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侯增谦 《地球学报》2009,30(4):413-414
贺邢裕盛先生八十华诞和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 邢裕盛教授是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才思敏捷、辛勤耕耘,成果卓著.多年来,他注重野外调查和科学实践,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过世界的四海五洲.不仅为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和各断代古生物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2.
《甘肃地质》1985,(Z1):139-157
正确的地层划分是进行地层对比的基础。地层对比的目的在于查清沉积物的时空关系,重塑古地理环境。为普查找矿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关于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目前应用最广的主要方法是古生物学方法、地质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对于前寒武纪地层来说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同学者对于叠层石和微古植物的生物地层潜力存在不同认识。从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利用叠层石和微古植物进行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是可行的。地质学方法是进行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常用的主要方法。对前寒武系巨大地层单位的划  相似文献   

3.
武铁山 《中国地质》2002,29(2):147-1547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认识不统一,在一些地区认识分岐很大。笔者在岩石地层单位、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群、组)统一对比,明确了可作为华北晚前寒武纪沉积序列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及岩石组合特征;并介绍晚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微古植物特征性分子和已发现的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论述了层型所在地区年代地层划分及层型以外各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属性的确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晚前寒武纪有生物存在没有任何疑义,不仅有动物,而且也有植物化石,起先在上前寒武系发现了无硬壳后生动物化石印痕;后来发现凝源类的角质外壳,或称为碳酸盐藻类一迭层石及核形石。每一种生物化石对于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都起着很大作用。过去认为后生动物仅存在于晚前寒武纪上部地层中,并成带分布,不久前发现他们  相似文献   

5.
辽宁复县震旦系高家屯组皱节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整,顶、底界线清楚,厚度巨大,生物化石丰富,并为中、外地质学家所重视,但是其地层对比一直是争论的问题。有的认为偏老,属青白口系以下,有的认为偏新,属青白口系以上。微古植物、可疑化石Chuaria、叠层石的研究结果受到怀疑;南关岭组底部所产的后生动物化石“水母”、“海绵骨针”和“遗迹化石”,现被查明是非生物成因的;同位素年龄的数据也是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6.
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已经成为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解决区域地层划分对比问题时能够很好地佐证其它方面的信息,如地质年代学,地层学等,因而引起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由于微古植物赋存状态的特殊性,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能获取可靠的微古植物信息。  相似文献   

7.
燕辽地区震旦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前言前寒武纪地层,过去由于未发现大量可靠的古生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限于岩石地层学方面的研究,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仅对迭层石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一些古孢粉研究人员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前寒武纪地层中来,发现了大量微古植物分子(菌、藻类及其各种类型的孢子),并试图找出其在各地质历史阶段的演化规律,以解决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资料积累和系统研究,在这方面已获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已经成为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并且在解决区域地层划分对比问题时能够很好地佐证其它方面的信息 ,如地质年代学、地层学等 ,因而引起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由于微古植物赋存状态的特殊性 ,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 ,才可获取可靠的微古植物信息。借在全国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之际 ,作者愿将多年工作经验 ,简文奉献给同行。本文从野外采样到室内分析等逐一进行总结 ,以推动前寒武纪研究领域的进展 ,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做点滴贡献。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东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较好,前人曾做了大量工作,作者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经初步研究有20个属50个种,其中5个新种。为该区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依据。 一、地层 吉林东南部上前寒武系主要分布于浑江及鸭绿江沿岸一带,大致呈北东向展布。自下而上分为白房子组、细河群、浑江群。这套地层主要由陆源碎屑岩和碳酸  相似文献   

