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宗琪 《安徽地质》2004,14(4):291-294
低应变反射波法判定基桩完整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区,在运用过程中应慎重把握,结合施工工艺及地质地层情况仔细分析,减少误判、漏判,避免造成重大安全隐患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针对丽景花苑较为独特的场地地层和水文地质情况,对其基桩工程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及其施上中可能出现的利弊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论述,为合理选择经济安全的设计方案和顺利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温州某花苑工程场地高含砂量地层的基桩设计桩数多,施工工程量大,由于自始至终对施工中存在的泥浆质量问题未能统一认识,致使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基桩施工的全过程,对工程施工造成了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和损失,值得在类似工程的施工中吸取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苏长寿  王建华 《地下水》1989,(2):80-80,93
在水文水井钻进以及城建基桩孔施工中,要求提高大口径及其基岩类硬地层的钻探效率。目前普遍认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气动冲击器(潜孔锤)钻进。然而此种钻进方法虽具有钻进效率高,钻进所需压力小,减小孔斜效果却需要较大风量和压力的空压机才能正常工作(一次性投资较大)以及在富水地层对潜孔锤工怍有影响.为此,地矿部勘探所在小口径液动冲击器研制成功并  相似文献   

5.
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数据评判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廷  徐振华  罗俊 《岩土力学》2010,31(10):3165-3172
基桩声波透射法是目前最主要的一种基桩完整性无损检测方法,但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普遍存在桩身完整性等级判定时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等问题。通过对基桩声波透射法波速、波幅及PSD(声时-深度曲线相邻两点的斜率与相邻时差值的乘积)判据进行分析比较,基于现场试验及计算研究,考虑两测管不平行等影响因素,提出了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数据的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不仅构建了有效的全新的综合评判体系,而且模型桩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表明:该评判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检测数据分析、处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曹文贵  张永杰  赵明华 《岩土力学》2006,27(Z1):774-778
在深入研究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基桩极限承载力变步长灰色预测方法基础上,针对现有基桩极限承载力灰色预测模型之基桩Q-S曲线导数与背景值确定方法的局限性与不足,结合Q-S曲线发展规律,提出了基桩极限承载能力的改进变步长灰色预测模型与方法,并初步探讨了基桩极限承载力灰色预测方法的精度与可靠性。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并与同类方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基桩孔埋钻事故的处理河南煤田地质四队刘克林,荣智新近几年我们在基桩工程施工中,多次发生钻具折断及埋钻事故。我们在处理中有些体会简介如下。1事故发生的原因施工中,因折断钻具造成埋钻事故是较常见的,其原因有:(1)地质因素。多在第四系地层施工,孔壁易坍塌...  相似文献   

8.
深基坑开挖对坑内基桩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琦  凌道盛  陈云敏  程泽海  冉龙 《岩土力学》2008,29(7):1965-1970
基坑开挖对基桩产生一定的侧摩阻力,如果处理不当,将危及地下结构与基桩的安全使用,同时也给基桩承载力与刚度的确定带来困难。根据应力路径与应力水平对土体刚度的影响,建立了受深基坑开挖影响的桩土界面荷载传递模型,通过应力路径试验确定了界面摩擦特性参数。对不同开挖深度的影响分析,得出了基坑开挖对桩周侧摩阻力的分布、基桩刚度与承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覆土条件下的基桩承载力与刚度值是偏于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基桩低应变检测的一些实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  吴玉山 《岩土力学》1998,19(1):81-87
根据基桩低应变检测的基本原理、测试技术和资料分析,并结合实例,详细论述了基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的一些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孟加拉国某新建燃煤电厂项目所处场地属于海相沉积地层,桩基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为了解决孟加拉国新的施工工况带来的新的施工问题,按照中国的工程建设标准进行施工,并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钻孔沉渣和桩侧泥皮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提高了基桩承载力,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达到了Ⅰ类桩的标准。通过后压浆技术在本项目的成功应用,总结出现场操作控制措施,为“一带一路”国家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技术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对低掺量搅拌桩内套打灌注桩桩孔致斜原因作了简要分析,介绍了导正钻头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市莲花客运站客运大楼桩基工程,在完成42根桩身混凝士浇灌后,尚有13根桩因岩溶发育或存在溶洞及地下水丰富、水量大,人工挖孔无法继续往下施工,改为采用钢管桩穿过溶洞或充填溶洞等复杂地层条件。介绍了钢管桩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3.
张利强 《探矿工程》2012,39(11):75-77
结合莫桑比克Nampula—Cuamba道路升级改造项目第二标段Monapo桥基础桩基工程,采用Prokon2.5结构分析软件对薄壁桥台嵌岩斜桩和直桩在不同台高和不同桩长的受力和配筋情况分别进行计算分析,从而为设计中根据不同地层条件和不同台高选择合理的桩基形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筒桩与普通沉管灌注桩施工挤土效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圆孔扩张理论 ,分析了筒桩施工挤土效应 ,并通过比较 ,得出筒桩施工挤土效应远远小于普通沉管灌注桩或预制实心桩 ;筒桩可内外承担摩阻力 ,承载力高 ,挤土效应小 ,是一种比较理想和值得推广的桩型。  相似文献   

