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竹林 《盐湖研究》1997,5(2):36-50
本文提供了一个用离子膜电解法生产草酸的新工艺,研究了草酸钠的提纯和制取草酸新方法的工艺条件,求取了技术经济指标,解决了传统工艺的三废污染和产品质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表土与大气降尘粒度Weibull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部现代地表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多数盆地地表沉积物质呈Weibull三峰分布,具有超细粒、细粒、粗粒3个组分,个别样品包含沙粒组分,绝大多数的样品匮乏细粒-超细粒组分,以高含量分选性较好的粗粒组分和低含量分选性差的细粒-超细粒组分为总体特征。现代沙尘暴天气降尘粒度分布模式较为单一,以高含量窄峰态的粗粒组分为显著特征。依据含量最高主峰所在Weibull粒度组分,本研究将全部粒度分布分为3种类型:以高含量细粒组分主导的F型、以高含量粗粒组分主导的C型和以高含量沙粒组分主导的S型。比较沙尘暴降尘、季节降尘和年降尘粒度分布模式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年和季节大气降尘主要由沙尘暴天气降尘贡献,在细粒和超细粒组分上,同时混合有尘暴释放和正常天气条件下大气本底粉尘沉降两种来源的风尘成分。分析冬季研究区湖泊(苏干湖)冰层粉尘粒度分布模式发现,细粒组分含量显著偏高,可达70.6%,明显有别于其他沉积环境粒度组成,对比年降尘细粒-超细粒组分成因我们初步认为,细粒组分可用于指示冬季风盛行季节近地面大范围风场搬运风尘物质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利用Pitzer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模型,对MgCl2+NaCl+H2O体系部分多温相图进行了模拟。借助获得的多温相图,对含有NaCl杂质的六水氯化镁试剂重结晶提纯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结晶法提纯化学纯试剂的有效性不是绝对的。虽然化学试剂中的杂质含量已经很低,但是是否能够使用重结晶法进一步提纯是由试剂和试剂中所含杂质的类型决定的。对于主要含有NaCl杂质的六水氯化镁试剂,只有当NaCl杂质含量低于一定值时才能够利用一步重结晶取固相的方法进行提纯;高于此值时,利用一步重结晶取固相的方法反而会使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当六水氯化镁中杂质含量高于临界值时,想要对其进行提纯,必须采用分步结晶的方法,首先去除先析出的NaCl杂质。  相似文献   

4.
粒级-标准偏差的计算可用来提取沉积序列的粒度敏感组分。采用线性粒级和对数粒级两种粒度划分方法,对青海湖东岸沙地多个风成砂-古土壤沉积剖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粒级划分对于敏感组分提取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数粒级提取的粗粒敏感组分比细粒组分具有更大标准偏差,而线性粒级的提取结果则显示细粒组分对于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两种方法提取的细粒敏感组分差异较大,而较粗组分和粗粒组分较为一致。在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环境敏感粒度指标时,两种划分方法都能有效地提取粗粒敏感组分,而在提取细粒敏感组分方面线性粒级较对数粒级划分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采用线性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了青海湖东岸沙地风成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发现黏粒组分(0~4μm)可以作为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中细砂组分(144~321μm)可以指示风沙活动的强弱,极细砂组分(60~126μm)可能受局部地形的影响较大,其古气候意义有待进一步查明。  相似文献   

5.
以细粒高钠光卤石为原料,研究光卤石中的细粒氯化钠对氯化钾品位的影响,并探讨其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光卤石中含有的细粒 NaCl会严重降低 KCl品位,细粒 NaCl浮选夹带不是导致 KCl品位降低的主要原因。溶解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光卤石中的细粒 NaCl溶解速度较快,溶液中 NaCl浓度很快达到较高值,随溶液 MgCl2浓度不断升高,新生 NaCl晶体析出量增加, NaCl和 KCl之间的共生晶体数量增加,新生 KCl和 NaCl晶体之间的共生现象是导致 KCl品位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白沙区细粒石英闪长岩与后期形成的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岩体富集Rb、U、K、Pb、Nd和Gd,亏损Ba、Nb、Ce、Sr、P、Zr和Ti,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细粒石英闪长岩,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7.81-12.30],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80-0.92)。  相似文献   

7.
小狐狸山铅锌钼矿床是近年来在内蒙古北山地区新发现的一个具中——大型规模的隐伏矿床,赋矿岩体划分为三个相带,即边缘相、过渡相和中心相,其岩性分别为云英岩化细粒似斑状花岗岩,钠长石化中细粒似斑状花岗岩,钾长石化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辉钼矿呈浸染状、星点状或细脉状分布于小狐狸山岩体的边缘相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和过渡相中细粒似斑状花岗岩中,属典型的斑岩型铅锌钼金属矿床。成矿时代为三叠纪,属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该矿床成矿特征典型,总结其成矿规律,该地区继续寻找类似矿床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南极地区提供了地球上最好的研究气溶胶的背景组成场所,为此,我们用八级阶式撞击采样器采集了不同粒径的样品。采样于1986年间在南极中国长城站进行,样品分析方法是质子激发X射线发射法(PIXE)。为了研究不同元素的富集因子,将全部结果分为两组,粒径大于10/μm粒子为粗粒,小于10/μm的粒子为细粒,并且还讨论了粗、细粒中各元素的相关因子,长城站气溶胶所测元素结果与其他地区采样点所测结果作了比较,证明南极地区是地球上良好的背景地区。  相似文献   