10.
云南昆明附近震旦纪及早寒武世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前寒武纪及早古生代微古植物的研究,近20余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发展很快,尤其在前寒武纪地层的研究中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在利用微古植物进行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工作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已获得一定进展,但早古生代微古植物的研究成果报道还很少。1976年以来,笔者曾数次在云南昆明附近之王家湾及筇竹寺采集震旦系及下寒武统微古植物样品,进行系统研究,获得丰富的资料。其研究结果,曾在1979年3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孢粉学术会议上予以报道。这些材料,对探讨我国震旦与寒武系的分界和寒武系的内部划分、以及生物界的进化均有一定意义。现草成此文,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晚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淑芬 《华北地质》2002,25(2):86-92
通过对近20年来微古植物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如下五个结论:1)中国的晚前寒武纪发现了微古植物约128属,569种,可分为四大组合。2)长城系(14~18亿年左右)主要是以细菌和蓝藻为代表的原核细胞生物占有生物界的时期,但其中已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另外有Chuaria 状等化石的出现和广泛分布。3)蓟县系(10~14亿年左右)是真核细胞中的高级藻类大量出现时期,红藻、褐藻,蓝藻相对减少。4)青白口系(8~10亿年左右)是褐藻植物相对繁盛时期,并有Chuaria及Shouhsienia 等化石。5)震旦系下统(7~8亿年左右)生物群特征与青白口系相近似,仍以藻类植物为主,有少量后生动物。震旦系上统(6~7亿年左右)动物界和植物界都有显著变化,微古植物出现新的类型,后生植物和软躯体的后生动物大量繁衍,末期有海绵及个别软舌螺类等具骨骼的后生动物。寒武纪开始,有大量多门类小壳动物,植物界则有刺球藻亚群,这表明生物界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辽南、苏皖北部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以及鲁东蓬莱群与鲁西土门群的上下层位,存在着"叠接"与"叠置"的错误.本文通过对辽南及苏皖北部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和鲁东蓬莱群与鲁西土门群层位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厘清地层层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划分与对比方案.新方案中这些地层在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柱中的位置,反应出了震旦系与青白口系的地史演化及生物演化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前寒武系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鲁克塔格是新疆北部前寒武系分布较广,地层层序相对完整的地区.作者以库鲁克塔格为地层模型区,以同位素第龄为格架,初步确定了本区群级地层单元的界线及归属.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等各种方法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前寒武纪的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我国高级区发育较好的区域之一。区内高级变质杂岩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延伸,经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近水平顺层伸展变形是高级变质杂岩中最早的塑性流动变形作用,发生在下地壳麻粒岩相环境下。变形作用伴随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形成了顺层滑动韧性变形带、穹隆构造、层内底辟褶皱和L构造岩等构造形迹组合。这期变形作用不仅导致区内的孔兹岩系和麻粒岩系以近水平构造面接触,也造成孔兹岩系中各个地层单位具有以透镜状岩片堆叠的地层结构,并且还伴随有不同类型的深熔片麻岩形成。近水平顺层伸展变形作用的确立,对研究早前寒武纪高级区地壳形成演化和高级变质地层构造格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生物地层序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出露最为完整、连续的地区,特别是华北克拉通东缘连续出露了新元古代自老至新的全部地层,是对比和衔接中国南、北方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关键地区。在该地区所发现和建立的宏体化石群——“龙凤山生物群”、“辽南生物群”和“淮南生物群”可能是新元古代“南华大冰期”前后较为独特的生物群落,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归属于多细胞后生动物和多细胞藻类,是地球早期生命景观的重要代表。因此,对这些新元古代早期生物群的研究将可能揭示比陡山沱期更早的多细胞后生动植物的演化面貌,在演化生物学上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地调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的新元古代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本文综合现有资料,详细记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燕山地区和辽南、徐淮地区)含宏体化石的新元古代地层及其宏体化石特征、组合面貌和生物地层序列。同时,依据宏体化石记录,探讨了中国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6.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ve practice for earth history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accurat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time framework. Establishing the globally unified, precise and reliable chronostratigraphic series and geological time series is the major go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IC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ICS, th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the Global Standard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s(GSSPs) for the boundaries of chronostratigraphic systems.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ICC), 65 GSSPs have been erected in the Phanerozoic Eonothem, and one has yet been erected in the Precambrian Eonothem. Based on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stratigraphy especially that from its subcommissions, the ICS is constantly revising the ICC, and will publish a new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 in 2020. After continual efforts and broa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Chinese stratigraphers, 10 GSSPs within the Phanerozoic Eonothem have been approved and ratified to erect in China by the ICS and IUGS. To establish the standards for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China,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hinese stratigraphers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ges in China. A total of 102 stages have been defined in the "Reg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of China(geologic time)", in which 59 stages were studied in depth. In 2014, the "Stratigraphic Chart of China" was compiled, with the essential contents as follow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y and regional chronostratigraphy of China(geologic time), the distributive status of lithostratigraph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ages, the biostratigraphic sequence, the magnetostratigraphy, the geological events and eustatic sea-level change during every geological stage. The "Stratigraphical Guide of China and its Explanation(2014)" was also published. Chinese stratigrapher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stratigraphic research in south China,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and northwest China and they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special research on stratigraphy, based on the 1:1000000, 1:250000, 1:200000 and 1:50000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s. Manifold new stratigraphic units were discovered and established by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 which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series of China. On the strength of the investigation in coastal and offshore areas, the status of marine strata in China has been expound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tratigraphic work, the contrast 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stratigraphic units of China and GSSPs will be established in the future, which will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GSSPs and the standard of regional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stratigraphy of the Precambrian, terrestrial basins and orogenic belts will be strengthened, the Stratigraphic Chart of China will be improved, the typical stratigraphic sections in China will be protected and the applied study of stratigraphy in the fields of oil and gas, solid minerals, etc. will be promoted. On the ground of these actions, stratigraphic research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二叠纪末期的全球淹没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华南层序地层学分析,着重研究了晚二叠世的淹没事件。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C.A.Ross和J.R.Ross(1987)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根据华南地区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古生物分析和层序地层分析,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结论如下:(1)二叠纪末期,全球发生海泛淹没事件,海平面急剧上升,而不是下降;(2)晚二叠世晚期的海进开始于吴家坪末期,至长兴期末期(二叠纪末期)达到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18.
赣杭构造带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确立,是在长期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并完善的。通过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前寒武纪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在赣东北断裂带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晚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碰撞后的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赣杭断裂带是一条晚元古代早期“A”型俯冲带  相似文献   

