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雅安山区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生产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雅安大相岭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偏干季风气候区(汉源、石棉),以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将雅安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亚区,从气候、土壤、灌溉、地形条件入手选择评价指标,并以不同灌溉条件的选择和海拔分级体现南北差异。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素权重,用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最后采用均匀内插法,进行分等定级。评价结果表明,雅安市耕地后备资源以三等和五等居多,其土壤类型以暗棕壤、沙黄泥土、淋溶紫色土、砖红紫色土为主。针对耕地后备资源特点,建议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时,应根据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及其限制条件,采用不同的开发手段;对有较严重限制因素的耕地后备资源,宜暂缓开发。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异及开发时序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该文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和类型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分布规律,构建以投入产出比为基础,并以耕地转化潜力系数、耕地后备资源密集度系数加以修正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模型,得到江苏各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时序。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根据开发时序模型提出江苏省各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寻找和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是落实国家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要措施.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河南省黄河滩区滩涂的类型、面积和分布现状等进行遥感调查和统计分析,按照行洪安全标准和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得出黄河滩涂中老滩的宜耕区适合作为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的重要结论,为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滩涂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择典型干旱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相关应用软件,在详实的野外实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数据支持下,应用空间插值、叠置分析、逐步回归、神经网络、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模型,进行自然、生态、土地利用和综合适宜性评价,相应确定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等级、适宜度及其分布;提取三期遥感影像信息并进行分类,根据后备耕地资源利用/覆被类型的特征,构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安全性指数计算模型,加入水源保证条件限制,构建综合安全性评价模型,进行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综合安全性的时空分析;基于适宜性与安全性评价,进行叠置分析、综合性分级。研究表明: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综合性等级的区域分布呈现环状特征,适合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区域面积与禁止开发的区域面积数量相差十倍。最后提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后备资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补充耕地项目的选址和补充耕地的质量,是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利用等为基础,根据占用耕地的利用等别确定补充耕地的目标等别,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相关设计标准及土壤普查资料设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各因素的状态,采用农用地分等中利用等的评价方法评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的预期等别,以补充耕地目标等别与后备资源预期等别的对比关系为依据,提出了基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项目后备资源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乔木  徐曼  岳健 《干旱区地理》2002,25(4):309-314
依据卫星遥感调查结果。分析新疆耕地资源类型(包括现耕地和后备宜耕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组合特点以及中低产田产生的原因及其后备宜耕荒地的限制因素,提出新疆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中低产田治理的总体构思与设想。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空间规划的需求,从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制度政策3个要素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耕地适宜性评价的禁止性指标和限制性指标。禁止性指标对建设用地、耕地适宜性"一票否决",限制性指标以分值(0~100,分数越高,表示越适宜)和权重对适宜性进行限制。以湖南省汨罗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汨罗市适宜进行建设开发的土地面积占汨罗市总面积的20. 8%,适宜进行耕作的土地面积占汨罗市总面积的42. 67%。适宜建设开发的土地极限剩余潜力为13 327. 28 hm~2,可供耕地开发的储备土地资源为1 060. 44 hm~2。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存在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与后备适宜耕地在城镇、农业空间分布上的重叠性问题,论文在对2类用地进行概念内涵辨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集成评价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用途的地域导向,并选取山西省介休市作为案例区进行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介休市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较大(45.3 km~2),但集中连片趋势不明显。人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0.16亩/人。区域后备适宜耕地面积74.1 km~2,人均后备适宜耕地面积为0.26亩/人。研究区域2类用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即绵山镇、连福镇等地区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较大,而城区及周围地区的潜力较小。针对2类用地的重叠性和差异性,介休市城区、各乡镇中心及北部地区的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未来可转化建设用地,即未来应被划归城镇空间。连福、绵山、义棠、张兰等乡镇南部地区未来可转化为新增耕地,即应被划归农业空间。  相似文献   

9.
王海波 《西部资源》2012,(1):172-173
通过对达拉特旗三晌梁地区地下水质的分析,构建了由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氨氮、氟化物等7项指标组成的三晌梁地区地下潜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建立了I到V级的评价标准体系,利用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分析计算,得出了达拉特旗三晌梁地区地下水质为IV类,评价结果符合达拉特旗三晌梁地区地下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0.