9.
污染地下水渗入大佛湾摩岩造像群,在石刻表面积聚可溶盐,加剧了石刻的侵蚀破坏,其中尤以泥质细粒长石砂岩风化剥落最为严重。研究渗水病害对石刻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土花粉分析的筛析——重液综合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分辨黄土花粉研究可以揭示黄土高原植被演变规律,探讨古气候、古生态格局,提供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信息。筛析-重液综合法以黄土花粉筛析法和重液法的实践为基础,是为满足高分辨率黄土花粉研究需要的新方法。该方法主要使用花粉筛析分析器过滤细粒物质,减轻30%的样品量,减少粘土等细粒物质的粘滞和吸附作用;采用不同类型重液分阶段提取花粉,增强花粉收集率,提高花粉的清晰度。与已有的黄土花粉分析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花粉获取率高,丢失少,花粉种类多,信息量丰富;(2)花粉底样清洁,花粉易鉴定;(3)样品需求量适中,分析流程短;(4)不使用有毒化学药品且分析成本低。  相似文献   

11.
One challenge facing spatial scientists trying to support public health outreach and intervention in challenging environments is the lack of fine scale spatial data. These data are requir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oth physical and social systems; why disease occurs where it does, and how to disrupt it. While data options exist, including high resolution aerial imagery,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even online mapping products like Google Street View, these all come with limitations. One option that has previously been utilized to assess cholera risk is spatial video. Here it is used to map potential mosquito breeding sites in an endemic Dengue and Chikungunya, and emerging Zika impacted community. We show how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mapping support in the hands of non-specialist public health workers who, working in collaboration with out-of-are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eams, can identify where to target limited intervention resources. We use a case study of an impoverished informal style Nicaraguan community suffering from a high disease burden to show spatial variation in potential mosquito breeding habitats. A field team collected street-by-street spatial video data to produce fine scale risk maps of standing water and trash locations, which, when interpreted with the associated spatial video imagery, were used to suggest wher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targeted. We also discuss how these same data layers can be used to address other health concerns traditionally found in informal settlements.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沙柳细根分布规律及与土壤水分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健  贺晓  包海龙  周成军 《中国沙漠》2010,30(6):1362-1366
以2 mm为粗、细根的划分界限,采用根钻法对毛乌素沙地的单株沙柳及沙柳林地的细根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测量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沙柳细根垂直分布深度为1.5 m左右,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细根生物量逐渐减少,细根根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在0~20 cm范围内集中分布,约占总根量的一半左右。沙柳水平根系发达,细根主要分布在冠幅半径3倍左右的范围内,表明沙柳通过水平扩展来获取分布于土壤浅层的大气降水;丘顶沙柳林地根量小于丘底林地根量,土壤水分的含量和分布决定沙柳细根根量的大小和分布。  相似文献   

13.
生物土壤结皮对库布齐沙漠北缘土壤粒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库布齐沙漠北缘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沙地和藻类结皮表层均以细砂和中砂成分为主,藓类结皮表层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生物土壤结皮表层的中粉砂至黏土、粗粉砂和极细砂含量均高于其下层土壤。两种结皮样地均属于分选性较差等级,但结皮下层土壤分选性中等,3类曲线均不对称,属于正偏-极正偏等级,藓类结皮和藻类结皮表层的峰形均属于中等尖锐水平,而流动沙地的曲线尖窄。生物土壤结皮的成土作用随着结皮的发育阶段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表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首先采用队列因素法和CA-Markov模型对区域未来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并结合POI地理大数据,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法构建区域未来人口精细化空间分布模拟模型,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30年各区县精细化的人口空间分布预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采用队列因素法进行珠江三角洲各区县人口规模预测的相对误差大部分在5%以下,基于CA-Markov模型土地利用模拟的Kappa系数达到0.97;②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精细化的人口空间分布模拟数据与实际人口数据的拟合趋势线R2达到了0.90,模拟效果优于Worldpop数据集,体现了POI地理大数据与多源信息融合在精细化人口空间分布模拟上的优势;③ 珠江三角洲未来人口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散和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显著且较为稳定,70%的人口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等核心城市。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细根寿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细根(≤2mm)是树木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是陆地生态系统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细根生长过程及其寿命是建立全球碳及养分循环模型的关键.本试验采用微根管技术对11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细根生长、衰老、死亡的动态过程进行了为期1年半的监测,运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细根存活率及中值寿命(Median root longevity,MRL),生成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比较不同直径、不同土层、不同季节出生的细根寿命差异程度.结果表明,细根主要出.现在雨季(3q月),以直径0~1mm的细根为主,并随观测期的延长,细根存活率下降,中值寿命为236d.直径0~1mm的细根累积存活率小于1~2mm的细根.土壤下层(20~40cm)的生存曲线在细根累积存活率达到50%以后始终高于上层(0~20cm),上下层中值寿命分别为236d和243d,这可能与土壤环境因素的垂直分布相关,下层土壤有利于延长细根寿命.不同出生时间的细根寿命不同,雨季与干季出生的细根中值寿命分别为86d和270d.  相似文献   

