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地震的震中位置,李群等同志把它定在天水,并引证了《旧唐书》中大段文字证明“上邽即是天水”。我们认为《旧唐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较笼统,并末叙述上邽有东西二城及其各自的地震破坏情况。据北魏郦遭元《水经注》记载:“黄瓜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于籍,籍水又东,得毛泉  相似文献   

2.
临沂1668年8.5级地震、渤海湾1888年7.5级地震和1969年7.4级地震以及海城1975年7.3级地震,均沿着北东向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下简称郯庐带)的两侧分布。临沂8.5级地震是发生在郯庐带中段,它是有历史记载以  相似文献   

3.
1 研究背景 郯城—庐江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延伸最长的深大断裂带,也是我国地震危险性最高的断裂构造之一.据史料记载,1668年郯城8?级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位于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发生在该断裂潍坊—嘉山段郯城附近.近年来,郯庐断裂带第四纪活动地质证据被陆续发现,如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曹筠等, 2018)以及郯庐断裂带北段(依兰—伊通断裂黑龙江通河段、吉林舒兰段,以往认为不具活动性)第四纪晚期活动证据(闵伟等,2013).此外,一些原有第四纪活动段,如新沂—五河段、乌云山—合肥段(郑颖平等,2014)等,也在近年被发现了活动证据.  相似文献   

4.
对倪长犀《地震记》中的“海反退舍三十里”这句话,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郯城大震使赣榆县海水从此后退15km,同时使云台山与大陆相连。经查阅史料、实地考察,证明郯城大震并未使赣榆海水从此后退15km。“海反退舍三十里”仅是地震引起的短暂现象。至于云台山与大陆相连,是在郯城大震发生40年后的事。其原因,主要是黄泛砂淤的结果,并非郯城大震所致。  相似文献   

5.
表达地震趋势和地震预报的术语有两大类:“长期地震趋势预报”和“地震预报”。地震预报又分为三类:“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长期预报这一类尚未再细分,但可把“监测”(watch)和“预测”(forcast)这两个术语看成与“长期预报”有相似的含义。“短期预报”分成“警戒”(alart)和“临震警戒”(imminent alart)两类。地震预报的分门别类的依据是各自的时间尺度。地震趋势或发震概率的表述,由于方法多样,故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则用文字叙述。  相似文献   

6.
正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省郯城发生8级大地震。它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历史地震,波及范围北至辽宁,南达广东信宜,东至朝鲜半岛,西达山西一带,几乎震动了半个中国,江苏所有的地区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有关研究显示这次地震主要沿郯庐断裂带F1、F2活动,地震断层自莒县、莒南向南延伸至郯城马岭山西坡,南  相似文献   

7.
地气现象,即伴随地震前后从地下逸出气体以及由此造成的可见宏观现象,早在我国古代就已被人们察觉。如1556年华县8级大震,据记载临震前“冲天吐气、黑气盈日,数有虮珥”《赵浚古文集卷》,1668年郯城8.5级大震“黑气如云、白气冲天,地软如绵而热,顷之大震”《康熙郯城县志》1833年云南嵩明8级大震“将震昼晦、屋尽炬炷以烛,历十有二  相似文献   

8.
统计分析了1668年郯城8 1/2级强震震中区1970年~1986年Ms≥1.0的地震资料。发现本区小震活动的时、强特征有其自身规律,3级以上地震存在3年左右的周期;在邻区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前某些活动性指标(如能量、频度等),出现异常变化,似有反映邻区地震的“窗口”效应,是区域应力场变化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9.
地震,对古人来说是一个扑朔迷离、不可捉摸的谜.但古人却一直在观察注视精它.在天文、数学、矿业上卓有成效曾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仪器的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对地震现象极为关注,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一则《地震》笔记,记载了公元1046年4月18日登州地震的情形.全文是:“登州岠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知所谓.”登州在山东蓬莱.据《宋史》卷十三记载:庆历六年三月“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屡震,辄海底有声如雷.”今山东栖霞县有座岠嵎山,却不靠海.文中提到的巨嵎山(即岠嵎山)可能由于地震山摧,已无法查找.这则笔记只有41字,语言精练,章法纯清,前后勾联,浑然一体.寥寥数语,不仅真实生动地记载了地震的概况,而且深深地发出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地震奥秘的呼唤.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名为《地震》的日记.文中记载了公元1668年7月25日发生在山东郯城的一次大地震.全文是:“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饮.忽闻有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  相似文献   

