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本文提出OH超脉泽源的一个具体模型,在该模型中OH超脉泽源由非饱和的球型子源组成.在此估算出超脉泽星系致密射电核的尺度和连续谱亮温度,以及OH源距星系核的最小非饱和距离.计算表明,OH超脉泽源所包含的子源数目可能相当大.R_H~log ρ_(25μm)/ρ_(60μm)图、log L_(OH)/L_(IR)~log ρ_(25μm)/ρ_(60μm)图和其它结果显示,有一部分OH超脉泽源很可能是弱饱和的,本文对此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了IRAS LRS表中0°<δ<66°0~h<α<12~h的未被证认的2n、3n类源的光学证认图、近红外测光及近红外位置,并应用近红外和远红外双色图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大部分源是AGB或RGB星,但还有几个特殊的源,我们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全球VLBI网50cm数据成图再处理的部分结果.样本包括5个CSS射电源:3C43、3C138、3C186、3C216和3C237.为了便于比较,同时给出了二次成图处理后的图象.通过对这些源的形态描述,并且通过与其它波段高分辨率图的对照,核实了再处理图上各子源的位置,这些低频观测细节,对更好地了解CSS源的本质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用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环模型,分析了旋涡星系M33的HII区复合体IC133中的14个H2O脉泽源斑的VLB相对位置图,发现这14个H2O脉泽源斑在HII区复合体盘上成形状,分布在二个不同的旋转膨胀盘环上,同时,也得到这14个H2O脉泽源 运动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用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环模型,分析了旋涡星系M33的HII区复合体IC133中的14个脉泽源斑的VLBI相对位置图,发现这14个H2O脉泽源斑在HI区复合体盘上成环状,分布在二个不同的旋转膨胀盘环上.同时,也得到这14个H2O脉泽源斑的运动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太阳p模频率随太阳磁活动的变化被称为频率漂移.频率漂移被认为是起源于太阳近表面的一个薄层受到的扰动.利用磁活动指数和太阳模型来计算频率漂移的方法之前已经建立起来了.在这种方法中,频率漂移值依赖于磁活动强度和扰动源位置.磁活动强度正比于磁活动指数.扰动源的位置之前被认为是固定的.研究了扰动源位置的变化.利用观测的太阳p模震动频率和Ca II指数,发现了扰动源的位置可能是随着太阳磁活动而变化的.在太阳活动极大时,扰动源位置较深,而在太阳活动极小时,扰动源位置较浅.  相似文献   

7.
孙科峰  吴月芳 《天文学报》2002,43(4):353-358
^12CoJ=1-0成图观测表明在IRAS19282 1814附近存在着一个蓝向单极高速分子外流,计算了其基本参量并进行了分析,它的成协红外源IRAS19282 1814可能是大质量年轻星体,其IRAS波段色指数表明该源深埋于气体和尘埃物质之中,由60-100μm流量密度获得尘埃温度为30K,它的附近没有其他的源,所以IRAS19282 1814可能是外向流的驱动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在VLBI谱线测量中钟校准的方法。利用美国三台站VLBI谱线观测资料,计算NRAO和HRAS氢脉泽钟相对于VLA的钟差和钟速差。经钟校准,钟差对羟基分子脉泽子源条纹率图相对位置精度的影响约为0″.002,从而大大提高了条纹率成图质量。  相似文献   

9.
恒星形成时期强远红外源的红外发射与赫罗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锦  唐歌实 《天文学报》1997,38(4):412-425
本文从IRAS点源星表(PSC)中选择了一批流量只F100μ≥500Jy,且属于正在形成或早期演化阶段的强远红外源,利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1.26m红外望远镜,对这批源进行了J、H、K波段的近红外观测,得到了12个源的第一次J、H、K测光资料.结合外台站的红外观测资料和IRAS点源星表数据,我们对强远红外源的红外发射进行了修正的黑体光球模型、双壳层尘埃发射模型以及详细的辐射转移等模型的拟合,得到了这些源的一系列重要的物理参量,如中心星的等效光球温度,近红外消光以及包层的尘埃温度和密度随半径变化的幂律等.本文利用红外导出的中心星光球温度和光度,得到了与这些强远红外源成协的大质量年轻天体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和演化特征.我们发现,对质量一定的大质量年轻星,沿着向主序演化的方向,红外谱在12μ-60μ间的斜率S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对演化到同一时间线的星,随着质量的增大,S也有增大的趋势.本文分析了这一性质.并提出了利用红外资料研究赫罗图的方法,它是一种研究深埋于分子云和尘埃包层的大质量年轻星早期演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41个RS CVn型密近双星系统的J,H和K的测光结果和经证认为IRAS点源的40个Rs CVn系统的数据。对那些子星具有光谱分类的系统,我们讨论了它们的红外色余,发现只有少数系统具有红外色余。在近红外区有UX Ari,Z Her和HR 1099;在12μm处为SZ Psc。对那些具有确切的12、25μm流量并作了K星等测量的系统,我们讨论了他们在logf_(2.2)/f_(12)和logf_(25)/f_(12)的双色图上的位置。大多数RS CVn系统都在黑体线的附近。这一些结论却和P.Biermann和D.Hall所指出的红外色余是RS CVn型密近双星的一般特性所不相符合。对一些红外辐射有差异的天体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高能电磁波段,天文探测器的角分辨率较低,面对大量的伽玛射线观测数据时,研究人员需要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迅速找出一些未知天体的位置。利用2008年发射运行的国际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Fermi)的高能伽玛射线数据(100 Me V),对伽玛射线暴(Gamma-ray Burst,GRB)进行了详细的快速精准定位,主要研究了不同时间和能量选择时对天体源的探测置信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伽玛射线暴触发时间零点(T0)到T0+1 000 s以内的时间范围可以很好地定位伽玛射线暴的高能对应体位置。实验得到的高能伽玛射线TS位置图最佳位置与低能电磁波段的后随观测位置很好地符合,表明实验算法可以有效地计算该类天体伽玛射线暂现源的真实位置。  相似文献   

