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1963年新疆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克拉玛依以北90km的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白垩系吐谷鲁群上白垩统灰绿色厚层泥质砂岩中,采到一批不太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研究鉴定为一种新的翼龙。1964年该所组队前往调查和发掘,除采到大量翼龙化石外,还采到丰富的龟、鳄、蛇颈龙、虚骨龙、驰龙、巨齿龙、圆顶龙、鹦鹉嘴龙和剑龙类等化石。其中翼龙化石近40个个体,有的保存相当完整。分类:爬行动物纲,翼龙目,准噶尔翼龙科,准噶尔翼龙属,魏氏准葛尔翼龙。特征:翼展可达5m。头骨长,顶骨有一向后突起的小嵴突,中棱…  相似文献   

2.
198 6年 4月浙江省临海市上盘镇岙里村青年农民徐成法 ,在村后山采石场上白垩统塘上组沉凝灰岩中 ,发现一较完整的翼龙骨架化石 ,即致信浙江自然博物馆 ,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同年他又陆续采得 3个完整程度不一的翼龙骨架化石及零散残骸化石。此后当地农民又采得一完整翼龙头骨化石。1990年浙江自然博物馆蔡正全、魏丰展开了研究 ,确定为一种大型翼龙新属新种。分类 :爬行动物纲 ,翼龙目 ,夜翼龙科 ,浙江翼龙属 ,临海浙江翼龙。特征 :翼展达 5m以上。头骨低而长 ,前颌上部至后顶端浑圆。鼻孔和眶前孔合成一卵形大孔 ,约占头骨全长 1/2。喙细…  相似文献   

3.
辽西朝阳盆地早白垩世一新的无齿翼龙化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自辽西朝阳盆地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翼龙化石被记述。化石材料是一接近完整骨架的无齿的翼龙,带有一不完全的头骨。作者将其归于翼手龙类(Pteroclactyloidea),并建一新属、新种一无齿吉大翼龙(Jidapterus edentus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4.
吕君昌  袁崇喜 《地质学报》2005,79(4):443-443
根据一具有头骨和下颌保存的几乎完整骨架,建立古神翼龙类一新属新种:季氏华夏翼龙。华夏翼龙的头骨形态显示它处于中国翼龙和古神翼龙的过渡阶段。从华夏翼龙头骨的形态(低的头骨脊)看,显示了它与中国翼龙的关系要比与具有高的头骨脊的古神翼龙密切。中国翼龙相对低长的头骨显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几乎完整头骨及头后骨骼建立古神翼龙类一新种:具冠华夏翼龙。具冠华夏翼龙以前上颌骨上具有一斧状矩形突起为特征,该突起的短轴垂直于前上颌骨的前边缘,除了该突起之外,其他的头骨特征比如鼻眶前孔的前边缘和前上颌骨的前边缘之间的吻部宽度均与季氏华夏翼龙的相似。华夏翼龙和中国的另一个古神翼龙类中国翼龙与古神翼龙共享有一些独特的头骨特征,并且这3个属看起来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比与其他神龙类密切的多。中国的古神翼龙(中国翼龙和华夏翼龙)具有相对长的头骨和弱的头骨嵴,而且似乎要比头骨短高和具有大的头骨嵴的古神翼龙原始。Tupuxuarids(Tupuxuara和Thalassodromeus)经常和古神翼龙类被放在古神翼龙科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古神翼龙类的特征,尤其是对中国发现的没有牙齿的翼龙类(包括古神翼龙类、朝阳翼龙类及神龙翼龙类)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对比,把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建立两个新的亚科:中国翼龙亚科及华夏翼龙亚科。从古神翼龙类头骨形态变化来看,其演化趋势是头骨由低长向短高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其食性变化有关。根据在辽西凌源四合当九佛堂组发现的一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建立了中国翼龙新种:凌源中国翼龙(新种),它具有以下特征:鼻眶前孔的长度与高度之比率为3.20;吻部指数为3.03;股骨与胫骨长度之比率约为0.66以及第2翼指骨与第1翼指骨长度之比率为0.85。根据发现于辽西朝阳九佛堂组的另一个体较小的古神翼龙类化石骨架,建立华夏翼龙属一新种:返祖华夏翼龙(新种)。虽然它个体较小,但是它具有华夏翼龙类似的头骨脊,然而它的第2和第3翼指骨的后面具有原始喙嘴龙类翼龙的沟状结构,以区别于其它的华夏翼龙类。返祖华夏翼龙的翼指骨后部沟状结构的出现,应为返祖现象的体现。而这一现象,在翼手龙类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两者的繁盛时间大致相当,这两个动物群的翼龙个体数量巨大,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多保存在半深湖环境沉积的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正常死亡;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富集保存在滨浅湖环境事件沉积的风暴岩中,大都经过了大型风暴的短距离搬运和快速埋藏,骨架分散,但几乎所有单个骨骼完整。