15.
陈纪德  卢中 《探矿工程》1997,(1):20-20,24
从理论和实践说明多分支承力盘桩是一种经济效益好,承载力高的新型桩基。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lastic continuum model using an extended nonlinear Davies and Budhu equations, which enables the nonlinear behavior of the soil around the long elastic pile to be modeled using a simple expression of pile-head stiffness metho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were validated with the measured full-scale dynamic field tests data conducted in Auckland residual clay. An idealized soil profile and soil stiffness under small strain (i.e. shear modulus, G s and shear wave velocity, V s of the soil) determined from in situ testing was used to model the single pile tests results. The predictions of these extended equations are also confirmed by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OpenSeesPL (Lu et al. in OpenSeesPL 3D lateral pile-ground interaction: user manu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2010). A soil stiffness reduction factor, G s /G s,max of 0.36 was introduced to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model. It was found to give a reasonable prediction for a single pile subjected to dynamic lateral loading. The reduction in soil stiffness found from the experiment arises from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pile–soil separation as well as a change in the soil properties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 In summary, if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model are accurately verified and properly used, then they are capable of producing realistic predictions. Both models provide good modelling tools to replicate the full-scale dynamic test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首先基于半无限土体中改进的球孔扩张理论,求解新桩沉桩挤土效应引起的土体位移场。然后将其作为已知条件施加于邻近既有桩,分析既有桩变形和内力变化规律,探讨既有桩桩端约束条件、桩身刚度及土体模量对既有桩响应的影响;同时结合数值分析,对本文理论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新旧桩之间距离和新桩半径对挤土效应引起的既有桩变形和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桩端约束形式仅影响桩端附近桩身变形;随着新旧桩之间距离的增加,既有桩变形和内力显著减小;随着桩径的增加,既有桩变形和内力均逐渐增大。最后提出采用远离既有桩和采用长细桩的措施来降低新桩施工对既有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坚硬岩体中施工大直径抗滑桩非常困难,需要安全有效的结构设计和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以某基坑支护工程实践为例,大胆创新支护桩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在坚硬岩段采用微型钢管群桩代替大桩方案的变更设计,改进了施工工艺,有效地克服了在坚硬岩体中施工大口径桩嵌岩困难的问题,满足了原设计中的嵌岩深度,达到了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赵金勇  陈晨 《世界地质》2000,19(3):299-302
在钻孔灌注桩工程中,断桩事故是危害最为严重而且最难处理的一种事故。造成断桩事故的主要原因,既有可能产生于成孔阶段,也有可能产生于砼灌注阶段,因此必须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实践表明,必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断桩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CDJ-1型超声波大口径桩孔检测仪的基本原理、性能指标及在温州钻孔扩底桩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