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三交煤层气区块某煤层气参数井+生产试验井施工中遇到的一次钻杆折断,孔底遗留钻具为78.38m的孔内事故。在事故分析和施工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为弥补钻探设备对孔内钻具提升力的不足,尝试将千斤顶应用到事故处理中,并成功地处理了这次由于断钻具引起的卡、埋钻事故,避免了处理事故过程中次生事故的发生,减少了处理事故的时间,保证了施工工期和钻孔质量,大大减少了由于孔内事故引起的经济损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地质钻探孔内事故数量呈下降态势,但由于技术经济条件变化、地质钻探应用领域和范围扩大,钻孔深度增加,孔内复杂情况增多,一旦发生孔内事故,处理难度变大。应尽快对地质钻探孔内复杂情况和孔内事故种类进行梳理,制定地质钻探孔内事故预防和处理技术规程,推动孔内事故预防处理技术发展和规范化管理。地质钻探孔内复杂情况种类主要有钻孔漏失/涌水、钻孔弯曲、孔内温度异常、钻孔缩径/扩径、钻孔坍塌/阻滞、孔内沉渣、孔内异物和其他孔内异常等;地质钻探孔内事故种类主要有钻具事故、卡钻事故、埋钻事故、烧钻事故、套管事故、测井事故、取心事故和其他事故等。地质钻探与石油天然气钻井有着较大的工艺差异,孔内复杂情况和孔内事故种类亦与石油天然气钻井有所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其种类划分,但应借鉴学习石油天然气钻井行业的井下事故预防处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3.
李效生 《安徽地质》2015,(2):129-131
在厚第四纪地层中进行勘探施工,最常见且最难以处理的孔内事故钻具下钻受阻,导致经常出现岔孔等孔内事故,对钻探施工影响很大。本文运用现代钻探理论,结合现场事故处理经验等资料,分析论证了在钻进和停钻时地层、泥浆和钻具等因素对钻孔孔径的影响,并对此问题的处理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队从事水文地质钻探施工多年,经常遇到孔内事故.大口径水文孔事故处理困难,遇到埋、卡、烧等复杂井故时,在拉、打、顶无效的情况下,只好反、扩、掏,这样的处理方法费时费力,且极易造成次生事故,机械不能正常运转,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在探求新的处故方法中,应用了深孔爆破技术,即利用炸药爆炸的瞬间所产生的巨大爆轰压力和强烈震动将事故钻具炸断或震松,拔出钻杆,捞起钻具,达到恢复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吴金生  贾军  段玉刚  李正前 《探矿工程》2012,39(9):49-52,65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的地层条件十分复杂,岩层破碎,膨胀缩径,不确定因素多,出现多次卡、断、落等孔内事故,但都科学诊断、成功处理。通过优化钻进方法、钻具结构及泥浆体系等多种事故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保证了科学钻探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深孔钻探的需要,减少孔内事故的发生,阐述了深孔钻具的选用原则,对钻铤、钻杆、转换接头、方钻杆的选用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并就经常遇到的钻柱切口问题、临界钻压和转速问题提出了建议,为施工单位进行合理的钻具选用和组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钻进过程中,由于烧钻或其他原因造成孔内事故后,被迫先反取孔内钻杆再处理孔内遗留的粗径钻具是处理孔内事故常用的方法。众所周知,采用常规的钻具连接方法,在发生孔内事故后,要想把钻杆一次全部倒脱上来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反钻杆时不但要动用相当数量的反丝钻杆,而且还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尤其是钻进复杂地层,由于孔壁不规整,钻杆头常常倒入孔壁处,拖长事故处理时间甚至报废进尺,这是常见的事。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钻进时在钻杆与粗径钻具的连接处加上一个“安全”接头,便可大大简化反钻杆的工序。  相似文献   

8.
冯亿年  李亚刚 《探矿工程》2012,39(5):22-24,27
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地热井施工中,发生了粘性土粘附卡钻、砂桥卡钻等事故,首先采用提拔、碱泡、爆破等措施进行处理,仍有较长钻具遗留在孔内,然后采用套铣方法进行处理,成功将遗留钻具从孔内提出,完成了孔内事故的处理。总结了该孔处理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钻探工作中常因发生孔内事故或起(?)套管等须用反钻具的方法来处理,但在这个步骤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反钻具的工作进行和人身安全:一个是反钻具没有特别的工具,通常采用鍊条钳、牙钳、自由钳等,而这些工具都是很不牢固的,在钻具较紧的情况下容易损坏,使反钻具时间延长,甚至达  相似文献   