19.
吴林  管树巍  冯兴强  任荣  张春宇 《岩石学报》2020,36(11):3427-3441
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南华系、震旦系广泛发育,是揭示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重要地区之一,然而其研究程度低于华南、华北地区。早期认为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南华系、震旦系可划分为哈尔克山、柯坪、库鲁克塔格、铁克里克及塔克拉玛干等五个分区,由于各分区研究程度及资料之间的差异较大,且近期盆地内部钻井揭示越来越多,地层划分对比问题逐渐突出,传统分区方案面临诸多挑战。综合地质、地震等多学科资料认为,塔里木南华纪原型盆地基底、充填过程、分布统一具有南北分异的特征,区域地层格架剖面显示南华纪-震旦纪原型盆地分布于中央古隆起南北两侧,表现出北强南弱的不同地震反射特征。因此,本文以原型盆地中南、北分异的特征为原则进行地层分区,大致以现今中央隆起带南缘为界,分为北部地层分区和南部地层分区。北部可划分为东北部库鲁克塔格地层小区和西部阿克苏地层小区,其中阿克苏地层小区包括原方案中柯坪、塔克拉玛干北部、哈尔克山分区;南部初步划分出铁克里克地层小区,具体有待完善。震旦纪末期,受柯坪运动"大继承、小改造"的演化模式影响,北部地层分区广泛发育下寒武统烃源岩。因此,塔里木盆地及周缘新元古界分区新方案既符合南北不同的超大陆动力学背景,又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理论意义与勘探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