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现实中消费现象和消费研究日益显著现象,小文从传统消费地理研究思维定势和方法着手,疏理西方消费空间研究关注点的转变趋势:①包罗万象的消费研究对象和内容;②传统与现代新型多种消费空间类型的探讨;③对消费空间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注;④跨尺度空间与商品移动轨迹的新视角;⑤消费内涵的延伸。西方地理学家对消费的研究方法体现为传统地学区域和空间研究视角优势的发挥,以及批判性地继承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西方地理学家对社会科学做出的贡献主要如下:①揭示消费空间不平衡关系和社会意义;②强调消费、消费者与消费空间的非均一、异质、流动特征,指出以消费者类型开展研究的弊端,质疑历史分析研究和消费阶段划分方法;③采用情景方法对主体与空间关系研究,揭示出多种消费空间存在的社会政治意义;④继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和消费空间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同时指出阶级视角对消费者多种差异性的忽视;⑤基于商品链、供给系统、商品循环和行动者网络等方法和学说的差异性视角及其政治立场,强调学说,尤其道德因素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两个突出特征就是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在许多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国际贸易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支持,并倾向于将成本外部化来获得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经济流量的增加,有加速自然资本消耗的倾向;通过自由贸易可以暂时缓解区域发展的资源压力。但会因此而导致局部问题的扩大化。生产国际化过程促进了国际贸易并加速国际资本流动,加深了地球资源环境压力;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生产过程中追逐成本外部化,并通过在海外生产基地传播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模式,对全球生态系统恶化负有责任;跨国公司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东道国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是有限的,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可持续障碍因素基础上。本文最后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3.
转变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事实数据,阐述了现行消费的不可持续性,认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探讨了什么是可持续消费,指出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可持续消费模式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盲目仿效发达国家高额物质消费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最后,提出了实现消费模式转变的4条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系统要素、系统功能、战略实施都具有区域性,区域性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特性和区际关系前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区际关系是代内关系的具体体现,对协调系统内代际关系和人地关系起着“序参数”作用。在满足本区域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区际关系准则。和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一样,区域性原则也是可持续发展系统重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网络消费空间的性质与生产——以淘宝网原创女装店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消费空间是一种新型关系性社会空间。论文援引空间生产的三元空间论,通过对中国最大的C2C电子购物平台淘宝网的10家原创女装店的文本分析与深度访谈,对网络消费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与表征性空间进行解析。认为网络消费空间的实践主要支持并为消费关系所决定,空间的表征主要通过符号的操作,是结构化与能动性的结合,表征性空间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顺从与反叛,呈现出矛盾与不平衡性。网络消费空间生产的结构以消费关系、符号操作与文化表达三重过程为基础,包含社会结构、日常生活与符号系统等多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人地关系论、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泸沽湖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功能、结构、演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中的独特性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泸沽湖湖泊类型及其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突破行政分割,协调自然与社会保护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国家级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乡村空间研究开始出现消费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多功能、全球化乡村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成为西方乡村空间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主要基于乡村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展开乡村空间重构过程—机理—调控研究以及微观视角下农户经济空间行为研究;当前,中国乡村空间重构呈现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学转型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组织与政府、企业、个人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空间-权力关系成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政治经济地理学及“社会-空间”二元辩证法为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应系统整合空间生产、主体能动性、土地资本化、社会关系网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农户地理等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理论,强化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响应机制研究,重点开展多要素多维度的乡村空间格局形成及演变规律研究、乡村社会空间再生产研究、能动性视角下乡村劳动力空间生产研究、政府政策制度与城乡空间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8.
熵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珍铭  夏斌 《地理学报》2013,68(1):45-57
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以及城市作为耗散结构系统的熵变分析, 构建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构建了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将熵权与指标时间序列变化相结合, 分析指标时间序列变化对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从而提出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措施。研究结果显示:在2004-2010 年间, (1) 广州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大,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生态系统内部不断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2) 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持能力总体逐渐上升,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广州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活力得到增强, 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该研究方法能反映出城市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机制, 能有效地弥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所存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彦平  刘大海  罗添 《地理研究》2021,40(7):1902-1916
陆海统筹是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在海岸带空间开发与保护中,人地(海)关系、区域空间关系、陆海关系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具有显著的复合系统特征。基于陆海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与要素的流动特征,构建了包含人地(海)关系、区域空间关系、陆海关系的海岸带复合系统,并将陆海统筹的实现转化为海岸带复合系统的协调过程。研究表明: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受复合系统与外界之间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与要素流动过程的影响深刻。因而,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的关键在于系统结构与功能完善、系统空间位置调整和系统输出内容管控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中深化陆海统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原则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对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系统要素、系统功能、战略实施都具有区域性,区域性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特性和区际关系前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区际关系是代内关系的具体体现,对协调系统内代际关系和人地关系起着“序参数”作用。在满足本区域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可持发展系统的区际关系准则。和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一样,区域性原则也是  相似文献   

11.
