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银川地震台地震波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银川台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典型地震记录图的震相分析,按震中位置不同分区展示了银川台地震波记录的“影区不影”、灵武地震方位异常,东北方向的近震PN波缺失以及极远震的SNKS波记录,文章还分区概述了银川台对全球不同地区发生的地震所记录的地震波的记录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来分析识别数字化地震记录的地震波震相,主要是识别(?)、(?)震相到时。所用方法的基本技巧是,首先对一次地震的数字化三分向记录计算其每一时刻(时间间隔为0.025秒)的出射角和方位角,然后对每一时刻的出射角和方位角计算其从属函数值,再进而确立上述两种从属函数的综合从属函数值,选择适当阈值,进行识别判断,即可得出(?)、(?)震相的到达时刻。文中给出了使用上述方法处理北京白家疃台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1988—1990年间大同地区4次地震记录的实例。所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识别数字化地震记录的震相的到时,为计算机自动分析处理地震波资料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天水台 64地震仪记录的甘肃碌玛曲地区一系列小震群的震相分析 ,发现该区域地震记录波形特别 ,而导致错误分析。为说明该震区地震波的记录特点 ,我们对震中距基本相同的宁夏青铜峡 ,四川北川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碌码曲震区地震波形独有特点 ,各震区地震有各自的记录特征。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强余震的电磁同震效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布置了2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进行了两期余震序列的地震电磁效应连续监测,共观测到Ms4.0及以上的余震事件35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中15个强震记录比较发现,与地震波相对应的地震同震电磁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到达同步.地震破裂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在记录数据中相比地震波达到观测点的电磁信号幅度要小得多,无法从观测数据识别出来.通过分析对比地震位移和同震电磁信号的关系,提出了地震电磁同震信号产生的地震波驱动机理,认为观测系统在地球基本磁场中随地面运动产生了地震同震电磁信号,并从观测的地震振动位移和电磁信号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兰州地震台阵监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兰州地震台阵与兰州地震台数字化近两年的资料,对地震震相特征和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震记录震相特征基本相同,台阵有压低干扰背景和突出地震波信号的功能,说明台阵对记录较微弱地震有优势;在震中距小于1 000 km的范围内,兰州台阵的监测能力较明显高于兰州台,而震中距大于1 000 km时,兰州地震台阵与兰州地震台的监测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6.
朱莉娅  缑兰兰 《内陆地震》2001,15(3):268-274
引言因为地震震源位置是由多个单台记录的地震震相数据经过作图或计算而确定的 ,所以定位结果与各个单台分析震相的水平有关的。编辑地震目录时 ,工作人员通常首选近台震相和记录清晰的震相作为参考数据。但在有些特殊地质背景条件下 ,近台记录的地震波形 PG、SG震相会受一定的影响并发生畸变[1 ] ,从而给震相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 ,致使各个单台分析报出的基础数据差异很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经过多台对比分析来确定震相参数。如 1 998年 8月2 2日 1 0时 50分拜城与阿克苏之间发生的地震 ,各台给出的发震时刻差别较大。拜城与阿克苏两台…  相似文献   

7.
地震图的解释是用于识别地震记录上出现的且形成相当复杂结构的各种地震波(震相)的技艺。正确识别所记录的震相及该震相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是所有利用地震观测数据进行研究的途径。一幅地震图的形态反映了震源、传播路径、仪器特性和接收台站周围噪声的共同作用。理解地震图的复杂结构需要震源物理、地球结构和地震波传播的知识。总之,需要有分析地震波的长期经验。一个经验丰富的地震图分析员经常可发现并正确解释新手们不能察觉的记录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昆明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到的2009年3月19日汤加Ms7.7地震的震相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兰州、成都、恩施、太原、贵阳五个地震台的记录进行对比,提出了汤加地震的记录特征、分析难点和注意点,同时介绍了对此类SKS波先于S波达到的地震,如何避免将SKS震相误判为S震相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收集了昆明地震台2001~2004年数字地震仪记录的从地方震到极远震、浅源地震到深源地震共计351个典型地震,用分析软件进行震相标注后,采用数据库、前端显示和查询相结合的电子版形式,编制成<昆明台数字地震仪震相分析图集>.  相似文献   

