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2.
作者基于2011年9月(丰水期)和2012年1月(枯水期)粤西近岸30米以浅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41属11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类群。丰水期与枯水期共有种类40种,物种相似性指数为34.48%,表明2个调查季节种类组成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枯水期优势种仅1种,为金藻门(Chrysophyta)的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优势度高达0.496;丰水期优势种有4种,其中以硅藻门的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优势度较高(0.249)。浮游植物丰度表现出时间和空间异质性,丰度总体呈现近岸站位高于离岸站位,此外,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湛江沿岸站位高于其他调查站位,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则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总体而言,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比丰水期高。群落结构多样性为枯水期西南部海域明显低于东北部海域,丰水期站位间多样性无明显变化规律,相比之下,丰水期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p H、悬浮物呈正相关,与丰水期水温和枯水期盐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 24个站位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鉴定浮游动物成体91种和70种,以桡足类最为丰富.浮游动物种类从河口上游向外围逐渐增加.浮游动物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平均值高达11 619. 78 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的1 707. 13 ind/m~3.桡足类在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中占绝对优势,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占总丰度的80. 3%和93. 0%,对浮游动物的丰度分布起关键作用.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和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在两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厦门矮隆哲水蚤(Bestiolina amoyensis)则分别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具有较高的优势度.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枯水期和丰水期该水域浮游动物均可划分为3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但盐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非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三门湾海域物种间的资源利用情况及生态关系,在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生物调查。根据2017年和2018年夏季在浙江省三门湾海域进行的大型底上生物研究结果,运用优势度(Y)、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VR)、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对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8年间三门湾海域共捕获大型底上动物53种,包括两年共有种,即主要底上动物22种。其中优势种3种,包括哈氏仿对虾(Mierspenaeopsis hardwickii)、中华栉孔虾虎鱼(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 和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这三个物种属中生态位种;三门湾主要底上动物依据生态位宽度值划分为3组,即广生态位种、中生态位种和窄生态位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总体差异性较大,其与种对的食性、栖息环境密切相关;根据总体联结性分析得主要底上动物总体呈显著正关联,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检验、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表明种对间联结性较弱,趋近于相互独立。三门湾大型底上动物的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但种对间的关联性在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
骨螺属是骨螺科的模式属,远在Linnaeus(1758)时代就已经记述了60种,其中包括了一些现在认为是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种类。以后,Kiener(1836)、Lamarck(1843)、Reeve(1845)、Kobelt(1877)、Kuester und Kobelt(1878)、Sowerby(1880)及Tryon(1880)等学者对这一属的种类均进行了较全面的记述,其中Kobelt记述的达263种之多。以往作者描述的Murex属都相当庞大,后来的作者逐渐将该属中的亚属提升为属,因而Murex的范围大为缩小,现在一般通用的Murex属是以M.tribulus Linnaeus为模式种的狭义的Murex。 中国海骨螺属的种类,以往国内外虽有一些零星记载,但尚缺系统整理D共记录过我国海骨螺属4种。我们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后在全国各海所采获的400余号近1000个标本,共得5种,除以往报告过的4种外,尚有M.triremis (Perry),系我国海的新记录。 Murex属系一暖水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近海。M. aduncospinosus Reeve 、M.rectirostris Sowerby及M. trapa Roeding向北可分布到浙江海域,数量较大,南海沿岸居民常用来积肥,贝壳作为烧石灰的原料; M. triremis(Perry)向北分布到福建平潭,较为习见; M. ternispina Lamarck仅见于南海。 出现于我国海的骨螺,全为印度-西太平洋种类。在印度洋均有分布;除M. ternispina Lamarck外,其他4种亦见于日本南部;与红海、大洋洲及中部太平洋各有一个共有种(表1)。M. trapa Roeding在菲律宾虽向未见有记录,但估计在那里会有分布。  相似文献   

6.
