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列岛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间大致控制在末次冰期范围内,包含末次冰期早期(MIS4)、末次冰期中期(MIS3b)和末次冰期晚期(MIS2)及全新世几个阶段,冰期规模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结合影响冰川发育的地形(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充沛的降水、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适宜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同步响应,体现出冰川发育的优越性与特殊性。因此,日本列岛冰川作用在东亚季风区启动时间最早,消退时间最晚,冰川发育环境最优,冰进期大致控制于几次寒冷降温事件。与同纬度大陆区的我国东部山地的对比,中国东部发育"低海拔型"山地冰川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巴巴多斯和新几内亚的海平面变化表明:在过去的15000a中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冰川融水流.同其它环境变化(如北大西洋深水环流)相比,这两次融水流形成的时间显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从未次冰期到问冰期的气候变迁及新仙女木事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期获得的一些资料,认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比较特殊。冰期气温下降达10°-17℃以上,风的作用比较强盛,因而冰期风积物的发育比较普遍。还因为冰期海面的大幅度下降,曾引起中国东部河流强烈下切,形成被埋藏的深槽。最后还提出中国东部第四纪历次冰期的气候与环境是有差别的,中国东部山地在早-中更新世冰期有可能曾出现过与现代山地冰川不一样的冰川活动。  相似文献   

4.
加利福尼亚南部边缘地带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的生物成因沉积作用和表层生产力变化P.GrahamMortyn等海洋表层的生产力在调整海洋和大气之间CO2通量方面起重要作用(Berger和Keir,1984)。冰期—间冰期年代表上大气CO2水平变化很...  相似文献   

5.
在冰芯研究中,值得庆贺的是发现了过去2万年的大气CO2的冰芯.毫无疑问.这些内容将促进国际间对全球变暖预测的研究,历史学家也会对此进行讨论.Richard Alley(1993)等也报道了类似的冰芯.通过测量过去1.5万年的冰层年厚度,他们发现,从未次冰期开始,格陵兰的气候曾有两次3-5年从冰川到间冰川环境的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6.
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距今23000a、41000a和100000a间与太阳辐射轨道变化相对应的气候旋回,未次冰期极盛期之后环北大西洋地区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反映出的气候突变表明了气候变化的其它因素,这种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北大西洋地区冰盖融水和冰川漂移导致的温盐水环流而形成的同等突变造成的.延续至末次冰期的气候记录标志着相似的高频率、非周期性气候变化,但还未弄清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1990年,南美委内瑞拉和智科北部之间的安第斯山、东非的Kenya、Rwenzori和Kilimanjaro以及Irian的Jaya(新几内亚)的低纬度高山冰川的覆盖面积近2500km。,安第斯山在这些高山冰川中几乎占据了99%的面积。自小冰期1850年以来,所有这些冰川均具有范围缩小的全球性趋势(表1)。在冰川总体后退的期间,存在着冰川前进的多个亚期:如20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冰川有再次向前推进的全球性趋势。在Cordillera Blanea或整个秘鲁Cordilleras大多数冰川表面从1998年10月至2002年5月或多或少的有持续降雪的覆盖,  相似文献   

8.
论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之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贡献之大是空前的。其最主要的成绩为:(一)开创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先河,打破当时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禁锢局面,提出中国有第四纪冰川冰期的新见解;(二)谱写中国第四纪地质的新篇章,发表一系列长江中下游山地冰川文章;(三)创建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新学说,确立鄱阳、大姑、庐山、大理四次冰期序列;(四)组建中国第四纪地质新组织;(五)倡导中国第四纪地质为生产服务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第四纪冰期与构造-气候旋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对于第四纪冰期及其划分,随着冰期旋回研究的深入而面临某些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从冰川地质学的观点来看,各个冰期和间冰期的地貌过程,受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控制,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易于识别的宏观规律性.所以,有人认为,濒临危机的经典的冰期概念及其研究,正在遵照自身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要求继续发展.笔者拟以进一步研究北京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系列为基础,提出构造-气候旋回的概念,作为我们新的探索的起点.(图1)  相似文献   

10.
赵松龄 《海洋科学》2016,40(6):72-76
为扩大对中国东部存在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认识,作者参加了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地形学研讨会,于2015年9月2日到达台北。地质旅行的第一天参观了野柳地区的微地貌。经实地考察,作者确认野柳微地貌属于低海拔冰川成因。成群的圆形洼坑,就是大陆上常见的冰臼。野柳冰臼群的发现,表明中国台湾北部和中国大陆一样,最后冰期时期,曾发育低海拔冰川,留下了广为分布的古冰川活动遗迹。  相似文献   