16.
沙漠人工植物群落的根系分布及动态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6  
2004年植物生长季,利用根钻取样研究了沙漠4种不同配置类型油蒿与柠条植物群落的根系分布及生长动态;另外,采用挖沟分层取样研究了半固定沙丘两种植物的粗根剖面结构,结果表明:尽管4个样地高峰值和低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但沙漠植物细根的生长动态表现为双峰型;整个生长季纯油蒿样地细根密集分布于0~40 cm,其余样地密集分布于10~60 cm;受一年生植物的影响,9月份4个样地表层(0~30 cm)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均出现最大值。采用边灌水边取样的办法获得4个样地300 cm深的根系数据,4个样地90%以上的细根分布在0~200 cm层次,其中纯油蒿样地的根系的最大深度是270 cm,其余3个样地均在300 cm以下;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随深度而减小且呈指数递减形式(P<0.01)。除纯油蒿样地外的其他3个样地,根瘤的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粗根的根长密度远远小于细根的根长密度。挖沟分层取样研究表明,与柠条相比油蒿具有较高的根冠比;柠条的粗根长主要分布于0~60 cm,粗根重主要分布在0~40 cm;油蒿的粗根分布比柠条的更浅,粗根长主要分布于0~40 cm,粗根重主要分布在0~20 cm。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沙地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及其空间变化,采用根钻法,从2005年4月至2005年10月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油蒿群落0—90 cm土层中细根(D≤2 mm, D为直径)生物量动态进行了测定,臭柏细根总生物量为13.87~18.22 t·hm-2,细根平均生物量占总根量的60.10%;油蒿的细根总生物量为1.173~1.389 t·hm-2,细根平均生物量占总根量的73.04%。臭柏细根平均生物量为油蒿的12.50倍(P<0.05)。臭柏、油蒿群落细根生物量动态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8月和6月、10月。两者的活细根生物量大致呈上升趋势,死根生物量则相反。臭柏、油蒿群落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随土层加深,生物量明显减少,细根在不同层次上的动态变化与总细根量的季节变化有所不同。臭柏细根生物量从坡顶到坡底分别为16.8067 t·hm-2、16.1656 t·hm-2、10.9834 t·hm-2,呈下降趋势,其细根生物量比率从坡顶、坡中到坡底依次增大;油蒿细根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坡顶,坡中与坡底变化不明显,其细根生物量比率随坡位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杉木人工林里采用网袋法进行杉木细根(按直径大小分成0~1mm、1~2mm、2~4mm3个级别)分解研究.在为期720天的时间里,网袋中所有细根分解均表现出2个快慢不同的阶段:细根在前期分解速度较快,3个径级干重年(360天)损失率分别达54.8%、41.2%和38.2%;后期分解速率显著下降.3个径级细根分解过程中,皆呈现N浓度上升、P浓度变化平缓、K浓度下降趋势.细根化学组成分析显示:0~1mm、1~2mm径级可萃取物浓度呈下降趋势,酸溶性物质浓度变化平缓,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2~4mm径级可萃取物、酸溶性物质浓度呈下降趋势,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径级细根分解速率与其底物中初始的P、K、可萃取物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P比、酸不溶性物质/N、酸不溶性物质/P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根据粒度、微体生物组合、矿物组分和微量元素丰度,探讨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央海槽和南部下陆坡区冰-海沉积环境形成的硅质沉积物特征。硅质沉积物主要为硅藻软泥或粉砂质硅藻软泥,由微体生物遗体、粘土矿物、火山物质和陆源碎屑矿物所组成。硅质生物壳体主要为硅藻,含量>30%,含少量放射虫和硅质壳有孔虫。粘土矿物中蒙脱石的含量高达52.5%,其次为陆源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相对较低。碎屑重矿物以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非稳定组合为特征,轻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火山玻璃。微量元素丰度特征与大洋现代表层沉积物有所区别。研究区硅质沉积作用具有多种物源、生物沉积作用居重要地位、陆源(包括火山)物质以粉砂和粘土级细质点为主、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受地质构造背景影响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阿尔泰山古风化壳研究结果表明,晚新生以来,至少存在两个风化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风化壳,本文阐述这两个风化期的特征及相应形成的风化壳的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