通过3个航次的调查,分析了2008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广西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及营养盐结构特征,探讨该海域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的浓度范围为1.03~44.99μmol/L,活性磷酸盐浓度为0.03~1.57μmol/L,活性硅酸盐的浓度为7.86~102.14μmol/L。高浓度的营养盐主要分布在铁山港湾内及靠岸站点,营养盐的浓度均从铁山港湾口向北海南部海域呈递减的趋势。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显现了相近的季节变化特征,即枯水期到丰水期浓度增加之后从丰水期到平水期浓度降低。该海区无机氮主要以硝酸盐氮和氨氮占最主要比重,枯水期和丰水期以硝酸盐氮为主而平水期以氨氮为主。海区N/P和Si/P较高,表明该海区N限制减弱而P限制加重。铁山港营养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径流等输入的影响,浮游植物的消耗也可能是其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水域浮游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及其效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工作, 计算珠江口水域浮游植物有效光合作用水体体积, 同时研究浮游动物摄食行为对磷再生的补偿作用, 进而对该水域磷的生物利用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分析珠江口2002—2003年的数据发现, 珠江口水域浮游植物有效进行光合作用水体的体积存在季节性变化, 枯水期约为9.7×104m3, 而丰水期约为6.6×104m3。该水域总初级生产量在枯水期约为36kg.d-1, 在丰水期约为31kg.d-1, 呈现枯水期大于丰水期的特点。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可促进水体中磷的再生, 这部分磷可满足浮游植物生长对磷需求的1.5%—15.6%, 并呈现丰水期大于枯水期的特点。浮游动物摄食作用直接释放的量远大于其自身生理周转释放的量。  相似文献   

8.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3,12(2):171-179
本文研究了东山湾潮下带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生态。结果表明,该湾有前鳃类软体动物31科59属86种。其中,分布到黄、渤海的有18种,分布到东海的有59种,只在南海分布的有26种。广温广布种占20.93%,暖水种55.81%,热带种仅5.81%。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25.37g/m~2和16个/m~2,数量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湾主要有三个群落:棒锥螺-浅缝骨螺-红带织纹螺群落、假(?)拟塔螺-线缝骨螺-细肋蕾螺群落、细肋蕾螺-假(?)拟塔螺-双带光螺群落。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与底质环境关系密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在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底质中较高。  相似文献   

9.
天津近岸海域2004-2012年水化学环境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芸  冯剑丰 《海洋通报》2014,33(2):215-221
基于2004-2012年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的水质调查数据,运用综合污染指数、Daniel趋势检验和污染分担率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主要水质评价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渤海湾近岸海域主要评价指标的浓度整体呈现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北部高于南部,西部(近岸)高于东部(远岸)的分布特征。无机氮的污染分担率在40%~50%之间,为首要污染物,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分别为北部和南部海域的次要污染因子。枯水期的活性磷酸盐在大港和塘沽断面显著增加,而COD则在汉沽断面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丰水期的COD在岐口、塘沽和汉沽断面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浮游动物的群落动态及数量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珠江口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丰水期(4—9月)和枯水期(10—3月)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经鉴定共有终生浮游动物71种和阶段性浮游幼虫7个类群。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是丰水期和枯水期皆出现的优势种。调查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广布外海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丰水期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1 131 ind.m-3)高于枯水期(700 ind.m-3),枯水期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382 mg.m-3)高于丰水期(203 mg.m-3),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为海岛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 人类活动也导致水体生态环境恶化, 如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等。文章通过对珠江口东南部典型海岛——庙湾岛和外伶仃岛周边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现场环境数据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 分析珠江径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河口天然海岛周边水体生态的潜在影响。枯水期外伶仃岛和庙湾岛周边水域海水分别镜检鉴定出76种和74种浮游植物, 两个海岛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2.62×104个·L-1和2.08×104个·L-1; 丰水期则分别鉴定出38种和47种浮游植物, 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52.91×104个·L-1和170.57× 104个·L-1。在外伶仃岛和庙湾岛, 丰水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atatum)均为绝对优势种, 而枯水期两个岛的最主要优势种分别为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和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丰水期。