10.
为期半年的学习即将结束。这期间,通过理论学习和综合分析实践,使我在地震波理论和地球内部结构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分析处理地震资料的基本技巧,感到收益很大。在过去的单台分析工作中,太原台已初步汇编了一个震相图集。这次学习中着重分析对比了近一年来的基式记录,并学习观摩了兄弟台站的一些典型图例,从而大大丰富了原有的地震图集。我想在这些典型记录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对太原台的地震录记特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全面数字化之后(2008-2017年)的记录资料,按照《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规定的测定方法,对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ML≥4. 0地震,重新人工测量其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7以及美国地震台网(NEIC)测定的MW(NEI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MS(BB)和MS7测量方法相同,量规函数相等,两者一致性最好。②对于面波震级与矩震级,当MW在3. 5左右时,MS7,MS(BB)与MW一致性最好;MW<3. 5时,MS7和MS(BB)均小于MW;MW> 3. 5时,MS7和MS(BB)大于MW。③MS(BB)与美国地震台网相比较,MS(BB)在5. 5和6. 0左右时,与MW(NEIC)一致性最好,几乎相等;MS(BB)<5. 5时,MS(BB) 6. 0时,MS(BB)> MW(NEIC)。④MW和MW(NEIC)之间存在偏差,MW整体小于MW(NEIC)。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影响地震属性的岩石物理特性及其在地震响应上的特征,获得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震振幅、层速度与裂缝层密度、泊松比、纵横波速度、孔隙度、压力的关系。同时,结合地震属性的分析技术,利用地震正演模拟的方法提高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结果精确度和可信度,为高分辨率的活断层地震勘探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手段,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处理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美国地震区划图随着建筑抗震设计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一张图发展成现今抗震设计图和地震危险性图两图共生的形式。地震危险性图主要反映依据地震科学认识与基础观测资料评估得到的国土地震危险性分布,抗震设计图则继承了传统地震区划图的主要功能,反映国土范围内建筑抗震设计所需地震动设计参数的分布,服务于建筑设计。依据抗震设计需求,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地震系数分区区划、设计地震地震动区划和最大考虑地震地震动区划3个阶段,各阶段均始于地震危险性图的改进,并以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更新换代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抗震设计图的编制为标志。本文总结了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历程,对地震危险性图与抗震设计图发生变革的技术原因、主要特征、应用意义及其影响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4.
依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思路,提出一种场地震害预测的方法。依此方法,给出山东地区50a超越概率为10%的震害预测略图  相似文献   

15.
In the first part the paper outlines the current conceptions relevant to seismic risk for constructions in urban centres analysing seismic hazard, vulnerability and exposure. In the second part there are some details about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ordinary buildings, and about the differences that arise when monumental or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in question. Then the concept of seismic scenario is given (third part), so that the specific question of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historical centres may be treated (part four), presenting a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recently proposed by the author. Finally part five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 of risk mitigation for historical centres and monuments, a very difficult question, where the two aspects of preservation and seismic safety must be considered together.  相似文献   

16.
提高地震安全,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信息社会服务是不可缺少的途径。地震信息主要包括法规建设、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资料,服务内容包括法规宣传和普及、地震灾害影响服务、工程建设监管服务和防灾避震服务等。通过地震信息社会服务,可以增强社会防灾意识,提高建设工程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地震频发、地震预报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震灾防御的紧迫性。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建筑物震害预测有助于发现城市抗震性能薄弱的建筑物,并为其加固改造提供依据,进而为减轻城市地震灾害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地震相干偏移与数据自参照偏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相干偏移和数据自参照偏移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地震成像新方法,并且已在地震勘探研究领域开始应用.该方法在VSP(垂直地震剖面)中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部分地解决了一些在地面反射地震方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地震相干偏移是用地震数据的互相关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偏移,而数据自参照偏移则不必在偏移前对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而是通过记录数据中的两个不同部分波场的延拓来互相参照进行偏移.二者的优点都是在偏移运算中可以不考虑原始震源位置、激发时间以及地震波初始传播路径.本文从偏移成像的理论出发分析了这两类算法,发现二者在成像原理上是一致的.本文还通过一个二维VSP多次波偏移的数值模拟实验,比较和归纳了这两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依据地震地热说原理,搜集国内外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的成果.揭示了地震柱的物理属性。得出全球24个地震柱中已有资料的20个地震柱的深部地幔圆锥体均具有P波高速异常体特征,相反,只有火山和浅源地震活动而无中、深源地震活动的地区,比如冰岛和夏威夷,其地幔深部则为P波低速异常体。为解释这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构造现象,引入空化理论解释并提出了3个假设。地震柱概念是地震地热说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构造基础,是与当今流行的地质学派板块构造、地质力学和地幔柱理论的最大区别。深入解读地震柱的物理属性及其构造学意义.或许能为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带来革命性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12年3月1日至12月31日临汾市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L1.0以上地震,对每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与山西地震台网的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两台网所定震级的偏差系数,用以修正临汾台网的震级,提高测定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