现代物流经济与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济地理学应由重视经济过程的产生和消费,转向重视整个经济过程的研究,尤其要注重过去一直在我国被忽视的流通领域的研究。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是流通领域的一次革命。经济地理学应积极参与现代物流经济研究,主要包括:创建物流地理学;从全球供应链的理论出发,深化生产区位理论;加强物流产业及地域系统的规划研究;充分考虑物流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更新区域发展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区域发展规划是当前我国人文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即编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弹性规划,持续发展规划,多目标协调规划和实用高的效规划,在规划中应加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将经济社会主义PRED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主线,正确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关系,重视对区域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问题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29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有其特定的结构和模式:其结构主要地决定于水资源的供给和分配结构;其模式包括物质循环和能源循环两个方面。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土资源平衡问题、发展与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质量与蒸腾、蒸发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应该是:要严格控制高耗水企业的比重,引导企业增添循环用水工艺和设施,设立中水道系统;要抓节水技术的推广。造林的目标是农田生态防护作用、厂矿噪音隔离作用和居民生活、工作区的人造景观作用。人工水域主要布局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经济开发强度的空间结构要以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为基础。运用水价来促进节水型经济结构的形成,并用特价水来支持某些产业。提供特价水的企业的经济损失应通过开征水资源调节税来补贴。该税种应全额用于政府支持水资源开发管理与水利建设。完善水资源的有关法规并使其具可操作性。河西走廊三大流域系统上下游间的分水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下游人民生存权和生态环境能否进入并维持良性循环的核心问题,必须从法律的高度解决。要变目前的部门决策为区域综合决策,并成立专家委员会,吸纳有关专家参与决策。对用水量大的项目和涉水工程,要建立起有专家委员会会同各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质量监督委员会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14.
边界条件对曲流发育影响的过程响应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德生 《地理研究》1986,5(3):12-21
基于系统论模型化原理及地貌演化类比性法则的过程响应模型,有利于研究河型演化,河道过程及控制因素的作用。运用该模型所进行的边界条件对曲流发育影响的实验表明,河漫滩物质结构及河床上的抗蚀露头对曲流发育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东沿海经济高速发展区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琰茂  柯雄侃 《地理科学》1998,18(2):122-128
粤中沿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典型区域-深圳市人地中系统持续性从1980 ̄1990年逐渐增加,但1991年开始下降;东莞市人地系统可持续性从1980年以后逐渐增强。目前深圳市和东莞市人地系统均处于弱可持续性状况。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年“非典”的影响使中国旅游业受到重创。但是“非典”过后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过多地依赖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将加剧旅游业的脆弱性,旅游产品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云南旅游业,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区域旅游开发理论,在分析了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调整内容,指出了丰富观光旅游内涵、度假旅游产品的重点开发、文化旅游的渗透开发、工业旅游、民族体育旅游及会展旅游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开发是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利用GRAPES_SDM沙尘暴模式及GRAPES_3DVAR系统,设计了4种试验,分别为没有同化的CTRL控制试验、仅同化探空资料的noPM试验、同时同化探空和PM10的PM试验和同时同化探空和AMSU辐射率资料的NOAA试验,对2011年4月28日-30日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一次大范围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模拟试验。结果发现:仅同化探空资料时,模式能够反映出沙尘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情况,但沙尘天气分布范围和强度的模拟效果没有明显改进;初始场中考虑了PM10沙尘浓度的分布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GRAPES_SDM沙尘暴模式对沙尘分布范围和强度的模拟效果;同化AMSU辐射率资料后,模式对500 hPa环流形势和200 hPa高空急流均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从而模式对沙尘分布范围的模拟能力也有较好的改善,但对沙尘天气强度的模拟略有增强。这不仅说明PM10和ASMU辐射率资料的使用对于提高沙尘暴过程模拟效果是可行的、必要的,而且也为这两种资料用于沙尘暴预报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云南农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农业生产每年产出 1 600×104 t 农作物秸秆, 秸秆焚烧, 污染环境, 浪费资源。秸秆经过深加工处理可作饲料、燃料、肥料, 可生产全降解快餐盒, 造纸, 栽培食用菌, 编织草席。搞好秸秆综合利用, 可以变废为宝, 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环境, 减轻农民生活过分依赖森林资源的压力, 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面闻名退途,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研究区内喀斯特洞穴极为发育,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林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规模、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的条件,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20.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Zimbabwe reveals little application of formal spatial analysis because of failures to apply available relevant research and because of the inapplicability of much spatial analysis itself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frica.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patial analysis applied within the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could provide some insights. If spatial analysis is indeed a non-event, the matter should concern academic ge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