12.
利用美国甚长基线阵对3个致密陡谱源3C43、3C48和3C454进行中心频率1.6GHz的观测,获得总流量图和各个子源的结构等信息.对比已有的数据,分析源3C43和3C454的流量变化和各个子源的位置移动,发现3C43的总流量、各子源流量、各子源的相对位置在14年内比较稳定;3C454的总流量和各子源流量也比较稳定,但两个子源相对核心的偏离速度分别是光速的21.6和17.7倍,存在明显的视超光速现象.同时通过对L波段4个频率的总流量结果进行谱指数拟合,获得源3C43和3C454的谱指数分别是0.63和0.86,符合致密陡谱源谱指数α≥0.5的定义,也与已有的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用澳大利亚Parkes 64m射电望远镜观测了OH17.7-2.0的拱星OH脉泽辐射,在观测中共测得了三个峰,其中一个峰是我们新发现的弱源,两个峰是过去发强源,用二维Gaussian拟合我们发现强源位置与一个IRAS点源位置相一致,弱源位置在这个IRAS点源位置的西南方,强源的两个峰的速度位置和峰值流量密度都是比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 C的C^18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它相对于中心位置的B南北偏差固定的速度位置图。从本文所给出的速度位置图中,经过分析我们得到了多核结构的不同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1989年3月上旬一个太阳超级活动区(5395)中多次特大耀斑引起的强磁暴群。联系源耀斑的等级、位置等讨论了磁暴形态特征。随着耀斑活动区位置由东向西旋转,磁暴的形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充分显示了磁暴形态特征有依赖于耀斑位置  相似文献   

16.
在红外天文卫星点源表中选取了具有陡远红外谱的97个源及其它8个红外源,用射电天文联合实验室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望远镜,进行了CO(J=1-0)的观测.结果在102个源中测到了CO辐射,有9个源参考位置难以确定,21个源有多重成分,在其余72个源中有29个具有高速气体,其中18个是新测到的双极外向流候选者,对其性质及与年轻星体的关系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7.
使用澳大利亚Parkes64m射电望远镜,在五个不同的位置上观测了OH17.7-2.0附近的弱OH脉泽源,发现了一个新的弱OH脉泽源,其峰值速度为52.5km/s。利用二维Gaussian拟合技术,得到了这个源的最佳拟合位置。  相似文献   

18.
从ROSAT巡和定点观测结果的对比出发,发现了几个低银纬的巡天源表中的X射线源在定点观测中没有出现。本计算了在这些位置的定点观测中出现点源的流强上限,发现比巡天源表中这些源的流强值低很多,这表明它们的流强变化很大,可能是X射线双星系统中的一类-X射线暂现源。  相似文献   

19.
21μm特征是指在一些富碳的原行星状星云的红外光谱中波长约20 μm处观测到的一个较宽的发射谱带特征,它是目前星周包层物质研究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2个原行星状星云被证认为21μm特征源。此外,还有两个中心是沃尔夫拉叶星的行星状星云也有可能是21 μm特征源。这12个原行星状星云源的21μm特征都有相似的谱线轮廓,峰值都位于20.1μm。这些源的中心星都是富碳的F或G型超巨星,贫金属(却有丰富的慢中子过程元素),有很强的红外色余。在过去10年中,人们提出了大量21 μm特征载体的候选物质,主要有:氢化足球烯 (C60Hm,m=0-60)、多环芳香烃(PAH)、氢化无定形碳(HAC)、纳米金刚石颗粒、合成含碳大分子、氨基化合物(特别是尿素)、铁的氧化物(如:μ-Fe2O3、Fe3O4和FeO)、SiS2、纳米TiC团簇、掺杂的SiC颗粒、表面覆盖SiO2幔的SiC颗粒等。但所有这些候选物质都还没有得到确认。概述了21 μm特征的发现及其后续的相关研究,介绍了21μm特征源的共同特征,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人们已提出的该特征载体的候选物质。  相似文献   

20.
SExtractor作为一套从巡天图像中检测天体并提取天体星等、位置等信息的开源软件,已经被广泛运用在深度巡天的目标源提取和测量中。深度巡天中目标源的检测能力(深度)和对轮廓重叠的目标源的分解能力往往比光子噪声带来的测量误差更重要。针对不同研究目的的目标天体的提取往往需要在对目标源的检测能力和分解能力之间进行平衡,在使用SExtractor提取目标源时其参数设定也存在较大差异。介绍了SExtractor在深度巡天中参数的设定,结合分析讨论了SExtractor获取天体目标和测量的精度,同时也发现在深度巡天中使用SExtractor提取目标源存在十分严重的过度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