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根据实际观测到的天气形势,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高原地区等压面和地面天气图的网格点分析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各中心台、省台甚至地区台可用小型的计算机分析出高原地区的等压面或地面天气图。在数值预报模式中使用这种方法可较好地求得陡坡地区的气压梯度力,改进模式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高原冰雹出现的频数大于四川盆地的天气事实共所周知,但对高原冰雹的预报能力却远不如四川盆地,这可能是高原地区资料稀少和有效天气图层次较高(500 hpa或以上)的缘故。本文根据高原地区的常规资料和若尔盖县气象局冰雹记录,进行了若干统分析。指出:若尔盖冰雹(特别是大冰雹)  相似文献   

3.
《气象科技》1976,(3):20-25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拔海高度差异甚大。因此在高原上分析海平面气压场,已无实际意义。所以地面天气图的等压线只分析到青藏高原边缘为止。由于这个原因,高原内部的天气分析问题,就成为气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原地面天气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夏季高原天气系统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天气变化剧烈,气压系统又与风场不完全适应,因此,只有500mb和近地面层分析流线图较能正确地反映高原的天气实际情况。1979年5月—8月高原西部新增加了高空地面资料,这就有可能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高原夏季风环流的发生演变特点及天气气候规律。我们分析了1979年5—8月高原地区的逐日流线图,发现它有几种固定的流场型式,有一定的天气区与之配合。现将分型原则及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原地区地面天气图分析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原地区地面天气图应如何分析?我国气象工作者对此曾进行过不少的研究和探讨。本刊发表的“高原地区地面天气图分析方法的探讨”一文,是作者对此提出的一种见解。我们希望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志,能引起讨论,并极积向本刊提供你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高原地面切变(以下简称高原切变),是盛夏季节影响我区大范围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通过对1959—1974年7—8月份历史天气图资料的普查和个例分析,发现高原切变及其大片雨区,对我区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下面着重讨论高原切变形成的天气学条件,及其对我区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保风投影法”对1979年6—8月每天08和20时(北京时)的高原地面天气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图上的气旋和反气旋移动规律性颇好,与天气区和锋面的配合也合理。与历史天气图比较,本图上气旋的出现时间平均要早一天以上。气旋活动的主要路径有两条。在逐日天气图上高原热低压与印巴热低压往往势下两立,此强彼弱,这表明东亚大陆的季风活动中心一般只有一个。夏季入侵高原内部的冷空气主要从塔里木和柴达木两盆地移向东南。本年度印度季风爆发和江淮梅雨开始的“导火线”都是同一个西风带冷槽。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为了寻求表征高原热力作用的新的、长时间序列的资料源,本文首先用高原地区NCEP1982~1994年间逐月月平均2.5.× 2.5.Lat./Lon.的地面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对照实测值等进行了检验,然后用EOF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地面热源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再分析资料和降水量实测资料,初步分析了高原地面热源强度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高原地区的地面热通量再分析资料能较好地反映该区热源强度的年及年际变化特征,该再分析资料是可用的;(2)高原地区地面热源强度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3)高原西北、东北及西南区早春(2~4月)、夏季(6~8月)的地面热源强度分别与南疆、河西及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存在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另一种高原地区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的分析原则——使该图上的地转风与实际地面上的地转风相等。据此原则分析出了高原地区1—12月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它与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场配合一致,表明此分析原则比起用高原外围记录向内部做“线性内插”的原则要更合理。从冬季高原地面盛行风场图上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东西风向分界线,它在地面气压场上表现为一倒槽的槽线。此线以西是高原冬季风(偏西北风)的下沉气流,天气干睛;此线以东是大陆冬季风的回流气流(偏东风),天气阴湿多雨。故此线是我国气候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保风投影法”对1980年2月29至4月1日的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北京时间)进行了高原地面天气图分析。发现天气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颇好;高原高压和蒙古高压的强度变化趋势相反;西南低压与高原冷空气活动也有此强彼弱的关系;高原新生槽在地面上的反映清楚。  相似文献   

11.
在钱永甫同志的“高原地区等压面和地面天气图的一种分析方法”中,对我们提出的“保风投影法”提出了批评。认为保风法“从原理上说是不合理的”;“有其根本的缺点……”。从他的文章中可见“保风法”之所以“不合理”就是因为采用了“地转风从场面至海平面保持不变”的假定。但是“保风法”并没有这个假定。在“保风投影法”一文中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该方法分析的是高原上的地面天气图而不是海平面的天气图,图1标明了表示高原地面的层次,而且指出:“保风投影法”在不同层次的分界线两侧附近並不能保证地转风关系得到满足;在结论中也特别强调指出:“保风法”所分析出来的海平面气压图  相似文献   

12.
当今,许多新的预报方法及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在气象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天气图仍然是预报业务的重要工具。天气图分析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预报员对天气趋势与天气过程的预测结果。地面天气图分析中,由于地形及下垫面性质对近地面层温度的影响,使得蒙古高原  相似文献   