杨祖成 《中国沙漠》1983,3(4):29-34
土地资源最基本的属性是具有生产能力。它是土地资源一系列属性的综合体现, 并通过适宜性和限制性两项指标来反映。但是适宜性是能表达自身而又不能评价自身的特性。因此适宜性就必须依靠它的对立面-限制性来完成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限制性指标应选用限制农、林、牧业生产经营稳定程度的临界指标或选用能表达适宜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北方地区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对缓解人地关系紧张趋势,平衡耕地总量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农牧交错地带。本文从北方地区整体角度并结合农业部利用美国陆地卫星1:10万TM图象所作的典型调查区资料分析了北方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时空特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达拉特旗风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12项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和AHP确定了各项指标权重。对试验区3种典型退耕模式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并与未退耕荒地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3种典型退耕还林模式与未退耕荒地的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大小趋势为:沙柳+沙蒿退耕模式﹥柠条+沙蒿退耕模式﹥杨树+沙蒿退耕模式﹥未退耕荒地;3种退耕模式综合效益值均达到未退耕地的4倍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物效益、土壤效益、小气候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显著;沙棘+沙蒿退耕模式生态效益数值最高,可以作为达拉特旗风沙区或其他风沙区生态建设中最优植被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面积较多,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根据国土资源部《“十五”西部国十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西部地区拥有耕地72690万亩、林地179679万亩、牧草地387222万亩;人均占用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1亩、5.1亩、10.9亩(按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计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未利用土地占仝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6.7%,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短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对土地利用的重点应该放在合理用地及提高耕地质量上。由于土地整理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将日益尖锐。郑州市1987年耕地面积480万亩,人均仅为0.96亩,在人多地少的河南省属最低水平。因此,必须从长远考虑,一方面坚持控制人口,另一方面切实保护耕地,认真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的安全评价与预警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文章提出了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安全标准,并对我国耕地安全进行评价与预警。文中指出,短期内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和耕地补充系数处于安全区,但前者在全国范围内差异较大;人均耕地后备资源量不足,处于危险状态;耕地总体质量处于危险到高度危险状态。长期来看,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和耕地后备资源量的减少,决定了2010年和2030年我国耕地供给的安全程度处于值得关注区。尽管经过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提高耕地的质量,但耕地供给的压力将是巨大的和长久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存在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与后备适宜耕地在城镇、农业空间分布上的重叠性问题,论文在对2类用地进行概念内涵辨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集成评价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用途的地域导向,并选取山西省介休市作为案例区进行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介休市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较大(45.3 km 2),但集中连片趋势不明显。人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0.16亩/人。区域后备适宜耕地面积74.1 km 2,人均后备适宜耕地面积为0.26亩/人。研究区域2类用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即绵山镇、连福镇等地区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较大,而城区及周围地区的潜力较小。针对2类用地的重叠性和差异性,介休市城区、各乡镇中心及北部地区的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未来可转化建设用地,即未来应被划归城镇空间。连福、绵山、义棠、张兰等乡镇南部地区未来可转化为新增耕地,即应被划归农业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为严格保护耕地红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锡林浩特市国土资源局于近期积极开展了锡林浩特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此次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保证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求,对于提高锡林浩特市粮食自给率,助推该市"菜篮子"工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锡林浩特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了作业单位。锡林浩特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外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耕地后备资源供需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耕地后备资源供给潜力和需求潜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供给、需求潜力,并通过耦合模型得出各省份的耕地后备资源供需协调度,从而判断各省份的耕地后备资源供给与需求是否能够做到协调发展,又能否实现良性互动,从而能否实现耕地的有效补充。结果表明:全国有26个省份的供需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其中13个省份需求大于供给,自然条件或技术水平的缺陷导致供给无法满足需求,13个省份需求小于供给,社会经济情况导致需求潜力低于供给。黑龙江、浙江、上海、西藏处于中度协调,黑龙江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及其重要粮仓的地位导致供给略大于需求,而浙江、上海以及西藏则属于需求略大于供给,现存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质量相对较好使其供给潜力仅略小于需求。新疆则是高度协调,依赖于其数量多、质量高的耕地后备资源及其日益突出的全国粮棉基地的地位,供需达到一个良性耦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典型城镇耕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分析鱼岳镇耕地资源时空变化与数量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耕地减少速度较快,耕地连片度明显降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耕地间的转换差异明显,城镇用地和林地是耕地流失转换的主要方向;而农用地整理和未利用地开发则是耕地增加的主要土地整治方式。研究期间,鱼岳镇耕地流失速度过快,有效后备资源供给不足,耕地供需基本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应以"开源节流"的理念科学引导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