东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翼龙种类众多,共生包括鱼类、两栖类、恐龙等其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多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页岩中,骨架多为完整保存,是火山爆发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火山灰快速埋藏,与新疆的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根据天山南北的翼龙动物群初步对比,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主要优势类群准噶尔翼龙类,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相邻的蒙古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与天山南部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已知唯一翼龙类群哈密翼龙完全不同,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天山的隆升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翼龙的南北迁徙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地理阻隔。依据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对比,认为辽西及相邻周边地区由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大量火山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种类的快速更替,从而形成了热河生物群独有的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缺少火山活动、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北陆相盆地,虽然翼龙类具有数以千万计的庞大居群,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辽西地区频繁而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姬书安  张笠夫 《地学前缘》2020,27(6):365-370
发现于内蒙古鄂托克旗召稍早白垩世罗汉洞组的一件不完整翼龙类下颌标本,以下颌愈合部长且平直、齿骨侧嵴发育、近圆形齿窝沿侧嵴之上的齿骨侧面上半部分自前向后呈直线排列、齿窝直径(2~2.5 mm)前后变化较小、相邻齿窝的间距约为齿窝直径的一半、下颌牙齿密度为3枚/cm等特征,可归入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且代表一新属种——郝氏鄂托克翼龙Otogopterus haoae gen.et sp.nov.。该化石是继鄂托克旗新召准噶尔翼龙科的平颌鄂尔多斯翼龙Ordosipterus planignathus之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第2件确切翼龙类材料,丰富了这一地区早白垩世脊椎动物群的组成。该翼龙也是继甘肃庆阳环河翼龙Huanhepterus quingyangensis之后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第2种梳颌翼龙科化石,进一步扩大了鄂尔多斯盆地梳颌翼龙科的地理分布范围,同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是继辽宁西部之后梳颌翼龙科在中国的又一重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9.
吕君昌 《地球学报》2013,34(2):243-245
翼龙是已知最早演化为强有力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最近发现的一成年雌性翼龙与她的蛋保存在一起的化石, 提供了翼龙性别的直接证据,并加深了对这些已绝灭的飞行动物生殖生物学的理解。这一雌性达尔文翼龙的发现使我们对这一物种有了更多的了解。新的发现证实了雄性具有相对小的骨盆和大的头骨脊, 而雌性则具有大的骨盆和头骨无脊。对蛋化石的详细研究显示翼龙的生殖策略, 如多数研究者以前怀疑的那样, 与鸟类的是不一样的, 而与鳄类或者其它的爬行动物一样。与以前发现的具有胚胎的翼龙蛋的壳一样, 这一研究也证实与其母体相比, 蛋相对小而软且具有羊皮纸一样的壳。很明显, 蛋产下来后, 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 从而在这一时期增加其大小和重量。这意味着母体不必在蛋里投入过多的水分, 而这一点可能对于飞行来说是相当有利的: 在母体中小而轻利于携带。这也暗示了雌性达尔文翼龙像爬行动物那样很少关注她们的蛋, 这些蛋被埋着而从周围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10.
姬书安  张立军  路芳 《地质学报》2023,97(6):1723-1740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龙类化石非常丰富,其上部的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以含有丰富的无齿的古神翼龙科、朝阳翼龙科等进步类型而与下部的义县组翼龙类组合相区别。本文描述了辽宁西部建昌盆地九佛堂组一新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其以上下颌无齿、吻端指数为3.7、前颌骨背支细长且封闭鼻眶前孔背缘、很大的鼻眶前孔后端超过上下颌关节位置、轭骨的上颌骨突基部宽大而应被归入朝阳翼龙科(Chaoyangopteridae)神州翼龙属(Shenzhoupterus)。其以较大的体形(翼展2.05 m)、平直的上下颌咬合面、轭骨的眶后骨突较泪骨突长且基部略宽、第4~7颈椎长度依次减小等特征,区别于朝阳神州翼龙(Shenzhoupterus chaoyangensis),而被命名为三亚神州翼龙(新种)(Shenzhoupterus sanyainus sp. nov.)。这是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展最大且不具牙齿的翼龙类属种,它的发现丰富了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内容,对认识朝阳翼龙科的骨骼形态与生态习性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