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江流域为例,探讨了遥感在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根据遥感图像成像规律以及不同地质地貌景观类型在遥感图像上所显示的不同解译标志,划分出该流域地质地貌景观类型,以及地质地貌景观的展布特征;指出了遥感技术在这一类资源调查中的优势和潜力,以及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质建造分区和流域地貌演化理论,利用地质建造分析、DEM数字地貌、遥感解译、无人机和野外路线调查等技术方法组合,快速查明了承德蟠龙湖景区地质遗迹单体63处,丰富了景区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升了景区的科学内涵。地质建造决定基础地质大类地质遗迹的内在“基因”,是地貌景观大类地质遗迹形成的物质基础,并通过岩性和构造影响地质灾害大类地质遗迹的发育。流域地貌演化影响基础地质大类地质遗迹的出露情况;是塑造地貌景观大类地质遗迹形成的主要地质营力,影响地质灾害大类地质遗迹发育。将地质建造和流域地貌相结合的思路贯穿整个地质遗迹调查全过程,初步形成“圈定潜力区—摸清家底—探究规律—总结方法”的大比例尺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流程。大比例尺地质遗迹调查的目标是力求打通地质遗迹调查与地方需求、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林长进 《福建地质》2013,32(1):37-43
根据永泰青云山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从地质地貌景观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入手,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地质景观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地貌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林长进 《安徽地质》2013,(3):175-178
根据福建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资源特征,分析地质地貌景观资源的类型,探讨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价值及有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地貌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帅 《地质与勘探》2018,54(S1):1467-1475
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是以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地貌和山地地貌综合性地质景观区。景观区内地质遗迹和景观类型多样, 共包括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个大类、7个类共20多处地质遗迹景点,总体可划分为5大景区。本文在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就地质景观区内旅游资源,特别是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和田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及经济价值,其开发利用将加快南疆和田地区脱贫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查清山西省阳泉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分布状况,方便当地政府掌握区内旅游地质资源现状,为地质公园开发、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原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18年开展了“山西省阳泉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项目,基于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并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获取了阳泉旅游地质资源分布信息。在阳泉中东部圈定了一条呈月牙形的旅游地质资源密集分布带,该分布带西起盂县藏山,向南东过平定玉皇洞,终至平定县娘子关,分布在碳酸盐岩区,集山地地貌景观、岩溶地貌景观和泉域地貌景观于一体,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较大、较为典型的碳酸盐岩地貌、岩溶地貌和泉域地貌出露区,在区域上连片分布,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建议在“藏山旅游区—岩溶地貌景区—娘子关旅游区”范围申请建立北方碳酸盐岩景观多成因类型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淮南八公山石芽地貌景观的考察,初步掌握该景观旅游地质基本状况,认为可作为旅游资源,进一步做地质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8.
锥状喀斯特区溶洞景观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明德  祝安 《中国岩溶》2004,23(2):101-106
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地区重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发育在锥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既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旅游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本文从这一认识出发,首先揭示了锥状喀斯特及溶洞发育的四大特征: ( 1)溶洞成因类型多样; ( 2)是深、长、大洞的主要发育区;( 3)不同锥状喀斯特发育阶段,洞穴类型组合不同; ( 4)能形成溶蚀、沉积形态丰富、造型奇特、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景观集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旅游价值评价,指出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三大资源优势: ( 1)洞穴资源具有多功能性(科研、探险、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医疗等)。( 2)构成独特的高品位峰林— 溶洞(地面、地下)综合景观类型。( 3)景观资源的高度互补性可提高旅游景观内涵的丰度和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曹俊  郭建强  宁志中  陈斌  彭东 《四川地质学报》2020,40(1):169-172,176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和我国陆地三级阶梯中的一、二级阶梯之间,由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所形成的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等自然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地质景观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按2017年底发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方案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四川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与亮点,为此,在充分研究国标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规范以及全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依据资源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主要分类原则将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划分为8亚类34基本类型,其中前者4亚类21基本类型、后者4亚类13基本类型,与国标相比,取消了四川没有的海面1个亚类及其相应的3个基本类型以及不便于识别的垂直自然带1个基本类型,划分的基本类型与国标一致的有16个、修改完善的有7个、新增加的有11个。对四川景观资源分类方案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调查中应用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已知丹霞地貌景观的遥感影像、地质背景、三维地形模型、地形坡度等多元信息特征,总结了丹霞地貌景观的解译标志;利用这些解译标志对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进行详细解译。结果表明,江西省有丹霞地貌景观123处,其中新发现的有78处。为江西省的旅游发展规划和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指对生态系统加以保护和恢复,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从而造福人类的行动。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采用NbS对抗生态系统退化、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针对NbS的研究和相关理论仍处于构建阶段,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已经初步建立了NbS全球标准和使用指南。我国针对NbS的现有研究主要参考该国际标准,但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理论和标准体系,同时缺少基于该标准的相关实践工作。通过总结NbS的相关文献和成果,分析目前国际上NbS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以印度Banni草原生态系统修复作为典型案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对中国在NbS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工作上的7点建议,即: 将NbS政策主流化、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加强NbS资金投入、建立适应本土的NbS标准体系、开展多部门合作、重视试点实验以及加强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期望可以为我国的NbS研究者及从业者提供更广泛的国际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利用遥感技术对澳大利亚芒特艾萨地区铜多金属矿的遥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根据ETM遥感影像数据,对芒特艾萨地区的遥感地质矿产解译,总结和分析该区区域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影像特征。在解剖芒特艾萨铜矿等3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基础上,分析各控矿要素的遥感影像特征,初步建立了该类型铜多金属矿的遥感地质找矿模型。根据找矿模型圈定1处遥感地质特征相符的找矿远景区。通过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划分和进一步缩少找矿靶区,对减少境外矿产投资的盲目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遥感图像植被色异常与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是地表地貌最显著的景观,且与地下地质体存在联系。南腊地区遥感影像图上植被的褪色现象,认为是热蚀变的反映,可以作为找矿的间接标志。利用遥感影像上直观的地表地物特征,寻找地下及其一定深度的矿床,不失为遥感找矿方法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亚丁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地质景观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但其丰富的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的科学价值和特殊的旅游开发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根据区内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的特征,分析了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在亚丁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并对其发展潜力进行了浅评。  相似文献   

15.
遥感技术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已成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特别是高分辨率的Quickbird卫星影像在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笔者在研究汉源县小堡崩塌群时,采用Quickbird卫星影像,通过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获得高精度的遥感影像图作为地质灾害遥感研究的数据源,并进行遥感解译,总结小堡崩塌群的遥感影像特征。根据遥感影像特征来判定其规模、稳定性、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多源遥感数据,在新疆阿尔金成矿带的索拉克地区开展成矿信息要素遥感解译.通过综合研究成矿信息的遥感地质特征、遥感影像特征、遥感蚀变矿物信息特征,进一步构建遥感解译找矿模型.利用该找矿模型,在索拉克周边区域圈定多金属找矿预测区.通过野外查证,新发现铜、金等多金属矿化线索,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7.
TM与SAR图像融合处理及在高原区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引入具有全天候和一定穿透能力等特点的SAR图像,利用融合技术进行了TM和SAR图像之间的融合,以提高地势恶劣、空气稀薄、灌木林覆盖严重的高原地区遥感图像的判译能力,降低地质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九寨沟黄龙地区两条新的科考生态旅游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四沟、红星岩两条旅游线,长约108km,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类型齐全,计有地质地貌类、水域类、生物类、气象气景类和人文景观类等5大类,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的设想。两条旅游线的发现,为九寨沟黄龙两个风景区之间架起了一个科考、生态旅游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