两个海岛微型浮游植物相对于其他两个粒级常占据优势地位, 但在丰水期, 小型浮游植物贡献明显上升, 其中外伶仃岛相对于枯水期由16.32%升至26.75%, 庙湾岛则由12.12%升高至24.78%。两个海岛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仅检出聚球藻(Synechococcus, Syn)和真核微微型藻类(eukaryotic, Euk)两大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 两者细胞密度分别为~107个·L-1及~108个·L-1量级。与环境因子的对比分析表明, 两个海岛浮游植物的区域分布与季节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季节性差异主要受径流影响强度、影响范围以及相应的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的季节变化所调控。丰水期岛屿屏蔽效应对浮游植物丰度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 无论小型浮游植物还是微微型浮游植物均发现存在迎流面出现丰度高值分布的现象, 但对群落结构的分布影响不明显; 在枯水期, 水体环境很可能主要受人类活动与水体垂直混合扰动的综合影响, 总体上浮游植物分布的区域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于2019年对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为: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73种,优势种类为: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寡节甘吻...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6—2007年期间在珠江口八大口门进行的丰水期大、中、小潮3个航次、平水期和枯水期各1个航次的全潮同步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八大口门的潮流特性、涨落潮通量等特征,并建立了逐时潮差与流量的相关关系。在丰水期小潮期间,八大口门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带来的强降雨的影响,潮流特性、断面流量等水文特征出现较大的变化,逐时潮差与流量的相关关系与其他航次相比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在无强径流影响下,逐时潮差与流量的相关关系用线性方程拟合,相关性较好;但在强径流影响下,则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较为合适,且拟合曲线的左右侧表现出涨、落潮过程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海域春季富营养化现状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迅速发展,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于2014年春季对珠江口邻近海域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就珠江口调查海域管辖城市和邻近区域的环境现状对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的贡献率进行排序和分类.结果表明:珠江口调查海域营养盐污染较为严重,无机氮含量范围为0.213~1.963 mg/dm~3,平均值为0.888 mg/dm~3;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为0.009~0.063 mg/dm~3,平均值为0.033 mg/dm~3.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在珠江口上游和中游均超过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珠江口下游无机氮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无机氮以硝氮为主,氨氮次之,亚硝氮含量最低.珠江口调查海域DIN/P变化范围为8.5~168.0,平均值为31.8;富营养化指数E变化范围为0.3~45.1,平均值为8.2,富营养化较为严重.来自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的四大口门排入的污染物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深圳西部海域沿岸和前海湾、深圳湾排入的污染物,最后是珠海、澳门和香港带入的污染物.从珠江口邻近海域环境现状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影响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为珠江口海域环境的治理和修复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阿什河流域底栖硅藻群落特征及水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龙江省阿什河流域底栖硅藻群落特征及环境相关性,并对阿什河流域进行水环境健康评价,本研究于2018年7月(丰水期)和2018年10月(枯水期)对阿什河流域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调查。基于相似性分析检验(analysisofsimilarities,ANOSIM)和相似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percentages,SIMPER)分析探索枯水期与丰水期之间底栖硅藻的群落差异,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对驱动底栖硅藻的关键环境因子进行筛选;使用硅藻生物指数(biological diatom index, IBD)、硅藻属指数(generic index of diatom, GI)和水体营养指数(trophic state index, TSI)对研究区域水体营养状态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鉴定底栖硅藻89种,其中丰水期80种、枯水期57种。独立样本T检验(T-test)表明阿什河流域物种丰富度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不显著(P0.05)。ANOSIM结合SIMPER分析结果显示阿什河流域硅藻群落格局存在一定的时空异质性。RDA分析表明水的电导率是驱动阿什河流域底栖硅藻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枯水期与丰水期之间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硅藻群落演替的因素之一。IBD、GI和TSI指数结果显示阿什河流域受人为活动干扰区域营养状态较差, IBD指数较GI指数能更有效的反映阿什河流域水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天津潮间带经济贝类资源的变化特征,指导当地贝类资源的修复及合理开发,2008年—2020年,作者对汉沽鲤鱼门、大港减河口及大港滨海湿地三段潮间带滩涂开展持续的经济贝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经济贝类24种,每段滩涂每年7~14种;各滩涂的经济贝类生物量范围为223.5~1665.5 g/m2,鲤鱼门及减河口滩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