13.
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邻近区域, 低层等压面的资料是从对流层中上层通过外插法插值得到的, 不能代表高原地区近地面的实际天气系统。因此, 在常用的等压面分析方法中, 如何较准确地分析高原近地面的天气系统是个难题。本文引入有限区域矢量场分解的平均调和—余弦算法, 基于σ面坐标及资料, 引入一个满足准地转近似的新变量, 其作用相当于等压坐标中的重力位势, 称为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 在等σ面上给出相当重力位势分布图后, 可直接在等σ面上就能分析出天气系统。在方法介绍基础上, 本文以2008年7月20日08时到21日14时 (北京时) 青藏高原上一次高原低涡东移的个例为例, 对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对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描述能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EP/NCAR) 海平面气压分析场上, 高原附近有一些长期存在的气压异常偏低系统, 高原上也存在很多面积较小气压却异常高 (或低) 的天气系统, 这些系统都是由于外插时受高原地形影响而计算出来的误差, 不是高原地区近地面天气系统的正确反映, 因而无法正确描述近地面高原涡东移出高原并与四川盆地附近西南涡耦合后加强的过程。而运用相当重力位势变量来表示高原近地面的天气形势后, 能够清晰反映高原近地面上此次高原涡东移南压引起低层西南涡加强的过程, 可把高原大地形上的天气分析与下游地区天气形势分析更好地衔接起来, 在天气分析方面具有明显的好处。  相似文献   

14.
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邻近区域,低层等压面的资料是从对流层中上层通过外插法插值得到的,不能代表高原地区近地面的实际天气系统.因此,在常用的等压面分析方法中,如何较准确地分析高原近地面的天气系统是个难题.本文引入有限区域矢量场分解的平均调和-余弦算法,基于σ面坐标及资料,引入一个满足准地转近似的新变量,其作用相当于等压坐标中的重力位势,称为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在等σ面上给出相当重力位势分布图后,可直接在等σ面上就能分析出天气系统.在方法介绍基础上,本文以2008年7月20日08时到21日14时(北京时)青藏高原上一次高原低涡东移的个例为例,对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对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描述能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海平面气压分析场上,高原附近有一些长期存在的气压异常偏低系统,高原上也存在很多面积较小气压却异常高(或低)的天气系统,这些系统都是由于外插时受高原地形影响而计算出来的误差,不是高原地区近地面天气系统的正确反映,因而无法正确描述近地面高原涡东移出高原并与四川盆地附近西南涡耦合后加强的过程.而运用相当重力位势变量来表示高原近地面的天气形势后,能够清晰反映高原近地面上此次高原涡东移南压引起低层西南涡加强的过程,可把高原大地形上的天气分析与下游地区天气形势分析更好地衔接起来,在天气分析方面具有明显的好处.  相似文献   

15.
高原低涡研究和TRMM卫星资料应用的相关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天气系统对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高原低涡是活动于高原主体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TRMM卫星的应用为研究高原天气系统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回顾了部分关于高原低涡和TRMM卫星资料应用的研究成果,包括高原低涡的定性认识、结构及其和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TRMM卫星的基本资料、其在非高原地区和高原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气象科研经验交流会第三次例会于1974年10月5日至15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共收到科学技术材料80篇,包括高原气象学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次会议交流的范围广,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高原气象科研工作进展明显,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对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揭露了一些新系统,提出了某些新观点1.通过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结合分析,了解到,塔什干低涡和巴基斯坦低槽可以越过青  相似文献   

17.
水汽图像在高原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郁淑华  何光碧 《高原气象》2003,22(Z1):75-82
通过对1998年8月4~5日那曲低涡和7月18~20日高原切变线活动的卫星水汽图像以及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前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的数值试验的分析,分析指出(1)水汽图像上水汽涡旋比天气图上高原低涡形成反映提前,且水汽涡旋对高原低涡活动有指示意义.(2)水汽图像上切变线水汽带比天气图上高原切变线形成反映提前,且切变线水汽带的变化对高原切变线活动有指示意义.在切变线水汽带范围变宽时,高原切变线稳定;切变线水汽带减弱时,高原切变线东南移.(3)水汽图像上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输送会影响低值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水汽灰度梯度大值区的变化可预示强降水中心区的变化.(4)数值试验表明利用水汽图像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可对数值预报有较大的改进.在高原地区天气预报中应重视水汽图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郁淑华  何光碧 《高原气象》2003,22(10):75-82
通过对1998年8月4~5日那曲低涡和7月18~20日高原切变线活动的卫星水汽图像以及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前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的数值试验的分析,分析指出:(1)水汽图像上水汽涡旋比天气图上高原低涡形成反映提前,且水汽涡旋对高原低涡活动有指示意义。(2)水汽图像上切变线水汽带比天气图上高原切变线形成反映提前,且切变线水汽带的变化对高原切变线活动有指示意义。在切变线水汽带范围变宽时,高原切变线稳定;切变线水汽带减弱时,高原切变线东南移。(3)水汽图像上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输送会影响低值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水汽灰度梯度大值区的变化可预示强降水中心区的变化。(4)数值试验表明:利用水汽图像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可对数值预报有较大的改进。在高原地区天气预报中应重视水汽图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1983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面和大气加热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在青藏高原所取得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高原主体78个站夏季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结果表明:1983年夏季,高原地区地面加热场为较强的热源,高原主体的最大加热中心在东南部,林芝和甘孜各有一个地面热源中心;地面加热场强度最大值在6月和7月出现。4—9月高原主体为大气热源,最大热源中心位于高原东部和中部,最大热源强度在7月出现。在大气总加热中,高原东部以降水潜热为主,高原中部、西部和南部则以地面有效辐射为主。  相似文献   

20.
分段多次填图程序设计及对原程序的几点改进李惠敏,马志强(赤峰市气象局)地面天气图是天气预报的基本资料和重要依据。提供准确、及时、清晰的地面天气图,无疑是搞好天气分析预报的重要环节。微波线路的开通以及实现计算机自动填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面天气图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