早、中期, 该区气候较为暖湿, 兼有干湿交替的特征; 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偏干凉, 风化淋溶最弱; 至晚更新世早期则又出现一段明显暖湿的成壤时期, 形成下蜀土剖面中的S1 古土壤层。总之, 中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整体上向干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与内生过程相比,表生过程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本文根据原始土壤与成土母岩间化学组成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极地条件下的风化成土过程。分析了乔治王岛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原始来源、生物作用及人为影响,推断了原始环境中元素的迁移特征,讨论了极地条件下成土母岩与原始土壤间化学元素丰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南岛热带土壤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海南岛属热带季雨林-砖红壤地带。主要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同时还有赤红壤、燥红壤、滨海盐土和水稻土等。在900公尺以上的山地,尚有山地黄壤的分布。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使该地区的自然地理过程终年进行,而且强度很大,形成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土壤形成过程也相当强烈。在成土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红壤酸缓冲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试验比较了位于亚热带的湖南省境内5种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的酸缓冲能力及缓冲特性,揭示了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在缓冲过程中的一致性和缓冲能力、酸害容量的差异性.5种红壤缓冲能力、酸害容量的相对顺序为:板岩红壤>石灰岩红壤>花岗岩红壤>砂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根据土壤的酸敏感程度分级,可将前3种土壤划归为酸敏感性土壤,后两种归为酸极敏感性土壤.上述研究可为亚热带红壤区土壤酸化治理和重点治理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越边境分水岭自然保护区有五个土类,即: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它们按海拔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山体的西南坡为迎风坡,东北坡为背风坡,各土类的界线前者比后者稍高。  相似文献   

8.
王玉贵  赵济 《极地研究》1997,9(4):45-50
通过样品测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斯托尼斯半岛岩石、土壤与风化壳、大气降水、湖泊等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丰度和特征。该区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微弱,地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初步分析该地区环境中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低温环境条件下自然地理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夏增禄 《地理学报》1993,48(4):297-303
本文通过8年研究结果,归纳、分析了中国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紫红土、黄棕壤、棕壤、黑土、褐色土、灰钙土等主要类型土壤中Cd、Cu、Pb、As的土壤临界含量和土壤环境容量分布特征,发现他们大多数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随土壤类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分布而分异,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分异特征。Cd、Cu是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增大;而As则相反,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减小。  相似文献   

10.
韩国元 《地理教学》2013,(10):56+47
正一、实验背景新课程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地理素材、案例值得我们去实验、考察和探究,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怎样去引导和挖掘?红壤性质的验证与改良就是一个非常直观和适合师生操作的实验。二、实验条件红壤是在湿热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土壤,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有广泛分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  相似文献   

11.
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土样室内理化分析及对前人工作成果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是;海拔800m以下为砖红壤;海拔800-1100m为砖红壤性红壤;海拔1100—1600m为山地红壤;海拔1600—1900m为山地黄壤;海拔1900m以上为山地黄棕壤。  相似文献   

12.
舟山群岛北部历来划属红壤带,但良好发育且分布最广的是黄棕壤,因其多种性状与气候等环境酷似南京下蜀黄土上的典型黄棕壤。黄棕壤上无红化迹象,不能以下部有酸性古红土而将本区误定为红壤带。第四纪以来地球上有过多次气候波动,使红壤带的北界南北摆动。红壤带在目前不一定有红壤化作用在进行,它仅表示为红壤相对集中的地带。本文还讨论了该黄棕壤形成过程中,新构造运动在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土样室内理化分析以及有关资料整理结果,阐明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和理论化性状。此外还讨论了该保护区土壤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貌基本形态划分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李钜章 《地理研究》1987,6(2):32-39
本文从地貌学的性质出发,确定形态分类的指导原则应着眼于反映成因的形态。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形态基本类型的分类系统。给出进一步划分基本形态类型的两个分类方案,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云南哀牢山徐家坝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经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形成的各种次生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所降低,但H/F值则随森林→灌丛→草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腐殖质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的芳构化度、分子量和芳香环的缩合度由木果石栎林、滇山杨林、毛蕨菜灌草丛到沼泽草地逐渐增大,而腐殖酸分子结构上所带的亲水基侧键则按上述顺序由多到少。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主要土壤酸沉降敏感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在模拟酸雨条件的敏感性大小进行研究,根据酸害阈值、酸害变化率等敏感性指标,对土壤敏感性进行比较发现,在酸雨pH值大于4.5时,处于土壤酸雨缓冲范围,而当酸雨pH值低于3.5或3时,土壤的pH值变化相当明显。不同土壤母质对酸雨的敏感性表现为:第四纪红土红壤>砂岩红壤>花岗岩红壤>紫色砂页岩红壤;由于垂直地域分异作用,山地红壤的敏感生较大,其次为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为不敏感土壤;另外不同土层的敏感差异不明显,受耕作过的土壤酸缓冲性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五指山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金凤 《山地学报》2003,21(2):169-172
海南省地处热带地区,山地面积占25.4%,五指山是海南山地的核心,也是海南最高峰,从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砖红壤、赤红壤、黄壤、灌丛草甸土。五指山土壤普遍遍缺,而Zn、Ni、Pb、Cd、Cr、Co含量属正常值。在成土过程中,Cd有一定积累,其他元素有明显淋溶。在自下而上的垂直带谱中,Zn、Co含量呈现递减,Cd则相反,Ni、Pb、Cu、Cr含量呈现波浪式变化。气候因素是影响五指山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曾方明 《盐湖研究》2018,26(1):32-38
南方下蜀黄土和红土为研究亚热带地区的古风化强度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记录。对九江两个下蜀黄土和红土剖面(JJ3和JJ4)的色度、磁化率和常量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JJ3和JJ4剖面沉积物的磁化率和红度(a*)变化趋势较一致。与上地壳相比,九江下蜀黄土与红土的Ca、Na重度亏损,K轻度亏损。九江下蜀黄土的CIA值小于80,而红土的CIA值大于80。Rb/Sr比值和CIA值显著正相关(R2为0.95),二者可有效指示下蜀黄土和红土的化学风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以天山北坡头屯河流域为例,在对山区不同海拔的降水特征、侵蚀产沙情势以及河流水沙运移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详尽就山区降水对河流水沙情势的年际变化、年内变化以及月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降水对不同海拔的河流水沙情势的影响强度及相互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贺兰山区气候若干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许朝斋  林之光 《地理学报》1993,48(2):171-176
本文主要利用宁夏区农业厅和区气象局气候资料中心于1985年3月,组织的贺兰山中部剖面考察期间11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在国内首次对贺兰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贺兰山东麓的冷湖效应,东坡磷矿点典型的山谷风现象,雨季的最大降水高度,以及研究确定了剖面上西坡日照百分率随高度的真实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