11.
湘西黔东是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关于这里的第四纪冰期问题已有专文论述.作者在本区调查第四纪冰川遗迹时,曾注意了冰缘现象的观察.鉴于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湘西黔东地貌和第四纪地质方面的论文,均未提及冰缘问题,因此,作者不揣冒昧,将调查所得作一简要报导,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地质调查局KVisser为首的一批美国古海洋学者认为,在末次冰期结束时,热带的变暖加速了高纬度冰川的融化。在分隔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岛的印度-太平洋热带盆地最热部分——望加锡海峡进行了钻探,并获得了55m长的柱状沉积物。  相似文献   

13.
自末次冰期最盛时(LGM)以来 ,大约距今20ka时南极西部冰盖(WAIS)的基线已后退了近1300km ,那时罗斯海海湾的搁浅冰几乎延伸到了库尔曼岛。南极西部冰盖的完全崩塌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6m。总质量平衡的不确定性和有关冰盖对海平面或气候变化的动力响应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对冰盖现今稳定性进行评价。据判断 ,南极西部冰盖经过扰动之后可能需要10ka达到平衡状态 ,但由于现今冰盖的动力学是以冰川为主 ,因而难以对此做出精确估算。急流冰川快速排空了内陆冰 ,但是野外证据表明过去发生过冰川由急流到慢流的急剧变…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冰核记录揭示出大约每隔100ka发生的由冰期到暖期的急剧气候变化可通过温室气体甲烷浓度的快速增加加以对比。最初 ,这些增高被认为是湿地环境的细菌作用造成的。Nisbet(1990)根据以水合物形式贮存在永冻地区和大陆边缘的数量巨大的甲烷提供了一个选择解释。他认为这种甲烷的大量释放可能触发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变化。Kennett等(2000)提供证据说明快速气候变化确实与加利福尼亚海岸滨外圣巴巴拉海盆水合物中的甲烷释放有关。在高压、低温以及足够高的气体浓度情况下 ,水分子形成笼形…  相似文献   

15.
应用U37^K和δ^18O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水古温度和海平面变化,U37^K-SST沉积记录表现了冰期/间冰期模式.U37^K-SST在冰后期23.3-26.9℃;末次盛冰期22.2-23.8℃.末次盛冰期时古温度比目前平均低4.7℃,南海北部季节性温差冰后期在4.5-7.0℃;末次盛冰期在7.0-9.0℃,远远超过同一纬度太平洋季节温差.末次冰期以来在气候降温的同时,伴有海平面下降,气候的冷暖交替对海平面变化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千年尺度古海洋演化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陵兰冰芯的δ18O记录表明,末次冰期的气候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的冷暖交替过程,即所谓的Dansgaard-Oeschger旋回(Dansgaardet al.,1995;Stuiveret al.,1995;Grooteset al.,1997)。在北大西洋区域,海洋的沉积记录也清楚地再现了在总的冰期背景下代表强烈冰川漂移事件的6次变冷事件,即所谓的Heinrich事件(Bondet al.,1992,1993;Rasmussenet al.,1997;Andrews,1998)。通过对比发现Dansgaard-Oeschger旋回和Heinrich事件并非两个孤立的气候演变过程,Heinrich事件(H)发生在Dansgaard-Oeschger旋回的最冷期,几次大的Heinrich事件使格陵兰的…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西部中国沿岸海平面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有关世界大陆架地形和沉积的许多著作中,已对更新世冰期的低海平面作过研究。目前的残留海岸沉积和化石深度表明,冰川消溶前的海平面可能比现代低150米。海平面上升的大约深度和年代,是根据对残留的或准化石的海岸贝壳,和对从大陆架挖取或钻  相似文献   

18.
南极冰盖和冰帽的过去范围和将来稳定性是理解气候变化后果的主要依据,因为南极大陆的99%被冰覆盖,冰下侵蚀和搬运为大量陆源沉积物输送到海底提供了唯一的手段,在以前的冰川地形中,无论在陆地上还是海洋中,带状地貌形态与先前的冰流平行非常普遍,并且可用于重建古冰流方向。这种地形形成于运动的冰流之下,由于它出现于大约21ka的末次冰期极盛时,无论是岸上和浅海冰盖的全球范围和厚度都比目前大。从那时起,在南极西部冰盖失去了2/3的质量。冰川后退引起了陆地上和海底之上这种大规模构造的出露,它们或多或少地被后来地质作用重塑…  相似文献   

19.
南沙群岛海区有机碳沉积作用与古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时国  涂霞 《热带海洋》1995,14(4):58-66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5个沉积柱样和大量表层样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有机磷的沉积作用。深海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3%。水柱深度对其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分析结果发现冰期、间冰期,尤其是末次冰期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4个柱样晚第四纪的质量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时最大。  相似文献   

20.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是世界上地震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美国地质调查所加利福尼亚分部的地震学家L.M.Jones和加利福尼亚工艺学院的E.Haukson不久前发表的假说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潜在的危险性。他们在进行有关该区从1945年至今地震频率资料的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