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渔业养殖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衰落的情况下,海胆养殖显得愈加重要。在日本、法国、爱尔兰、智利、北美、加拿大沿海各省以及北美西海岸从加利福尼亚到哥伦比亚等地,为了满足需求,海胆已经捕捞过度。海胆养殖的关键与海胆精卵有关,海胆性腺作为人类的消费品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主要在亚洲、地中海一些国家以及智利。无疑,供应量的下降和需求量的持续上涨使海胆养殖成为焦点,尤其在那些海胆面临濒危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马粪海胆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85年5月至1986年月及1987年5月日和15日,对威海小石岛马粪海胆的生态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石岛马粪海胆多栖息在藻类繁茂的礁石及其下面杂有砂砾的海底。3令即长到商品规格。4月底生殖腺指数达到最高值20%左右,5月初当海水温度升到10-12℃时,多数个体开始排放,进入生殖期。  相似文献   

3.
海胆纲动物天然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已从海胆纲动物中分离到的几种生物活性物质在分离提取及生理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概要介绍。1多聚不饱和脂肪酸1.1提取制备方法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loyunsaturatedFattyAcid,PUFA,又称HighPolyunsaturatedFattyAcid,HPUFA)系指含有多个双键的长链脂肪酸,主要有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光棘球海胆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1990年进行水温(0-30℃)对光棘球海胆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光棘球海胆各发育阶段的生长等均有显著影响,并且,不同发育阶段对水温的要求不同。其中,低于5℃或者高于26℃时,受精卵不发育;低于15℃或者高于24℃时,浮游幼体发育不正常;低于0℃或者高至30℃时,幼海胆难以生存,生长适温在16-22℃;成海胆,0℃时活力显著减弱但短期内无死亡,30℃则大量死亡,生长  相似文献   

5.
马粪海胆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6.
低盐度海水和饵料对虾夷马粪海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窦硕增 《海洋与湖沼》1996,27(5):556-561
综合分析了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中的诸多问题:胃含物分析法,营养生境及食物重叠,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结构与营养级,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摄食行为的关系,食物选择以及生理生太因子对鱼类摄食的影响;提出了食物排序的概念、优势度指数D及其判定公式,并以此比较客观地建立了摄食生态相似的鱼类群落主次食物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8.
世界的海胆渔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恒 《海洋科学》2001,25(3):38-41
海胆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一类 ,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海胆纲 (Echinoidea) ,与海星、海参和海百合等同属一门。海胆的生殖腺可生吃或加工后食用 ,在日本、中国、法国、比利时、希腊、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很受欢迎。鲜品海胆生殖腺批发价格约为6000~14000日元/kg[1]。价格的高低主要在于其颜色、质地和味道 ,其中颜色在日本市场上尤为重要。上乘的海胆生殖腺为黄色或桔黄色 ,质地坚挺。海胆生殖腺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如蛋白质、氨基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等。其组分和价…  相似文献   

9.
海参和海胆的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参的增养殖已在我国开展起来,我国进行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育苗研究始于1954年,与此同时,对刺参的生态习性及放流增殖等,也进行了试验。到70年代初,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8年全国已有6省26个单位,进行了海参的人工育苗和增殖工作,研究对象不仅是单一的刺参,还有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绿刺参(Stichopus chloronotus)、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海参做为一种名贵的海产品,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据报道全世界有海参约1100种,我国发现有100  相似文献   

10.
浮游动物现场摄食压力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武昌 《海洋科学》1998,22(5):17-19
在海洋食物链中,浮游动物联系着生产者浮游植物和鱼类等高层消费者,处于中枢的地位。它的摄食决定了食物链的能量传递效率,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浮游动物的摄食也是影响海洋碳通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4种估计浮游动物现场摄食压力的方法,并进行评价。1 饵料浓度差减法培养实验动物,根据培养前和培养后饵料浓度的变化估计动物的摄食率,这就是饵料浓度差减法。海上调查时,用现场的海水培养浮游动物,就可以估计现场的摄食率。Frost(1972)首先提出了这种方法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对照瓶中饵料浓度的变化为C2=C1ek(t2-t1)。C1,C2为培养前和培养…  相似文献   