10.
某地热井设计深度2 500m,钻探工程施工完成后,在用钻杆探测实际施工深度时,出现钻具脱落事故,多路钻具卡在孔内。先后采用反丝钻杆、公锥、母锥、吊锤、机械式割刀等处理工具,以及捞、套、割、反等技术手段,历时2个多月,将事故处理完毕。分析了事故发生原因和处理过程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宋世杰  陈师逊  杨芳 《探矿工程》2014,41(2):26-28,32
钻探施工中出现的孔内事故,绝大多数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纯自然事故比较少见。针对三山岛海上金矿勘查工程ZK3410钻孔发生的一起严重孔壁坍塌事故,对其事故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处理措施,增大冲洗液浓度,增强护壁效果;扫孔和清除孔内坍塌物,采用特殊钻具捞取沉淀物,直至孔壁稳定,孔底清洁,钻进正常。实践证明,操作人员的主观意识对预防孔内事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水压割管器是钻探中排除孔内事故的专用工具之一,常用于孔内套管难起及孔内遗留钻具处理,为加速排除各类事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长期的生产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如下几种弊病,未得到解决。1.工作稳定性差;2.收刀比较困难;3.刀具使用寿命短;4.割管器使用单一。为了解决上述存在问题,1983年我队曾设计了一  相似文献   

13.
杨海珠 《探矿工程》2011,38(8):16-18
介绍了大口径金刚石绳索取心钻具在陕西凤太矿田小梨园金矿区复杂地层中的应用情况及施工工艺。针对以前在此矿区施工时遇到的孔内坍塌、掉块、事故多、效率低、采心困难、施工质量差等问题,从钻进方法、钻孔结构、护孔方法、钻进参数、润滑减阻、钻具级配等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了钻探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钻探工作中常见孔内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探工作中,由于地层,机械,及工作人员的水平等原因会发生各种孔内事故,根据事故的具体原因,应选择相应的处理方式,预防孔内事故的发生会减少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本文研究了孔内事故的预防及处理事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孔(WFSD-1)发生的孔内事故钻具无法进行处理,需进行定向钻进(侧钻)绕过事故钻具,用LZ-89型连续造斜器在580.07m水泥孔底上侧钻,用3h20min造斜进尺3m就偏出新孔转入正常钻进。介绍了该次定向钻进(侧钻)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工程钻探中钻具掉落和钻孔偏斜超差一直是孔内事故中发生较多并难以处理的。如果掉落于地下的钻具由于钻孔偏斜超差偏离了设计的地下深度位置,偏斜方位又难以确定,而地下这个深度同时处于地下隧道施工中盾构旋挖设备的行进路线上,钻具有可能斜超差到了盾构施工区域,这样将严重破坏盾构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行。这种特殊情况要求钻探施工方必须在钻具掉落的深度位置确定遗存钻具偏斜的具体方位,一旦确定钻具偏斜到了地下盾构施工区域内,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取出掉落钻具。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通过人工开挖探井、管线探测仪、磁力探测仪等多种勘查手段探测地下遗存金属钻具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的应用效果对比,对工程钻探施工中钻杆掉落的工程难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大口径钻孔施工中,与小口径岩心钻探一样,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卡钻事故,由于其扭矩大,一旦发生卡钻就难以处理,并且尚无专用的反丝钻杆,孔内钻具不易反松,处理过程中极易损坏机械设备或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经过实践,我们制作了安全、简单而又可靠的磨式反管器,解决了施工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探矿工程》2009,(7):16-16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孔(WFSD-1)设计孔深1200m,开钻以来遭遇地层破碎、涌水、孔壁坍塌、断层泥严重缩径等复杂情况。2009年3月25日,在孔深625.8m断层泥层位,由于钻孔缩径发生夹钻事故,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又有2根Φ89mm岩心管和1个Φ89mm套管公锥被滞留在孔内625.8m处无法取出,造成孔内事故钻具消灭难度大、需要时间长的严重局面。  相似文献   

19.
《探矿工程》1978,(6):63-64
以往我队在钻探生产中,发生孔内烧钻、夹卡钻、埋钻等孔内事故,都是在强力起拔无效的情况下,采用反丝钻杆“反”的方法。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往往发生拉坏钻塔、拉断基台木、反坏钻机等设备事故,而且还可能发生钻杆“反”成几节、事故头靠壁、正丝钻杆“反”反丝钻杆等等复杂情况。处理事故时间长,不安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20.
螺杆钻侧钻分支绕障技术处理绳索取心钻孔事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光华 《探矿工程》2011,38(11):32-34
绳索取心钻进施工中常出现卡钻、埋钻和钻具断裂事故。一些孔内事故处理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深孔事故发生后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进行处理,最终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在此情况下,采用侧钻绕障而避开孔内事故钻具则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可大大缩短事故处理时间,避免钻孔报废带来的损失。重庆北碚龙车勘探区ZK6-2孔运用螺杆定向钻进侧钻分支绕障方法取得成功,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