10.
翁文灏在其《地震》、《锥指集》等书中提及“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崖州地震,全城尽毁”。《中国的地震与火山》及《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也分别引用了翁氏对该地震的斜述。笔者1976年赴海南崖县等地对该地震进行了调查,以后又查阅了大量史料。通过调查证实1724年在今崖县崖城(即清崖州)并未发生“全城尽毁”的破坏性地震。  相似文献   

11.
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是形成特征地震的一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华林  耿杰 《地震地质》1990,12(1):57-62
本文通过特征地震特点与枢纽运动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出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是形成特征地震的一种机制,断裂的枢纽轴部是特征地震发生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富蕴、海原、炉霍和郯城地震断裂皆属特征地震断裂  相似文献   

12.
对公元849年振武、天德地震史料进行了考证,认为:①地名“河西”是指唐代河西县,在今陕西合阳县黄河沿岸地区。②“云迦”是指唐代“云迦关”,可能在今包头西北石门附近。③这次地震“压死者数千人”。利用考证后的史料,对这次地震基本参数进行了再校订,确定这次地震为公元849年10月24日包头东河(40.6°N,110.1°E)7?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王华林 《地震研究》1996,19(2):06-224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标志和证据、全新世位移分布和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沿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与1668年郯城地震破裂位移分布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和分级特征。破裂位移和滑动速率在空间上是变化的,水平滑动速率在1.7~2.8毫米/年范围内变化,垂直位移速率在0.2~0.5毫米/年范围内波动,水平位移量与垂直位移量比为6~8倍。沿郯城地震断裂全新世发生了4次强震事件,8级大震具有准周期重复特征,郯城地震断裂上发生的地震拟合了特征地震模式。本文归纳总结出来的鉴别断裂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事件的标志和准则,对活断层和古地震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046年山东登州地震应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一书中,在“山东蓬莱海滨(37.8°W,120.7°E)”,“注:震中可能在蓬莱、掖县一带近海”。震情栏内“登州(沿今蓬莱)岠嵎山摧(岠嵎山下临大海,地震时山之大石坠入海中)”。对这次地震宋代的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这样写到“登州岠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之所谓”。宋史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岁震,即海底有声如雷”(宋史·五行志)。宋代的登州府在今山东半岛东部(如图)招  相似文献   

15.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也是1668年郯城M8 1/2地震的发震断层。前人对郯城地震的地表破裂向S终止的位置存在多种观点,对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也存在较大争议。文中通过在重岗山西侧和宿迁合欢路北侧开展的探槽开挖工作,发现了该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并对其最新活动时间进行了探讨。重岗山西侧后陈村探槽和宿迁合欢路北侧探槽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在全新世有过明显活动,推测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为(4. 853±0. 012)~(2. 92±0. 3) ka BP。最新活动性质以走滑逆冲为主,剖面上获得的最大断错量为1m。未发现1668年郯城M81/2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到达江苏段的明确证据。  相似文献   

16.
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地质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晚期断层新活动与地震的关系。指出沿带地震活动性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这与各段位于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和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有较好的相关性。活断层粘滑运动的遗迹,是鉴别古地震及其重复发生的一种地质标志。同一活动构造带,强震有原地重演的可能。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断层的粘滑运动,而二千多年来又无强震的“地震休眠段”,其危险性将比历史地震区(段)更紧迫。必须考查板内活断裂带强震重复活动的地质-地貌标志和年代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8(1/2)级地震,本文根据史料记载,对郯城强震前兆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指出那城强震前存在前震活动、气象异常、热异常、天象异常、动物异常等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层黏弹性模型,计算郯城地震和苍山地震引起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松弛库仑应力变化,讨论这两个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苍山地震对余震分布及周围地区应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郯城地震对苍山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苍山地震的大部分余震分布在库仑应力增加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值为0.08~0.12bar,且余震主要分布在8~14km处的断层面上;(3)安丘—莒县断裂的东北部、苍尼断裂的中段、凫山断裂的东段以及韩庄断裂、峄城断裂位于库仑应力增加区,均存在较强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野外考察资料为基础,着重研究了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方式和逆断层束及其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1786年四川康定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发生于川西地区的一次大震,据《清代地震档案史料》及有关现场巡视奏折、县志等史料记载,震区内康定“城垣倒塌不存一雉……”、“沈边所属老虎岩地方因初六日地震,大山裂坠,壅塞河流……”,十日后”决堤势如山倒,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沿河两岸居民一扫俱尽……”并造成了有名的”水打嘉定府(今乐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