11.
低盐度海水和饵料对虾夷马粪海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和方法实验的大部分于1994年3~7月完成。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幼胆为大连水产学院1993年人工培育的F3代幼海胆(1.0±0.1cm)。1.1 低盐及正常海水中虾夷马粪海胆幼胆的成活率低盐海水为经暴气的自来水与自然海水(30.5)配制而成,自然海水为经砂滤的黑石礁沿岸水。盐度测定采用SYY-1型光学折射盐度计。实验容器采用2.0L烧杯代用,每个盐度组采用壳直径为1.0±0.1cm幼胆40个,分为2~4组,具体是将幼胆放入各盐度水中一定时间后取出放回到自然海水中并观察120~168h后计数成活率,盐度19.0以上放入时间为120h以…  相似文献   

12.
庙岛群岛海域光棘球海胆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庙岛群岛的光棘球海胆主要分布于北四岛,砣矶岛及大、小竹山岛等,而南五岛极少分布。砣矶岛的海胆多是2-3年生壳径4-6cm的个体,海胆性腺成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性腺发育与水温,栖息场和饵料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虾夷马粪海胆黑嘴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虾夷马粪海胆“黑嘴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经分离、纯化后鉴定黑嘴病的病原菌为坚强芽孢杆菌 (BacillusfirmusBredemannetWarner)。同时报道了该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大小为(0.6~0.7)μm×(0.8~1.0)μm。可在1%~7%NaCl中生长 ,最适盐度2~3 ;最适pH为7~8;生长温度为8~26℃ ,最适生长温度为15℃。该菌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噻肟等抗生素敏感 ,可用之治疗  相似文献   

14.
对于精于来说,进入卵子后就意味着唯我独尊:有数百万个精子想进入卵子,但最终只有一个成功。到目前为止,这种将其他精子排挤掉的机制一直是个谜……  相似文献   

15.
光棘球海胆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6.
于1982年12月-1984年5月,以青岛汇泉湾习见的马粪海胆为材料,运用0.5mol/L KCl或0.5mol/L LiCl诱导法得到其卵母细胞;差速离心技术提取其线粒体;SDS萃取到线体核酸;再以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邮线粒体核酸各组分。结果表明,从所得各种分离产物测不出任何蛋白质,所以,应用上述各种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出海胆卵母细胞线粒体中的DNA,rRNA,tRNA和多核苷酸。  相似文献   

17.
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科学》2000,24(7):31-34
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及贝类产量的持续下降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这些经济贝类的繁殖生物学、生理能量学以及对养殖区水体养殖容量的估算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是上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不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贝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摄食生理状况 ,还在育苗、预算个体的生长潜力和产量、估算海区养殖容量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滤食性贝类摄食机制、对食物颗粒的选择性、摄食节律、环境因子对摄食生理的影响及最近用于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研究的新技术方法等几方面内容 ,并就描述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几个参…  相似文献   

18.
东海大陆架区海胆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胆是重要的大型海洋底栖生物类群之一,某些海胆既是人工养殖对象,又是捕捞对象。因此,对海胆进行分类研究,摸清其地理分布特点,对合理利用海胆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都可提供基本科学依据。 对我国海胆的分类学研究始于1948年,当时张凤瀛先生对青岛的6种海胆进行了描述(张凤瀛,1948)。1957年张凤瀛和吴宝铃先生对广东沿海的37种海胆进行了研究(张凤瀛等,1957)。张凤瀛先生等1964年在《中国动物图谱,棘皮动物门》中记录了30种我国常见海胆(张凤瀛等,1964)。廖玉麟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对西沙群岛的棘皮动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其中包括26种海胆(廖玉麟,197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8-1982年在东海大陆架进行过多次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调查范围:26°~33°45′N,122°~129°E。该海域的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多样性丰度高。本文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自东海大陆架的海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共包括21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有11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名录如下,有*者为新记录。  相似文献   

19.
分析研究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海胆标志方法,讨论各种标志方法的优缺点。较理想的外部标志方法是尼龙螺丝钉标志法,适用于海胆的行为研究;较理想的内部标志方法是PIT标志法,适用于海胆的生长研究,但在海胆标志放流等群体研究中注射四环素标志法较为实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第三部分一海胆纲。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和1975年先后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研究了海胆纲标本共192个。鉴定为26种(包括3亚种),分隶于7目,13科,21属,内有一新种,有8种在我国动物区系中是增添的(下列名录中有*号者)。 本文所描述的海胆类,是依据 Mortensen(1928-1951)在“海胆专著”(A monograph of the Echinoidea)的分类系统排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